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電腦的時候,銀行櫃員是如何處理顧客的存取款業務的?

我的疑問是:僅憑存摺嗎?如何鑒別真偽呢?有沒有一個人類似資料庫的東西集中存儲所有的數據呢?


有台賬,有底卡可以核對,類似資料庫。還有章和私章可以判斷。其他手段就沒了,在那個連實名制都不是的年代。那時有的人會私開賬戶,賺利息,反正是手工記賬。所以,長時間堅持不請假的人通常有問題。


銀行長大的孩子來怒答一發。

那時候一筆簡單的存取款業務都在半個小時以上,會有一間大概十平米的保險庫,裡面有幾大箱子票據,有存款單底聯(手寫複寫),有各種密密麻麻的表格賬本。用途就是對賬,存取款的時候要按照日期進行核對,核對是否本人,主要靠身份證和私章,還有存摺。單憑存摺不能取錢,相識的人也不行(經常有人沒帶身份證來鬧騰要取錢)。存摺丟失,身份證遺失,需要去村委或者村大隊開證明信,證明是本人,提供身份證號碼和其他有關資料(年代久遠記不清,回頭問了來補全),才能掛失,再取錢更麻煩。如果有人去世,去世前存的錢要別人取出來還要村大隊開證明信和死亡證明,還得有戶口本證明是直系親屬。

記得那時候,他們經常加班到深夜,蓋章的聲音duang~duang不絕於耳。賬目必須準確到一分一厘,才能確保不出錯。然後還有周盤,月盤,看起來異常艱辛。

小插曲,當年銀行進駐農村試點,銀行工作人員是坐老解放卡車到農村進行宣傳,然後都配槍,因為有村民會攻擊他們(大霧,可能覺得卡車上全是錢吧)。


是的。僅憑存摺。

農村信用社是歷史的產物,當然,那些過去就不提了。在廣袤的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好吧,不扯了,那廣大的農村地區,那時候的那部分農民是不識字的,同時,對「政府」,反正就是帶「公家」的「公」字的機構,都有種盲從地信任。在村裡或者鎮上設有一間房子,農民朋友們來,就拿著存摺,跟工作人員說,「我要取五毛」,取了然後工作人員記賬到本子上。還有很多情況下,如果工作人員外出,遇到農民朋友跟他說,「我要取五毛」,他正好身上有五毛的話,就可以把錢去給他,然後回去再記賬。因此,那時候的銀行被稱為「遊走在鄉間的詩人」,呃不對,是「皮包銀行」,放到現在,肯定宣傳為高大上的「您的貼身移動銀行」。

對了,那時候無法驗證,如果和戶主正好不認識,那麼,除非你有印鑒一類,否則就是誰來取給誰。

那是個多麼淳樸和充滿信任的年代。


看過汶川地震的新聞視頻,銀行櫃檯全倒成廢墟了,群眾排隊在賬篷區登記,銀行工作人員手工記錄吧。


當你拿著存摺去銀行辦業務,櫃員要到他的柜子里去找你的卡片,柜子很大很多層,找到後和你的存摺都記上業務,同時把今天的賬上記一筆,然後給你存摺,卡片歸位。櫃員每一筆業務要寫好多東西,蓋很多種章子。

每天都要盤點,每半年大盤點算利息。

非從業人員,僅僅是客戶觀察到他們是這麼做的。


1、僅憑存摺嗎?

不是。還有「憑印鑒支取」的方式供選擇。

具體做法是,儲戶在開戶(開立活期和定期存款賬戶)時,在兩張專用的「印鑒片」上預留下自己的印鑒,在支取存款時,必須同時提供存單(折)和印鑒。

如果印鑒丟失,也可以像丟失存摺一樣在銀行辦理掛失並重新預留印鑒。

2、如何鑒別真偽呢?

這是一個好問題。問的其實是在電腦出現前,銀行如何進行風險控制。

第一,銀行的存單和存摺雖然不像人民幣那樣有很多的防偽技術,但是做假也相當困難。在銀行內部,對空白存摺等憑證的保管、使用是有一整套規範和流程的,丟失重要空白憑證在銀行內部屬於重大安全事故。

第二,銀行櫃檯人員在存摺(單)上手工記錄了存取款的信息後,會加蓋兩個經辦人的人名章,同時在開戶時會加蓋儲蓄專用公章,這樣一個充滿信息量的存摺(單),造假難度很大吧?

第三,在手工時代,銀行儲蓄櫃檯辦理任何業務都需要雙人處理,一個經辦,一個複核。另外,儲蓄業務條線還有一個現在已經消失了的崗位叫事後複核,主要工作就是將上一日的儲蓄業務再次進行查驗、記錄、核對。

3、銀行有數據嗎?

當然。上面第三條已經有介紹了。銀行內部對於所有儲戶的存取款都進行了詳細的記錄,並且有一整套流程用於保證記錄的完整、真實和準確。銀行的「三鐵」,即鐵款、鐵賬、鐵算盤,真不是隨便說說的。

以上。


俺這停電的時候 郵局可以存款


沒有實際操作經驗,但省分機房今年斷過電,下過應急預案。櫃檯原則上只受理存摺取款業務,登記手工賬,次日報送電子台帳給上級行,後台統一處理。實際上,基本都說服客戶改日辦理。另外,ATM和電子渠道正常運行,而且又是周末,安排上也儘可能降低影響了。


推薦閱讀:

如何在一場潑婦罵街式的網路罵戰中以一敵百七進七出大獲全勝?
淺析TCP(上)
有哪些具有前景的無線連接方式?
路由帶機量,多級路由,胖瘦AP,最大帶機量 最大終端數量,DHCP是否影響帶機量?
聊聊TCP協議

TAG:銀行 | 計算機網路 | 銀行業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