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速食麵有大品牌,而挂面就沒有?
小馬宋在微信提的問題,大家腦洞一下呀
這個問題好玩兒!
其他答主分析的都在理,但有一個疑點沒有解決:為什麼與挂面性質類似的干義大利面(dry pasta)就出現了雄霸一方的大品牌呢?
不錯,我說的就是意麵屆的康帥博,Barilla:
如果你經常出入歐美國家的超市,對這個畫面應該很熟悉:
或者這個:
再或這個:
總之,意麵的武林,千里江山一片藍。走過路過,絕難錯過。
該現象涉及一個經濟學上的概念,即視覺佔位對品牌形成的影響(brand salience)。這種視覺優勢的形成與意麵天然種類繁多有關。狡猾的廠家可以充分利用意麵的多元性,通過精細分類飽和(saturation)讓自己的品牌佔領整個貨架,造成視覺上的衝擊感,以簡單粗暴的方式侵略消費者的視線,以增加品牌曝光率。
首先,意麵形態多樣,按拓撲結構-花紋圖樣,可粗略分類如下:
通心圓柱狀 (tubular pasta):Penne, Elbows, Rigatoni, Ziti, Macaroni 等;
平面絲帶狀(ribbon pasta):Fettuccini, Pappardelle, Lasagna 等;
三維螺旋狀(corkscrew pasta): Rotini, Fusilli 等;
實心顆粒狀(soup pasta):Orzo, Fregula 等;
中空夾心狀(stuffed pasta):Cappelletti,Tortelloni,Mezzelune 等;
擬形花樣式(shaped pasta): Orecchiette, Farfelle, Strozzapreti, Wagon wheel 等。
以上形態的意麵,還可以根據用料再分類成一般麵粉 (Durum flour)、全麥粉 (whole wheat flour)、玉米粉(corn flour)、藜麥粉(quinoa flour)、額外添加蛋白質的加強版(protein plus)意麵等等。 除此以外,每種意麵還可推出有機、非有機兩種產品,並設計個人份小包裝、家庭版中包裝和超值版大包裝多種形態云云。
就這樣,本質相同的單一商品,利用乘法原理的力量,迅速形成品牌旗下的商品群,互為映襯、補充,泛濫恣肆,蝗災般侵略著消費者的眼球,儘管這些意麵原料配比完全相同,煮出來半生不熟味道也一模一樣:都是一股臭襪子放暖氣上烘的調調。
與分類極端精細的意麵相比,各挂面品牌旗下的品種都較單一(按粗細大約3-5種,撐死了再加個雞蛋、蕎麥、低鹽什麼的),狼奔豕突,七零八落,不容易形成鋪天蓋地的品牌衝擊效果。
另外,挂面的包裝一般設計成圓柱體或扁平袋裝。因垂直放置易倒、易碎,我們在超市貨架上看到的挂面通常把沒有品牌標示的一面向顧客展示:
如果商家能在圓柱或扁平袋底面展現品牌標識,品牌的視覺衝擊感就要強烈很多:
或者,我們不妨借鑒意麵廠家對與挂面形態類似的spaghetti種類的包裝,以紙盒、長方體包裝最大化品牌標識:
如果挂面的品牌能推出配套的拌面醬,對形成品牌合力、造成視覺優勢恐怕更有幫助:
什麼西紅柿打鹵啦,五花肉炸醬啦,雞絲麻醬啦,搞他個八大菜系十八般武藝,多多益善嘛。保鮮技術過關了,口味細節上下點功夫,打敗乾屍一樣的調料包,不成問題。
怕你們說我做廣告,我再補充一句:Barilla這個品牌的意麵和醬都巨難吃。無肉令人瘦,無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這是一家無肉無油、無聊無趣的公司。有言在先,請各位看官慎重。
一點補充,供參考。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煩請告知。
前幾天,小馬宋老師在他的公眾號問了一個問題:
「為什麼速食麵有大品牌,挂面就沒有?」
然後一下子就收到好多回復的答案,比如下面這些:
1.可能因為人群的原因,挂面品牌大多在中老年婦女中知曉,而年輕人不太了解。
2.速食麵產品本身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只要有熱水就能解決一頓飯的問題。而挂面不是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它需要再加其他配料或者菜才能成為一頓飯,屬於原材料性質的產品,不容易形成品牌。
3.因為挂面的消費者更關注價格,所以挂面很難賣高價,毛利不足,廠家沒有意願打廣告。
其實,以上的回答,都是從「速食麵和挂面」的具體特徵入手,當然,他們也都有一定的道理。
不過我認為: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從品牌的本質出發。
1.品牌存在的意義
品牌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其實答案很簡單:品牌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消費者的需要。
而品牌就是用來幫消費者做選擇的。
舉兩個簡單的例子:
你走在陌生的街頭,周圍有很多餐廳,你不知道吃哪個才好,怕走進一家坑爹的店。這時候,如果你看到一家肯德基,你可能就直接選它了,因為它是個大品牌,不會輕易坑爹。
再比如你買電腦,但又不懂行,這時候你可能就傾向購買大品牌的電腦,因為大品牌往往意味著大部分人的選擇,出紕漏的可能性也較小。
這就是品牌對用戶的作用:幫助用戶簡化決策,簡化選擇。
而選擇的前提是什麼呢?
那就是「差異化」。
如果沒有差異,每個東西都一樣,也就不存在選擇了。
所以,再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麼速食麵有大品牌,而挂面卻幾乎沒有?
答案是:
速食麵具有明顯的差異化特徵(不同的口味,工藝,包裝等),需要用戶做選擇,所以需要品牌;而挂面幾乎都差不多,即使有個大品牌,也很難看出它有什麼不同,所以消費者不需要品牌。
2.關於「水」的問題
其實,已經有人說過跟我「類似」的答案了:
「因為挂面的加工工藝比較簡單,速食麵就更加複雜。加工程序越多,品牌能夠賦予它的差異點就越多,就越容易形成區隔。」
不過,小馬宋老師回了一句:
「似乎有道理,但有個問題,為什麼水會有品牌,挂面就沒有呢?水的加工也不那麼複雜,形成的口味上的區隔也不會太大,可是水就有很多品牌。」
然後大家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OK,那我們就先來說「水」的問題吧。
其實,小馬宋老師在這裡進了一個誤區(或者說被答題者帶入了一個誤區):他只關注到產品本身的有形價值(比如口味和工藝),而沒有關注到品牌的無形價值。
的確,依雲,農夫山泉和恆大冰泉的水都是沒有味道的水,在工藝層面和生理感知的層面不存在明顯差異。但是,在心理感知層面就完全不一樣了。
你走在外面,拿著一瓶幾十塊錢的依雲,和拿著一瓶2元錢的普通礦泉水感覺肯定不一樣,再高尚的人也沒必要否認這一點。
再比如農夫山泉新包裝的礦泉水,那些不想被別人認為是屌絲的,或者想表達自己的審美情趣的,也更傾向去購買它,而不會購買1元一瓶的康師傅礦泉水。
這就是水品牌之間的巨大差異。它主要體現在心理層面,也就是品牌的無形價值,它可以作為個人身份、審美、價值觀等的象徵。
而挂面和速食麵呢,基本都是自己窩在家裡吃,也沒人看見。就算在外面吃,也只是為了滿足生理需求,畢竟目前還沒有一款讓人吃起來「很有面子」的速食麵,廣告都在主打「口味」、「營養」等有形價值。
也就是說,這些麵食的品牌都沒有無形價值,它們只有產品本身的有形價值。
所以,拿礦泉水與速食麵、挂面作比較,其實是不太合適的。
所以,我認為答案仍然是:
速食麵之所以需要品牌,是為了幫助消費者在各種口味和品種之間做出選擇;而挂面的差異化並不明顯,放個商標在那也說明不了問題,所以就不需要品牌。
當然,挂面並不是不存在品牌,也有個例。
比如陳克明挂面,也是比較大的品牌。
但它之所以能成為挂面中的大品牌,也是因為自身所具有的差異化特徵:它把挂面做成一碗面的量(一掛就是一碗),並且還加了調料包,這與其他挂面都不一樣。
所以,問題的關鍵還是在「差異化」。
3.跑個題:關於「速食麵」的預測
其實,當我在想小馬宋老師的問題時,我也在想另一個問題:
目前的速食麵市場都出現嚴重的下滑,而商家們呢,還在一味地推出主打「口味」、「健康」和「營養」等的新產品。
其實,他們都還是在走老路:只體現了產品的有形價值,而沒有體現出品牌的無形價值。
雖然大部分的評論家都不看好未來的速食麵市場,但我認為:
在不遠的將來,肯定會有一款非常出眾的速食麵(甚至可能包括挂面)品牌會出現,但它肯定不是強調產品的有形價值,而是品牌的無形價值。
就像當年的辣條一樣,最開始辣條不過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口福」。
而現在呢,出了一款衛龍辣條,你說它多好吃?不見得。
衛龍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就是因為它率先體現了辣條品牌的無形價值——我吃衛龍辣條,所以我很潮。(這裡針對的是青少年群體)
當然,這並不是說速食麵也一定要走個「蘋果風」...可供選擇的路徑有很多,比如:
一款和「創業故事」結合在一起的速食麵品牌——我吃泡麵,是因為我想擠出時間繼續奮鬥,而不是我不懂生活。
首先,名字換了,別叫「速食麵」,就叫「加班面」。鎖定場景,人們要加班或者「加班」的時候就會想到你。
其次,在產品層面,就別再搗鼓營養和口味了,要想盡辦法提高提高用戶吃面的效率。比如加快面熟的時間,別讓調料包弄髒手,加強保溫效果等等。
另外,包裝上為什麼不能像江小白那樣寫一些激勵(或吐槽)人們加班的文案呢?然後再配上人們加班的場景圖之類的。
最後,當然還需要一個「曾經創業吃不起泡麵,如今百萬年薪,卻每天吃泡麵的CEO」出來講故事啦!
哦,對了,記得價格定高一些...
嗯,就這樣吧,都是瞎想的,不喜勿噴。
另外,更多精彩的分析,都在公眾號【品牌圈圈】
不做廣告,不等於沒有大牌
一句話概括,與速食麵相比,挂面自有的產品內容,食用場景,導致其溢價空間相對狹窄,無法實現樹立品牌的直接目的——經濟價值。
1、品牌的經濟價值:不掉書袋,不談所謂差異化、STP等東西。樹立品牌的直接原因就是為了賺錢,賺更多的錢。比品質一樣但沒品牌的廣告主,多賺點廣告費;比有品牌,但質量不夠的廣告主,多賺點產品研發費;比有品牌又有質量的廣告主,多賺點運營費。總之,就是通過狠抓產品質量,升華產品內涵,賦予情感價值,想方設法增加品牌溢價。
2、挂面VS速食麵:二者雖然都是食品,但是產品內容、食用場景、溢價空間不同。
(1)產品內容:單調VS衍生
挂面只是麵條,而速食麵可以有很多衍生空間。挂面能做文章的只有麵條本身(我談的是大部分產品),包括麵條成分(麥芯、雞蛋等)、規格(細、寬、空心);而速食麵可做很多文章,醬料包(各種肉醬、各種口味、各種料包)、湯(大骨湯、雞湯)、麵條(干拌、非油炸、寬面、乾脆面)、贈品(小時候最喜歡乾脆面里的貼畫和拼圖),還有各種「此圖片僅供參考」的包裝。
(2)食用場景:特定VS便捷
食用挂面,用鍋煮熟是其必要前提,所以食用場景僅能在有廚房的地方。而速食麵,隨時隨地,只要有容器和開水就能使用,某些乾脆面不用開水可以直接食用。速食麵的食用場景比挂面豐富的多。你何時見過出門兒旅行帶著挂面的人?但是經常見到帶著速食麵的人,對吧。
(3)溢價空間:狹窄VS豐富
挂面製作成本低,市場上散裝產品很多,且因物流成本考慮,多為本地自產自銷,金龍魚等較成熟的品牌除外。同時,挂面和市場上的鮮麵條大同小異,有互相可替代性。
而速食麵生產設備、包裝設備相對更為專業。且產品可發揮空間很大,全國、甚至全球範圍內產銷一體化。網上甚至出現「全球最好吃的速食麵評測」(新加坡的一款速食麵,料包有椰漿粉末,個人覺得很難吃,哈哈哈)。因此,可溢價的空間很大,需要樹立品牌來獲取更多經濟效益和間接的軟性利益。
大概看了看其他答主的回答,感覺都沒答在點子上。
所以自告奮勇,用一篇文章給大家講清楚吧。
【正文開始】
為什麼有的產品,無論怎麼努力都很難做成品牌?比如雞蛋、大米、挂面...
為什麼有的產品,無論把廣告內容迭代多少次,對銷量都沒多大影響?比如汽車、房產、移民...
仔細想想,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因為公司的市場部的任務就是把品牌推出去,吸引消費者購買。然而對於這些無法做成品牌或營銷對消費者影響微弱的產品,市場部卻往往無法發揮出作用。
為什麼這些產品會出現這種現象呢?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是什麼影響了消費者的選擇。也就是說,每當消費者要購買某種產品的時候,到底是哪些力量左右了他該買哪個不買哪個呢?歸納起來,主要有這三大力量在影響選擇,它們分別是:過去偏好力量、第三方力量、營銷力量 。1、過去偏好
對於某些產品,消費者主要受自己過去偏好的驅動,而會自動忽略第三方和營銷力量的影響。而這類產品也往往有以下這些特點:決策的重要性很低;用戶有明顯的感官偏好;別人的經驗不可靠。比如開頭提到的大米,作出購買決策足夠容易,除此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對於吃大米這件事,每個人感官偏好都不太一樣,我們往往會根據過去的經驗購買,不太會聽取別人的意見。這也就意味著單純通過營銷力量(如廣告等)和第三方力量(如公關、口碑營銷等)以試圖改變消費者的偏好、影響消費者的選擇,是非常困難的。
同時,因為消費者受過去偏好影響較為嚴重,也就會伴隨著很多營銷行為的失效,比如品牌形象、部分廣告文案、主打銷量領先等等,而這也就直接導致了某些產品想要建立起品牌困難重重。那這種「過去偏好」有沒有辦法得到扭轉呢?換句話說,這些產品就永遠也建立不了品牌了嗎? 當然也不是。關鍵的方法是改變產品的歸類。當年咖啡作為一種洋飲料想要進入中國,儘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但還是收效甚微。原因是當時的中國消費者對於這樣一款即不屬於茶也不屬於飲料的飲品缺乏購買動機,也同樣不符合過去的偏好。
那最後他們怎麼做的呢?在發現現有方式行不通後,這些營銷人員改變了策略,他們把咖啡定位成「送禮佳品」,隨後大量地投廣告擴大宣傳,不久就順利打入了中國市場。這樣做為什麼成功呢?原因很簡單,首先在中國,送禮本來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這是符合中國國情的。 其次,禮品作為一種特殊的產品(給別人買而不是給自己),產品形式、質量好壞相對來說並不是那麼的重要。重要的是知名度,而打造品牌知名度正是營銷的優勢所在。 因此,在那段時間裡,咖啡從一種不受中國消費者認可的洋飲品,搖身一變,成了送禮的最佳選擇。 說到送禮產品,不得不提的是腦白金它的經典廣告「孝敬爸媽腦白金」通過多年的央視廣告投放(當然後來換了廣告語,不只可以送爸媽,而是所有長輩),給全國人民洗了腦,知名度不言而喻,所以,你可以看到有多少人是奔著知名度而購買,而不是真實的產品功效。
說完咖啡,我們再說一個行業:挂面行業在這個行業中,你很難能說出有什麼品牌。因為對於這個產品,消費者過去偏好對他們的購買決策影響非常大,他們很少聽取別人的意見(因為每個人的口味都不一樣),更不會受到營銷的影響,因此想要建立起品牌也是難上加難。但「陳克明」做到了。陳克明挂面把傳統挂面做了一些改變,比如他們把包裝變成了速食麵那樣的形式,而且每袋只裝一人份。並且還優化了生產工藝,讓麵條更易熟。 雖然表面上還是挂面,但其實已經處在了不同行業,這個行業叫「方便食品」,很顯然,方便食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營銷驅動的,以至於這個策略讓陳克明成功地建立起挂面品牌。類似地還有立頓從茶切換到袋裝的立頓奶茶,進入快消品市場,大獲成功。2、第三方力量 對於一些決策重要性很高、不同人偏好差異低、而且信息很容易獲得的產品,消費者更願意聽第三方的。 比如汽車、房產這類產品,購買決策重要性非常高,很多人要為此付出半輩子的積蓄。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如果僅憑過去偏好決策,就會冒著很大的風險(何況沒有過去經驗)。當然,他們更不可能受營銷力量的影響,單憑房產廣告、汽車廣告就作出購買決策是不現實的。因此,第三方的力量對消費者來說就變得尤為重要。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一些人即使放棄個性也情願購買和親戚同款的汽車。而汽車之家也順應了這一趨勢,在網站上設置了評測和口碑模塊,為的就是迎合消費者對第三方信息的需求,從而輔助他們作出購買決策。那麼,該如何利用這種第三方力量呢?(1)評測推薦如果你的產品對於消費者來說決策過於重大,以至於很難讓他們僅僅通過你的營銷手段完成購買,你可以嘗試利用評測、推薦等渠道進行推廣,盡量讓消費者考慮購買你產品的時候可以參考到足夠的第三方信息,從而建立有效的信任,輔助其做出購買決策。比如當年小米為了讓消費者可以參考第三方信息,投資了跑分軟體安兔兔,幫助消費者作出購買決策。(2)降低行動門檻
決策難度高,往往也意味著較高的行動門檻,這樣消費者更想要參考第三方意見。相反,如果你能降低一些門檻,消費者也就不會那麼完全依賴於第三方信息,從而為你所擅長的營銷留出空間。 比如,一些線下培訓機構,如果只能付款後才能聽課,消費者一定會想方設法去尋找第三方評價,來規避風險。因為這時候無論你說什麼消費者都很難相信。而如果先降低行動門檻,讓他們免費試聽,這樣他們就變得不那麼依賴第三方信息。這時你的營銷才能更容易的影響他們。
3、營銷力量 對於一些決策非常輕、偏好不明確、第三方參考價值低的產品,營銷對消費者的影響非常大。舉個例子,娃哈哈礦泉水,因為是王力宏代言,你就買了。為什麼?首先決策不重要,水不會買錯價格也便宜。其次,偏好不明確。水都一樣,既然是偶像代言的,為什麼不買呢? 還有,奢侈品也是受營銷影響非常大的產品。但有人會說,這麼貴的東西,決策一定很重要,應該受第三方影響更大吧。實際上並非如此,奢侈品作為一個享樂品,並不同於手機、汽車等實用品。
一個關鍵的判斷依據的是:消費者是否有購買失誤的心理負擔。 比如手機產品,如果購買後感覺產品並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如出現卡頓、信號差等問題,這會嚴重挫傷消費者的心理,以致於沮喪、後悔。 但奢侈品包包呢,作為一個享樂品、犒勞品,雖然價格很高,但是消費者會對購買失誤有心理負擔嗎?不能說一點沒有,但非常少。這是產品本身的性質決定的。 所以,奢侈品也是主要受營銷驅動的產品。該如何解決受到「營銷力量」影響大的產品呢?(1)市場定位 (2)形象包裝 (3)廣告 (4)找代言人..........
結語注意:
在消費者選擇過程中,過去偏好、第三方、營銷這三種力量往往是全部存在的,他們共同作用於消費者的選擇,只是程度大小不同而已。這三種力量是互相博弈的關係,如果過去偏好影響變大,那麼第三方和營銷的影響就會相應變小,以此類推。因此,營銷者應該針對自己的產品,準確識別當消費者選擇的時候,這三種力量的作用程度分別如何。並拿出應對的的方法,將這些力量進行重新調整,最終使得消費者的選擇對自己的產品更為有利。 有啟發嗎?那,點個讚唄~~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小歐言商」,每周原創營銷乾貨分享。更有珍貴資料呦
見面禮:回復「書籍」,領取我精心整理的30商業、營銷類圖書。http://weixin.qq.com/r/X0NJUZPEpc7ardcy9xZN (二維碼自動識別)
個人淺見。
間接消費品(或者理解為待加工消費品)幾乎都沒有太知名的,因為不怎麼做消費層面的廣告(展會類和行業媒體類做的比較多),當然也沒必要做,他們的客戶不是普通消費者。
比如肯德基的新奧爾良烤翅很有名,知道泰森和榮華雞肉製品的很少。不過今年泰森和榮華開始做電視廣告了,但也不太常見。
但是不知名不代表企業品牌不大,行業內還是非常知名的,至於消費者,不太可能也沒必要知道。
具體到挂面,有點特殊,既是直接面對消費者又是待加工食品,但是這類食品,比如蔬菜、肉類等知名品牌極少,我猜這個行業體量太大,地域差別天大,大到無法形成巨頭,且此行業利潤單薄,企業不敢投放全國性廣告。但是調料例外,十三香醬油醋等都有巨頭,我的理解是和因為利潤還可以,敢於在全國性媒體廣告投放力度大有關。
挂面其實還是有地方性知名品牌的,但僅限於經常逛超市的人知道,也有過廣告的,我就看過中裕、金沙河、陳克明挂面的廣告 ,但是投放力度很小,且只在地方台。很簡單,因為挂面和泡麵根本就不是一個品類啊,雖然都是面,但是在營銷的角度,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東西。
泡麵是快消品,快消品的特徵就是營銷驅動購買,說白了就是要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儘快賣掉,背後是營銷來推動的。大量的營銷因素是比較容易催生大品牌的,而品牌優勢也是快消品實現快消的最主要因素。
而挂面不同,想想你媽你奶奶買挂面依據的是什麼?是經驗啊!和大米一樣,她愛哪個牌子就會一直買下去的不是么?營銷因素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並不大!就算是陳克明這種,不也是大家買買買,然後逐步積累的口碑么?背後的核心驅動力是經驗,而不是品牌和營銷。
品類跨界最近非常流行,超市賣的堅果,以前都是散稱的,現在各種堅果混在一起,小包裝,一日一包,叫每日堅果。就是堅果由食品品類進入到快消品品類的一個例子。前面說了很多都寫得很贊。我說一點前面沒提到的。
貨物流通
國內各個地方的地方保護的現實還是有的。可以說是自下而上了,像挂面這種很容易生產的東西,基本上北方很多地方都有常見的品牌。當地人喜歡這種,經銷商願意賣這種。這就導致了各品牌不會在各個地方直接競爭。
我覺得這個問題很簡單,一句話就能說明白:
因為速食麵比挂面的加工程度更高,更接近於成品,加工程度高的東西更容易做出品牌。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解釋說明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比如手機知名的品牌很多,但是手機內部電路排線的供應商品牌你知道幾個?
香煙也是一樣,國內香煙的的品牌可能有幾百種,但是煙葉的品牌呢?
再舉一例,純凈水/礦泉水和其它飲料,它們的關係與挂面、速食麵之間的關係極為類似。
水的成分太簡單,市售的純凈水基本不含礦物質,廠商玩不出什麼新花樣,所以又想推礦泉水,例如農夫山泉、百歲山、5100等。為什麼?因為礦泉水有礦物質成分不同的差異,有文章可做。不過再怎麼做文章,它還是水+少量礦物質的無色無臭的透明液體,翻不了天,跟其它飲料品牌的豐富度比,又差太遠了。
最底層的原材料不容易做出差異化,越到上層,加工程度越高,工序越複雜,越容易做出差異化,品牌是什麼?品牌就是差異化。
速食麵有的經過了油炸處理,還附帶有制好的佐料包,加熱水即食,加工程度顯然比挂面高。
陳克明,金沙河,金龍魚……這些都是超市裡最常見的大品牌了,各種口味一看題主就是不常做飯的人
因為挂面 製作工藝相對簡單。
附加值也較低,難以形成產品特色,而且由於運輸 成本問題。不可能高度集中生產。
除非在各地建廠 否則大老遠運低價值產品不划算。但是建廠需要成本啊。
而你非要賣的貴 也沒理你啊!人家買普通麵店的乾麵 口感什麼的 也不差。
因為你不會在很小的小賣鋪里也看到挂面擺在顯眼的位置...你不會在網吧看到挂面,不會在火車站看到挂面,不會在人潮擁擠的地方吃挂面...總的來說,為什麼會有挂面沒有大品牌這個問題呢~1.挂面廣告打得少,還真沒怎麼在電視上看過挂面的廣告,2.哈哈,你挂面吃的少...吃的多了,有比較了,自然在你的心裡已經形成大品牌的雛形...
從消費者角度出發,談談我的想法。
1、行業不同,品類不同,消費者購買時所考慮的因素不同。
買速食麵,看重品牌;買挂面,不太看重品牌。這也讓廠家在品牌建立的意識、投入上有所差別。
那麼,為什麼一個看重品牌,一個不看重?
2、原因之一:產品屬性不同。
挂面,屬於原材料,附加值低,且產品高度同質化,消費者沒有強烈的非同質化需求,不太需要品牌來加以區分。
速食麵,屬於加工食品,附加值高,且有非常多口味,特色各異。這樣的產品,可以通過塑造品牌,來讓消費者建立識別,從而促進銷售。
3、原因之二:它們滿足的,是不同的消費者需求,不同的消費場景。
挂面:作為主食,挂面就像米一樣,需要找個地方夾鍋、燒水,專門烹飪。且消費人群具有地域性,北方人吃的居多。
它的消費場景:家、外邊餐館(甚至隆重成一道菜)。它的消費場景相比泡麵,是不夠多的,人群也是不夠廣的,滿足的是普通的飽肚需求。
速食麵:即食、簡單、方便,自帶碗筷,開水一衝,調料一放,就可以食用;且南北通吃,消費場景更是五花八門,沒有限制。
它的消費場景:候車廳、火車上、網吧、長途自駕、公司加班……它滿足的需求,是便捷,而且是非常的便捷。
消費場景如此豐富,需求人群如此之多,口味各有千秋,足夠廠家大作品牌文章,以營銷驅動銷售。
有啊,陳克明
在熙熙攘攘的火車站,找一塊小小的空地,從背包里拿出準備好的酒精爐,小鍋,一小包蔬菜,筷子,鹽,醬油,醋,如果懂得生活的人,還會帶點香油。把酒精爐點燃,架上小鍋,放上水,待水開時放進麵條,待麵條快熟的時候放進蔬菜,最後出鍋時放進少於鹽,點一滴香油。當然,這只是最簡單的吃法,愛吃的人還會熗鍋油潑干拌燜炒吃完後,熄了火,刷了鍋,裝進包里,咣當咣當當然,還得把酒精塊扔了匆匆地趕上火車
我們可以把速食麵和挂面理解為兩樣產品。查一下百度就知道速食麵這個東西古代就有,就是速食麵的早期雛形,但我們現在所討論的一般是指現代的袋裝或者桶裝速食麵。1958年8月25日,日清食品公司的創始人安藤百福(1910——2007 原名吳百福,日籍華裔)銷售了全球第一袋速食麵——袋裝 「雞湯拉麵」。其後,日清公司又逐步推出調料單獨包裝的速食麵,並於1971年增加了杯裝速食麵。這是現在比較統一的說法。1968年,開始在台灣銷售,與台灣的國際食品公司合作推出雞湯口味的生力麵。最初的生力麵因為沿用日本配方,在台灣銷路並不好。在調整過調味與麵條的口感之後,成為台灣的暢銷產品。而大陸速食麵發展始於1970年,第一袋速食麵"誕生"在上海益民食品四廠。製造這速食麵的機器是中國自己製造的土設備,年產量僅200噸。所以可以說中國的速食麵發展開始於1968年。速食麵本身就是作為一種現代商品出現的,現代商品的主要特徵就是品牌,我們現在買速食麵一般都是品牌加口味。而挂面可以說是我們平時吃的主食之一,元代,明代已經有挂面的問世。挂面生產在元代開始了,當時主要採用太陽晒乾。直到新中國建立前,均為大量的手工製作挂面,僅少數採用機械製作。建國後制面業才迅速得到發展,挂面生產線的機械化程度日益提高,室內烘乾技術較為普遍地推廣。兩相對比,速食麵可以說是以一種零食的姿態出現,身份就是主食的補充品,而挂面就是平時吃的主食,米飯,饅頭都沒有品牌對吧。
取名問題!
以至於暗示了人的消費行為、飲食取向等……速食麵,當然圖的就是個「方便」。有開水就行。
挂面不然,得「開掛」才能到嘴到肚。爐灶、碗筷、調料,這三個「外掛」差不多是必須的吧?常人的認知,總覺得「開掛」不怎麼太好。很有可能是基於這樣的認知,不少人將這叫做「筒面」的,至於到底怎麼回事,還沒深究。自註:「筒面」和「桶面」是兩碼事。以上:
騙面之詞,純屬扯淡,別當真。又:本人,喜面之人。談面,罕逢對手,難得同頻。只是,這兩種面,我都不喜歡。陳克明,白象。人家不打廣告你當人不存在,證明酒香也怕巷子深
因為挂面沒有調料啊。
南方吃挂面的消費習慣並沒有特別形成,挂面有明顯的地域特色。湖北吃鹼面(熱乾麵),湖南吃粉,兩廣吃粉(河粉、螺絲粉),江浙滬有包子,所以基本在南方挂面形不成特彆強大的品牌效應,在北方一般是中糧,金沙河,或者當地品牌,話說中糧太大了,品牌效應已經出來了。
挂面這個東西還是少吃的好。因為。。。。。。。。。。。。吃多了,不吉利。
沒人願意去推,去樹立
挂面和大米都沒有全國性品牌,因為各地的消費群體的需求不是全國覆蓋的,並不是生活必須品,關注度不一致,無法形成全區域覆蓋,沒有關注,沒有需求,沒有積累,何來品牌,挂面重度消費市場,河南,江西,湖北,湖南,肯定有區域的品牌,肯定無法廣泛傳播,江西的春絲,湖南陳克明,河北金沙河等速食麵因為大眾需求,方便,快捷,加上差異化的口感,以及某些品牌先入為主搶佔消費者心智,老中青全線覆蓋,有廣泛的需求,有沉澱,才有品牌
因為火車上不可以泡著吃
我來回答一個思路
挂面不適合走,高品牌---高溢價-----高毛利的路線。
原因之一就是太貴了,老百姓不會買。速食麵類似於麵條中的奢侈品。
類似的問題可以舉很多。
贊同 @tranquil 的回答
「品牌」就是印象·一包挂面而已,哪都能買到,哪家的都一樣;·挂面這麼難吃的東西誰不是湊合著吃的?·包的再好看也就是一包挂面(都那麼難吃)。從這裡可以簡單總結一下1.挂面太難吃,作為食物,失去最吸引人的特質的時候,它在人們心中的價值就大大降低了。就像饅頭沒有品牌,窩窩頭沒有品牌一樣,這些「破東西」你做出個品牌難道就變好吃了?2.挂面最核心的賣點只有兩點:「便宜」「方便」;隨便哪都能買到一包挂面,隨便燒點水十分鐘搞定一頓飯,大大降低了生活成本和時間成本,誰有錢還願吃這個?3.所以,作為一個不好吃,又滿大街都是,還只有圖省事圖便宜才買的產品,在人們心中它本身的價值就很低,人類是個現實的物種,在每天瑣碎的生活中最能記住的只有他們認為最有價值的那部分,而挂面,恰好都不具有。一個無法留下印象的產品,如何做出一個品牌?
陳克明一個從小吃到大的我最愛的挂面牌子,印象中雞蛋挂面買的最多
誰說沒有 陳克明。
速食麵的不同品牌之間差異性很大,口味、包裝、營銷和吃法都會有著不同。而挂面之間的差異性很小,你再多品牌的挂面還是要下鍋去煮,自己調和口味的。當一個商品他的差異性很低的時候,競爭不會很激烈,也就3.4家而已,但是如果一個商品的差異性很大的話,那麼競爭就可以從多角度展開了,相對應的競爭就激烈了。
這不現在康師傅出了diy面了嗎?消費升級沒辦法一步到位啊。
因為挂面不方便
有啊,我一般就買金健米業和陳克明的挂面
個人感覺:挂面的附加值太低,門檻太低
沒有?樓主不炒股吧?克明面業就是啊,挂面第一股。
因為挂面不具有獨創性啊,很難吸引眼球,你再怎麼改變配料無非就是粗糧面,雞蛋面,沒什麼技術水平,小作坊和大工廠生產出來的口味別無二致。而速食麵要吸引顧客購買就要不斷推出新口味圈住路人粉,同時改良舊口味培養死忠粉,找明星做廣告吸引腦殘粉。技術投入,廣告投入,銷售渠道投入遠非挂面可及,這也就為企業進入市場設置了門檻,所以並不是說速食麵容易培養出大品牌,而是只有大企業才敢進入速食麵市場。
速食麵市場產品不同質,是壟斷競爭市場。而挂面市場更接近於完全競爭市場。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廠商是沒有做廣告的必要的。而壟斷競爭市場中的優勢廠商就容易形成:產品競爭力強,從而利潤高,從而有更多資本去做廣告和產品技術創新,從而產品競爭力強,這樣的良性循環,久之就形成了大品牌。
·都被問題迷惑了
你會想:速食麵、挂面同樣是面,為啥品牌表現上有著天壤之別?
這是一個看似很有意思的問題,很多營銷人在這個問題上展示了自己的思考,但是,都太過粗心,致使論證的過程迂迴曲折,沒有直擊要害。
物以類聚。洗髮乳、沐浴乳是同類,電磁爐、微波爐是同類,速食麵、挂面不是同類!!從商品分類的角度來看,挂面屬於簡易糧食製品,而速食麵屬於包裝食品、快消品。所以,冷靜的想一想,你是否被迷惑了,如果這樣問,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為什麼快銷品有大眾通曉的品牌,而簡易糧食製品卻沒有?
所以,審題很重要。這也反映了相當數量的營銷人對產品要素(Product element)未能真正理解或全面理解。
· 差異性 是品牌之所以產生和存在的原因
揚·羅必凱廣告公司(Young Rubicam)創建BAV品牌評估模式的時候,便強調所有品牌始於差異性,而差異性是品牌之所以產生和存在的原因。
產品差異性有三種:
·顯性差異(Perceptible Difference)
速食麵作為包裝食品,擁有豐富的口味種類,這是消費者能夠切實感知到的差異。而挂面,配方簡單、工藝簡約,很難產生差異性,也沒必要產生差異。沒有差異,自然就難有大眾通曉的品牌。
·隱性差異(Hidden Difference)
有些產品差異是消費者很難直接體會到的,這就需要廣告來教育消費者。比如,同樣是瓶裝水,口感上幾乎很難分辨差別。但純凈水還是礦泉水、一次過濾還是雙級反滲透、水源選址的努力等等都是隱性的差異,這樣的前提下,品牌尤為重要。
·誘導性差異(Induced Difference)
這種差異主要是人為塑造的。比如,同樣是橙子,口味上沒啥差異,但如果是褚時健種出來的,那這就不是一般的橙子,是「勵志橙」,這就有了差異。
·成為第一,是進入人類心智的捷徑。
傑克·特勞特先生前不久謝世,但是他對於營銷領域的智慧貢獻已成為永恆。他提出的「定位理論」中指出,成為第一,是進入人類心智的捷徑。
「老乾媽」幾乎成了油制辣椒醬品類的代名詞,「邦迪」一度是創可貼的別稱,所以在一個品類中成為第一,是有極大可能成為通曉品牌的。
在我看來,「李錦記」家的辣椒醬和「老乾媽」家的在口感上沒有顯著的差別,甚至口味上前者還更勝一籌。但是「老乾媽」的牌子就是蜚聲四海,原因很簡單,它是第一個進入消費者心智的。這就是「第一」的魅力,世界第一高峰你能脫口而出,第二高峰呢?你知道么?
挂面行業里陳克明是當之無愧的大品牌。為什麼?看看品牌創立時間吧,「克明面業」創建於1984年,「今麥郎」創建於1994年,「金沙河」創建於1996年,中糧旗下的「香雪」創建於2005年……品牌獨大的原因,就不用贅述了吧。
速食麵和挂面的話題還有很多的營銷啟示,但是要回答標題的疑問,上述三個方面足矣。
以上。
速食麵的品牌突出根本是因為速食麵本身開始具有差異性(如康師傅的紅燒牛肉麵的第一次出現,五穀稻場的非油炸 雖然沒火等),然後進行花樣的銷售公關等,發展起來了品牌。然而挂面並沒有出現實體商品的本質差異,人們購買時可以更為隨意,無論你怎麼宣傳發展,然而商品本身沒特點……我想大家都不是傻子,你買名牌挂面是吃還是裝?(然而這也是小眾)所以沒有挂面品牌。你可以嘗試下紅燒牛肉味挂面的研發,當然這應該也沒人會專門買,所以也沒人去嘗試形成名牌。不過如果有過多資金形成壟斷和排擠成功,經過一段時間你是可以創造出一個名牌的!!!然而資本市場沒這麼閑!!!
有一道工序是要掛起來晾乾的,不免有飛機起落,這個風險不是大公司能承擔的。
誰說挂面沒有大品牌的?
陳克明麵條,都是上市公司啊。
主要是你們小資不去菜市場唄。
挂面有速食麵那些味覺變化嗎?說到底還是因為同質的玩意兒很難產生品牌的溢價能力!
如果叫過面,我保證沒事就吃
陳克明!陳克明!!陳克明!!!挂面大品牌!!!
壟斷競爭,近完全競爭不同質,同質廣告,無廣告
速食麵能泡,挂面能泡嗎?本來就是速食產品,一碗熱水能解決的事情,你還得買口鍋,然後燒水煮~
是挂面加工的簡易性同質化和中國當前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共同決定的。其突破也是圍繞這兩方面來組織,克明面業,中糧系都值得期待。
嘉吉,愛普,杜邦,船社有幾個人知道,都是業內響噹噹的供應商,只不過普通消費者不在他們的輻射範圍內而已,做品牌,別自嗨
火車上能下挂面嗎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品牌是一種安全感,放消費者面對複雜的商品的時候,因為自己搞不清商品的風險性,所以更看重品牌帶來的安全感。挂面呢,大家都知道它是麵粉做的,玩不出什麼花樣,無非就是麵粉的區別,所以大家買挂面的時候不會太在意品牌。速食麵呢,就複雜了點,工序多,味道豐富。不同品牌的速食麵麵條質感不一樣,調味料包也有區別。這時候品牌就帶給了消費者一種保障。同樣的,食用鹽沒什麼大品牌,但是雞精卻有。
我縣著名挂面品牌--金沙河
挂面沒有速食麵方便
有啊,品牌識別度高的,日本marutai系列拉麵,挂面+湯包。市場佔有率感覺相當可以
國產的話辨識度就相對低了,因為大家更多的關注還是「面」而忽略了「湯」。
如果要有能復原80%高湯清湯麵的那種帶湯包挂面上市的話估計也會受歡迎的吧
另:marutai系列拉麵的湯包,和味千拉麵這種便宜拉麵連鎖的其實沒本質區別,吃味千不如在家自己煮麵了
不可以……單純的把挂面想成類似於完全競爭市場的商品嗎……因為同質啊沒有太大區別而且消費者也固定,信息也對稱……
中江挂面,即將會成為大品牌
挂面不夠方便
中糧品牌還不夠大?!
你自己以為沒有而已
快餐經濟,圖快。
挂面有誒,克明,市場佔有率最大,只不過有很大一部分是走批發渠道類,不為消費者熟知
品牌是在建立區分度,因為產品存在一定的差異和辨識度。比如康師傅的面就是比白象好吃。所以以品牌來進行品質的區分是有意義的,例如康師傅的品牌就代表了比白象好吃的意思。反過來,挂面都一個味,區分度不顯著,品牌不能代表產品質量的差異,所以出不了名牌。
因為同質性太強。
品牌化的一個先決條件就是必須能和其它競爭者區分開。如果不同廠家做出的產品都一個樣,那品牌包裝對消費者就沒有吸引力了,反而白白增加成本。
所以速食麵能品牌化的關鍵在於調料包(滑稽)。因為你只吃速食麵不吃挂面
挂面當然有大品牌 陳克明
中小板上司公司名稱是:克明面業
挂面這種產品的受眾人群(年齡較大,對價格敏感)決定了這東西無利可圖,沒必要做品牌,除非挂面產品本身有革新,否則沒戲。
至於有的回答說義大利面有品牌的,那只是因為外國人廚藝普遍偏低,食物的選擇也少而已和品牌沒有任何關係。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