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傳統文化理念搬到互聯網上(比如國學),到底有沒有前途?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數字關係與新社群,更多「網路社會」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我們公司搞了一個國學網從 2006 年到 現在 一直沒有起色,現在每天IP 6 、7000的樣子,很是鬱悶!感覺大眾對國學幾乎很少有興趣。網址在這裡 http://www.yiyuanyi.org
傳統文化搬到網上是趨勢,但是由於在中國大陸,傳統文化出現了斷代、斷層,所以現在這一、兩代人甚至三代人,對傳統文化都沒有特別大的興趣,甚至認為是糟粕,特別是80、90後這一代年輕人,他們是網上的主力軍,也是排斥傳統文化最嚴重的一代。 所以現在光是把內容搬上來,是很難傳播開的,最重要的是宣傳。
做的最成功的我認為是陳大惠先生髮起的中華傳統文化論壇(參考:http://www.zhjd.org,http://www.xfrs.org)。已經在全國幾十個城市舉辦,每次都是人滿為患,並且論壇是以公益的形式,不收取任何費用,目的就是傳播中華傳統文化。而且傳播的方式並不是枯燥的照搬理論,而是請那些由於學習傳統文化而改變自己、改變家庭、改變人生的人親自上來給大家講述,非常生動具體。
只有將傳統文化結合到實際生活中,形成大家的互動,才能更好的讓人們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好處,更好的傳播。這個題目是一個挺大的坑,因為國學、理念、前途都是難以捉摸的詞,反正我到現在不大清楚國學到底是什麼,就更不清楚傳統文化理念了,是仁和義嗎,是忠和孝嗎…前途更是一個挺反互聯網的詞,因為互聯網上的文化很多就是單純好玩,沒想過前途。
從我的理解看,題主可能有兩個想問的方向,一個是能不能用傳統文化理念做互聯網(我腦洞也夠大的)——這個我實在是無力回答,傳統文化現在有泛化趨勢,啥都能做。
另一個是用互聯網傳播國學什麼的傳統文化能不能行,有沒有前途。這個也很好回答,互聯網現在是萬能的,啥都能做。
當然,互聯網傳播和傳統文化通過書籍、器物和表演藝術等傳播是有很大不同的,互聯網是社群的,是社交的,我認為他突出的特點是高曝光短周期的馬太效應,熱門更熱長尾更長的長尾效應,以及超強交互和即時獎賞的遊戲思維。
馬太效應很好理解,在互聯網時期,傳播更加便利了,一旦有熱點就更加容易被所有人知道了,但是也正因為信息太多,熱點也很快被淹沒,下一個熱點很快就來了。
長尾效應也很好理解,隨著互聯網信息在垂直領域不斷細分,越來越多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細微差別下的喜好——當然在這之前,他可能已經被流行洗腦了,所以總體上可能是大家都一樣的俗人,但在某些細微事情上,每個人還很不一樣。
遊戲思維則是人腦的上癮機制,互聯網信息是可以評論反饋的,每個人都在創造價值,這個價值怎麼衡量呢?通過排行榜。排行榜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呀,無論是微信步數還是王者榮耀,大家都離不開他。
從這三個特點出發,再看互聯網能不能傳播傳統文化,就很有意思了。首先,互聯網可能很難傳播傳統文化的框架,而只能傳播其碎片,這不是說碎片化不好,這無所謂好壞,就算是不好你也抵抗不了;其次,在這個碎片化傳播中,細分市場、垂直市場可能更加重要——如果大家認可「傳統文化」這四個字是頭部的話,那麼書法、國畫、佛經、茶道什麼的可能更好切入;第三,傳播的同時你要接受用戶的改編,要忍受傳統文化的跑偏,甚至為了維護客群你可能還要主動惡搞,同時要在社群內建立打卡之類的獎賞機制。
如果做到了上述這些,你還認為這是在傳播傳統文化,那很好,你真正具備了傳播傳統文化的能力。傳統文化不怕被惡搞,而更怕被遺忘。
關於傳統文化的活化,可以點擊這裡:知乎用戶:傳統文化的活化是什麼意思?
做一個受眾廣的國學網站的確不容易,不過如果沒有雄厚實力基礎的話還是可以從小眾做起。
但我看了下貴站,感覺並不符合「從小眾做起」的條件,既無法有效挑起年輕人的興趣,也難以吸引名人和人才。
貴站最大的弊病是雜而不精,還有一個硬傷是高估了「大師」的作用。雜而不精主指主頁里內容豐富,但缺乏高質量的內容。什麼某某不知名書法家去哪裡題了個什麼字之類的新聞,信息量太小,無用於讀者。還有那些關於中醫養生的內容,一來你們難以保證信息的真偽,二來讀者也不需要從這個網站看。再就是「國學大師」,建議你們把板塊去掉。國學大師且不說學問如何,至少要能被大部分國學愛好者叫出名字,當代可沒有達到陸象山、王陽明、王國維、陳寅恪那種知名度的大師,不過就算退而求其次也要有葉嘉瑩、方克立、陳來那種知名度吧。拿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認識的又沒什麼好著作的人當國學大師實在令人大跌眼鏡。我才疏學淺,實在難拿出什麼建設性意見。不過我倒是有個小建議——把網站的路線定好。要麼做成在線吟詩作對、放漢服美圖、搞同城國學派對的溫暖小清新社區。要麼做成智庫級別的國學大典。要麼做成高冷的經學精英小站。要麼做成有名家坐鎮的國學互動平台。總之不要不倫不類。我覺得第一條路線最有前途,也最符合貴站的目標。先吸引高學歷人群後拓展受眾,先搞好文學和經學板塊後搞或者不搞史學板塊,吸引足夠女性、教師和在校學生,把網站的氣氛搞好。路線轉變在財力人力都足夠的情況下不成問題,祝好!據我所知央視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和最新的《國家寶藏》不僅僅是有人看而且評價也非常好,網站東西比較雜,XX經典名句,XX經典名句XX句,朋友,據我所知小時候下次報20個班的小朋友最後,大多一個都沒有學成,應該是先做好一件事,然後在這個事情的基礎上去做,現在已經是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個時候要做網站我就有點不懂你們,你看要不做先從公眾號或者B站up做起啊……
不是專業做網路推廣所以匿了
你說把舌尖上的中國那些菜放到快餐盒子里賣有什麼前途
搬不搬是態度問題,怎麼搬是方法問題,結果需要時間考驗,考慮那麼多幹嘛
有一個很不錯的app 古詩辭典 你可以參考下
個人認為,這是一個個性化的時代,那麼你的特色是什麼?國學的範圍很大。比如五藝六術,其中找一兩項,作為你的突破點。一個雜亂無章的沒有特色的,無論網站還是項目,都是不會成功的!
分類混亂,網頁雜糅,信息不全。我看到第一眼就沒了看下去的願望。網頁名字,不咋滴師範生的我,表示,可能在同等資質網站下,我不會優先選擇這家網站。
聚焦專註做細分領域,國學那麼廣,畢竟幾千年,你想透過一個網站就籠統的表現出來,你自己相信嗎?還有你自己會看你們的網站嗎?我看了是沒有感覺沒有吸引力,給客戶一個來你網站的理由先。就像有人評論,很想看,但是沒有時間精力,這個就是痛點,你若是能解決了,那麼你的市場就來了。
國學在當代出現和興起才二十年,這二十年的熱門產品一直是在變化的,最初把論語一印就能大賣特賣,如今國學產品已經進入到精細化個性化時代了,連百家講壇那種粗淺化普及時代都過去了。你們這麼一個什麼都有但是什麼都不專門,不精細,無法實現適應個性化的網站,還有在百家講壇之前,根本不適應當代國學產品的需求特徵了
國學本來就是少眾的群體,做公益還可以, 要是來作為盈利性的比較困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