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越來越多的將錯就錯的字詞,你怎麼看?
近年來,驚訝的發現,當時上高中的時候老師千叮嚀萬囑咐的容易讀錯的字和容易弄錯意思的詞語,現在都被撥亂反正,收入官方詞典了。
典型的比如:蕁(qian)麻診的蕁現在也讀作xun。比如空穴來風本來的意思是:有洞才有風。現在通常用作相反的意思。雖然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詞典需要不斷的修改補充,但是我覺得也應該是針對一些新詞(比如「二次元」)和一些舊詞新意(比如「聖母」)。雖說聖母本來是褒義現在通常用作貶義和原來的意思相反,但是一來並不是不懂意思弄錯了,而來新的意思和舊的意思是有聯繫的。我覺得這種就是可以接受的,是應該補充到詞典裡面的。但是那種明明就是錯的為什麼要把他改成對的?
或許有人會說,語言本來就是為人們服務的工具,但是我想說既然本身沒有問題,為什麼要改呢?這並不是一種改進,甚至會帶來很多問題。比如老師在教這些詞的時候應該教哪種意思?還是兩種意思都教?一個詞有兩個截然相反的意思,學生聽了會不會糊塗?高考是不是也不敢再考這種詞了?既然我們制定了規則,並且規則是對的,我們就應該遵守,就應該讓大家都來遵守,不能因為一些人不習慣這個規則就隨便把規則改了,不能因為錯的人多了,就把錯的改成對的了。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粗淺看法,想聽聽大家的意見。
題主,你在自己的提問說明裡都把「驚訝地發現」打成了「驚訝的發現」,還怎麼讓別人看待?
最近不是挺熱火「懟」(本字為「?」)嗎?這個暫且不論,有些本字失傳的也通過自造或借其他字來勝任這項任務,比如現在我們寫的「煲」(當然以粵語居多),本字說不定是「炰」或「缹」;而在失傳後,嶺南人通過讀音造了「煲」字。
總而言之,我們還得辯證看待這些情況。看都不想看
語言文字並不是科學定理,本身就是人造的,不斷演變的,沒有唯一的規範。
所謂的規範就是指長期形成的,大多數人約定俗成的用法。
在各地用法不同需要統一的時候或者某種用法容易造成歧義,混亂的時候,才需要人為的,強制的規範。
既然現在大多數人都這麼用,也就該按照大多數人的規範。
謝謝邀請。
我覺得這是一種社會歷史變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水從高處往低處流的時候,會自發地尋找最便捷的通道,雖然這有可能導致決堤,會淹死百姓,會讓我覺得傷心難過;我十七歲那年暗戀過的姑娘會自發地選擇她認為條件相對最好的追求者,會自發地尋找個人發展最便捷的通道,雖然那小子比我的思想境界平庸許多,雖然會讓我傷心難過;人民群眾在生活中使用語言文字的時候會把便利放在首位,把規範放在其次,會自發地尋找交流信息最省力便捷的通道,雖然這讓追求規範和秩序和漢語純潔的我憤怒,會讓我傷心難過。但,就是這麼回事。
趁沒人,稍微寫點看書的感受。非專業,不引文獻,沒有出處。語言的作用是多樣的。首先是交流地作用。在這個層面上,就像我現在寫的回答一樣,只要我能表達意思,而你能理解,那麼語言的目的就達到了,也無妨我第一句的「的」用成了「地」。在這個層面上,語言的作用已經實現了。其次語言也可以是一種美的載體。在表意基礎之上,語言還可以體現出一種「美」,即詞藻,修辭等等。比如,我在說花的時候,可以簡單地說「花很美」,也可以說「繁花似錦」,也可以是更複雜的說法。修辭學源自於表意這種語言的基本需求,但是又不等同於表意。在前兩者之外,語言還是一種文化認同的來源。舉例而言就是,作為中文母語者的我們會管「太陽」叫做太陽,而英語母語者會稱之為「sun」,在我們都不懂對方語言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直觀的知道我們是兩類不同的人,對同語言使用者的認同感由此而生。同時語言也是文化認同的表現。比如曾經有「吳語方言比普通話更正統,所以所有人都應該學習使用吳語」的這種說法,可以推測,相對國家認同,這種觀點的持有者更傾向於地方認同,可能對自己的地域文化充滿了自豪感。而對於標準普通話規則的制定,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國家主義與地方主義之爭,方言首先建構了人基於血緣的地域認同,而這種認同在人接受統一的教育之前,一直是處於主導地位的。而標準普通話教學實際上則是在給人建構另一種新的認同感,即國家認同。從小學開始的語文課,不僅僅是在語音,語法的規訓,也是一種「隱形的愛國主義教育」。一點愚見,歡迎指教。
語言是為了服務人類。。。
「我們制定了規則」。這個「我們」到底是指誰?制定的規則是否合理?規則制定之後是否可以調整?
「不能因為錯的人多了,就把錯的改成對的」。任何一個新詞/新用法(某些語言學者認為新用法等同於新詞)在一開始都是錯誤的,如果不改規定,那中文就只能保持永遠不變了。
它們什麼時候成了死物了?
語言、文字可都是在進化的。在當今時代,進化速度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個人認為漢字還有一種能力,自凈能力。這個和中國傳統密不可分。
兩者互相影響,精彩絕倫。
規則什麼的,笑笑就好,不破不立。但是我沒有坐在一些人位置上,就只笑笑。我覺得是民眾的選擇吧。作為對外漢語教師一枚,在教授「說(shuì)服」一詞備課過程中,發現已更改為「說(shuō)服」,其理由是後者在口語使用中更為廣泛。大家覺得這樣對,於是就變成對的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