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兩次鴉片戰爭後開始向西方學習?只是因為「打不過」,意識到軍事力量差距太大嗎?

首先,如題,為什麼中國古代漢族政權多次被少數民族政權打敗也沒有像洋務運動學西方一樣學他們,但是這個問題可能提的不是很好。

的確,古代有諸如胡服騎射等一系列的胡文化學習,漢胡互相影響融合,但是感覺性質和洋務運動是不一樣的。

二次編輯補充:兩次鴉片戰爭後,中國是因為打不過西方了才向西方學習的嗎?學習西方的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

------------

三次編輯:修改了問題。

向西方學習的原因是意識到軍事力量的差距嗎?古代打不過少數民族,但好歹雙方都是操著冷兵器。

鴉片戰爭後發現農耕文明和西方工業文明的巨大生產力、技術的差距,所以開始學習了?

當時主張改革的上層,意識到了的是軍事差距,還是更根本的文明差距?還是其它?


怎麼沒有,大明萬曆年間播州熟僚土司楊應龍反叛,大將李化龍征討他,對他們的陰門陣法術印象深刻,陰門陣就是用女人的下體陰私之物可以讓敵軍火器失靈,記入了平播全書里,從此中國解鎖了這項科技。

明末這個事情已經在士大夫圈裡很著名了,方以智也當成物理知識寫進過書里。明末大亂時,官軍匪軍雙方都大量學習使用了這項技術,用了都說好。

到了大清時代,中國人已經對這項技術深信不疑,所以有一鴉戰爭時楊芳收集經血馬桶厭勝英軍炮艦的事。

符合樓主問題吧?


這個問題很好。

首先我們要認清楚一點,就是西方為什麼要打我們?

戰爭只是主體在對排他性資源進行所有權確認時產生的矛盾以暴力的形式顯現的結果。

現實也是一樣,你會莫名其妙坐飛機去打一個非洲人然後再回來上知乎噴人嗎?

不存在的,你必須有目的和動機。

西方最初15世紀-16、17世紀開始流行重商主義,資本主義開始萌芽,這個時候社會上的資源在不斷的被「商品化」,什麼叫被商品化呢?就是比如說水,我們本來可以隨便喝,但如果大自然的搬遠工把他裝進瓶子里,那麼就要賣到兩塊錢500ml。

比如說麥子,本來我可以在大自然里找到麥粒然後在春天種下,秋天收穫。

而商品化之後,麥子成為商品,我們必須在超市裡or其他零售店才能買到它。

這種商品化會造成什麼結果呢?就是給現實能見到的一切事物「定價」,使它也參與進商品化。

比如我現在發現了一種新品種水果!我有這麼幾個選擇。

1,偷著種,收穫了自己吃。

2,叫人一起種,收穫了大家分。

3,叫人一起種,種完了賣錢。

顯然都會選擇第三種,那麼你對每一個新鮮事物都用第三種方式進行處理,這個世界上的事物就都被商品化了,這時候就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

---------------------------

可是當你遇到一個問題,比如我本來賣的好好的,直到有一天,我們想把布、咖啡、叉子等產品賣給這個富二代,這個富二代說「我們不要你這個東西,有用也不要,我就是不要,你們一群傻逼怎麼有臉跟我交易?

請問你會不會氣的想打他?

由於這個富二代很吊,他不光不買你的東西,他還瘋狂把他家的瓷器和茶葉賣給你,讓你把金銀不斷的送給他,簡直是馬太效應,你肯定著急上火。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手裡那麼多錢,你非常想把這些東西賣給他。

所以就絞盡腦汁咯,這個時候這個富二代只在廣州開了一個口,說你們可以通過這個口稍微換點東西,你是不是會想要通過廣州想辦法誘惑這個富二代把錢掏出來?

大家都是人,所以你只能通過一些利用對方人性特點的商品不斷的誘惑他。

下面大家都懂的,吸毒嘛。

只要你把這個富二代帶上吸毒的道,他肯定就完蛋了呀。

所以你就決定用鴉片誘惑這個富二代,你一下子就發現哎呀有成效了!結果這個富二代竟然壯士斷腕,決心虎門銷煙。

這一下你就氣得要死了,你想試探的過去和富二代打一架,忽然發現這個富二代原來是個軟柿子?咦,那就趕緊捏他啊!

你自己捏他還不夠,還叫了一幫兄弟過來把這個富二代的家都瓜分了,捏了這個富二代幾十年,最後還讓這個富二代的小弟去踹上幾腳!這個富二代馬上就成了個窮一代,他還能不想辦法嗎?

所以富二代就開始學習,鍛煉身體,想辦法重新富強起來。

可是怎麼富呢?富二代發現,你的布質量比他自己家的好,根本沒有人會用他自己生產的布,全都去找你來買,他家直接停產了,停產了還不說,大家反而選擇把棉花賣給你,然後直接從你家買布,直接造成富二代家的手工業結構被摧毀,變成以原材料為主的出口結構。

所以這個富二代就想學學你這個布是怎麼做的質量這麼好價格又便宜的?

光學了布可不行,我還得學別的啊,富二代的身子骨這麼弱,看看你是吃什麼長這麼壯的呢?怎麼總是打不過你呢?

所以就想學學你的洋槍和戰艦是怎麼造出來的。


先放結論:開始,師夷長技以制夷,完了;日本之後,方師法列強,革命救國。

分科技與文化。

科技方面並非是被西方打臉之後才學習西方,學得很快;

文化方面則是被日本打敗之後,才徹底惱羞成怒了,開始學習西方文化。

人並不會太惱恨被比自己強的人打臉,然而同階層的工友同事揍了自己後,提刀捅他的心都會有。

這是人性。

============================

文化學習是神之戰,特別的難特別的反覆,然而科技學習沒那麼慢。

一鴉之後,太平天國就起義了,清王朝財政枯竭,無可用之兵無可用之錢打仗,只能以權力換武力。

就是保安我雇不起了,我給政策,你們各地自己雇保安,湘軍就起來了。湘軍士兵胸前貼著【勇】,那個意味著不是正規軍,是民兵。

湘軍與太平天國激斗的時候,雙方都拚命的朝洋人購買西洋軍火,因為好用啊。

什麼東西對科技進步促進最大?是戰爭。

但是湘軍和太平天國都沒有系統化的引進西洋戰法,就是簡單的冷熱兵器混合,太平天國比例比湘軍高,達到50%。

後來淮軍站在湘軍肩膀上,更進一步,

又把組建軍隊權力一部分外包給了洋人,這才有了戈登組建的洋槍隊,戰鬥力非常強大,面對太平天國傳統戰爭浪潮,以少敵多,保住了江浙上海富庶地帶,還可以反攻。

也就是說,假如沒有洋人進來,全冷兵器,滿清早被太平天國滅了。

洋人是滿清的恩人。

從此之後,西洋高人一等的觀念開始滲透發芽開花。

各地總督開始紛紛學習西學。

其核心目的其實是:穩定不變。

保持自己對地區控制權穩定不變。

滿清中央其實不滿的,但是在沒有錢沒有兵的前提下,只能給政策換錢,沒有錢沒有發言權,於是只能聽任各地實力總督自己搞,那時候已經埋下了未來清廷退位、軍閥橫行的種子,但是即便是杯毒藥也必須喝下去。

並非是求強,而是求不變。

但是這種不變的幻想肥皂泡,被西化的日本戳破了。

被洋人擊敗打臉不算事,大家都覺得船堅炮利拿過來就行了,反正人家類似外星人。

然而傳統的附庸國小國日本西化之後,扭過臉來在滿清身上吸血吃肉,這個國人就忍不了了。

我和小弟幾十年都住在窩棚里,無所謂,有吃有喝;一起被外來黑社會打臉搶劫,無所謂;但是小弟轉頭跟了黑社會,渾身紋滿了龍鳳,帶上大金鏈子,扭頭把我家給搶了、把我家給揍了,這個就忍不了了。

大家都氣瘋了,原來天朝上國就是個紙糊的牌匾而已啊!

大家紛紛去紋身去淘寶買金鏈子了。

假如沒有日本打了中國的臉,還是一起窮,滿清時代有可能安心做印度。

==========

至於洋務運動,其實是非常扯淡的,洋務運動興起之後,因為都是有官家背景,還擠壓了自然小工廠小商業的生存空間,在洋務運動其間,民間自營西學工廠數量直線下跌。

因為滿清特別腐敗,官家洋工廠是發財和容納自己親戚的地方,效率低下;而民間有識之士開的賺錢的工廠是其競爭對手,要麼被迫讓官家入股(被搶走),要麼就被干倒閉。

《1851之遠東風雲》97章 大宋製造局:滿清反洋務運動

雖然是小說,但是史料都是真的,數據也是。

「滿清個鳥洋務運動!」趙闊低低的罵了一句。

在趙闊來的那個平行世界歷史中,被洋人屢屢抽臉後,滿族統治者也特別熱心洋務運動,在1863—1864年,李鴻章在江蘇不僅僱傭外國軍官訓練他的軍隊,而且還取得洋人的幫助來製造西式彈藥。

1864年年中,恭親王和文祥重申他們的觀點:「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又以制器為先。」他們在奏稟中推薦了李鴻章的事業,並建議選派旗軍到江蘇李鴻章的兵工廠見習。中國應當利用目前的時機,「將外洋各種機利火器實力講求,以期盡窺其中之秘,有事可以禦侮,無事可以示威」。 「我能自強,可以彼此相安,潛懾其狡焉思逞之計。否則我無可恃,恐難保無輕我之心……今既知其取勝之資,即當窮其取勝之術。」

「這逼想的美,」趙闊一邊走過一台台機器,一邊想著:「滿清想學洋務想自強,但學的了嗎?自強得了嗎?」

19世紀60年代李鴻章創立的江南製造總局初始投資和趙闊的大宋製造局相仿,但後來不停追加設備和廠房,投資遠遠超過趙闊,差不多運營快10年後,1871年增聘的洋員和添置的機器到達之後,江南製造局開始製造林明敦式後膛來福槍。到 1873年年底,生產了這種步槍4200支左右,但不僅它們的造價高於進口的林明敦槍,質量也遠不如後者。

這種槍李鴻章連自己的淮軍都拒絕使用!!!!

李鴻章仍然不得不依靠進口武器!

江南製造局還想造輪船,然而1875年江南製造總局中止造船計劃時,這項規劃以及輪船維修(由曾國藩1870年設立的江南輪船操練局主管)費用占該兵工廠年度進款的一半左右。

但最關鍵的問題是所造輪船比在英國出售的類似輪船至少要貴一倍。

一樣的設備,在本地搞了10年,總是有點技術積累了吧,總得有點成本優勢吧,愣是本地造船不如去地球另一頭買船便宜!

滿清洋務的產品都是成本極高,絕大部分都是本地製造成本高於進口,成本在哪裡?

一個是原料設備採購,採購官員狂吃回扣,國人供貨商不用說了,洋人也給,比如克虜伯進中國的時候,也有一定比例專門用於給滿清官員回扣。情況嚴重到李鴻章不得不建立了這樣一項制度:兵工廠的每一項採辦都要經由總辦本人以及採買、支應和會計三個有關單位共同批准。

第二個是人力成本,洋人工資比在他們國內同類工作都高,這很容易理解,製造局根本就不能培養自己的技術骨幹,能不求洋人嗎?另外就是很多有權勢的人隨便就掛個名蹲在製造局領工資,70年代初江南製造局就有40個官,到了70年代末期,已經暴漲到80個官員管理了,而水平更臭。

另一個例子就是福州船政局,船政局的採辦系統存在著大量侵吞公款的現象,經常發現買來的木材、煤炭和金屬材料不能使用。在造船合同和支付工人工資方面存在著許多貪污舞弊的漏洞。有一些職員是福州達官顯宦的親戚或者是他們所推薦的人,管理的大官沈葆楨在管理這些職員時特別棘手。但沈葆楨還是幹事的,不過這是在福建和北京支持他的情況下,萬一他不想干正事或者上頭不支持他,船政局立刻徹底傻逼。

上述幾點,趙闊早就看得很清楚,因此陳其榮案發的時候,他平靜得很:在滿清文明下,你有權,你不貪你他媽的就是傻逼!陳其榮肯定不是傻逼!

所以,官辦的製造局雖然是他趙闊長毛辦的,但它在滿清文明下,不爛是不正常的,簡直太不正常了。

那麼官辦不行,公私合營總行了吧?官督商辦,又或者是朝廷入股管理。

這是宦助國的意見,朱清正也同意。

但在牛比的滿清文明下,這一樣不行。

洋務運動中的半官半民企業就是官督商辦,先將官方所出的資金借給有關商人,然後他憑藉這個官府參股的信用去民間收集資金開設企業,然後盈利了歸還所借官方資金,根據各占股份比例分攤利潤。

比如1872年李鴻章主導發起的輪船招商局,比如上海機器織布局,比如航運、煤礦、電信、紡織等各個企業。

這玩意在吸收新技術方面有一點作用,但這種企業最大的問題就是人事權、經營權全部在官員手裡。

平民商人就算入股,但也就是個屁,經費合理與否、人事經營有效與否,都不能過問!

(「中國之紡紗布局若雲官辦(官府),則實招商集股(銀子是民間的),若雲商辦(私人),則有總辦、幫辦、提調名目(職位是官的)……商民雖入股,不啻途入(跟班的),即歲終分利,亦無非仰他人鼻息,而局費之當裁與否,司事之當用與否,皆不得過問(你別管)。……仿泰西之例,而股商與總辦分隔雲泥,亦第君所曰可,據亦曰可,君所曰否,據亦曰否耳(除了掏錢外,股東當官員的應聲蟲就可以了)。且商人唯利是趨,不賴官之督責而始知求利也。(商人不需要官員督責自己就想賺錢)。一自官為督責,則所用司事皆薦場之人,情面太多,必有履滿之患。商人沾染官氣,則凡達官過境,下臨布局,亦必多方酬應,而局用浩繁。(商人有了官氣,遇到大官就得打點應酬,全是企業成本了)《皇朝經世文編》卷105)

雖然和西方股份制形式相近,但在滿清那種腐爛到家的官吏面前,一個小民敢對官指手畫腳?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若是現在製造局官督商辦,趙闊派宦助國管事,別說陳其榮了,他爹來了也得看宦助國的臉色,宦助國一言九鼎,要買哪國機器就買哪國,要進誰家的煤就進誰家的煤,要安排誰到總管職位就是誰上,陳開敢說個「不」字?

就算是現在,官商陳其榮為了巴結宦助國,給他求了一個「勤」字,就奉上了2000兩銀子潤筆費,不用想也知道,這筆錢全打進位造局成本報銷了!

而且就算官督商辦辦好了,真他媽的發現了一群不貪不庸的傻子和瘋子,把官辦企業搞得好的不得了,那還有個很恐怖的問題。

1908 年以後滿清當時機器進口量繼續增長,但開辦的新企業的數字銳減,直到 1918—1922 年一個大得多的工業化運動出現時為止。這些趨勢可以說明,在已開辦的享有特權的企業中的資本投資在增加,而新企業進入有限的市場的困難卻越來越大了。


顯然不是的,說是近代歷史落後挨打,其實真正有滅國危險的是抗日戰爭。之前雖然軍事上失敗,割地賠款,但是和中國整體比起來,割地還是很有限的,按比例說起碼比南宋要強。歷史上比晚清慘的有很多,蒙古和滿洲甚至入住中原,至少從當時人的視角出發,這就是亡國。即使如此,中國並沒有去學習其他民族,也沒有因武力強大,就崇拜對方。

這個現象可以從兩個方面說

第一個是從武器裝備的特點來說的:

少數民族的武器,無非是快馬弓箭,這些東西在技術上面是容易學習的,甚至中國的技術比他們要先進很多。但是真正讓中國人難以企及的,是大規模的培養騎士。如果沒有少數民族那種全民皆兵的社會體制,很難大規模的培養騎兵。

因為中華文明是農耕文明,天生對於騎馬作戰是不熟悉的,無論是射箭還是騎術,都需要花大成本學習,培養一個戰士非常的難。少數民族不一樣,騎馬射箭可以使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不用花費很多成本就能訓練一支騎兵部隊。所以除非你能夠讓中國的農民都去放牧,否則這個真的沒法學。

然而近代軍隊是很好學習的,自從火槍發明了以後,軍隊對士兵的要求降低了,以前的弓箭手一定是身體強壯的人,這樣才能拉開硬弓。而能夠使用火槍的人,不需要多強的體力,只要能扣動扳機就好。而且近代的軍事差距,主要是技術原因造成的,技術原因相對來講比較好複製,比較容易學習。

因此古代少數民族的軍隊是很難學習的,近代西方的軍事技術更好學習和複製。

第二個是從文化制度的角度來說的:

應該說這一點還是比較容易被忽略的。傳統上向西方學習,我們只是提政府的學習,而往往忽略民間的看法。應該說西方的議會制度對中國的儒生很大衝擊的。這裡所說的儒生是民間的儒生,而不是官方的那種儒生。

雖然我們說中國是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但實際上我們說中國的政治是儒表法里。也就是表面上的儒家實際上的法家。真正的儒家實有很多反專制的因素的,比如孟子講的民貴君輕,比如天下為公。所以除了官方的那一派儒家,那些在民間的儒家,心裏面是反感專制獨裁的,他們理想的政治是三代,那個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時代。

然而那個時代的傳說太虛無縹緲,讓人感覺猶如童話一般。可是當中國人第一次看到西方的制度時,儒生們第一次意識到三代的理想政治很有可能是可以實現的。儘管他們對西方的制度還不了解,存在著很多幻想,但的確是有很多人西方制度理解為儒家的理想時代。

福建巡撫部院大中丞徐繼畲所著《瀛環志略》曰:按華盛頓,異人也,起事勇於勝廣,割據雄於曹劉,即已提三尺劍,開疆萬里,乃不僭越位號,不傳子孫,而創為推舉之法,幾於天下為公,浸浸乎三代之遺志。

西人立國……育才於學堂,議政於議院,君民一體,上下同心,務實而虛,謀定而後動,此其體也。輪船、火炮、洋槍、水雷、鐵路、電線,此其用也。中國遺其體而求其用,無論竭闕趨步,常不相及;就令鐵艦成行,鐵路四達,果以足恃歟?——《盛世危言》

總之就官方的意識形態而言,偏向於學技術而反對學政治制度,然而就私下而言,對於西方文化制度的關注則更加重視。


中國人遇到西方人,應該是中國人有史以來第一次遇到一個在文化政治科技藝術全方位強過自己的文明。

以前就算被游牧民族軍事征服了,中國人也可以輕鬆地用文化和藝術同化對方,中國人知道自己只是軍事能力上不及馬背上長大的野蠻人而已,所以底氣和驕傲還是在的。

西方人不同,鴉片戰爭我們不僅輸在了武器和軍事,更輸在了政治組織文化思潮與科學技術。中國人也是第一次被敵對的文明稱作野蠻人。這個反差太大了。

當時比較蠢的人還沒意識到西方的先進,甚至提議給登錄的洋人念儒家經典,就可以同化對方。而當時比較聰明的人已經發覺,西方人身後有著一個與中國人完全不同的,龐大而浩瀚的知識世界。

所以有識之士開始號召學習西方,否則我們就會像歷史上被我們同化掉的野蠻人一樣,被西方人亡國滅種。


是的,不過大清動的太慢了。

日本和朝鮮都是在被開國後的十多年內就開始了西化改革,至少有了新式陸軍。

而大清直到二鴉以後才開始試圖改革,新式陸軍更是要到甲午戰爭後才開始組建。

大清是異族統治者,害怕先進的武器傳播到軍隊中威脅其統治,而日本和朝鮮沒有這個顧慮,無論是江戶幕府還是朝鮮王國都組建了新軍,裝備了大炮和加特林機槍。(朝鮮開國也太晚了,之前法國和美國兩次入侵都沒能打開朝鮮國門,如果朝鮮和日本在差不多的時間開國,擁有2000多萬人口的朝鮮王國肯定有能力在甲午戰爭中影響勝負的天平。

任何農民軍和文盲封建軍隊也無法抵禦有知識的近代軍隊,任何試圖阻止改革的勢力都會被新軍鎮壓,事實也正是武昌的新軍發動了毀滅清王朝的武昌起義。

朝鮮和暹羅都是一個類似於中國體制的封建極權的王國。

在西方人兩次入侵下,都被朝鮮人不惜一切傷亡的代價下擊敗了。

丙寅洋擾:法蘭西帝國入侵朝鮮王國

辛未洋擾:美利堅合眾國入侵朝鮮王國

直到1876年,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簽定不平等的《江華條約》,才叩開了朝鮮國門。

在不到10年後,朝鮮也出現了開化黨和新軍。

如果朝鮮和日本都是相對在1854年前後開國,朝鮮應該也基本完成西化改革,那麼至少朝鮮不會日本如此輕易的征服。

暹羅也是在開國之後,因為英法的矛盾和自身的抗爭,倖存下來(但依然丟掉了大批領土)

並且通過國政革新,設行政、法律、醫學學院,改革稅務和海關制度。

有了第一條鐵路、第一所醫院,並創辦完成了自來水、電力、電訊、電話系統。

建立了比較完整的近代化軍隊。

而只有大清開國之後動的這麼慢,甲午戰爭都打完了才開始組建新軍。


你用的或者看的東西如果帶胡字(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八成都是跟少數民族學習的。


第一次為什麼沒有向西方學習?

除了傳統的天朝上過這種思維慣性之外,更多的原因是,鴉片戰爭造成的影響只是發生在中國和英國之間,戰爭的目的還僅僅是為了貿易,戰爭發生在東南沿海,涉及到的範圍有限。

而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情況大變。大清內部有太平軍、捻軍、西北白帽子軍,外部還有要面對英國法國,和趁火打劫的美國和沙俄。整個國家都亂成一鍋粥。太平軍險些攻進北京城,英法聯軍更是連圓明園都燒了。美國趁機要大清開埠,沙俄趁機攢取了東北和西北廣大的土地。這就讓大清認識到,比他強的不僅僅有英國,還有法國俄國美國。他也不像之前那麼強盛,內部危機四伏,邊疆也逐漸不穩定。更多的危機把那個天朝上國的慣性思維打破,使得大清開始正眼看世界。

你要說大清輸在了軍事技術武器裝備,這個我沒得說,裝備差距確實太大。但是在我看來,大清真正輸的是信息上的屏蔽,對整個世界局勢一無所知。

我舉個例子。

英法聯軍侵華的時候,沙俄的遠東總督穆沙維耶夫趁火打劫,威迫奕山簽訂《璦琿條約》。對於俄國人的目的,大清認為沙俄最終是為了侵佔大清的土地。其實不然,沙俄的目的是為了佔領黑龍江這條水道,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在太平洋上對抗英國人,維護自己在遠東和美洲的利益。這就涉及到歷史上的英俄大博弈了。

在這個英俄大博弈中,中英矛盾,中俄矛盾都是次要矛盾。英國擔心大清輸了會徹底拉上俄國,此時的穆沙維耶夫也打算對大清進行軍事支援。而俄國同時也擔心大清輸了之後,會割讓東北的港口讓英國海軍進入,所以先下手為強。當英國人簽訂《北京條約》後,得知俄國也和大清簽了條約,還割讓了外東北,使俄國人獲得了幾個大港口,英國人頓時捶胸頓足。然而大清並不清楚英國和俄國的這種矛盾,更無法利用這個矛盾使自己的損失達到最小。

同時,沙俄派遣了一個叫伊格那提耶夫的外交官從中調停,目的是趁機獲得外東北的法理主權。至於為什麼強佔之後還要什麼法理主權,是因為俄國在遠東的勢力非常的薄弱,其在西伯利亞的正規軍僅僅有17000人,而且軍力不一、武器裝備極差,充斥這各種劣質火炮,後勤補給睏乏、缺糧少糧、疾病流行、士氣低落,基本上你能夠在各種戰爭中找到的問題,都能夠從俄國遠東部隊中找到。如果當時的大清能夠早點平定太平天國,或者將湘軍、淮軍、楚軍這些精銳部隊抽掉一些進入東北,俄國人篡奪外東北的可能性就變得非常非常的小。

軍事裝備上的差距固然存在,但是自己的損失也可以通過外交技巧來彌補。大清信息封閉不了解世界局勢,對自己鄰居的實力一無所知。不知道他們從哪兒來,也不知道他們究竟為了什麼。別人一放槍,妥妥的就慫了。


古代漢族政權打不過游牧民族一般是兩種情況:

1 輸在機動性,游牧民族找到你防備鬆懈的邊境大舉劫掠一番,等你大部隊過去他們就跑了,你兩條腿追不上他們四條腿;或者你與他們交戰了,結果他們的援兵來得比你的援兵快(比如白登之圍)

所以對於這點漢武帝就積極引進西域良馬來改善馬種,增強騎兵

2 王朝後期,這是經濟、士氣等方面全面崩盤的時候,只要能回到王朝強盛時的狀態就可以恢復對游牧民族的優勢,學習游牧民族啥?

大多數情況下漢族政權對游牧政權是佔有很大優勢的,反倒是游牧政權要學漢族政權的裝備製造,軍隊操練方法,文化經濟

漢族反過來要學游牧民族的啥?全民從小騎射,不顧文化的發展?

還是學中亞的一些游牧民族,所有男孩需要提回來一顆異族男性的人頭才算成年?


原因啊,宋被元滅和明亡原因,是自己菜而不是別人強啊。

西方人兩次鴉片戰爭是怎麼打的?大炮軍艦、火槍刺刀 已經脫離了中國半冷兵器的作戰方式,是啟蒙時代戰爭的直接體現。

宋怎麼完犢子的?

沒有認識到真正的敵人,聯蒙抗金,金滅了之後被蒙古一路推到底。軍事科技相較蒙古並不差多少。

明怎麼完犢子的?

死於災荒下的農民起義,最後一代皇帝在滿清入關的時候被自家叛臣勒死了。

你告訴我學習元什麼?元的軍事科技比宋先進?元的作戰體系比宋完善?

你告訴我學習清什麼?直到吳三桂開關之前,滿清都是在東北和大萌對峙不下,學清朝什麼?

題主不要亂帶節奏好不?宋明完犢子原因是戰略決策失誤外加一部分內部矛盾沒處理,而不是軍事科技和戰術體系不如元清。

大萌需要學習滿清點什麼。。。

我這種職業明黑都不敢說這話(?????)


事實上,二次鴉片戰爭後,中國並沒有打算開始向西方學習,也沒有完全意識到是軍事力量差距過大的問題。

1 二次鴉片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對中國傳統士大夫階層帶來的影響幾乎是微乎其微,第二次因為是首都被佔領了,刺激大一點,但是主流的觀點仍然是我們之所以輸是因為我們我們沒有發揮好傳統的思想道德,隊伍中出現了奸臣,沒有堅持傳統的聖賢經典,與體制沒有關係,不是因為我們落後才輸掉的,所以今後要做的是加強傳統體制建設,繼續弘揚強化舊的傳統理論。

2 清廷方面開始學習西方,最早的起源是曾國藩、李鴻章等人,而他們之所以學習西方,開始引起西方武器、制度等,並不是因為和鴉片戰爭有何關係。

需要注意的一點:儘管二次鴉片戰爭失敗了,但清政府的國家軍八旗軍和綠營並無任何改革,在清朝統治者想法里,軍隊主要還是用於對內防民。

然而到了太平天國運動爆發,19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就是開始和外商建立起貿易開始採購西方武器裝備,太平天國將領在戰爭中意識到了西方武器的便利,在上海、蘇州、南京、寧波、福建等地,都和西方貿易商有軍火貿易。

曾國藩在和太平天國作戰中,見識到西方武器帶給太平軍的威力,也開始著手引進西方武器裝備,也是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曾國藩逐步體會到了西方武器帶來的便利,覺得「實賴洋炮之力」,在《復陳洋人助剿及采米運津折》中提出了:將來師夷智造炮製船,尤可期永遠之利。在《復陳購買外洋船炮折》中提出:購買外洋器物……購成之後,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從外國購買機器,由中國人仿造。並且接受了容閎「覓制器之器」的建議,並委託容閎到英國購買制器之器,在1961年創建了安慶內軍械所了。

可以說安慶內軍械所作為中國近代第一家學習西方的產物,最初目的就是為了鎮壓太平天國。

隨後的李鴻章的淮軍,則更進一步,更加廣泛的裝備了西式裝備,1965年創辦了江南製造總局。

3 雖然太平天國運動在1864年被鎮壓下去,但曾國藩、李鴻章等一批人在和太平天國作戰過程中,開始意識到西方器物的厲害和便利,這才開始主張學習西方器物,隨後才開啟了洋務運動。

所以總結下,中國開始向西方原因,外在原因其實是較為有限的,更主要的還是太平天國這個內因,逼迫高層開始向西方學習。


我想了下,題主應該是參考系沒找明白。要給題主講的道理概括來說就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與進步不以人為劃定的國境為界」。

為什麼胡服騎射學胡不學周?不是因為胡比周還中國,而是因為胡服打仗就是效率高。

為什麼老秦學魏不學戎?不是因為魏是中國而是因為魏的效率比戎高。你把當代青海甘肅寧夏直接穿回去,秦是傻逼才繼續跟魏國學。

人類已經出現了幾百萬年,而國家才幾千年。你問問看著火種傻笑的智人什麼是中國?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做不到從和改的傻逼們早滅絕了。說不定連文字都沒點出來。

學習這種東西跟國家一點關係都沒有,只跟進步與否有關。倒是教的時候,先進一方可能會封鎖技術。


因為是三千年未遇之變嘛。

數千年來為啥是游牧民族不斷地帝制化乃至漢化,而不是反過來?

因為天命觀,尤其是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與君權神受,是被千年傳統觀念認定為至高至聖的終極真理,游牧民族的精英也喜歡這種精英主義的論述原理。

正所謂五百年,必有王者興。

西方人來了,

「中體」和天賦人權相互差異,中華等級制度缺乏吸引力。

「西用」與堅船利炮差距明顯,器技一觸真有如落花流水。


鴉片戰爭時雙方都操著火器,滿清一方從開始到最後都彌散著愚昧和自以為是的氣息,敗仗一直打一直總結改進、但還是沒能搞懂英國佬為什麼那麼能打。

打不過不可怕,搞不懂才可怕。歷史上對付了那麼多蠻夷入侵,可有哪次是連敵人都搞不懂的。

最後只能傻不拉幾的把原因總結成「船堅炮利」,於是開是「師夷長技以制夷」。

當時最搞笑的理論,就是認為中華制度沒問題、需要學習的只是西方技術。


不光是武力,還有政治經濟文化,天朝沒一個能打的,身為天朝上國的信心崩潰,才向西方學習的…

當時的絕望,難以想像。穿西裝,說洋文,當時的公知倡導漢字拉丁化,對傳統文化,種族都失去了信心,

如何看待漢字拉丁化?


早在戰國後期就有胡服騎射了,你居然說沒有學習?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