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的民族認同度比較普遍的當下,對於其他民族歷史文化的尊重程度會隨著國力的繁盛而提高嗎?

去過陝西省榆林市,發現匈奴古都「統萬城」急缺人們的自發性保護。尊重某種站在遺迹之下必然會出現對歷史的敬畏感,對曾經出現過的文化傳統、文物古迹保持一種適當的距離,應該算是一種必要的國民素質嗎?

ps:我是從「從一座古城被發掘到開發成所謂的旅遊區或禁地,其中的修復、保護工作和對往事的尊重到底有多少」來看待這個問題的,漢族只是對於一個政治意義上的中國主體民族來指代中國當下對於文物的保護方式和重視程度,希望更多的古村落能夠結合現代科技探究人與自然的建築關係稍加修葺讓其井井有條而不是開發成各種農家樂,也希望更多古城不再投身於被開發商推平。

這樣的例子還有:賀城不僅有1000多年縣城歷史,也有400多年郡城歷史。東漢的新都郡、西晉的 新安郡、隋代的 遂安郡,郡治都在賀城。賀城始於漢唐年間,位於千島湖西南部的茅頭尖水域,1959年,因興建新安江水電站,始於漢唐年間的「獅城」、「賀城」一夜間被淹沒在這片碧波之下。


1.這個現象不適用於民族認知來解釋,而是和傳統與現代的斷裂有關係。長城按理說應該是所謂漢民族文化的遺產,保護狀況同樣是不容樂觀,民眾破壞的例子,如挪用城磚、取土破壞、把烽火台當墓葬破壞,屢見不鮮。盜墓犯罪領域,盜挖自己祖墳的案件也有發生。

2.「尊重某種站在遺迹之下必然會出現對歷史的敬畏感,對曾經出現過的文化傳統、文物古迹保持一種適當的距離」這一現象,並不會必然發生。自發保護的前提是文化認同,但是並非所有的人都對文物具有認同感,這種認同感可以看做是後天「習得」的。所以缺乏這種習得過程,就不會產生認同進而去保護。

3.戴蒙得在《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中還提到一種現象,一個社會中被認為是具有權力象徵意義的文物,當社會崩潰時,底層民眾不但不會保護,反而還會破壞。從人類學的角度講,在一種社會下具備神聖意義的物品,在社會崩潰時,因為維繫神聖的條件消失,物品從神聖歸於一般,也會招致破壞或者不再維護。


對漢族的計劃生育,淡化漢族教育,至今56個民族唯獨漢族正式場合不能穿漢族的漢服而穿著旗袍西裝,當今漢人連自己的民族服飾是什麼都不知道,少民說漢族普遍認同漢族概念到底是什麼?漢族有漢族意識有漢族概念嗎?每次民族矛盾吃虧的不是漢人?拉麵事件切糕事件不是漢人吃虧?把我們漢民族的民族英雄從課本里刪除,否認霍去病岳飛為了照顧少民同胞,央視服飾歷史全是講少民服飾,漢族的服飾呢?旗袍?西裝?少民們你們至於這樣嗎?尊重是相互的,把陝甘回亂洗白成起義不說,公認祭祀屠殺漢族的惡魔這是不是在傷害漢族人的感情?


不會,因為不符合漢族的利益。

漢族做的一切都是以自身利益出發的,並不會關心你們其他人的死活。


漢族的民族認同度比較普遍的當下——這是什麼說法?

不過大致了解你的意思,是怕一些少數民族的文物(包括一些已經不存在的少數民族)被大漢族主義忽略。我個人感覺有兩個原因:

1.由於經濟文化水平的原因,好多少民不可移動文物本身建築質量就堪憂,經不起長時間的風沙腐蝕和兵荒馬亂;

2.這些少數民族不可移動文物往往在現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當地財政拮据,不太可能有太多財力精力去修復管理——活人都沒生計呢


推薦閱讀:

清朝滿族可以和漢族通婚嗎?
烏孜別克族 | 美過胖迪的姑娘,為我們送來婚禮盛裝
為什麼山西沒有少數民族分布?
為什麼一個強大的民族 男權社會要靠和親政策來維持和平?
中國漢族人如何評價中國的其他民族?

TAG:民族 | 建築 | 歷史文化 | 漢族 | 文物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