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的對我國目前情況分析準確嗎?


文章有蠻多錯誤。一方面,人民幣是被動超發,然後人民幣貶值主要是對美元貶值,最近美元很強勁,國家的調控也是出於保經濟的考慮,現在的政策綜合來說國家的目標應該是在可控範圍內戳資產泡沫。

貼一篇寫的不錯,我最近推薦很多次的講貨幣超發機制的文章:

高房價背後的隱秘「貨幣遊戲」

南風窗網 - 高房價背後的隱秘「貨幣遊戲」 - 2016年22期


  幾年前,一位房地產領域的知名專家公開說,高房價、高租金和高生活成本,是控制北京等特大城市人口無序膨脹的「生態門檻」。此番言論,成了「高房價擠出低素質人口」論調的濫觴。


  隨著一線城市本輪房價飆升,再聯想到該言論,越來越多的普通工薪族開始察覺到自己真的「被低素質」了。儘管他們可能擁有著光鮮的學歷、履歷和出眾的才華。


  在這個特殊時點,房子不單是一種生活的必需,也是尊嚴的憑藉,更是社會排序的基礎。越來越多的未購房、需換房或者嫌自己房還不夠多的人開始焦慮,乃至恐懼。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是:房價未來到底怎麼走?


  2016年10月開始,全國主要一線、二線城市都已頒布「限購令」,密集程度,堪稱奇觀。「限購令」提高了貸款槓桿率、社保和個稅繳納方面的身份限制。在一些城市,其限購嚴格程度被稱為「離婚也沒用了」。


  不過,限購對房價影響恐怕不能誇大。因為,它距離觸及高房價的生成機制還很遠。房價泡沫的生成,以及它的「堅挺」,背後機制是什麼?


  它遠不止「土地財政」這麼簡單,它本質上是一種貨幣創造和流轉的「隱秘遊戲」,參與者包括了權力、銀行精英和影子銀行投機者等等。最終,他們共同創造出一個財富分配機制的閉環。局外人,無法拆解,唯有承擔。


  信用創造的慾望


  高房價背後的利益獲得者,依賴「土地財政」的地方政府當仁不讓。但另一個利益主體商業銀行,卻長期被忽略。


  廣義貨幣M2的爆炸式增長,這被認為是中國樓市泡沫的主因。長期以來,中央銀行「貨幣超發」更被認為是M2增長的主要動力。實際上,這裡有不小的偏差。


  從1994年起,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向社會公布《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情況已是公開信息。此前,經濟學家曾熱議中國貨幣超發屬於「被動超發」,其數據也來自於央行資產負債表中外匯占款一欄的變動。可以說,央行如果真的貨幣超發,很難做到「不為人知」。

  真正「不為人知」的是中國商業銀行系統的貨幣創造。商業銀行創造的貨幣被稱為派生存款或者信用貨幣,它是部分存款準備金制度的產物。商業銀行系統對派生貨幣的創造,流程可以這樣簡化理解:第一步,假如A銀行有100元的存款,如果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是10%,即10元必須存在央行。那麼,它就最多可以拿90元出來放貸,並收取利息。


  第二步,貸出的90元,最後又會變成企業或個人的存款再次存入另一家B銀行。按照統一的10%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那麼B銀行又會最多拿出81元(90元*90%)放貸。在這前兩輪貸款中,銀行已經進行了兩次貨幣創造,分別貸出的90元和81元就是銀行創造出的派生存款,也會計入貨幣總量。


  但是,銀行顯然不會止於兩步,還會無限循環下去。比如,又進入了第三步,81元被B銀行帶出去之後,又變成企業或者個人的存款存入C銀行,那麼C銀行又可以拿出72.9元(81*90%)進行放貸。


  以此類推,進入循環狀態。從理論上講,最後一家銀行N銀行,其可貸資金會趨於無窮小。最終,這個過程所創造的派生存款等同於初等數學中的連續等比數列求和,這被金融學教授們歸納成了一個公式,並冠之以「貨幣乘數」的大名。


  簡而言之,貨幣乘數等於存款準備金率的倒數。銀行體系最終會創造多少貨幣,那麼用最初的A銀行初始存款100元乘以貨幣乘數即可。在這個案例中,貨幣乘數是法定存款準備金率10%的倒數,等於10,那麼最終銀行創造的派生存款總量就是1000元。


  在這個極其簡化的例子中,100元的初始存款最終創造出了1000元的貨幣總量。而在經濟運行現實中,儘管原理相同,但過程遠比這要複雜。特別是加上中國特殊的影子銀行體系,貨幣創造的效果可能更是超乎想像。


  在以上簡單模型中可以看到,當銀行放貸,即創造了貨幣,而銀行越是熱衷於放貸,那麼其製造的貨幣就越多。在貨幣電子化的時代,根本就不需要央行印製物理意義的鈔票,在鍵盤多按下幾個零,即完成了貨幣創造的過程。說得再明白一些,商業銀行創造貨幣的本質即「債務創造貨幣」,而債務產生利息,那麼商業銀行便
必然有一種內生的、異常強烈的創造貨幣的慾望。


  在創造貨幣方面,中國的商業銀行一直是世界上最積極的。海通證券副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曾在一篇文章中給出數據:中國人民銀行2016年8月份的總資產為33.4萬億元,而2008年為19.9萬億元,8年總資產規模增長了67.8%。


  美聯儲比中國央行兇猛得多。美聯儲的總資產從2008年8月末的0.9萬億美元,膨脹到了目前的4.47萬億美元,增長了396.7%。


  但兩國的M2增長卻剛好相反。2000年至今,美國M2年平均增速為6.4%,而中國竟高達16.6%。截至2016年8月,美國M2為12.9萬億美元,中國高達22.7萬億美元,超過美國、日本之和。

  央行顯然也能創造貨幣,其資產負債表的擴張才是央行真正的「超發貨幣」,而且是基礎貨幣的創造。但為何與美國相比,中國央行資產規模膨脹慢,但M2卻增加快呢?主要原因就在於中國商業銀行創造派生存款的慾望遠比美國同行強得多。這背後是中國商業銀行體系的痼疾所致。

  「增量遊戲」不好停


  商業銀行的貸款,放到資產負債表上就成為了商業銀行的資產。截至2016年上半年,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為212.3101萬億元,而在2008年底,這個數字為62.4萬億。在不到8年的時間內,銀行業總資產增長為原來的3.7倍。


  此外,截至2016年上半年,中國的M2餘額為149.05萬億元,2008年底,這一數字為47.5萬億。同樣,在不到8年時間內,增長為了原來的3.14倍。儘管商業銀行的資產並不直接等同於銀行貸款總量,更不同於M2,但它們之間的「正相關」關係是毫無疑問的。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近年來,隨著房價飆升,以及對生活必需品通脹「痛感」的加劇,越來越多的國民開始質疑央行「貨幣超發」,有人甚至稱之為「直升機撒錢」。央行對此並未直接辯解,但相關的央行官員卻一直在不時利用機會澄清事實。


  2013年,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曾在《中國金融》雜誌撰文指出:「有人說高房價是印出來的,這是不準確的。與其說高房價是『印出來的』,確實還不如說是『炒出來的』。」他強調,央行的貨幣政策目標一直是物價穩定。這種表態,讓盛松成成為首位公開回應「貨幣超發」的央行官員。


  2014年1月,盛松成又在一次記者會上說:「M2是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所有的企業、個人,包括在座各位共同創造的。」在這次記者會上,他闡述了M2高的兩個原因,一是中國儲蓄率高,二是中國間接融資佔比高。他說,美國直接融資大概佔80%左右,銀行貸款相對少,最後形成M2相對少,而中國倒過來,間接融資就是銀行貸款。


  盛松成是著名的學者型官員,畢業於上海財經大學,並留校任教10年,專業造詣深厚,其對M2形成機制的闡述很通俗,也很到位。但作為官員,他固然要為央行「澄清事實」,但顯然也不能把話講得太明白。「貨幣本身並不產生投機,而只是投機活動使用的交易工具。」他把話說到了這一步。


  那麼,投機者是誰?根據派生貨幣創造的原理,反覆的投機活動必然創造了派生貨幣,而利用央行發行的基礎貨幣這一工具進行投機的顯然是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李迅雷就認為,中國商業銀行的信貸擴張是盲目擴張,因為中國的銀行體系以「國企商業銀行」為主。


  這背後的邏輯並不複雜,「國企商業銀行」的董事長、行長是官員,很多時候並不計較貸款的質量,而信貸擴張或許還是仕途升遷的籌碼。但美國、日本的銀行多為私有銀行,對貸款質量極為看重,經濟下行、產能過剩,必然收緊貸款,不願過多地創造信用。

  因此,即便美聯儲搞量化寬鬆,央行自己的資產規模不斷膨脹,但商業銀行根本不願意貸款出去。所以,才有了和中國銀行體系的這種反差,即美國是央行超發,銀行惜貸,而中國反過來,央行謹慎,而商業銀行「超發」—大肆創造派生貨幣。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的商業銀行體系早已成為一個強大的利益集團,它們全都有著極強的、內生的膨脹慾望。這種慾望又來自於商業銀行獨特的盈利模式以及人員結構。


  一家中小銀行東部地區一線支行的負責人曾對《南風窗》說,銀行是地方「精英二代」很集中的地方,信貸擴張時期,都是銀行搶著貸款給地方國企和鐵工基項目。因此,必須要「拉關係」。


  每一筆貸款或者存款,拉到業務的銀行工作人員都會按照一定比例提成。和官員貪腐相比,這是地方「精英人物」相對安全的獲利方式,處於灰色地帶,但風險較低。該負責人說,這種方式是雙贏,既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也推動了銀行業務擴張。


  在中國現有的財政金融體系之下,地方政府和銀行的「雙簧」由來已久。而且,這兩個利益主體正越來越陷入進退兩難,因為它們玩的是一個增量,而不是存量的貨幣遊戲。在地方,政府必須不停地創造交易,包括土地出讓,商品房買賣等,只有交易的存在,銀行才能創造派生存款,包括開發貸、房貸。


  因此,雙方被綁定於同一輛「土地資本化」的戰車,不斷重複著停不下來的「增量遊戲」,停下來就後果嚴重。這正是越來越多中國人開始認為樓市還會堅挺的理由,更是「任志強們」高呼中遠期還會漲的基礎。


隱秘的收益追加


  從宏觀上講,貨幣存量的體現形式是M2,但這個M2的數字不是憑空而來,它必須有反覆的交易作為基礎。當交易產生了債務,債務便成了信用,而信用就是貨幣。現在,產生M2的交易也變得越來越虛,越來越和實體經濟無關。


  此前,經濟學家劉煜輝在接受《南風窗》記者採訪時曾有一個觀點,即金融業是一個特殊行業。當實體經濟缺乏能創造現金流的資產之時,金融業就會自己創造複雜的、多餘的交易來獲取利潤。


  近年來,中國銀行業的同業業務發展迅速,這種業務可以看作是對以上觀點的印證。2010年,中國的GDP增速停止兩位數上漲,2012年更從2011年的9.3%直接跌入了7.7%。經濟增速下行,意味著實體經濟內部交易的減少,也意味著信貸即債務創造的速度放緩。因此,中國的銀行業必須開始創造冗餘的交易。

  2013年,中國人民銀行在其發布的《2013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專門以「商業銀行同業業務與貨幣創造」為題,闡述銀行同業業務在貨幣創造中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央行稱,2013年以來,通過同業渠道創造的M2一度僅低於人民幣貸款,但高於外匯占款。


  央行長期背負「貨幣超發」的質疑,它需要向公眾說明貨幣到底怎麼來的。同業業務是銀行之間自己的交易創造,因此,讓它更加透明化,既是監管職責,也是澄清事實的需要。


  所謂銀行同業業務,一度被推崇為金融創新,其形式紛繁複雜,但萬變不離其宗。同業業務的本質就是銀行之間的資金交易,這種交易產生的基礎是中小銀行和大銀行之間在網點、客戶和金融業務牌照等方面不平衡。比如,中小銀行缺乏資金,它就需要向大銀行同業融資。而如果大銀行要規避監管,它就會將資金分配給中小銀行運作。總之,每一次資金流動,就是一次信用和貨幣的創造。當然,利息也在此產生。


  同業業務只是正規銀行體系信用創造的截面之一,而影子銀行體系那種複雜的、重複的交易模式對貨幣的創造無疑更為可觀。不過,在中國的貨幣創造體系內部,影子銀行最重要的作用不是它創造貨幣的數量,而是它所營造的「收益追高」機制,正越發成為這個體系的「壓力調節閥」。


  「收益追高」機制的原理是簡單的。比如,銀行對房地產商的開發貸收緊,那麼房地產商就需要向影子銀行系統融資。過程如下:客戶A購買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其收益率是8%,資金最終會流入房地產商的賬戶。但資金從購買理財產品到進入房地產商賬戶之間,可能還要經過數個環節,它們會層層加價。假如經過2個環節,每個環節收益截留3%,加上發行理財產品的金融機構的傭金3%,那麼資金到了房地產商手中,成本已經到了17%(8%+9%)以上。


  長期以來,中國基本上主要有三個行業可以承擔影子銀行的高成本資金,它們分別是房地產開發、採礦和民間高利貸。這些行業是中國影子銀行體系得以存在的基礎,它們提供的高收益不斷反哺這個體系,讓它不至於全線崩潰。但隨著經濟下行,三個行業都出了問題。


  高利貸的主要流向是民營中小企業,特別是製造業企業的短期應急貸款,當實體經濟無利可圖,企業家「棄廠上樓」,需求必然降低。礦業投資則不用贅述,山西的煤礦一直在虧損中,尚未緩過神來。


  最後一個房地產開發貸,同樣越來越不樂觀。數據顯示,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房地產公司虧損嚴重,而中小房企虧損比例更大。而它們正是影子銀行在房地產行業的最大客戶群體。於是,影子銀行的資金必須要另找出路—顯然,炒房更多時候比建房(開發貸)更賺錢,更能承擔資金的高成本。因此,影子銀行資金鏈上的利益主體,必須人為地炒出一個「超級樓市」。


  實際上,隨著這些年中國M2的膨脹,基本上每過一段時間,經濟體內部就會出現一個存在「超級收益」的行業。2015年股災之前的A股,就是這樣一個行業。「超級收益」行業或者說資產泡沫存在的邏輯是,它必須被人為地創造,比如用槓桿托起牛市,最終服務於影子銀行資金在「收益追加」之後的「壓力釋放」或者「成本轉移」。換言之,它被創造出來的唯一用處是,讓隱秘的資金鏈在這裡「解套」。至於損失,則由局外人,比如股民承擔。


  同樣,地產泡沫的邏輯,也越來越類似於這樣一個環環銜接的「收益追加」遊戲,何時「解套」,後入者接盤?還是「永遠漲」,皆大歡喜?儘管未來不可知,但這個遊戲對財富的重新分配和隱秘轉移則已然成為現實。難道不是嗎?


謝邀,錯誤很多。

關鍵點是,很多人有個誤區,認為人民幣貶值是央行的錯誤,於是以此為核心觀點來找人民幣貶值的原因到底是央行犯了哪些錯誤。然而立論都不對,後面說的天花爛醉也沒用。

2016年的人民幣貶值,是央行主導的,央行說人民幣沒有持續貶值的基礎,是防止外資打亂節奏,在年初曾經有一干外資想要做空人民幣,但是央行需要自己掌握主導權,所以直接一個單日狂升先把一些外資打爆倉,然後再繼續貶值,並且宣稱人民幣沒有貶值基礎,說一套做一套是太常見的手段了。美聯儲天天說加息,加了一年還沒加出來,不也是如此嗎?

為何說人民幣貶值是央行主導的,兩個觀察點,一個是明貶,今年內央行在幾次率先調整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引導市場追隨其貶值;另一個是,在今年對美元貶值過程中,有幾段是對美元的橫盤調製期,這段時間央行採用的是對其他貨幣小幅貶值對美元保持穩定,這是暗貶。

也就是說2016年央行的主旋律是:美元強勢或者美聯儲加息預期提升時,順勢明貶;當美元處於橫盤狀態時,在對美元小幅波動的情況下對其他一攬子貨幣暗貶。

-------------

其他的我順便說幾句吧,

M2高會貶值嗎?M2的高增速在07年之前以及四萬億後,增速比現在高得多,相對GDP增速也比現在高得多,為何人民幣在升值?

人民幣貶值是美國陰謀嗎?特朗普說的很明確,人民幣貶值是中國陰謀,他上台要認定中國為匯率操縱國。特朗普是傻子嗎?

通脹是匯率貶值導致的嗎?反過來說,從2005~2013人民幣升值了8年,期間物價有下滑嗎?

---------------

文章過程是扯淡,但是結論有兩個我是認同的

未來會加息嗎?我認為明年下半年加息的概率不小。盯兩個數據,十年期國債利率與M0增速

現在是經濟最差的時候嗎?不是,2018~2019或許更糟。


推薦閱讀:

中國人過上發達國家生活,全球資源就不夠用了?
肖鋼作為證監會主席到底合不合格?
除了時寒冰的博客和書,還有哪些人的作品可推薦下的?
已經刺刀見紅的中國債務戰爭

TAG:中國經濟 | 人民幣匯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