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UCLA的認知科學家唐納德·霍夫曼在TED上關於人類認知自然世界的演講?

這是視頻網址【TED】腦洞大開

霍夫曼的理論是不是類似於缸中之腦,而且他對於物質的認知不同於物理學家。


謝邀, @劉鎮銳

問題是看待演講,嚴格來講是要討論比如材料組織,演講技巧之類的東西,但這些東西我不懂,所以以下都是討論演講的內容。

Hoffman在其學校的首頁Donald D. Hoffman。可以看到他在這個問題上做過很多相關的思考和工作,並且已經有一些已發表的成果,僅從一個面向公眾的演講來評價他的工作是非常有失公平的。但我這個人很懶,又沒有時間,所以沒有細看。以下討論的主體都圍繞著這個演講,所以我不能保證不會出現偏差。

第一部分,就事論事

開篇他提到他的興趣是主觀意識和腦活動之間的gap(恩,跟我一樣),他提到這裡之所以顯得難以解決是因為我們採取了某個錯誤的預設,然後他轉向了這個演講內容的主體部分:

We do not percept reality as it is... 為了論證這一點,他給出了三個論據,第一個是視錯覺:We construct what we see...We reconstruct what we see...Alright, but nothing new,就像 @Andy Lee 說的那樣,這可能早就已經是認知科學界的常識了。第二個是動物,包括jewel beetle等,恩,我首先想到了飛蛾撲火的情況。第三個是對進化的模擬實驗,他的觀點是evolution does not favor accurate perception,fitness is more important in evolution than (percepting) reality. 這當然也是對的,but again there is nothing new。

但是,我在這裡想問的問題是,他的三個論據足以支持他的觀點we do not percept reality as it is嗎?注意,說進化不favor準確只是說明,進化不會在規範性意義上支持準確的知覺,但是,在生物足夠複雜的情況下(例如對於人類來說),也許準確的知覺確實具有更高的適應性,這種可能性並沒有被排除。當然,我承認我在這裡太過吹毛求疵了一點,畢竟這只是一個面向公眾的演講。事實上在某種意義上,我同意他的觀點。

緊接著他轉向了這個觀點的邏輯推論,他通過電腦桌面來類比說明他的interface theory of perception. 那麼這裡的問題是,他前面的觀點足以支持這個推論嗎?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劉鎮銳提到了回應這一點的一種可能性,即我認為我所具有的意識和我的意識實際上不同,但Hoffman本人很可能不會這麼想,在另一個演講的abstract中他是這麼說的:Consciousness and its contents are all
that exists. Matter, brains, and space-time are among the contents of
consciousness, dependent on it for their existence. 在後面的私貨部分我會簡單說一說我的想法,在這裡我只是想說,從we don"t percept the reality as it is並不能推出our perception is like an interface between the reality and us. 不過他的interface theory是一種alternative嗎?僅從這一個演講來說我不能確定,這需要對理論進一步的elaboration。

他提到了一個他認為他和物理學家不同的地方在於,他打算徹底拒絕物理學作為reality,when we talk about the particles or other physical objects,we are still talking about things in the user interface. 但這種觀點最多也就是和科學反實在論有些類似,對於普通觀眾來說也許會覺得很毀三觀,但我還是覺得沒什麼。這裡牽扯到了一些哲學上的大爭論,包括perception、外部世界懷疑論、科學實在論和反實在論等,雖然我有一些相關想法,但這裡就不提了。不過,無論如何,到演講的這裡為止我想說三點:第一,His ideas may be interesting for most people, but not for me, in fact there is nothing new probably except the usage of the word "interface". 第二,儘管他的想法非常自然,但是他的論據不足以支持他的觀點。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有一些在我看來比他的觀點還要毀三觀的東西)。第三,從這個演講來說這種理論還只具有一個雛形,甚至只是一個空的口號,沒有多少實質的有價值的東西。

而且看到這裡我非常奇怪的地方是,他說的這些東西和解釋我們的意識問題有什麼關係呢,然後他給出了回答:"reality is not a brain or a neurons and is nothing like a brain or a neuron」,在處理explanatory gap時,大多數哲學家都會選擇處理線的一頭our consciousness 或者線的中間explain,而Hoffman選擇了線的另一頭the object,the brain。他認為這種想法對於解決意識問題open up new possibilities。這裡的問題就比較多了:這種想法如何和現有的物理學接軌,如果我們說現有的物理學是interface上的一些規律,就如我把某個圖標拖向回收站就會把這個文件刪除一樣,那麼為什麼意識問題的解釋不在這個界面內呢,這裡明顯沒有必然性,不過他也說了他只是提供可能性。但這到底是哪一種可能性,僅從這個演講來說他的想法離一個真正有嚴肅考慮價值的理論還相去甚遠,我要說,從大腦和神經元只是一個interface這一點來思考意識問題,gap實在太大了。他的想法可能能和心靈哲學的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相兼容,也可能能和屬性二元論(property dualism)兼容,甚至可能能和唯心主義(idealism)兼容。在他的主頁上還有quantum cognitive science的演講,嗯哼。

緊接著,他提到了缸中之腦的懷疑論,我剛開始看非常奇怪這和他前面的觀點聯繫在哪裡。看完後我稍微想了下,這裡還是很正常,他只是提供了一種可能性,而且從他的interface theory of perception到缸中之腦的懷疑論問題,他好像在說什麼大不了的事,但實際上there is nothing new。我之所以可以設想我是一個缸中之腦恰恰說明我把我的知覺當做了一個interface,換句話說,每一個同意缸中之腦是可能的人或許都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已經贊同了we do not percept reality。如果我反對他的interface theory,比如我支持direct realism,那麼缸中之腦實際上就是不可設想的。到這裡我們可以得出的是,他並不是說缸中之腦是現實的,他只是說這是一種可能性,他在研究這一種可能性是他的個人研究興趣。而且我要說,這種可能性在他這裡是基於他的interface theory of perception的,但我們有其他選擇,而且我不認為他有說明其他的可能性是不可能的(至少在這個演講中)。事實上很多沒有看過他的演講的人也可以輕易設想缸中之腦的情況,說明他說的東西並非是多麼讓人難以接受的東西,僅僅是他把這些東西總結出來說出來讓很多人覺得很震驚而已。就像他舉視錯覺的例子,這不是每個人都知道的東西嗎?

第二部分 一點無聊的私貨(可以略過)

Hoffman的想法對於解釋意識問題有多大價值,取決於這個理論的具體內容,僅從這一個演講來說還是太粗糙了。而且很遺憾的,在很大程度上我個人都不贊同他的看法。

這個演講讓我想起以前讀Roger Penrose,都是其他領域的大家來思考身心問題,給我的感覺是想法和切入點很不錯,但是由於缺乏哲學訓練導致核心論證的說服力不夠,最後的結論比起理論更像是一個口號或者一個標籤。

我知道有人感興趣的是,如果我不能percept reality as it is,那麼what is the reality really like.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這實際上是一個錯誤的問題,因為正如Hoffman在演講中說的,perception is not about the reality but about having kids. 如果有人告訴我世界是沒有顏色的,我似乎要因此想像一副黑白的圖畫,但實際上這也是錯的,黑白也是顏色。這不是我想像力的限制,而是我們的意識恰恰是這麼工作的,它的任務本來就不是反映現實。意識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是一個獨立的,反映後者的存在。而且反映事實這個說法本身也有待進一步說明。當然,這裡有一堆技術細節需要處理,懶得在這裡寫。

對於像我這麼激進的人來說,我覺得還不如直接把「我眼中的世界」這種概念直接捨棄掉。想想Hoffman舉的甲蟲的例子,在甲蟲眼中空瓶子是雌蟲這究竟是什麼意思,是說當雄蟲看到空酒瓶,它的意識中就會出現一隻雌蟲在飛舞嗎?對我來說,視錯覺圖像中兩條實際上一樣長但在我看來不一樣的線段,在Hoffman口中的interface上是一樣長的嗎?如果有一個interface,就必須有一個user,有一個observer,而這隻會導致解釋的無窮後退。

Hoffman的想法也許是有價值的,但用它解釋意識需要付出的成本太高,從實踐的角度來說,我認為這應該是一種被放在很後面才應該被認真考慮的思路,只有當那些成本較低的解釋都被驗證說是不可能的時候才值得被考慮。

而且我確實認為它是錯的。是的,我只能說我不能想像,我們的科學理論可以解釋大到天體運動,小到微觀粒子,卻偏偏不能解釋我們的大腦。


出於對於數學的尊重,我只能說:

如果這個人所提到的概念,即,「適應性」和「(知覺)反映真實」的概念,的確如其所設定那樣,那麼自然,前者比後者更重要(至少在演講者的設定中如此)。

問題在於:

  1. 這些概念本身究竟是什麼意思?

  2. 是否真的有可能出現這樣一種情況,使得個體的知覺和實在之間相去甚遠,而同時有具有優於其它競爭物種的適應性?(顯然這個地方有一個含混:對,我們的知覺不是百分百準確的,但是其準確性的標準,在一般情況下,難道不正是由其是否能正常工作決定的嗎?)

首先還是先把這個靶子立清楚了:

霍醬認為,論斷:

不以忠實反映世界為目的的知覺系統依然可以給生物提供進化優勢。

受到的如下論據支持:

某些昆蟲只能分辨大體上的形狀和顏色,以至於會把啤酒瓶當成雌蟲來啪。

更進一步,他使用了電腦桌面的隱喻:

電腦桌面上的一個圖標式藍色的、方的,並不意味著這個圖標本身在電腦內部式藍色的、方形的,圖標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展示電腦的真實,而是為了隱藏電腦的那種真實,關於電腦底層電子結構的真實。

平移到知覺上:

進化提供了一種界面(知覺系統),用於隱藏世界的真實,使得我們能夠更好地發展出適應性行為。時空是桌面,而你感受到的東西,是圖標。

注意,這種類比本身並不會損害我們的行為模式,因為將其以字面含義理解和嚴肅地對待是不同的。

同樣地,這也並不是一種簡單的還原論立場,因為即便是把這一切東西還原成基本的物理粒子及其行為,這種還原本身,也僅僅是一個知覺空間到知覺空間的還原,換而言之,一切東西都依然在桌面上。

最後,他認為,這裡的這種底層的真實,才是世界中因果性的來源。

可以看到,這裡有一個很尷尬的問題:我們對於真實這個概念的日常使用根本就不是在這個意義上展開的,比起「真實」,這更像是「基礎」。然而基礎的東西本來就是我們「構造」出來的,注意到,我們關於基礎的概念有兩個方向:

  • 一個方向是往微觀走,從對象-分子-原子-……

  • 另一個方向是我們認知的基礎,所有孩子在認識這種高級的物理理論之前都得首先有最基本的和物理世界進行交互的知覺能力。

科學如果要探求什麼世界本源的話,一直都在第一條路上走,第二條路本身就是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反科學的。因為第二條路關心的不是什麼組成了什麼,而是,要認知某物的前提條件是什麼。

由於哲學史學得不太好,所以我不敢確定,但是感覺上,比起伯克利大主教,這裡更像某種康德的變體:真實的東西就像是物自身那樣,主要的區別在於康德認為物自身是不可說的(需要限定詞,但是這個限定詞在這裡不重要),而這裡顯然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他想說一些更多的東西。而在他這種概念框架下,顯然他想要更新我們的概念框架,在其中多加入一些什麼東西。

然而這一切討論都基於一個東西:真實是可以分層的,或者,在這裡:電腦桌面上的圖標比電腦本身更加不真實。

我並不認為這種討論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尤其是當這裡已經把時空扯到了不真實的那一層的時候。

我們日常中說什麼東西是真實的,最常見的含義之一是說這個東西是一個物理實體,不是幻覺或者虛像,而顯然,這位演講者將這重含義完全地取消掉了。因為對於他來說,時空是電腦桌面,物理對象是桌面上的圖標。

再舉一個例子,如果有人用上面那重真實的含義和你說,你看,電腦裡面真的有一個藍色的、方形的文件——對,這很荒謬,但是反過來,難道因此你的電腦裡面就真的沒有一個文件了嗎?什麼情況下你會說「你看,我的電腦裡面真的沒有 AV 吧」——難道這是在說構成你電腦的那些電路的狀態?顯然如下對話是可能的:

——你桌面上真的沒有一個藍色方形的文件!

——哦不,你仔細看看,或者,你把背景換成純白的,你就能看到它了。

因此,簡單來說,他自造了一套關於真實的概念,至於這套概念是否自洽,表達力如何先不論,至少這套概念和我們正常人所思考的那一套關於「真實」的概念相去甚遠。——這就是理論家的通病。

——對,你說得對,就算你說得都對,你的話和別人說的又有什麼關係呢?別忘了,你現在使用辭彙時,可不是在用它們原本/通常的含義。

更為尖銳的批評是:他如果更進一步構造出來一些什麼東西,他要如何保證他的這些東西:

  • 一方面不是像過去的概念那樣不真實(在他的語境下),

  • 而另一方面,又具有和實在發生關係的能力,而不是像數學和邏輯那樣,僅僅是單純的自成一格的理性遊戲呢?


謝邀……

我在這裡的角度是儘可能的做一點調和……

我想唐納德·霍夫曼在這裡所意圖做的懷疑「實質上」並不是一個康德式的理論或者是貝克萊式的理論……當然,或許他自己也沒有分辨清楚(從這裡他使用了「reality」這個概念,我們就可以看出,而實質上要達到同樣效果,並不需要製造出如此極端的推翻整個現代科學的懷疑)……

基於迪昂蒯因論題,我們需要明確我們不可能找出剔除了所有的理論假設的「純粹經驗」,而唐納德·霍夫曼的懷疑,我想正是針對著這些刻在我們直覺中的「理論假設」的……

他所意圖解決的是關於「意識」的問題,但卻做了關於「認識現實」的懷疑……我們應該可以看出這兩個問題在邏輯上粗看起來甚至是沒有什麼關聯性的……只有當我們把問題細化到,「我們的『意識』本身是『現實』的一部分」,這個時候我們才能看到些許的關聯性……這其實是對於一個大家默認的假設的懷疑,這個假設就是「我認為我的意識(不是指意識與其他物的關係,就是指意識本身)是怎樣的,我的意識就是怎樣的」,通俗的來說就是「意識的主觀性」……我想這才是問題的核心……他所意圖使我們放棄的正是這個假設,我們試圖用很多理論來解釋我們所認為的意識現象,但他認為我們必須先放棄「意識現象是我們所認為的那樣子的」,才能解決有關於意識現象的問題……其實這與或激進或溫和的取消式物理主義者的意見是一致的……(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懷疑自己的認知能力就對於我們解決有關於我們的意識的問題毫無幫助)……

不過我想他太過於急著把他的意見與一些傳統進行捆綁了,以至於把整個科學體系都放在了打擊範圍內……誠然,這樣擴大打擊面並非嚴格意義上的「錯誤」,卻依舊在某些意義上是「無益」的……畢竟,我們研究科學,最多也只能做到明確「我們應該相信什麼」這一步,那麼我們也就做到這一步就足夠了,過大的打擊面容易引起一種「各種理論都是同樣糟糕的」的錯覺……


如何看待UCLA的認知科學家唐納德·霍夫曼在TED上關於人類認知自然世界的演講?

霍夫曼的理論是不是類似於缸中之腦,而且他對於物質的認知不同於物理學家。

Hoffman 是做視覺研究的,在這個TED演講中,他沒有提到什麼驚世駭俗的觀點,都是認知科學界的常識而已。

而為什麼許多人看完他的演講,居然感受到了震驚呢?

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這些人對認知科學太無知了。就像一個古代人會被「地球繞著太陽轉」這一知識所震驚。一個不懂視覺機制的人,自然也會被「視覺建構」這一認知機制所震驚。視覺建構是什麼意思?意思是,我們以為自己看到了這個世界本來的樣子,但其實不是這樣。真相是,我們的視知覺系統解析光信號,建構出了一個「視覺世界」,這個「視覺世界」和真實的物理世界並不相同,甚至可以說是相去甚遠。

看起來,地球確實是不動的,太陽和月亮都圍繞著地球東升西落,甚至大地都是平等。但事實上, 地球是球形的,月亮的確在繞著地球轉,但地球是繞著太陽轉。

看起來,我眼見有一個黑色的鍵盤,左手邊的碗里有紅色的小西紅柿,它們嘗起來酸酸甜甜的,很好吃。但是這些小西紅柿真的是紅色的嗎?鍵盤真的是黑色的嗎?並非如此。在我們這些三色視覺的人類中,它們看起來是紅色和黑色。但它們本身並不是紅色和黑色。

為什麼呢?因為這個「視覺世界」工具只是為了幫助人類適應這個世界。而適應這個世界不需要人類具備解析全譜光信號的能力。我舉一個很簡單的關於顏色知覺的例子。我相信這個回答的絕大多數讀者都是正常的三色視覺者,但是這個世界上其實有極少數的四色視覺者,她們能看到正常人看不到的,多得多的顏色。但四色視覺者眼中的世界就是真實的世界嗎?並非如此,因為這個世界上不只有人類這種生命體在與世界互動,還有許多帶有眼睛的動物。鳥,魚,昆蟲等等。它們的對顏色的知覺與人類很不一樣(至少從神經生物學的依據上看,我們相信它們與人類很不一樣)。難道只有人類眼中的世界才是真實的?

人類的確默認只有自己眼中的世界才是真實的,而且這僅僅限於大多數人類。如果一些人眼中的世界與大多數人類不一樣,那麼一定是他們錯了,他們是異類,是「病人」或者「瘋子」。幸運的是,現代社會不會輕易地把這群人稱之為「病人」,我們叫他們「認知科學家」。

我的電腦屏幕有二十多寸,上面有許許多多的像素。其中有一些像素的排列,讓我看到一些白底上的方塊形線條圖案。這種由線條組成的畫,被中國人認為是漢字。而且,我們看到的不是線條畫,我們直接能解讀出這些漢字背後的意義。不過對於不懂中文的人來說,他們只是看到了線條畫。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這個世界上其實本來是沒有「漢字的意義」這樣一個東西的,「漢字的意義」是由中國人集體建構出來的東西,它本來是不存在的。

視覺同樣如此,我們看到的光僅僅是光譜中極小的一段,我們只需要從綠葉中分辨出成熟的紅色果實即可。為了我們的生存和繁衍,我們不需要知道那個看起來是紅色的果實,其實在別的物種看來是不同的顏色。也許一些昆蟲需要在果實上產卵來繁殖,它們對這種紅色果實有更細緻的顏色區分,從而告訴它們,哪些果實適合產卵,哪些不合適。但對於人類來說,我們只需要知道哪些果實是成熟的,可以吃的。哪些果實還不成熟,不能吃。

我們會害怕塑料玩具蛇,甚至是漫畫式的蛇。蛇的一些視覺特徵被視為危險的符號,我們會對這些符號產生恐懼的情緒反應,哪怕這些符號來源於並不危險的東西,比如漫畫蛇,玩具蛇。

重要的不是真實地、全面地知覺這整個物理世界,那樣做太不經濟了。僅僅維持我們現有的視覺世界,就需要如此大的大腦,如果要求人類能知覺並處理更多的光信號,那麼人類的大腦可能會更大。但是,人類的產道卻不可能再變大了。那樣會導致分娩時,母親和嬰兒的死亡率過高。我們要的僅僅是生存和繁衍,而不是認識這個世界。後者只是幫助前者的工具。作為工具,夠用就行。自然選擇不會去追求更高級的工具而付出得不償失的代價。

最後的結論是,我們視覺系統只是在系統性地建構這個世界。而我們看到的世界並不是真實的世界,因為這個視覺系統並不以「真實」為導向,它是以「適應性」為導向。為什麼適應性不要求真實呢?因為真實的代價太過昂貴,作為工具的視覺系統,經濟適用就行了,不需要全面地處理所有的光信號。


他舉的那個圖形例子,是格式塔心理學研究的經典案例。參考格式塔心理學的心物場論:

世界是心物的,經驗世界與物理世界不一樣。觀察者知覺現實的觀念稱作心理場(psychological field),被知覺的現實稱作物理場(physical field)。

心物場含有自我(Ego)和環境(environment)的兩極化。環境又可以分為地理環境和行為環境(geographical and behavioural environments)兩個方面。地理環境就是現實的環境,行為環境是意想中的環境。環境中的組織關係在體驗這些關係的個體中產生了一個與之同型的腦場模型。

行為產生於行為的環境,受行為環境的調節。但是,行為環境在受地理環境調節的同時,以自我為核心的心理場也在運作著,它表明有機體的心理活動是一個由自我-行為環境-地理環境等進行動力交互作用的場。

霍夫曼把我們看到的世界比作操作界面,指的應該是心理場里建構的經驗世界、行為環境,並不需要如實反映物理世界,而只是為了滿足生物生存的基本要求。這很有道理,因為如果生物體驗到的真實世界信息無助於生存,就會成為額外的負擔,從而在進化中被淘汰。

時間、空間和因果律是存在於知覺中的先驗知識,是對真實世界的一種解釋。總有一天我們會探究這背後到底有什麼,並提出更進一步的解釋。


從物理學的角度,他所說的reality這個概念的必要性和在物理學語境中談論大爆炸之前的宇宙一樣沒有意義。

「不以忠實反映世界為目的的知覺系統依然可以給生物提供進化優勢。」但世界的真實,或者是@羅心澄所說的「基礎」,我們一無所知也沒有任何達到它的途徑,是否反映或者接近這個沒有存在必要的概念又有什麼意義呢。目前的物理學研究,仍然是在桌面這個背景下完成的,我們任何感知的途徑都沒有超過桌面,即使藉助了其他間接觀測手段,最終的接收器仍然是我們的感知器官。物理學所建立的模型仍然沒有超出這個桌面,所有的物理理論和研究方法,脫離「觀察者」這一概念都無法進行,而觀察者最後還是要用進化得到的感知器官在觀察。Hoffman也說了,時空本身也是桌面內的東西,他和物理學家的認識並沒有太大不同,只是一般人經常把物理模型等同於「reality」或者是「基礎」「本質」這些東西了。

那麼科學的目的和意義到底是什麼呢?可能只是為了發現這個桌面本身的規律與秩序,我們可以假想(或者說在桌面上構建)一個藏在顯示器背後的主機來幫助我們理解桌面的內容,但是這個主機(基礎)的本質和實在性並不屬於科學的範疇,我們在科學的語境中討論真實的意義,也只能圍繞桌面上的內容來展開。

(以上可以看做一個沒有任何相關知識和學習的人的胡思亂想)


成功做了科普


我剛開始以為他討論的是哲學問題,其實他討論的只是一個科學問題,我覺得可能大多數答主都誤解他了。他大概的思路是這樣的:為什麼關於大腦和意識的關係的認識會停止不前?因為我們假設我們的知覺就是真實,而這是錯的,我們的知覺是經過適應性塑造的。如果我們忽視了這點就會把我們知覺重建出來的東西當作真實的東西來研究。但是從我們重建的東西那裡是得不到因果性的,因為真實世界的因果性只能存在於真實世界裡,所以我們的認知科學和物理學都不應該忽視這個因素。就像發現地球是圓的一樣,我發現的這點也同樣會推動科學的前進,慢慢找到真實大腦和意識的關係,我可以給上面的每句話找到作者的理由。而這一切都建立在兩個基礎上。第一存在一個客觀真實的物理世界,這是作者預設的,第二我們的邏輯可以準確理解它,這是作者希望證明的,除此之外作者並沒有討論哲學問題的野心。比如到底存不存在一個真實世界,它的性質是怎樣的,我們能不能認識這個真實世界之類的問題。我認為他唯一邏輯有點問題的地方就是說原子也在桌面上的說法,因為原子理論肯定涉及了邏輯,而根據他的說法邏輯其實是和知覺不一樣的,知覺是適應性導向,而邏輯是真實導向。邏輯在適應性塑造的知覺之外。首先羅的觀點誤解非常嚴重,不以真實反映世界的知覺系統是可以給生物以進化優勢的,視錯覺和動物行為證明我們和動物的知覺系統都沒有真實反映世界,而關於適應性的模擬實驗證明,關鍵的是適應性決定了我們的生存而不是反映真實,作為生物和存在物的我們,使我們存在的是有利於存在的東西而不是反映真實的東西,如果反映真實有利於我們存在,也僅僅是反映真實和存在建立了關係而不是反映真實本身。作者說的我們需要的只是繁殖不是反映真實。所以其實很容易找出並不反映真實但卻有適應性的例子,比如老鼠可能比我們更有適應性。用達爾文的話來說就是,生存下來的不是最強壯的,也不是最聰明的,當然更不是反映真實的,而是適應環境的。到這裡我們應該弄清楚作者說的真實和經過適應性塑造後我們知覺的世界的區別。不然我們就無法理解他的桌面比喻了,他所謂的桌面只是被適應性塑造後的知覺桌面,而桌面下就是客觀真實的物理世界,並沒有什麼其他含義,他並不像羅心澄說的給真實分了層,因為他說的真實只是物理世界,而知覺桌面是不真實的。由於我們沒有忠實反映這個物理世界所以我們只是在我們知覺重建的桌面上思考世界,而物理世界的真相很可能和我們的知覺完全不一樣,這個結論我覺得是對的,因為我們知覺和物理世界的不同,所以我們要得到物理世界的因果性就不能在我們重建的知覺桌面上得到,也許我們對意識問題止步不前就是因為我們只在我們重建的知覺桌面上找因果性,就像那個蟲希望在自己的知覺桌面上發現酒瓶的真理一樣,而酒瓶的真理並不在他的知覺桌面上,而這個認識是否否定了我們能認識世界?並不,因為我們的知覺桌面是經過適應性塑造的,但邏輯不是,邏輯可能有真實導向,就像我第一次理解他理解錯了,而我現在理解他雖然可能也錯了,但是我排除了一個錯誤,所以不可能永遠都錯,科學就是在錯誤中慢慢接近真實的,不可能永遠不真實,這就是他的意思。他觀點和物理學家的觀點的區別就是引入了一個把物理學也涵蓋了的新因素,所以物理必須要考慮這個因素,就像如果我們一直以為地球是宇宙中心,那麼天文學就會走入奇途一樣,他並沒有否定科學,就像相對論沒有否定科學而是發展了科學一樣。


他的核心觀點是,

我們認為真實就越好,

越能成功,

但是真實情況太複雜了遠勝於你我所能處理的,

於是系統化抽象化脫離真實,

但是源自於真實的臆想,

反而更有利於適應性。

所以,

科學家應該反思一下什麼是真實,

而普通人應該反思一下,

真實真的重要嗎?


首先,霍夫曼的理論是有些類似缸中之腦。

(暫且認為缸中之腦針對的是「一整個大腦」,先不要較真說「其實放在缸里的只是你的左腦,來自你的右腦的也是電腦模擬的」云云。)

先把各種信號的傳輸過程劃分為三塊(基於生物課本):

   外界信號(光波、聲波)     傳入神經上的信號

外界————————————&>感受器——————————&>大腦

缸中之腦是在質疑大腦階段前的一切——假造了傳入神經信號,質疑「外部真實」、「非我真實」、「現實」的真實性。人的意識和認知能力絕不是由晶狀體或者視神經來承載的,這也是缸中之腦的技術前提。儘管大腦是我們所熟知的人的身體的一部分,和眼球什麼的有分不開的聯繫,我們也可以把除了大腦外一切叫做「非我真實」、「現實」。(P.S.「我的真實」就是我思故我在?)

而霍夫曼的」眼見不為實「只在討論認知的真實性。認知是信號被大腦處理後的產物,是需要大腦自身來承載的。一個問題出在大腦外,一個問題出在大腦內。

這兩種觀點是有相似性的:對於」外部真實「的認知出了偏差

另外就是都表現出了知覺、認知、意識的自然現象屬性和有限性,不過這是次要的。

其次是關於霍夫曼的觀點:

意識基於知覺所輸入的信號,「構建」出了認知。

缸中之腦正是基於這一點才這樣有趣。這個缸,正是取代了除大腦外的人的各種組織——眼球、耳朵、皮膚、視網膜、視覺神經、聽覺神經、觸覺感受器、溫度感受器和其他一些神經和器官。我們人類的身體和一個會動的缸沒有太多區別。

更何況,大腦本身應該也被視為一種機器:它是一種由神經和腦細胞構造的系統,外界的傷害可以改變它的系統結構,甚至來一點激素什麼的化學物質也能造成其自發的結構變化;它這系統的運作像是一種狀態機,它:

  1. 基於舊狀態,也就是記憶(本質上是一些化學物質,並可能結合了未知的物理規律)
  2. 處理輸入(身體——缸——傳來的信號)
  3. 進入新的狀態(還向連著的神經傳遞一些信號什麼的,肌肉和器官也就對應著開始了活動)

不過大腦是如此複雜,以致於有些科學家感到悲觀:

自哈克雷以後, 科學界了解到很多關於大腦活動的知識, 但是大腦活動和意識體驗的關係, 仍然是個謎。 有專家認為,我們永遠也不可能解決這個問題, 因為我們缺乏必要的概念和智能水平。 我們不能指望猴子們能解決量子力學問題, 類似的,我們不能指望人類這個物種能解決這個問題。

不過霍夫曼表示樂觀。(雖然我只是一個喜歡亂想的小碼農,其實我也表示樂觀。一群大腦研究另一群大腦,大腦這個東西正像研究其他自然現象一樣研究它自身。)

正如霍夫曼的用詞,意識是一種「體驗」,所謂認知,也是這樣一種「體驗」——它是大腦這機器的一種活動狀態。大腦它「體驗」到了自我。

僅以視覺來看,視覺產生過程中,光的反射、視網膜的激發、三維信息的丟失、注意力的集中,皆在造成信息失真和丟失,我們無法把握住外部真實。和這個類似的,諸如池塘里的魚看世界、在紙面上戳個洞調戲二維生物的故事,也挺多的。

把大腦視為絕對正確的機器——這麼說會不會是欽定、是說它不會產生幻覺的意思啊?

霍夫曼的另一點:

我不想點破,但(結果是)真實的知覺滅絕了。 在幾乎所有的模擬當中, 那些一點兒也看不到真實, 但具有適應性的有機體, 把一切能看到真實的有機體逼向滅絕。 這裡的關鍵在於,進化並不支持 垂直知覺或準確知覺。 這種對於真實的知覺會滅絕。

當然不能說人看到的是「真實」,只是比較反映真實情況的一些表象而已。又有誰能超脫宇宙的框架去把握宇宙的真理呢?

為什麼演化不偏愛「真實」呢?嗯……雖然霍夫曼說實驗結果就是這樣的,不過不知道他有沒有考慮物種的智力差距之類的因素呢……

我只認為是大腦有足夠複雜和精確的認知能力,幫我們分辨出駛來的火車並不是桌面圖標這樣無害的東西。這大概是源自經驗、記憶,可能還有基因吧。

但這能力正如之前所說不太能夠準確運作,甚至無需高科技水缸,僅僅是VR眼鏡都能嚇人一跳。

最後,

進化論為我們展現了那個終極挑戰: 敢於認識到知覺並不是為了認識真實而存在, 而是為了繁衍子孫。

生物的演化是這樣偉大的過程,我也不敢猜意識和知覺到底是為什麼而存在。

不過我有一點小小的認知:認為意識是有限且局限的,是一種自然現象的聚合,絕非彷彿在天上招搖一般超凡脫俗的東西。就算是,也是意識加給自身的,無非是進入了一種特別的運行狀態罷了。

嗯……如果能中幾次雙色球一等獎,我也願意進入這種特別的運行狀態……


推薦閱讀:

Dennett and His Theory of Mind(四) 多重草稿模型
萬物有靈?瘋狂的泛靈主義有可能正確……
如果有靈魂的話,身體里承載靈魂的器官是什麼?
如果把你複製一份傳送到火星,你將在何處醒來?

TAG:認知科學 | 科學 | 心靈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