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 傾向通過 M&A 退出,而 VC 傾向 IPO 退出,是這樣嗎?如果是,為什麼?

這是一個PE投資人在採訪時提到的現象。


典型的VC也是PE的一種,但這裡的PE應該指的是投晚期的項目的那些,或者併購基金(buyout fund)。

無論PE還是VC,都尋求最大回報,MA或者IPO都可以,特別是現在中美市場上潛在買家都在增加趨勢,而且IPO後上市的公司日後還是可能被併購,屆時可能投資方還在繼續持股,因此MA和IPO之間的區分變得逐漸模糊。

投資方往往保留權利,希望在最佳時機最自由的退出:(1)關於潛在的M&A,如果和公司管理層/創始人談不攏,可以通過「拖帶售賣權」(drag-along rights)強行要求創始人參與一起賣公司,或者(2)關於潛在的IPO,通過登記權(registration rights)要求公司必須上市公開發行股份。

拖帶售賣比較容易理解,就是如果有投資方股東認為有合適的第三方出價,所有股東要跟著一起賣股份。

登記權比較複雜一些,下面總結一下(從美國IPO市場的角度作為例子):

- 目的是讓投資方可以強迫公司通過在SEC登記股份完成上市;

- 即便公司認為上市時機不好或者過程太昂貴,也必須配合;

- 但是,歷史上幾乎沒有任何投資方真的行使這個權利,因為如果公司管理團隊並不願意配合,上市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雖然理論上投資方可以強迫公司做到);

- 因為上市的成本,通常公司希望將投資方對此權利的行使限制在一次SEC登記,但投資方通常要求兩次(實際上即兩次增發;上市後還是可以再增發股份融資);以及

- 關於一些細節的討論,比如投資方何時可以開始行使權利、登記股份的成本如何承擔、關於投資方提出的上市融資是否要有融資額等門檻。


這個說法並不對

1. 如果有足夠好價格的併購機會,無論PE還是VC都很喜歡,我是說,只要價格夠好

2. PE通過併購退出,那你要看哪裡的PE。其實中國PE通過併購推出的幾率少的可憐,國外PE則是比較多元化,併購佔比更高,但也不是全部,buyout—私有化,經過整頓切割,重新IPO,是常規玩法,這是因為國外PE往往吃的本身就是上市企業

3. 其實中國的PE以前更多的是Pre IPO玩法,投的都是未上市但很快可以上市的公司為主,恰恰都是奔著上市溢價去的,中國PE的IPO退出比例,不但比併購退出比例高的多,比VC的IPO幾率也大無數遍。可以說,中國的PE就是奔著IPO去的

4. VC當然也很喜歡IPO,一個VC項目能到IPO,那估值肯定幾十X了。但這個幾率對VC來說真是和難得。所以VC實際上更期待併購退出。

5. 可憐的中國VC,因為環境所致,被併購的幾率非常小,只能賭一把大的,只能死磕IPO了。未來,隨著環境改善,VC項目的併購概率會越來越大,會比PE項目更大


先分個類:

PE可以列舉這麼幾種主流模式吧……

1,LBO,買了,拆了(換ceo),賣了。

退出方式可以是上市,也可以是併購呀(見門口的KKR、黑石)。

2,地產pe,併購和reits,這種業務做的是周期和估值差為主,業績提升對估值影響比企業小一些。(改建或者管理改造除外,見黑石、凱德系)

等等,地產人妄念較多,還可以運營變現,或者還有一種是拆了分開出售的,我就試過歐洲城堡拆了賣成移民資格的模式。

3,pre-ipo,上市唄,進入的時候已經不便宜了,排完隊撤(見九鼎,中科招商什麼的)。

4,成長,就是稍後會提到的vc口中的D輪接盤俠,當然會投一些老土行業,大家還是希望上市的多,無奈很多只能併購。(幾乎每家都干過)

5,國企股改,可以看作一種特殊的lbo,也是需要入股後做資產整理、換ceo什麼的,總體希望上市,因為國企那破爛資產最後賣給誰?央企?那還需要pe幹嘛?(見弘毅資本)

6,海外代購,併購。

7,產業資本,不退出,就那麼待著。

8,忘了忘了,有種對沖基金和pe的混合種類,啥都投,會把賬面現金換成證券類或者流動性高的資產。我聽說有一個基金用一級市場資產和投行換了些二級市場資產,這是一個趨勢,以物換物聽起來就好玩。

vc呢?

我覺得大體可以分三種:

1,美式瞎jb投的,你看看他們投的領域吧,亂七八糟。我覺得丫們根本不在乎怎麼退出,投那麼多零售類、服務業、管理諮詢、我說的這家投過精品投行,退出得猴年了吧,和做慈善差不多吧,雖然收益還可以。(國內的話見浙商會和城商行做的這些個破vc)

2,矽谷mian-street跑道玩法,還是盯著互聯網/AI/物聯網/雲/大數據去把玩用戶數、GMV、traffic、預計覆蓋規模這些大家都看得懂的東西,投的方向也不算前沿,主要衝著上市去的,不得已被併購,在北京互聯網領域被併購是罵人的話(見中關村滿大街的vc)。

3,資本前置,非……常前沿的一種投資,可以理解是教授的經紀公司或者技術中介,投的很多是研究成果,找個公司殼投個資去劃分一下利益開始引導技術進入創業階段,但創業一半可能會賣掉專利(算盈利),也可能會接著憋個六七年出個產品,馬斯克屬於這個路子,(去圈第2種vc的錢),再有是找真正的技術交易商去租出去一次這個技術換點錢(長期經營一項技術),併購也會發生,ipo的話……問問馬斯克需要幾年吧?我覺得這個模式就沒把退出放在時間表上,是真.風險投資。

據我所知這種模式國內木有。除了科技部、團委搞得什麼慈善基金有點類似。


從2016起至今的數據來看,通過併購退出の項目數量首次超過IPO數據,然而這並不能說明投資機構更青睞何種退出方式。按常理來講,不論是哪個階段的投資機構,肯定都希望自己の項目能順利IPO,這比MA吸引人多啦。不過照今天這個行情來看,能順利退出已經感謝上蒼了。

題主這樣問可能因為近幾年國內不少PE都盯著pre-IPO項目賺快錢突然改口吧…這樣不好,不好。


這種話要不是外行說的,要不是內行敷衍一下外行說的。

看你還來知乎提問,目測是後一種情況。


不知道你說的PE投資人是誰,但是能說出這樣的話,至少能證明他的專業性不是很好。感覺這個PE投資人應該是做的一級市場私募股權投資吧。

在PE大爆炸的時代,一級市場私募股權投資是對運營者專業素養要求相對最低的一種,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私募股權投資人多如牛毛,其次是私募證券投資人,再次才是私募債權投資人。

判斷一個項目通過什麼樣的方式退出,要看項目所處的階段。所以金融從業人員至少要先弄明白什麼是VC,什麼是PE。

淺顯的說,從所投項目的成長期階段來劃分,VC(風險投資)所投項目多處於早期、成長期,籠統的劃分可以歸類到天使投資和A輪這個階段,當然並不絕對,但是這是VC的重要特點,高風險,高回報。

PE(私募股權)則偏好投資成熟期和上市前企業,籠統的歸類,可以包括B輪一直到Pre-IPO,其所承受的風險相對VC較低,在獲取的回報倍數上也相對VC較少,這是二者的重要區分。

如果你是金融科班生,應該學過資本資產定價模型,風險與收益成正比例變化。這樣的話,一個企業成長的路徑就描繪出來了,即成長過程中,最優退出方式就是MA,也籠統歸類為股權轉讓。具備上市條件時,企業各方面已經比較成熟,上市退出就是很好的選擇,接盤人此時由B輪後投資人換成了二級市場散戶和機構投資者。

所以,你說的PE投資人,是整個把順序弄顛倒了。VC、PE,不要把它們想的多麼神秘,都是擊鼓傳花的遊戲。

但是,也要注意的是,凡事無絕對。在大資管的行業背景下,VC、PE並無非常嚴格的區分界限,投資風格不同不代表有賺錢的機會就要放棄,做什麼事情都不能固化思維。我看到過PE參與早期投資的,也看到過VC持有股份一直到上市。每個項目成長期遇到的境況不一樣,做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罷了。

時間倉促,沒有添加圖表和數據,暫時只說這麼多。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大安觀點】,堅持提供原創的、有內涵的,結合實務的財經類文章。


VC的持股量小,在二級市場退出比較容易;但專註中晚期、甚至控股性收購的PE,一般持股量非常大,在二級市場退出有麻煩。特別是buyout fund,想短期內在二級市場退出50%以上的持股而不造成股價波動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buyout fund偏好通過trade sale,一次性將大量持股賣個好價錢。

這行業的所有行為,歸根結底就只有一個原因:錢。


Data talks.

下圖是一些知名VC的退出情況:

下圖主要是一些知名PE的退出情況:

大家通過對比就一目了然,頂級VC所投項目的IPO率部分可以達到10%-15%。當然也有些策略不一樣的成績在5%左右;PE中鼎暉IPO率接近30%,中信產業基金超過20%,其他的基本在10%上下。

如果比較併購的話,IDG在VC中堪稱併購之王,併購的項目佔總數的8%以上,其他的平均下3%;PE基本上也在3%左右。

綜合來看並不存在說VC,PE偏向於那種退出方式之說。有機會大家都還是比較希望能ipo嘛,所有機構IPO項目數基本都超過併購數,尤其是深創投這種,100+IPO,十幾個併購。

各家機構的詳細投資和退出統計報告,請關注我的公眾號彭東屹投資報告。本文所用圖均來自公眾號。


匿名了之後悄悄來回答這個問題。作為財務性投資為主的PE從業人員。什麼快就來什麼好么?管他是併購還是IPO。無所謂,能持續造血,現金流好的企業,嘿嘿嘿,考慮IPO會多一點吧。對於某些政策性行業,比如新能源汽車的某些細分行業,則需求的是一個交易性機會,撈一把走人,併購可能好一點。

--------------------------------------------------------

看見有些答案,忍不住來吐槽一下。VC喜歡在二級市場退出?大哥,VC的投資階段你搞清楚了么張嘴就來,還體量小所以在二級市場退出?小VC老早就讓人接盤了好么?你以為是美國資本市場啊?還給你搞個8+2的期限。這年頭,pre-ipo都得3~5年。你還直接VC階段就進然後想著二級市場退出?你家基金不用清算的?

----------------------------------------------------------

匿名真好,裝了x就跑,真tm的爽!


1. pe大股東,佔比好幾十,動不動鎖定個一年三年,A股估值搞不好已滄海桑田。本身大股東退出對股價也有影響

2. 從投錢到遞材料到上市到退出,可能超過五年投資期了,退不了出下次融基金的時候咋回答lp

3. 風投投死十個,一個上市就能翻盤。pe交易少金額大,不虧是底線,過水線就行


不知道提問的語境是國內還是國外。國外的不清楚。

據我所知,國內的做pre-IPO的PE不是。PE對MA退出的偏好,只是A股IPO堰塞湖退而求其次的做法。要是能IPO退出,PE還是希望IPO退出的。

近年來新成立的專註MA的PE,本來在成立的時候就希望通過MA退出的。


應該是PE的IPO多,因為大部分PE都以IPO作為目標,在選項目時也會傾向於此,而且企業存續經營的概率高,不像VC,企業經營失敗的概率高很多,造成VC無法退出而投資失敗,進入IPO階段的概率就更低。另外,從基金總量上看,PE基金的規模要高於VC基金的規模,更使PE基金IPO退出的規模高於VC。


不要報有成見。


這樣的說法不確切。無論是vc或是pe,幾乎都會以利益最大化為首要目標。當然這裡的利益最大化,不一定就是回報率的多少,也可能是時間長短,或是其他因素:比如市場環境等宏觀因素,當然也可能是綜合考慮。


我理解的這段話的邏輯是

跟吃自助一樣,進去晚的可能沒多少可以吃的了,吃完就趕緊走人,進去早的為這一頓半天了,能吃多撐就多撐,畢竟下一次就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吃這麼飽了。

最後,只要有得吃,一般不挑食,畢竟只有吃下去了才是你的,不然再高級的餐廳或者料理都對不起你那份餐券的價格。

以上。


哪個倍數就傾向於哪個,沒有什麼比錢更重要


通常來說,vc基金存續期要長於pe基金,所以vc更能熬的起。不過等快到期了都一個熊樣子,看不到好出路趕緊賣。


募集方法跟投資階段放在一起比退出,也沒啥可比性啊。這麼比二級市場的私募咋退出?


大哥現在深市IPO都要排到900了,要幾年阿?

講道理看情況好吧,要明白市場情況。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簡書B輪融資2億美金估值?
隨著創投業升溫,國內的風險投資是否到了許多項目倉促進行甚至不做盡職調查的程度?
找了知名靠譜的風投聊得投機,他們準備投 800 萬,但是要提前收取 10 萬的盡調費用,這事兒靠譜嗎?
拼多多 B 輪融資 1.1 億美金的邏輯是什麼?
晨星成長計劃能提供給我資金後,後續會給我什麼樣的資源?

TAG:風險投資VC | 投資退出 | 私募股權PE | 風險投資機構 | VC退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