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德經,「是以聖人之志,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怎麼解釋?

從字面上看是愚民思想,為什麼後來的人總是自以為是,想盡辦法解釋這為什麼不是愚民思想。是不是古人表達的思想字面意思都不重要了,都要按照後來的人自己的需要來解釋。


謝邀。但想了半天,這個問題問得太蠢了,都不知道可以怎麼回答。我只是來嘲諷一通,不是來好好回答的,請摺疊我吧。

題主問為什麼大家都不從字面上理解,我不知道題主自己是從字面上理解這個問題的嗎?那到底為什麼你會這麼堅信「弱其志,強其骨」是你說的那個「愚民思想」的意思的?這裡6個字而已啊,是怎麼邏輯讓你轉化為另外那四個字(以及當前一系列對於這四個字的,我們的,「共同認知」的)的?這麼粗糙的上層抽象,你立即就歸結為你認為的某個「確切含義」了?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對Obscurantism的基本描述是這樣的:the practice of keeping knowledge or understanding about something from people。

那你告訴我,道德經提出了什麼practice讓「人民」得不到「知識」呢?

你連邏輯都沒有呢。來談什麼哲學啊?那還不是被人騙得一愣一愣的?

至此,讀者們有點明白什麼是虛心實腹么?

吃得飽,你自己是知道的,誰都騙不了你,騙得了你一時(比如望梅止渴),也騙不了你多久。這叫「實腹」。

實現共產主義,這是理想,什麼意思都每個人都有一套說辭,有人說共產共妻,有人說分田分地,有人說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這玩意兒啊,還是讓它落下來,我們談談共產共妻這個事情行不行吧。這叫「虛心」。理想那種東西,不能沒有,但要一點點落實下來,變成眼前可操作的對象,這就是把「心」(理想),變「虛」(不堅持其精確語義)。否則就只有能力站邊,天天覺得自己牛逼哄哄,其實就是讓人(「智者」們)當槍使。

寫到最後,說不回答也回答了。這未嘗不是「虛心實腹」的功效。一切東西,你把它落到眼前可實施的問題上,它就變實際了。

更多的邏輯,就看這裡吧:《道德經》講了什麼?為什麼它廣受推崇? - in nek 的回答。那裡才是正向回答這個問題的。


在道家的思想里,這個不算「愚」。而是將「修之以身」的經驗推廣到天下。

人們只看到道家「愚人」,而沒有看到他們「自愚」。「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是不是「虛其心」?「絕學無尤」、「損之又損」算不算「弱其志」?老子還說自己是「眾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鄙」。老君用「歸根復命」、「朴」、「無極」來教人們做聖人,迎來的卻是「眾皆察察」的大笑,於是沒有什麼好說的了,「不笑不足以為道」。「我愚人之心也哉?」你們隨意,我要傻我自己的了。


如果不把道德經當方法論,就不會有這種問題了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按個人理解僅供參考第三章是說「即使自己是對的,當家人及他人說你錯的時候,也不要自以為是去爭理,常認錯誤反思自己,就不會與人發生爭執了,不要把家裡弄得太奢華,只要不讓別人升起盜心就可以了,在物質享受上別讓人產生攀比心裡,要按照聖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時時保持謙虛謹慎,多讀聖賢書,過一個簡簡單單的生活,但是要有骨氣,做個好榜樣去影響所有人,做個不用小聰明小技巧為人處世的好樣子,保持知足常樂,順其自然,窮則獨善其身,富則達濟天下,不為自己,那今後的生活就再也沒有煩惱了」

這樣理解起來,令我感受到了老子他老人家的慈悲,感受到了一個老爺爺對後學的千叮嚀,萬囑咐,不要偏離了大道。

【不尚賢,使民不爭】這個賢指的是賢人,好人,不易犯錯誤的人。那麼不尚賢就是說:「不要把自己做的什麼事都當做是對的,要常認自己的不是,觀察自己的不足」。使民不爭——那麼就不會讓人與自己發生爭執。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我的理解是不要把家裡弄得像博物館似的,盡量的簡簡單單。目的是為了使別人不起偷盜心。感受到了老子的一種慈悲心懷,不僅想到自己,也要想到他人的內心感受。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不要有讓人產生慾望的東西,要讓人心安定下來。

這句話令我想起古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邊手不釋卷,泡壺清茶,家徒四壁,茅屋一間。讀著聖賢之書,品著清茶,讀累了就目光遠眺,感受感受大自然賜予的勃勃生機,內心是多麼的寧靜與安樂!他為什麼選擇過這樣的清貧生活呢?難道他們沒有能力去建造庭宇樓閣,配備伙夫馬車,享受珍饈美味?他一定有這個能力,他為什麼不去建呢?原來是為了不要讓別人產生慾望,不要讓人產生攀比心裡,要讓社會人心安定下來。

仔細看了看老子出關圖,騎著青牛,一件大褂,拿著 小扇,真是簡單!怎麼看都不會令人產生攀比心裡,看到圖後就有一種安詳與自在,慢慢悠悠,感受陽光雨露鳥語花香的自然之美。若是換匹馬稍快一點點,就打破了那份安詳與自在。細想自己會苦悶,不快樂,就是快了那麼一點點,他的啟示是放慢你的腳步,再慢一點點,少一點點慾望那份安詳自在就呈現在眼前啦。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我的理解是要按照聖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這個(治)我理解是要求自己。【虛其心】是要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不要自以為是。「實其腹」過去古人形容一個人的才華叫學富五車,滿腹經綸。實其腹是要多讀聖賢書。【弱其志】是說不要訂立太過高遠的理想,做一個平平淡淡的學者,因為理想太高就會活的太累,太累就沒有時間讀書、明理、悟道。【強其骨】是說要有骨氣,要仰不愧於天,伏不愧於地,頂天立地,一身正氣。魯迅講的要做民族的脊樑。孟子的浩然之氣。老子在這裡講骨,魯迅講的脊樑也是說的這個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無知無欲這個(知)說的是小聰明,歪門邪道的鬼點子,無知——是清凈沒有一點雜念(欲)是說自私自利的貪慾。無欲——是順其自然。(民)是說所有的人。(常使)做個好榜樣。這句話是說做個清心淡泊的好樣子樣去影響人們做到不耍小聰明,不貪心。老子他老人家確實做到了清凈無為,他沒有使用機巧去博得名聲,也沒有慾望去追求名聲,而去做了隱士。再看在這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又有多少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能夠超越其上?值得今人細細思維!這句話他確實做到了。是我們的好榜樣在幾千年後的今天還使得我們向他學習他的清凈無為。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體會了清凈無為的妙用所在,自然而然就再也不會使用小聰明,小技巧,用私慾貪求心去為人處事,經商做事業了。

【為無為,則無不治】(無為)順其自然。為無為——時常保持知足常樂,內心安定祥和,順其自然。(則無不治)是說自己內心的苦悶、煩惱就煙消雲散了,身心和諧了,家庭和諧了,事業也就順利了。無不治——樣樣都打理的井井有條,有條不紊。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

其實前三句說的挺對的。

而聖人之治,虛心、實腹、弱志、強骨。

先不看引起爭議的虛心和弱志。

如果明朝能夠做到實腹,也許最終不會先從內部土崩瓦解。

如果宋朝能夠做到強骨,也許最終不會被蒙古人奪得天下。

再看虛心和弱志,其實這兩個詞也有很明顯的例子,就是清朝。

清朝在八國聯軍之下搖搖欲墜,但是畢竟沒有真的滅亡。

清朝搞了個洋務運動,送國內年輕人出國留學,結果正是這群年輕人學會了西方那一套,找到了理想,回來就努力挖牆腳,最終清朝滅亡。

古往今來,席捲全國最快的就是思想,帶有鼓吹性質,讓人興奮讓人激動的思想,恩,也可以說是宗教,他們就是沒有弱其志吧。

太平天國差點滅掉清朝,如果不是曾國藩橫空出世的話。太平天國就很有代表性,他們的口號就是均田。

看看歷朝歷代起義的口號吧,都是志向遠大。但是其實如果統治者能做到「實腹」,那麼黃巢,李自成,洪秀全,孫中山,他們提出的口號基本上就站不住了。

其他更有志向的,陳勝吳廣的口號來自於當時寒門沒有任何上進的渠道。黃巾軍」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是自帶傳教士的。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天補均平。」

「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等均之。」

「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

「一律平均」。「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天下人田,天下人同耕等。」

「驅除靼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

這一章應該是給統治者看的。

個人覺得主要講的都是怎麼擺平國家可能出現的各種矛盾,貧富不均(貴難得之貨),階級對立(尚賢),以及思想對立的矛盾(見可欲)。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如果說食物危機和貧富危機都有可能解決的話,思想對立幾乎是最不能調和的矛盾,黨爭,甚至近代的內戰,何嘗不是思想的對立?


首先,聖人之治是不是好,老子沒說。反正老子說過,」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然後再說這章的論斷: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看字面意思足夠了,聖人嘛,不僅僅是以百姓為芻狗了,這簡直就是養豬啊。

依老子的觀點,聖人之治,無論是蛤么還是包子,都是人治,其最高水平也就是字面上說的,以百姓為芻狗,跟養豬一樣沒什麼區別的。

其實老子是很反動的,他覺得聖人啊、仁義啊什麼的,都是大道的墮落,所以」道曰大、曰逝、曰反。「比如這段: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直接道出了和諧社會、中國夢這些slogan是怎麼來的。

還有著名的」聖人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還有」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道就是規則,以天道規則治理的天下,聖人才有可能做到不傷人。

中國老莊之道是學校不學的,學校學的都是孔孟,大家自然就覺得聖人如何怎樣了不起。

但是,老子根本就不覺得聖人了不起。」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聖人也是一樣的。和天道大道差遠了。

所以老子的話,看字面說的就夠,但是千萬別按孔孟之道去理解、去引申,價值觀完全不同的。硬往一起接就出現提問的擰巴感了。


老百姓明明就是越笨越好管理,卻被你們一個個解釋得那麼複雜。


押韻版的。。。「少談些主義,多研究些問題」


怎麼愚民了?虛心是愚昧么?能吃飽飯是愚昧么?高遠的理想少一點是愚昧么?自尊自強是愚昧么? 無知無欲,說的是「智慧出,有大偽」的知,說的是慾望的欲,這兩樣東西少一點,是愚昧么?

上面說的,與體悟自然,自強不息,淡然而又慎重的為人處世,有矛盾么?老子想讓世界上的人都變得愚蠢愚昧么?想讓世界上的人都偏執不可理喻么?


我覺得可以理解成:讓百姓好好過日子,該幹啥幹啥,別整天想那些有的沒的...


想想中國大躍進時期,就是目標定的太大。勞命傷財。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不妄為。提出讓老百姓謙虛。不要有過高的不切實際目標。吃飽飯。強健自己的身體。難道不對嗎?


朱泙漫學屠龍於支離益,單千 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 。聖人以必不必,故無兵;眾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順於兵,故行 有求。兵,恃之則亡。——《莊子·列禦寇》

聖人以必不必,故無兵;眾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順於兵,故行有求。兵,恃之則亡。。這句話是「屠龍之技」的評述,列禦寇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聖人認為想要的未必必要的,所以少有爭鬥;而眾人認為,想要就是必要的,所以總是爭來爭去。對應前文「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敖游,汎若不系之 舟,虛而敖游者也」也就是道德經講的虛其心實其腹。

財也大,產也大,後來子孫禍也大,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 財也小,產也小,後來子孫禍也小,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少膽也小,些微產業知自保,儉使儉用也過了。——愛新覺羅.奕譞

前文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意思很直接已經說清楚了。

算了說遠一點吧。。

戰爭的根本原因是源自種族,而種族多結合於宗教信仰,而宗教信仰取決於教育見聞和風化。。從這個角度,在網路普及於人類文明50-100年後,分歧將會從種群層面全面消解為個人層面。戰爭便會逐漸消亡。能源並不是問題。因為只要教育公平,在互聯網時代的未來,沒有什麼能阻擋優秀的人發光再移民。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大概就是這樣的道理,要知道老子所在的時代是諸子百家,也可以說諸子就是支離溢,而朱泙漫就是百家門徒。看看今天什葉派和遜尼派穆斯林一天到晚打打殺殺,老子當年看到的大概也就是這麼一副光景。


聖人的要達到的狀態(聖人之志),有虛懷若谷的胸懷(虛其心),腹中有經天緯地之才(實其腹),淡化功利之心(弱其志),腳踏實地的行動(強其骨),這樣就能讓人們保持未知的心態(常使民無知),不被慾望侵蝕(無欲)。

一句話,要放在整個大框加下理解,才不會被抽離誤解。不然無法體會其: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化境。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他以天憫人的情懷來解讀那個時代。對百姓充滿了憐憫之心的。他宣揚上善若水,厚德載物的大愛,絕非愚民政策。他建議統治者:夫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勾畫全民安居樂業的理想藍圖和充滿智慧的施政理念。


這個句話是我覺得整本書里怕是最直白最直白的一句話了。。。

我認為「聖人」在這裡的意思應該是「統治者」或者「統治階層」的美好化。例如,「粵若稽古,聖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 是鬼谷子里講述的聖人,還有儒家裡的聖人" 才德全盡謂之聖人 ",還有聖人有時也是堯舜之類的代稱。具體我說不清了,這裡真的是知之不深。按照我的理解,大體上就是處在眾人之先的一群存在,那不就是「領導」嗎。。。

所以按照這個思路下去,你是領導的話你會喜歡一個老老實實幹活的人,還是整天有新思潮跟你對談的員工。。「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所形容的並不是沒有知識的大傻子,而是說有著相同工作能力和執行力的被統治群體。

我覺得答案很清楚。領導肯定選擇能夠無條件執行自己決策,並且不替進行領導「思考決策」的下級。畢竟在接受一些培訓和人生經驗的時候,大家都說:「遇到大決策,就去找老闆下決策,哪怕老闆錯了,至少鍋不在你」。而一旦情況反過來你作為老闆,你的手下遇到困難時不來諮詢你,就擅下主張。最後結果完美還好說,要是結果不好呢?你會對這個於員工充滿好感?

就如同以前的那些統治階級。

在領導沒出事之前,各類新聞描述個頂個的「才德全盡謂之聖人」。

接下來先要食其腹,強其骨。餵飽他們以後,那自然就「不維而自穩」。畢竟吃不上飯,一向是動亂的根源。但在這裡要注意,萬萬不可以讓他們吃飽,一定是半飽不飽。然後面前再掛個胡蘿蔔,讓他們的眼裡只有胡蘿蔔。

然後由掛著的胡蘿蔔,進入最後一步「虛其心,弱其志」。要知道人一旦吃飽了飯,那就必然開始胡思亂想。相當一部分有名著流傳於世的人,大部分是不缺飯錢的人。這時候要有人在旁邊告訴他們,只要努力勞動踏實幹活一定可以拿到胡蘿蔔,一定可以喝到胡蘿蔔湯。然後告訴他們,胡蘿蔔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他們一定能拿到胡蘿蔔!大部分人就會向掛著的胡蘿蔔前進。偶有那麼幾個人想去別的路上看看,也一定會被其他的人的拉回來,不然便要被打死在地,並罵道「連胡蘿蔔都不要了嗎!」

而這時候「聖人」便可以去喝酒吃肉買包包。畢竟對於身材臃腫肥胖的人來說,走幾步路掛胡蘿蔔是很費勁的一件事。

這時候「聖人」們洋洋得意的說道:「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哈哈~畫面感好強啊~

是不是太嘴炮了?怕是不符合知乎的PC啊~無所謂啦~我一直覺得美國之所以會有華爾街遊行就是因為「民太知了」~


傅佩榮的論語三百講里有提過這個,不妨作為一種思路


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多麼活生生的例子啊!


老子對「無,虛,柔」應該是推崇的,這樣符合「道」,如此還包括「希、微。。。」等,說到「無以為始,有以為用」,以及多次提到「柔克剛,弱勝強」,這些道理在道德經中,應該是相互映照的。所以說老子在「虛其心,弱其志」里是愚民的意思,這有點不符合全文的精神。

有文章對「虛其心,實其腹」的評論我極為贊同,「虛」到極處,方能「實」到好處。「虛其心」與「實其腹」

「弱其志,強其骨」與其前後對比,理應在同一層次。柔弱至極,方能無所不御;骨強可為用,於身可指經骨,於外可指器物及其他。合於「至柔馳騁至堅」的意思,照此才可體悟聖人之心胸。


推薦閱讀:

道德經前後的矛盾?
如何對《老子》進行批判性閱讀?
故 常 無 欲 ,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欲 , 以 觀 其 徼 。這句話怎麼解釋?
兩年都看不懂道德經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裡面的三是指什麼?

TAG:道德經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