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漢初男名中為什麼多見「嬰」字?

例如:項嬰、灌嬰、陳嬰、竇嬰、夏侯嬰、秦王子嬰,文景以後就不多見了。

這是不是一種故意柔化男性的名字以求平安的風俗?


謝 @知乎小管家 代替題主邀~

支持 @常燁 的主要觀點,現在重寫如下:


不僅僅題主所舉的例子,我還可以補舉另外一些例子

  • 《史記·趙世家第十三》載「程嬰」
  • 《史記·陳涉世家第十八》載陳涉手下有大將,符離人「葛嬰
  • 《史記·管晏列傳第二》載「晏嬰」。齊景公時重臣。
  • 《史記·孟嘗君列傳第十五》載孟嘗君之父「靖郭君」名「嬰」,亦即「田嬰」。
  • 《列女傳卷四·貞順》載魯地有一個寡婦名叫「陶嬰」。
  • 《漢書·藝文志》載《韓詩內傳》、《韓詩外傳》,韓指的就是「韓嬰」。其人亦見《漢書·儒林傳》,其活動年代在漢孝文、孝景,甚至可能到達漢武帝時。
  • 《漢書·宣王六王傳第八十》載漢孺子帝,名「劉嬰」,又見《元後傳》、《王莽傳》。
  • 《後漢書·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載當時廣陵郡有賊名「張嬰」。活動年代為東漢。
  • 《水經注》卷二十三「陰溝水」載當時立有《漢故樂成陵令太尉掾許嬰碑》,且言「字虞卿,司隸校尉之子,建寧元年立。」其大致活動年代也應為東漢。
  • 《漢印文字徵》(12.14)有載「趙嬰」、「梁嬰」、「單嬰」、「任嬰」、「王嬰」、「瘳嬰」、「楊嬰」等六個例子。

可以說,這種「某嬰」式的取名,在漢代時,應當說還是較為常見的。甚至到魏晉時代還能舉出例子來:

  • 《舊唐書·經籍志·子部》有「王嬰」所撰《古今通論》三卷,次於譙周《譙子法訓》之後,周生烈《周生烈子》之前。(譙周、周生烈並為三國時代人,推測可知「王嬰」也屬於三國時代)
  • 《三國志·魏書·劉司馬梁張溫賈傳》載魏明帝時,「吳將張嬰、王崇率眾降」
  • 《三國志·吳書·宗室傳》載孫翊「帳下徐元、孫高、傅嬰等殺覽、員。」
  • 《全晉文》卷一百載陸機《「國人兵多不法啟宜峻其防以整之」[疏]》記載:「軍都督李嬰,行實奸穢。」(疏 字為答主所補,)

不僅如此,唐代滕王也叫作「李嬰」,《通志·金石略》載唐代碑刻,「韋陟碑」乃「蘇嬰」分書(即蘇嬰為其碑以隸書撰寫),《全唐詩補編》載唐時候也有「孟嬰」。

因此,從上述例子可以看書,以「嬰」為名,從春秋晚期到唐代都有記載。之所以題主感到「漢初」多見,是因為「某嬰」之人,有不少在秦漢之交那個風雲際會的年代中脫穎而出,但是,從更寬闊的時間角度看,恐怕,這個不僅僅局限於「漢初」,貫穿整個「漢代」應該是可以做到的。


那麼,造成「某嬰」式名字的來源是什麼呢?我們不妨看看題主所舉幾個人的名字。

  • 陳嬰,見《項羽本紀第七》,僅記「陳嬰者,故東陽令史,居縣中,素信謹,稱為長者。」不詳其字
  • 項嬰,見《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奉項嬰頭而竄」。不詳其字。
  • 灌嬰,見《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不詳其字。
  • 夏侯嬰,見《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不詳其字。
  • 竇嬰,見《魏其武安侯列傳第一百七》。未載其字。班固著《漢書》,其《竇田灌韓傳第二十二》載,「竇嬰,字王孫」。

另外,常燁也把晏嬰的例子加上,亦即:

  • 《史記·管晏列傳》文中言「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唐·司馬貞《史記索隱》注釋此文,言「平」是號,「仲」是字。

再加上這一例:

  • 劉嬰,《元後傳》載「平帝崩,無子,莽征宣帝玄孫選最少者廣戚侯子劉嬰,年二歲,托以卜相為最吉。乃風公卿奏請立嬰為孺子,令宰衡安漢公莽踐祚居攝,如周公傅成王故事。」

總結上述這三個例子來看,「嬰」同「年齡小」、「輩份小」是有關係。

以上本證

另外,我們看史游所撰的《急就篇》中,載當時漢代常見的人名,有「田細兒」,所謂「細兒」,就是小孩子,漢代有白光、胡常、王崇、逢信,表字少子(據王應麟《急就篇補註》);枚皋,表字少孺;衛媼的次女名叫「少兒」;郭伋表字細侯,劉歆表字細君等等,這些也都能夠指明,漢代不介意在自己的孩子取名中,選擇表示「年齡小」、「輩分小」的字眼去取名,這些名字的含義,即類似於近代出現的「二娃」、「小娃」之類的名字。

從這裡來看,把「嬰」看為代表「年齡小」、「輩分小」的詞,亦即「嬰」同「年齡小」、「輩分小」有聯繫,從漢代當時的社會文化環境中來看,也是可以證明的。

以上旁證一

那麼,「嬰」在漢代是否具備可以代表「年齡小」、「輩分小」的義項存在呢?存在的,除去《釋名》,還有如

《呂氏春秋·知士》篇高誘註:「嬰兒,幼少之稱。」

  • 註:高誘是東漢人,其活動年代略後於許慎。

《廣韻》引《倉頡篇》稱「女曰嬰,男曰兒。」

  • 註:從《急就篇》佚文來看,此文與文例不合,但是,漢代人對於《倉頡篇》有不少註解,後來引用時,雖然引用這些注文,亦稱《倉頡篇》,從這裡看,漢代人對於「嬰」是「幼小」之稱,還是可以證明的。

以上旁證二

總結上述,可以認為所謂「某嬰」的「嬰」,就是與「年齡小」、「輩分小」相聯繫的。其作用類似於近現代歷史過程中,在名字中出現的「娃」這個字的作用。


至於取這個「某嬰」的文化誘因是什麼?套一句話說,就是「賤名好養活」的導因。這種社會心理,追溯到南北朝還有存在,顔之推《顏氏家訓·風操篇》記載當時人的取名風俗說:

北土多有名兒為驢駒、豚子者,使其自稱及兄弟所名,亦何忍哉?

翻譯過來就是說,北方有人名字叫「驢兒」、「小馬兒」、「小豬兒」。這個風俗,還給顏之推推早到春秋戰國:

周公名子曰禽,孔子名兒曰鯉,止在其身,自可無禁。至若衛侯、魏公子、楚太子,皆名蟣虱;長卿名犬子,王修名狗子,上有連及,理未為通,古之所行,今之所笑也。

翻譯過來就是說,周公旦給自己兒子取名「鳥」,孔子給自己兒子取名「大鯉魚」,只不過是自己用用,也就沒有什麼禁止的必要;至於想衛國的侯,魏國的公子,楚國的太子,都叫做什麼「虱子卵」、「虱子」,長卿(司馬相如)名叫「犬子」,王修名叫「狗子」,連及父母親(意即累及父母親變成了狗),這個道理也太講不通了!古代人所施行的,是今天所取笑的。

不僅僅這些人而已,《荀子·議兵篇》記載燕國有人叫「繆蟣」(繆虱子卵),漢代比如說漢武帝劉徹,原名「劉彘」(劉小豬兒)等等。

所以像「夏侯嬰」、「灌嬰」等等,非要翻譯的話,就可以譯作「夏侯娃兒」、「灌娃兒」之類的詞。

把「孩子」稱為「嬰」的做法,到宋代,關中地區還有這樣的叫法。(見下圖,引自《集韻·去聲·四十三映》)

至於把「嬰」套《集韻·去聲·勁韻四十五》那個「嬰弱」的,這個聲在《廣韻》中沒有記錄,恐怕不是個宋以前的古音,而更可能是宋代時一個方音。


補論「嬰齊」(大概會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我提前先做答了)

在先秦時候,「嬰齊」作為名,也較為頻繁。

例如有「趙嬰齊」(晉大夫)、「公孫嬰齊」(魯大夫)、「樂嬰齊」(宋人)、「孔嬰齊」(衛人),「公子嬰齊」(楚人)、「罕嬰齊」(鄭大夫,即下文子齹)等,《漢印文字徵》中,也載有「焦嬰齊」、「魚嬰齊」、「陳嬰齊」等三人。

這個「嬰齊」是什麼意思呢?

清代陳仲魚(陳鱣)的《簡庄疏記》卷十一,疏證《左傳·昭公十六年》「子齹賦《野有蔓草》」杜預注「子齹,子皮之子嬰齊也」文認為,「嬰齊」之所以字「子齹」,取「相對之義」(原文:「《莊子.盜跖》云:『齒如齊貝』,嬰齊字子齹,蓋相對之義。」)。

而陶方琦則在陳仲魚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在給「楚公子嬰齊」(《左傳·宣公十一年》)考證中說:「『齹』下雲『齒參差也』,參差即不齊,齒惟嬰兒最齊,齹象老人齒之參差不齊也,故曰嬰齊字齹。重者,言嬰兒齠齔之後,齒必重生,故嬰齊字重。」(見《漢孳室文鈔》卷一《春秋名字解詁補誼》)。

到民國時候,黃侃也寫過一篇《春秋名字解詁補誼》(收入氏著《黃侃論學雜著》),以為「嬰」即取其增飾之義,「齊」取其排列之義,故楚國公子嬰齊,字子重(chóng)。重就是重複之義;而罕嬰齊,有兩種解釋,都能通,一種如前說,取「重複」之義。另外一種是以「嬰齊」為「整齊」,而「子齹」,是說「不整齊」,這是「相反為訓」。

這其中,恐怕還是以黃侃前說中其肯綮。


(本答)參考文獻: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等正史並(中華書局點校本)

《合校水經注》(中華書局)

《列女傳補註》(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漢印文字徵》(文物出版社)

《急就篇校理》(中華書局)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

《廣韻校本》(中華書局)

《宋刻集韻》(中華書局)

《顏氏家訓集解》(中華書局)

《簡庄疏記》、《漢孳室文鈔》(「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

《黃侃論學雜著》(中華書局)


古代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嬰」字並不是表達嬰兒啊...

《說文》:「嬰,頸飾也。從女賏。賏,其連也。」所以嬰字本意就是一種頸部裝飾的玉器。眾所周知,儒家思想里對玉器有很崇高的看法,只有社會地位和道德修養達到一定境界的人才佩戴玉飾。

道家的《道德經》里提到「嬰兒」一詞:「專氣致柔,能嬰兒乎?」這裡嬰兒所指的是未出世的胎兒,或是未經世間俗濁影響的新生兒,類似於「赤子」。

所以,漢初的人,給自己新出生的兒子起名叫「嬰」一點都不奇怪,是很好的寓意。

至於「嬰」字代指一切新生兒和幼兒,是相當晚的事情了。


有些不太認同 @滄江 的觀點,大概說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 首先來說,「嬰」字很早以前就有嬰兒的意思了

人始生曰嬰兒。胸前曰嬰。抱之嬰前,乳養之也。——「釋名·釋長幼」東漢劉熙

可以見得,在「說文」同一時代,就已經有現今嬰兒的含義了。

自生至終,大化有四:嬰孩也,少壯也,老耄也,死亡也。其在嬰孩,氣專志一,和之至也…… ——「列子·天瑞」春秋戰國時期

另一方面,在更古遠的先秦時期,也已經有了相關用法。

  • 其次我認為,當時人名中的「嬰」字大多是嬰兒的意思。

我們來看題主舉例中的竇嬰,竇嬰字王孫,在名和字意象相類似的規則下,我們不難發現,這裡的嬰有著孩童的含義。

再舉一例,晏嬰字,很可能就是次子的意思,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可能就是晏老二。

  • 最後再說一下自己的推測。

大家都知道劉邦原名劉季,也就是劉老四,在當時的環境下,底層階級的名字都起的很潦草。我自己認為嬰在這時的起名規則下有可能就類似於現今「寶寶」的意思(笑)。隨著漢朝大一統後,類似的起名規則就逐漸式微,因此我們後來也很難看到劉季、竇嬰這類的名字。或者說在大一統後,仍然沿用這套起名規則的底層階級也很難出現在史料當中了。

另一方面來說,如果名字裡面的嬰大多為玉器含義的話,那我很難理解為什麼類似的名字後來就不多見了。

以上為自己的主觀看法,如有失當,歡迎討論。


我以人情猜一個,但沒有依據,大家聽個樂。

這個嬰,最直接就是孩童的意思,如今日之娃。

不論是免夭折,還是民風淳樸,娃子總是最簡便的稱呼。

男孩叫二娃,女孩叫二丫,大概是遺風。

陝西作家賈平凹,初名平娃,後因不文雅,改平凹。


我想起來我媽在醫院小兒科,許多孩子生下來身體不太好的,可能直接出了婦產科就送到了小兒科,連名字都沒來得及取,可是病歷總不能空著吧,醫生通常就會寫王孩 劉孩 張孩blabla這樣子代替,所以嬰也同理吧,後來忘了改了也未可知


嬰有以下含義:

說文解字原文: 嬰 頸飾也,從女賏。賏,其連也。

山海經東次二經:毛用一雞祈,嬰用一壁瘞。嬰指祭祀用的玉器。

結合兩種說法,認為嬰帶有祈求平安、富貴之意。


其實,這是西漢末代皇帝孺子嬰的鍋,那之後才真的沒什麼人叫嬰了。


首先謝邀。應有三重內涵之選,其一嬰字可作飾頸之意,可衍生出孩童佩珠而生的吉祥寓意。其二嬰字在先秦即有禮用玉器之意,可類比圭、璋等字,代表莊重大氣。其三,嬰字於道家而言可代表純真男子,所謂「嬰兒奼女」,這種宗教內涵自然也可能是以嬰為名的淵源之一。


這個名字的問題是,一個時代一個風俗吧,每一個時代都有它流行的名字,嬰這個字在道家,是一個很好的字,如果通假為瓔,意思也很好。

在現代,和這個嬰字意思相近的,新字應該算一個,楊立新趙立新林更新蠟筆小新,你看,不也挺多的嘛。


當取山海諸經所載之義


推薦閱讀:

《龍門鏢局》中角色名字諧音有什麼講究嗎?
家人差點給你起了哪些名字?
你聽過最好聽或者記憶最深的名字是什麼?你們之間有故事嗎?
人名中「茜」字念「xī」還是「qiàn」?

TAG:歷史 | 姓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