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從業者如何解讀央行等八部委出台的《關於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
中國人民銀行 發展改革委 工業和信息化部 財政部 商務部 銀監會
在可見的未來,從銀行體系等金融從業者來看,都會有哪些值得注意的信息?對經濟都會有哪些影響?
謝邀,對自己熟悉的說幾句:
(九)大力發展應收賬款融資。加強動產融資統一登記系統建設,改進完善應收賬款質押和轉讓、特許經營權項下收益權質押、合同能源管理未來收益權質押、融資租賃、保證金質押、存貨和倉單質押等登記服務。推動更多供應鏈加入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服務平台,支持商業銀行進一步擴大應收賬款質押融資規模。建立應收賬款交易機制,解決大企業拖欠中小微企業資金問題。推動大企業和政府採購主體積極確認應收賬款,幫助中小企業供應商融資。
(十)探索推進產融對接融合。支持符合條件的工業企業集團設立財務公司。探索開展企業集團財務公司延伸產業鏈金融服務試點。支持大企業設立產業創投基金,為產業鏈上下游創業者提供資金支持。積極穩妥推進投貸聯動試點,有效防範風險,支持科技創新創業企業健康發展。
1、推動貿易融資業務的發展。貿易融資的概念推出很多年,但在實務操作中諸多難點讓大多數銀行往往雷聲大雨點小,其中最大的問題在於應收賬款在中國沒有任何確定性,不存在固定的賬期,結算方式不按合同執行,幾乎照搬國際貿易融資的國內貿易融資甚至無法找到相對穩定和規範的單據材料來推動業務的發展,鋼貿企業集中風險的爆發更是讓存貨類業務完全停滯。
應收賬款的登記體系建設是一方面,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完善更是關鍵,不然只會是換了個外殼的流貸,於客戶無益,於銀行折騰。應收賬款的確認又是另一個問題,意見要求積极參与,特別是大企業和政府採購主題,請問什麼叫積極,做到什麼程度才不算消極,況且確認了之後沒有任何制約手段,仍是鏡花水月,實用性不大。
2、地方國企的轉型。截止前幾日,全國財務公司的數量是193家,一年間又新增了二十幾家,其中最大的增長點就在於國家支持力度遠遠遜於央企的地方國企,他們往往希望通過財務公司的成立推動集團金融板塊的擴張和上下游產業鏈的整合。可惜,希望總是美好的,而現實總是差點意思,銀監會的諸多限制和財務公司自身業務能力的缺陷讓產業鏈融資的美好只能停留在紙面和規划上,更多企業集團通過類融資業務(即低息套取銀行等金融機構資金,高息發放給體外客戶)來彌補自身主業的虧損窟窿。很多地方國企表面的轉型是漂亮的,非主業收入佔到了集團收入的一半以上,可是實體經濟的繼續疲軟可能也會讓壞賬越來越多,越來越捂不住。3、銀行的轉型。產業基金是個機會,但要注意方法,畢竟這裡主導的不是政府,而是實體經濟的最重要參與者——企業自身。企業需要錢,但不需要或更希望不是貸款的形式注入,因為貸款、信託等傳統債權融資形式限制太大,不利於資金的使用,特別是集團整合內外部資源的使用。這時候銀行能為企業提供的應該是成本受到控制的資金和少啰嗦的資金投向自由,不然很可能在諸多銀行激勵的同業競爭中被踢出局,哪怕你是牛氣哄哄的四大行。大概就這樣@Cheng Cheng 瀉藥。 能力有限,自己做的是境外投融資這一行,就分析對應的兩條:
五、支持工業企業加快「走出去」
(十三)完善對工業企業「走出去」的支持政策。簡化境內企業境外融資核准程序,鼓勵境內工業企業利用境外市場發行股票、債券和資產證券化產品。支持工業企業在對外經濟活動中使用人民幣計價結算,優化對外人民幣貸款項目管理,鼓勵工業企業使用人民幣對外貸款和投資。加大出口信用保險對自主品牌、自主知識產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擴大中長期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對大型成套設備出口融資實現應保盡保。
(十四)加強對工業企業「走出去」的融資支持。進一步提高「兩優」貸款支持力度,支持生產型海外項目建設。鼓勵中國企業採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開展境外項目合作。推動工業企業用好「外保內貸」政策,支持「走出去」企業以境外資產和股權、礦權等權益為抵押獲得貸款。支持國內工業企業與「一帶一路」國家及產能合作重點國別企業開展多方面合作。
一、加強利用境外資金
國家明顯放鬆了境內企業對境外資金的利用,有以下原因:1.境內外利差減小,純套利衝動減小。2.境內外匯流出加速,不像以前那樣防著利用境外資金迴流。3.境內經濟增長乏力,加大境外投資和刺激出口是經濟自救方法。4.累死監管機構也沒用,臨死前也會發現群眾在樂呵呵的使用維好協議、虛假貿易等方式,根本擋不住境外套利資金內流。5.走出去的企業,玩熟境外債券市場、股票市場,是必要發展方向,經過多年的試探、成功、吃虧,國家信心上更強了。
因此,國家對境內企業利用境外市場金融工具、離岸資金逐漸寬鬆。
二、人民幣計價和結算
1.人民幣跨境計價和結算,是人民幣國際化大目標下的一小步。美元陰謀論者、美元石油結算左右一切論者,欣慰的笑著說:部委們終於看明白了……2.為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提供一個避免匯率風險的選項。3.為境外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建立創造配套環境。4.瞎扯一句,人民幣國際化下的人民幣跨境投資,人民銀行貨幣政策二司管,不是外管局管。三、信保
1.擴大中長險覆蓋面,如何理解?擴大國別的覆蓋面?對重點國別降低保費費率,提高國別上限?對中長險所保的某些風險,提高賠付比例?
2.關於應保盡保,其實在克強總理的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即有所體現:「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規模,對大型成套設備出口融資應保盡保」。相關信息推薦一篇文章:中信保董事長王毅就服務「走出去」答記者問。能否特定情況下將更多的非主權風險作為主權險保起來?能否特定情況下提高商業險的賠付比例?
3.發文機構有財政部,看來能保盡保不是空說的。
四、兩優
1.提高兩優貸款支持力度,如何理解?進一步擴大規模。改革以提高優惠度,比如將無息貸款搭配兩優,以滿足某些對優惠度要求嚴格的國家。
2.和38號文的「經濟效益」幾個字一樣,下一步兩優貸款申請企業打了雞血一樣往「支持生產型海外建設項目」上靠。
五、PPP
樓部長喊出PPP口號後,一直是國內熱、海外冷。中國的工程承包企業,面臨原有EPC+F模式的瓶頸,不得不面對負債過多的東道國的PPP要求。但國內金融、行政審批對中國承包商參與境外PPP沒有真正實惠的傾斜性支持。
希望未來這個文的落實細則,能夠扭轉國外PPP空喊的局面。
六、外保內貸
最初狹義的外保內貸,是外商投資國內的企業,在其「投注差」內外保內貸,享受中國政府針對外商投資的政策性優惠。在中國改革開發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外資不再是稀罕物,外資逐漸國民待遇後,這個文里的「外保內貸」應當面對所有中國法人,主要從盤活境外東道國資產的角度理解。
下一步如何讓中國企業享受自己「走出去」後的福利?自己走出去,在東道國成功拿到了資產(土地、礦產、能源、基礎設施、特許權等),國家鼓勵你盤活這個資產,鼓勵你利用這個資產在中國境內融資,這樣就側面激勵了境外投資。利用境外資產融資,控制權仍然在中國金融機構手中,仍然是中國控制、享受相應的境外資產。
七、一帶一路
國家的三大戰略是: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長江經濟帶建設。再次明確「一帶一路」在「走出去」中的指導性地位。不過,八個部委大篇幅支持工業企業貫徹一帶一路,說明國內經濟真的很難過了。
八、八大部委
1.人行牽頭,排在發老大和財神爺之前,不要告訴我這是按姓氏筆畫排的。
2.因為是工業企業,工信部列了第二,發現好多內容其實是打醬油的……
謝邀。觀點僅限於個人,學識淺薄,僅供討論。由於當前國內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下行,當前國內傳統銀行業,信貸結構亟待調整,盈利的模式也亟待改變,信貸投放的目標也和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特別是四萬億時期有根本區別。在國內去去產能、去槓桿的現狀下,傳統銀行業也在去「槓桿」,即調整,我認為,八部委的文件對證券、債券等直接融資市場的影響會大於銀行業(間接融資),而傳統銀行業則很可能通過全體社會風險偏好的回升,去轉嫁或者稀釋之前高速增加時期積累的「槓桿」,比如資產證券化,本次發文中關於資產證券化的內容如下:「進一步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支持銀行通過盤活信貸存量加大對工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加快推進住房和汽車貸款資產證券化。在審慎穩妥的前提下,選擇少數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探索開展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 時間有限,我僅僅表達某一方面的淺顯觀點。
大致看了一遍,有以下幾個感觸,我且瞎說,各位且瞎聽:一、從文末發文機構的排列來看,是央行與發改委一起主導的,其他6部委都是打醬油,文件開頭的「經國務院同意」可理解為「按國務院吩咐」,頗能顯示出擬稿人的糾結。如此看來,文件透露的基調是央行、發改委按國務院要求,結合當前供給側改革,頒布一個金融領域的配套政策,要求金融行業發揮好「支持」作用,屬於「應景之作」,交差就算完事。二、從具體內容來看,沒有什麼新意,基本上是把去年以來金融業的重點領域和普(ling)遍(dao)關心的問題羅列了一下。
三、從文件效果來看,商業銀行自主經營自擔風險,央行雖負責合意信貸規模管理,但具體的授信政策一直是由銀監會管理,央行對銀行微觀政策的影響力有限,證券、保險業也存在類似情況。在當前部委門戶之見頗深的背景下,文件的實際效果很難想像有多大。
如此一個缺動力、少新意、沒落實的文件,大夥看看就好:)謝邀。本人個人見解,歡迎各位討論。大方向再明確,我也就理解這樣的政策導向,但是真要我按照大方向這麼做我想也比較困難。 首先,在我所在的銀行來說,利潤是最先的導向。特別是我們這類小銀行,核銷任何一筆貸款都是很大的衝擊。所以加大信貸額度都是不太可能的,在現實業務中,可放可不放的盡量不放或降低額度,能降低風險的盡量降低。擔保方式更多的選擇抵押等違約成本更高的方式,能選擇多重擔保方式的肯定不會單一擔保。並且,目前在整個行的角度來說,寧願更少做高風險業務,多做利潤較低的低風險業務。 其次,在我個人來說,自身利益才是最重要的。任何一筆業務,出現風險都會被處罰,在這種經濟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我個人覺得非常穩的信貸業務我才願意做下去,即使這樣還是經常出現風險。因此,讓我成為聖母,以切身利益去拯救一個企業或者是做些我覺得不穩定的信貸業務,我寧願少做一些。不單我是這樣,周圍許多同事、同行都是這麼做的。 因此,大方向的層面上我不好討論,僅就我們小銀行和我個人來說,什麼都按照大方向走,也許我們整個行的利潤早已慘不忍睹,我們信貸部門也都已經沒有人敢開展業務。 以上。
一個手掐著喉嚨,一個手大把喂葯。
「大郎,快把葯喝了。」大概看了一眼 現在應該是注重結構調整 不再有4w億式的強刺激 說是支持工業 再怎麼號召銀行也很難去放款給幾個產能過剩的行業 弱的淘汰掉才會改行做別的 所謂萬眾創新 創業貸會有所放寬 另一面利用併購貸款等支持產業巨頭兼并做大做強
歸結起來,我個人認為就是一句話:
「為即將到來的不良資產處置提前吹風布局。」
不喜歡長篇大論的分析。正反話全說了,有毛用。謝邀。大概看了一下,和以往要求銀行信貸資金支持實體經濟的文件精神差不多。個人認為,這種文件的出台不會對的銀行信貸政策和信貸資金的投向產生多大的影響。銀行信貸是和風險密切相關的,首要目的在於控制操作風險和終極風險。但現代商業銀行作為企業,對於經營者的考核往往更偏重於業務的開展方面。通俗點來說就是經營者在任期內能新增多少貸款、存款,實現多少中間業務收入。因此銀行的經營者(尤其是基層銀行的經營者)在符合信貸政策的前提下,選擇信貸資金投放時往往會更偏重於投向項目建設(貸款金額大,更容易出業績。貸款期限長,至少在本人任期內不會暴露風險)。從某大行2016年的信貸政策導向來看更偏重於基礎設施項目及一二線城市優質房地產項目。該大行總行行長在內部會議上也說,現在能生產的東西都過剩。這可能是句玩笑話,但也可以看作是製造業目前面臨的真實狀況。匿了先。純屬漫談,想到哪裡說到哪裡,可能存在答非所問的情況。有空再更(夏雪一和我是一個行的)。
個人見解,僅供參考。國家出台此類意見的目的更多的是表明一種態度,就是我們中南海的大佬們已經意識到我國的實體經濟是怎樣的一種困難處境,但是從現在來看絕對不會學前任那樣大規模的放水,我們在積極引導資金支持實體經濟,我們在想各種辦法,請大家再忍忍。 其實克強同志都知道這種呼籲性的意見是然並卵的。目前我們國家經濟困難的並不是周期性的蕭條問題,而是面臨著墜樓式的硬著陸,解決不好很多東西都要推翻重來,不管是國有還是民營企業都面臨著巨大的難題。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不是慈善機構更不是遵循政策指令開展業務的機關部門,他們有獨立的考核體系,有專門的風險控制標準,唯一的目的就是賺錢和賺錢。現有形勢下,更多的商業銀行選擇跟政府捆綁在一起,基本只做平台和有行業優勢的國企以及優質的上市公司,民營企業不管是實體還是商貿行業能不碰就不碰,要不就做點輕資產業務,風險始終是第一位的。你出個意見就讓我去支持經營困難的實體企業,去做應收賬款質押,去做創新項目,去做種子基金,出了風險誰來埋單? 所以,中央這麼說我們聽聽也就算了,金融機構不救急也不扶貧,可以與企業共進但不能共退。你中央要是真有迫切意願改善這種境況何不降低企業稅負,減輕負擔,刺激需求,經濟環境一回暖,支持實體經濟還用你呼籲? 切著肉,誰痛誰知道。
不要看得太重要 ,只不過是中國人民銀行應付黨中央國務院之舉, 中國人民銀行官網上的春節講話看了沒有,政治細節很值得留意,講話強調「三個代表」思想非常讓人疑惑。
我個人感覺人行即將換人。 感覺相當多的高層技術官僚對政治強人極為不滿。謝邀,第一次~
就我接觸到的工作而言,目前銀行做的最大一塊還是政府,而現在政府錢多的塞給他都不要。而大企業,特別上市企業,靠資本市場和直接融資,銀行的錢也是成本壓得最低多數不要的。最大的實體經濟這一塊,特別是占絕大多數的夠不上直融資格的,銀行融資都卡得特別緊,特別是製造業,好多都死在銀行抽貸上。所以國家鼓勵銀行去扶持工業特別好,對於過剩行業不一刀切也特別好。對於銀行而言,銀行的錢能轉到實體上去,也是應該的,要靠一些大數據的手段控制風險,解決實體經濟風險不可控問題,政策也不要那麼一刀切等等。對於國家,扶持工業我想還有很多可以做,做政府份內的,比如降稅,鼓勵研發,開放市場,不要什麼賺錢的項目都政府去做等等。降息了,收息任務難完成
國家還是在喊口號,1 號召銀行對工業提供信貸支持 2 加強金融創新,繼續服務工業 。
但是具體到各家銀行,銀行都有自己的信貸政策,信貸政策上是會具體指出這一年銀行發展的大方向,和這一年銀行放款的側重點,當然還是會兼顧國家的號召,但是會具體到各個行業。
銀行不是傻子,資產多了不是好事,金融創新更應該加強資產證券化,讓銀行也有疏通的渠道。謝邀。只是換湯不換藥,年年都有新花樣,缺沒有找到突破口。所以沒有太多值得大驚小怪。國家或許從宏觀進行調控,但是真正落地到各商業銀行各支行,並沒有什麼卵用。
推薦閱讀:
※「327」國債事件暴露出當時監管的哪些問題?
※有哪些金融監管最新規定獲取的渠道?
※網貸出局,銀行能否跳出校園貸的輪迴?
※作為商業銀行監管的指標,流動性覆蓋比例和凈穩定資金比例相比較存貸比都有哪些優勢?
※特朗普聲稱要廢除多德-弗蘭克法案(Dodd-Frank Act),這會帶來哪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