話題當事人在知乎現身回答,是否可以區別對待(如置頂、不被摺疊)?

有感於 @畢勝 的回答被摺疊。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925492/answer/13378815

我覺得@畢勝 現身回答,不管說什麼,都應被大家看到,而不是隱藏。

因為「他在」「他說」,哪怕他打個哈哈,都表明他的態度。

甚至,我認為,如果一個話題提及畢勝,畢勝雖然在知乎,但沒有參與,都可以把他置頂。 「畢勝沒有回答」,也是一種回答。

----------

我認為這對於知乎,和參與討論的人,都有價值;

我認為這有助於讓大家知道,「原來畢勝在知乎啊「

我認為這種類似百度框的 知乎置頂,甚至可以慢慢對企業開放,一個新浪微博的話題下邊,只要新浪買單,就可以出一個新浪微博的招聘廣告(樣式可參照百度框)。


個人認為應該區別對待.

另,我一直認為知乎的摺疊功能並不是很合適,在我們還沒有脫離低級趣味的時候推出了這麼一個高級功能,難免不被濫用。


我認為應該區別對待。這種區別對待不應該看做是對現有規則的破壞,相反,是回歸到正確的形態。演講者就應該與聽眾面對的方向相反,所處的位置就應該高一些,面前要有話筒使他的聲音更響亮一些,這是正確的形態,就因為他是演講者。如果你是演講者也是一樣的,所以實際上並沒有區別對待。犯罪分子也是區別對待的,有的無需戴手銬,有的要戴,還有的手銬腳鐐雙戴。但是無論任何人,只要達到一定的級別就會享受相應的待遇,這一點又是公平的,一視同仁。你得不到特殊對待,因為你不是當事人,這誰都沒什麼可說的。事實上許多當事人都是被迫的,極不情願的,有一點奈何都不願意去做那個倒了N輩子霉的被聚光者。如果這樣的當事人自願在公眾面前現身就很了不起了,這個動作本身至少值得尊重。讓我們這些局外人認真聽一聽他到底說了些什麼,總比連「一面之詞」都聽不到要好吧?人家都主動站出來了,你又把他扔回到人堆兒里混同於普通老百姓,這無異於古典音樂會上演奏的演奏,聽眾卻有聊天的打手機的來回走動的喝茶的嗑瓜子兒的搖扇子的扔毛巾把子的用閃光燈拍照的......至少是不禮貌吧?

更新:舉例來說,比如「X是誰」的問題,如果內「誰」主動出來回答,該答案就應該置頂,並且不得摺疊。就算他的答覆全部是一點回收價值都沒有的垃圾,難道我們不是更好地認清了「X是誰」嗎?


如果我們一群狗狗在討論「汪汪」的話題,「汪汪」來了,但是他卻「喵喵」了,我們為什麼不能認為它的「喵喵」對我們「沒有幫助」呢?「汪汪」明明沒有回答,我們有什麼權利「特別提醒」:「汪汪」沒有汪汪?

話題當事人也許並不是這個話題的權威,TA的回答也不一定能反應話題及問題的客觀真相。

我們為什麼總要強求這個,強求那個?

在這個平等地社區,我們平等地享有權利。我們為什麼要「區別對待」,這樣又有什麼意義?

如果這樣能夠貢獻出好答案,我舉四隻爪子贊成,但是……


話題當事人對話題答非所問,我贊同諶斌的理解,就是他對其他答案的無語。無語本身就是一種態度。別人有這種態度無關緊要,而當事人的這種態度就說明了各答案的價值。


難道報案人就沒有犯罪嫌疑嗎?

區別標識足矣,區別對待是對現有規則的破壞

(以上對問題的理解有誤)

如何確定「當事人」的身份?依靠大家「指認」?

或許可以——在問題中「@當事人」,並將此設為直接跳轉至「當事人的回答」的鏈接


推薦閱讀:

知乎驗證碼一直錯誤?
為什麼知乎越來越像一個網路論壇,而不是一個問答平台了?
知乎在 2013 年 2 月 1 日個人頁面改版後,顯示的用戶獲得贊同數減少,是什麼原因?

TAG:知乎產品改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