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翻譯(口譯)和會與外國人交流,是一個概念嗎?

同學裡有口譯非常厲害的人,在現場翻譯的時候從不卡頓,表達方式也都是純正的日式表達(中譯日的情況),但是到非翻譯的場景,即與日本人交流的時候,就會變得無法準確表述自己的想法。

因對方是我認同的日語能力非常高(基礎紮實、學習又努力,也有很多跟日本人接觸的經驗)的人,故留此問。


謝邀。您好。

這是典型的教科書式的人才。即,正式場合口齒伶俐能力出眾表達流暢,私下場合表現恰恰相反。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我認為有兩點:

第一:一味的死讀書;只知道積累該行業的相關知識,口譯技巧啊,固定搭配啊,經典的表達形式啊等等。

第二:與人交往不夠多;可能是情商不足,可能是自卑(本例可能性較小),可能是因為異性的影響等等。

這種情況其實是普遍存在的,我以前也會這樣,台上風光無限,台下跟朋友說兩句話就冷場了,非常尷尬。不知道說什麼能緩和氣氛。現如今因為做了自由口譯,多了和朋友交流的機會,也就有了很大改善,至於您的朋友的解決方案,只有靠他自己思考了。

以上拙見,如果有不足請不吝指正。


我覺得我是那種日常的時候交流基本沒事,但是到了商務正式場合會卡帶。

我也有遇見過,平時工作翻譯非常厲害但是日常用語基本也不怎麼會說……

而且其實在我們理解程度上覺得很厲害的人在日本人眼中還是錯誤挺多的,只是作為外國人來說這個水平不錯了,如果是日本人的話那麼可能對方會生氣的。

可能是因為,因為是外國人所以原諒了的原因吧。


額……和我情況挺像……

我覺的關鍵在於自己和別人說話時,首先要想①說什麼,然後要想②怎麼說。想好怎麼說之後又會猶豫,這麼說會不會不太禮貌?會不會換個詞更好?要不要改個句式讓說法更地道?等等等等

做口譯的時候,首先不用考慮說什麼,只要想怎麼說就好。其次不用猶豫,這麼說會不會不太禮貌啊,換個詞會不會更好啊,之類的問題,只想著把意思傳達到就好,哪怕不是很地道也沒啥,反正對方能懂就行。其他問題是交流雙方的問題,就算不禮貌,兩個人打起來,那也是交流雙方的用詞用語問題,反正我只管精準的翻譯,其他問題是交流雙方要考慮的。

所以說,除非做大型會議的口譯(當然我也沒這個經驗……),事實上普通的口譯壓力反而比日常交流要小

關鍵還是日常交流時,我說的每句話都會影響別人對我的看法,是利益攸關,當然要小心翼翼,以免因為語言問題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壓力自然就大一些

做口譯時,是在工作,把對話精準的翻譯到就是我工作完成了,至於說其他問題,那不歸我管,所以沒有啥利益糾葛,壓力就小了


先說個故事吧。

有天我的葡萄牙小語伴邀請我和他還有兩個女生朋友一起去長城玩兒。我想人家人生地不熟的中文也不太好,丟了的可能性還是挺大的於是很負責任地答應了。

見了面才知道他的兩個女生朋友是日本人,我說的英文她們聽不懂,她們說的日語我不會。我的小語伴在等火車的時候悄悄戳了戳我的肩:「還記得我和你說過有一個喜歡的女孩子嗎,就是她。」我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過去,用了一分鐘時間意識到我今天的最重大任務就是穩住另一個日本女孩給小語伴和他喜歡的女孩子製造機會。

那天我才發覺和日本人用英文對話是一件無比具有挑戰性的task 我用了半小時連比帶劃讓她明白我們正在聊的是宮崎駿。

而我的小語伴呢,他整路都在和自己喜歡的女孩子頭碰頭一起玩psp,時不時耳語幾句。那個姑娘笑得很開心。對了,姑娘不會葡語,我的葡萄牙小語伴不會日語。他們一整路,都在用 中文!交流……你能想像兩個學中文不到三個月的歪果仁如此天衣無縫地無障礙交流嘛。因為喜歡呀 你哼哼哈哈不知道說啥我都能懂誒。

好像扯遠了呀,其實我只想說,拋開翻譯從生活上來說外語水平的好壞與是否能讓native speaker聽懂理解真的不一樣。

可是如果從翻譯的角度來說那麼情況就不太一樣了。題主的情況指的是口譯,那麼我們就撇開筆譯來說說口譯吧。以下內容不是定義算是經過總結的比較個人的觀點吧。詳細可參照:歐盟口譯教程(YouTube上有很多相關視頻)。

口譯員需要具備的素質有:

1.língua passiva源語能力

2.compreens?o oral聽力理解

3.integra??o結合能力

4.sangue frio冷靜沉著

我們說到口譯的時候往往要求翻譯出需要傳達的信息和情感,所以口譯員需要關注的有:

1.lógica邏輯

2.coerência協調一致(與說話人)

3.dire??o方向

4.atitude態度

5.elos de liga??o連接詞

既然有這麼多的要求才能成就一名口譯,說實話我不相信一名優秀的口譯員在與人交流時雙方會有理解上的問題。如果情況發生,只能說明本身水平不夠。 喔對了,還有可能沒有愛。


考澳洲NAATI三級口譯的時候簡直要精神分裂好嘛

一開始兩個對話口譯,雖然以法律和醫療為主要話題,但特點還是比較口語化,翻譯的時候達到主要交流信息的目的即可,說出的譯文很口語化,簡潔明了,這就可以了。這部分內容說實話在澳洲待過一陣,不說做口譯,日常也有可能會說到,自然會交流。然後對話做完有相應的文化背景題和職業道德題,類似口語考試了。

然後是視譯兩篇,英中、中英各一篇,接下來交傳也是兩個方向各一篇,這部分就更接近所謂的會議口譯了,內容要準確翻譯出來,還要有清晰的結構,用語也要正式很多。

所以一場考試中兩種模式要無縫切換,考完已精分。

我也考過雅思教過雅思,在練習過程中注重的就是交流,可以非常口語化可以加入很多習語俚語,現實生活中的交流甚至可以更簡單,用最簡單的方式表達想法人家能懂就行了。

但是做正式的口譯,尤其會議口譯,這不是平時會說話就能做。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人平時油嘴滑舌能說會道就一定能做好公眾演講或者參加辯論嗎?顯然不是,所以口語和口譯也有這樣的差別。會議口譯要翻譯的多半就是別人的演講,所以不僅是翻譯,同時口譯員也在「演講」;平時的交流可能也不會涉及很多專業知識和辭彙,但是會議口譯還充滿各種專業辭彙知識甚至「行話」,能否聽懂是一回事,聽懂了能否理解背後的用意又是一回事,明白了用意能否按一定邏輯表達出來而且表達的譯文聽眾還要能理解又是一回事。

所以口語好和口譯好是兩個概念,不能等同。當然口譯要做好,口語好是個基礎,可以幫助自己積累很多的equivalence,但這並不是口譯的全部。而如果一個人口譯很好口語卻不那麼好,很簡單,接受了口譯技能訓練,思維模式化了,反倒無法適應比較隨意沒有太多規章可循的交流方式了


咳咳,是有這個問題存在。

我可以用英語演講甚至辯論。

也可以流暢地做現場翻譯,甚至是技術翻譯。

但是私底下跟專家聊天的時候,經常發現生活中的很多辭彙不知道怎麼說。

尤其是在飯桌上的時候,那些優雅的奇怪的菜名怎麼翻呢?結果就是告訴他原料+一些描述。

原因大概就是需要翻譯的一般都是正式場合,講話都有套路,而只要譯前準備做得充分,臨場的翻譯基本是聽到句子大腦會自動轉碼的趕腳,基本不會出什麼岔子。當然翻譯的基本功也是平常在課堂在學校在工作中練得最多的。

但是日常的生活用語是在學校里學的最少也是我們最匱乏的。同時,要邊想語義邊組織語言本身就多一道工序。況且沒有這樣的生活環境,即使現在能說一口流利英語跟老外侃大山,過一段時間不用不說也會結巴的吧~

但我不覺得這有什麼問題。即使有些辭彙不會依然可以聊的很high。不會的詞我會描述一遍然後請教他們怎麼說,反而是了解對方文化的一種途徑和方式,還有利於增進交流。所以,即使我也會偶爾結巴一下,仍然會有老外在得知我從未出過國,只是在國內學的英語時表示非常驚奇。哈哈哈哈!得意臉~


我覺得口譯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就是對信息的準確傳達,有時候需要注意根據譯入語的使用習慣來做調整,以便聽眾不會產生誤解。口譯的最佳狀態就是無代入感,不參雜自己的個人情感。所以我覺得要做好口譯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情商還得達到一定的高度。如題,口譯這一點所需的客觀性和較為主觀地「能和外國人交流」是不一樣的。口譯需要後期的積累和練習,稍顯客觀可控,而與人交際的習慣由自己從小養成,待人接物的方式因人而異。

一個能夠十分理性地面對事物的人有時候並不能理性面對生活。我覺得你的朋友跌入了模式化的怪圈,在一般的口譯場合,很多話都是有例可循的。該怎麼說,怎麼表達都可以大致掌握。但是在生活里也許他並不能如此有「條理地」,隨和地與人交際。

我也認識一所高校畢業的翻譯,他能熟練運用各種高級辭彙,政治經濟話題信手拈來。擔任一個大型會議的發言人不成問題,語法結構毫無錯誤。但是在平時你和他說話的時候你會覺得很怪,也許就是因為他的氣場只契合話筒,不接地氣。也就是說他是虛的,輕飄飄掛在空中。所以看人不能只看成績,還要看品性。

純屬個人看法,以上。


很好的一個問題,樓主我將作出具體回答,希望能幫助到你:

首先,請不要誤以為是教科書人才,恰恰不是這個回事。會說外語和會翻譯是兩回事,我認識很多在海外留學回國的人,有個在海外呆了15年的人回國外語聽著很溜,但是上台做口譯卻是啞口無言,或是幹個5分鐘就下來了,為何?因為口譯是轉碼行為,說話不涉及轉碼。最簡單的法子就是,你一口一個粵語一口一個普通話是不是有點彆扭?更別說準確度。

其次,我告訴你們個情況,實際英語為母語的人,他們的英語更愛出問題,平時交流么問題,但是一旦和外國人用英語交流就會出大問題,且問題遠多於第二外語為英語者。這是非常非常實在的事實,其原因很多不想贅述,自己去猜測吧。最近越來越不愛打字了,總之,目前看是業外對口譯的誤解和不切實際的猜測造就了我們口譯人員的高薪(好像薪水也不高)。

----------------------------------------------分隔線--------------------------------------------

在此,鄙視一下我們集團的新加坡人的外語,自己說的和鬼一樣難懂還說別人:「你外語幾級了?」,「你碩士讀有啥用?」,「語法有問題」。

結果,悲催的是,他們改後的東西更難看懂,交給正規的英方譯員看了後一眼懵逼。


窩差不多就是這樣的。。。可能跟性格有關。口譯時重複別人的話,就非常自信沒有磕巴,但是要自己獨立說話的時候就有點顧忌,總覺得自己這裡說得不對那裡說得也不對,哪怕說母語都經常如此。

利益相關:非死讀書。


個人感覺正式場合的口譯,譯員注意力在翻譯內容上,而且相對來說聽眾的感受不會馬上傳達到自己身上,感覺上放鬆點。(當然腦子是沒有放鬆的)。而與人交流的時候,對方的情緒馬上會傳遞過來,而且對方是講母語,對自己要求高的譯員可能會時時懷疑自己的表達是否準確,腦中在打仗,導致無法順利直率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覺得很大問題出現在辭彙量上!

口譯一般是有特定題材和場景的,有專業性辭彙,固定的表達方式,很可能可以提前準備,而且經驗很重要。

和別人聊天則是完全相反的,不能預見對方會怎麼展開話題,內容可能是天馬行空,而且每個人的愛好和身份不同,即使說同一個話題,也可能需要針對對方的習性去調整語氣。。

所以如果一個擅長應對會議流程的人,忽然要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去和人隨意聊天,而且聊的還是一個不熟悉的領域,那就有可能找不到合適的詞去表達,或者聽不懂對方說的詞,一來二去一慌就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了。。

所以建議多看一些領域的書或者網站,擴大辭彙量,這樣你先確保每個細節都聽明白了,再一邊打馬虎眼一邊想怎麼應對不遲啊囧 其實不光外語,中文也是一樣的。。


本來就不是一回事。做翻譯是將別人的思想觀點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而自己和老外交流是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


做好口譯的人,恰恰需要隱藏自己的存在,幫助客人無縫交流。這才是好口譯。做久了自然就不太懂該如何社交了。


推薦閱讀:

ScalersTalk口譯進階小組簡介
英語天賦不錯,主要是發音方面標準,成績也一直拔尖,大學國貿專業,現在想轉行做翻譯/口譯,該如何規劃?
Offer比較:巴斯「翻譯與商務口譯專業」vs紐卡口筆譯?
國內法語和西語翻譯行業情況如何?
口譯專業課程是怎樣安排的?

TAG:翻譯 | 外語學習 | 口譯 | 日語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