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建築或景觀設計師,如何在設計中注重細節?

如何知道自己已經「完成」了設計?

細節需要重視,這毋庸置疑。可是在現實中緊迫的工期要求前提下如何有足夠的精力和耐心在細節上感動使用者;經歷怎樣的設計過程才不會讓設計師在完成設計後有一種「還不夠」的感覺?


從近幾年的工作經驗中,個人感覺到,很多事情其實是很難一下子就能想到那麼深遠的,比如我自己所處的景觀園林行業,在概念設計階段,在設計任務書和項目立項過程中與甲方溝通得到的部分信息基礎上,考慮的更多的可能是整體設計風格的確定,場地大空間的劃分,單位平方米成本的如何控制(例如重點區域的單位造價成本可能要高一些,其他的次要區域單位造價成本控制低一些),對於景觀空間給使用者的感受,在這個階段也只會是一個大概的意向。當然在此階段,也會設想一些「可以有的感動人的細節」,但是,這些所謂的細節之後能不能落地,誰都不知道。

在前期的概念與方案設計等等,已經確定下來的以後,這個時候興許就可以考慮一些比較精彩的細節設計了。題主你說項目的工期都很緊迫,個人卻覺得,再緊迫的進度時間,事情也都是一步步,一個階段一個階段進行下去的,有的階段本來就不需要考慮太多細節設計,有的階段則是本來就要多考慮細節的,每個階段干好每個階段的事情便好。

實際工作中,擴初階段與施工圖階段,是有很多機會對前期方案的粗糙部分進行細化,修正,補充與完善的,但是正如我開頭說的,很多事情其實很難一下子就能想的很深遠,就我個人的經驗來看,即使已經是施工圖都要出圖了,如果真的還有體力重複來考量圖紙的話,其實無論你看多少遍,都很可能發現許多還要修改的或者有進一步提升的地方。

那麼,到底怎麼才能在一個項目中好好的把細節做好呢?

能夠到現場中去完善,我覺得是「墜吼的」

比如舉一個案例,深圳的項目(深圳奧雅景觀作品)

這是一個較長的山石跌水裡面設計效果,其中也有在深化之後,再次用手稿重新考慮的圖紙,尺度,比例都是CAD一點點推敲的,材質與種植空間也都是花時間慢慢營造的

到現場建成以後,其實與設計的圖紙又有了很大的出入

這一處主要是觀賞的,還不是人使用的,可能有點偏離題主的意思,但是我覺得其實道理是相同的,建設現場的條件與圖紙上的原有條件必然是有區別的,所以到了現場以後,又要發揮自己的所學,來進一步完善設計細節的推敲,相比於圖紙上來說,經過調整的現場效果,其實會比圖紙原有的圖紙又要好很多。

又比如

這裡處理的很多台階是把?在圖紙上計算,處理堆坡,豎向,微地形。而其實到了現場,地形空間可能不會和SU的設想一樣,那開始想好的台階處理,怎麼讓人走的舒服不勞累,怎麼讓人步移景異的設計目的可能就被打亂了,那麼到了現場以後,根據實際情況,對細節進行修正)可能是現場直接出草圖的方式)來使得景觀空間給人的細部感受更加舒適,這可能對設計師的要求就比較高了。

又比如,下面這個立面綠化的處理形式,PS弄得挺細的,感覺什麼都細節想好的了

但是你以為你想什麼,出來就是什麼了嗎,當然不是,不管圖做的多細,到了現場永遠都還有特別多需要調整的地方,與圖紙可能差別很大,但是圖紙做細的意義就在於,到了現場需要臨時調整的時候,你的腦子裡已經有了一個框架,對於內心所追求的的細節會有一個隱性的概念了,利用起來也自然會快一些。

又比如下面這個項目

一個公共活動空間,平面的圖紙,控制各部分的空間尺度,所佔面積等等

而要達到如下的現場效果,比如中心石碑的尺度與周邊旱噴的比例結合如何合適,在不同季節如何改造場地成為一個大傢伙慶祝或者取暖或者滑冰的地方,噴泉之間的尺度控制,與人的關係應該怎樣,其實我覺得都不是在設計圖紙階段就能完全考慮好的,這些都需要到現場,拿這自己的圖紙對著看,哪裡的細節需要改進,怎樣的空間可以讓人最舒服,怎麼樣改進最好,或者說圖紙上的內容已經夠了?都是慢慢這一步才能做到理論上的最好吧,個人的看法

最後再來對總結一下我的回答,作為設計行業應該算是晚輩的我,認為一個「完成」的設計,是不斷處於動態變化之中的,在緊張的進度時間之下,一個項目總還是要分成幾個塊來做的,不要逼著自己一下子就把東西能考慮的很好,其實會多出不少不必要的壓力,概念階段可能覺得已經考慮的很好的東西,到了方案深化的時候就覺得不夠了,然後又努力的去做好想好,覺得這些差不多了,到了擴初深化的時候,可能又會覺得不夠,再完善,到了施工圖階段可能又會發現自己naive,too young,然後又繼續耐著性子完成沒有考慮周到的地方,而到了現場,說不定看著圖紙又會哭出來,但是這時經過了幾個階段的思考(即使是在很緊張的進度下),設計的成熟果實也慢慢的在腦中有了形態,把自己的所學所想,與之前的圖紙結合,加上自己人類身體的實際感受,我想,應該就能做出一個勉強算是「完成」的設計了吧。一點自己的思考,其實題主的問題我自己也問過自己,今天算是拿出來一起討論交流

不請自來


由於資歷尚淺,只能談談自己的理解和對行業前輩們的觀察了。

首先,細節不僅是設計成稿中的那些細節放大部分,也可以是設計方案的主要切入點,整個設計的亮點所在。所以,「注重細節」,不僅是設計師孜孜不倦追求的設計完整性,更是思考的深度。一個不斷挑戰自己的設計師,是永遠不會對自己的作品滿足的,回過頭來看,總會覺得「還不夠」,對自己挑刺。記得一篇對某設計大師的訪問中問道,大師對哪個作品最滿意,大師答,永遠是下一個作品。

在實際項目操作中,細節的注重是貫徹始終的。從構思,對場地的理解,對場地未來使用的把握,到設計方案,到材料、形式的體現,處處跟細節----即如何落到實處掛鉤。只有一遍遍修改方案,參考各種案例/書籍,把自己大腦細胞用盡,考慮所有可能發生情況,才能儘可能做到「注重細節」。炫酷的設計概念很多人都可以快速做得出來,但真正用到實處的「細節」卻需要大量的經驗積累。例如在我做過的景觀項目之中,首先場地內循環交通既要符合空間布局概念又必須保證通暢,不發生保安亭附近出車進車塞堵現象,坡度、轉彎半徑安全合理;裝卸區、垃圾收集區既要隱藏好又要經過n次的推敲滿足所有卡車尺寸、高度和其倒車路線;為了人行安全和建築物入口的方便,斑馬線的位置、寬度和平行停車位關係也要再三調整,同時考慮取消車位帶來的經濟損失;再細的,建築物標識高度合理,視線不被阻擋,路燈光束不對直窗;所有水泥板伸縮縫必須垂直相接以避免尖角易碎現象,鋪裝必須預算縫寬以保證室內外所有接縫對齊等。再到施工圖階段,「注重細節」也體現在對現場實地的對照考核上。測繪圖紙往往並不準確,時常發生施工了才發現高程點不對要補擋土牆或者有地下管道未標明要臨時改方案的情況。可以說,設計的開頭是極具趣味和創造性的,但一步步深入起來,更多的是考驗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的能力了。

設計師太注重細節也會成為control freak「控制狂」。例如,弗蘭克賴特(Frank Llyod Wright)就是典型例子。他不但設計建築,景觀,連室內傢具,配套裝飾都連帶全部設計。業主常常抱怨尺度太小,或是忍不住要改建、更換傢具等。又例如密斯凡德羅的對極簡的追求,范斯沃斯住宅里硬是連個換衣服的私密空間都沒有。

某些大師作品雖然極度美麗,但建築/景觀,畢竟都是土木工程,不是穿在身上的時裝。如果面面俱到,事無巨細的設計,長久使用起來其實並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案。留一點餘地給使用者去經營,留一點隨意的處理,或許空間與使用者的互動能產生更美好的結合。對一個工程來說,最重要的是安全,設計施工質量,和使用者的方便(例如殘疾人/老人/小孩)。如果這些基礎部分的細節充分都做到了的話,這個項目就基本成功了。


謝邀。

在時間、投資、質量三者平衡的前提下,才能確定做到什麼深度。


swa那樣的事務所都在說,尺度大了,都沒空推敲細節了

你先儘力做好能做的部分

細節的推敲要有增減的能力,有的時候關乎美學

黃金城道,在做完之後,也是有維護的,做了好幾處的改動,當然這個不是細節了,細節很多要慢慢想,要現場推出來


拙以為,在設計中多想想 方便別人而不是方便設計者,討好一般人而不是開發商領導, 幽默別人而不是玩弄別人。

方便別人---包括n類,老弱殘,這樣你就知道階梯高度多高合適,要設計行走坡道;

討好一般人---多想想多類人的需求,讓設計儘力滿足個3類人的需求:比如老人一般人養狗的人,這樣再小的街頭花園旁也會留出遛狗公園,也會有兒童遊樂設施或者便民健身設施場所;

幽默別人---讓這個地方有趣,讓別人找到樂趣,這樣你就知道再寬大的水泥廣場旁也要有戲水遮蔭場所;再寬廣的草地隔離帶也要有條最短路徑小路可穿越。


其實,得意忘形,就行了

方案圖,施工圖,現場。三者合一基本不可能的!


你自己也說到,時間緊迫,這就需要平時注重總結積累,把常用的素材和工具準備好,及時更新素材庫,案例庫,只能這樣,盡善盡美


作為一隻設計狗,我覺得沒有一個設計的完成度100%是的,我們只能把一個設計做的接近於完美。 不過一般情況下,只要僱主滿意應該也就差不多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要學園林史?
求解釋什麼是建築蒙太奇?
共產主義昔日的輝煌,盡皆隱藏在東歐這五座宛若外星基地的建築中

TAG:設計 | 建築 | 景觀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