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稱讚顏回「好學」,為什麼又說「不遷怒,不貳過」?

不遷怒於人,似乎有些涵養就能做到。孔子三千弟子,不可能只有顏回才做到吧?

至於有過錯不犯第二次,如果按照古希臘的「人不能兩次跨入同一條河流",犯的錯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即使是」性質「相同,也可以界定為」不同「的過錯——所以,這個判斷基本是沒有意義的。


不遷怒也很難,實質是不委過於人,而人的本性就是迴避自己的過錯,能正確而客觀的承認自己的 、反思自己的錯誤,甚至是主動攬過,這可不是有些涵養就能做到的。

至於不貳過也不是你所說的,中國人還是不喜歡這種西方哲學上的談論,不貳過就是不重複犯錯,而這種不重複是涵蓋了相似的、同類的錯誤的。

這兩句話連起來看,就是顏回能積極主動的反省自己的行為,錯了就主動承認並堅決避免再犯。這樣的人還不可敬可畏嗎?!如果堅持下去,那也是要成聖稱祖的了,可惜,天不假年!!


不遷怒:遷者,徙也。

由遷怒可知,怒源於他人。

此處的「怒」統指他人的一切不善之處,並非僅僅指怒氣、發怒。

不遷怒,類似於夫子所言「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又如同「惡不仁者,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不貳過:過者在己。

知過者智,改過者勇,

知過改過則無二過。

綜述:

不遷怒,不貳過:指對他人之不賢處能自省而不受其影響;對己過能充分認識及時改正而不再重犯。


這裡的對好學的回答不遷怒,不貳過說的是顏回,但回答的對象是魯哀公,魯哀公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耳根疲軟,行事表裡不一,作為君主,不懂鬥爭謀略,不懂如何治國,國家權力也不在自己手中,與其說孔子在回答好學,不如說是在藉此勸諫魯哀公。


有趣的問題。

"第四道"的創始人葛吉夫曾說:世間有三種精進的道路,第一種是對身體的控制,如苦行僧;第二種是信仰之路,如修士;第三種是求知之路,如瑜伽士。這三種方法的每一種都需要幾乎一生的時間修鍊方有成就。如此這般鋪墊之後,葛吉夫老師隆重向其弟子推介了集眾美於一身的 Fourth Way,此處不表。

回頭看顏回的天賦異稟:不貳過是有"耳性",慎獨,極強的自控力,合於身控第一道。不遷怒:"域中有三大而人居其一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汪洋如海不可蠡測,合於信心第二道。好學,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合於求知第三道。何等難得的美玉,何等人才呀!

故顏回夭折而孔子哀嘆:"噫!天喪予!天喪予!』


學習,善於總結,就容易不犯相同的錯誤


推薦閱讀:

《莊子》:仁義不過是繭,可以破繭成蝶,也可以作繭自縛
淺析孔子對管仲的評論
孔子的義與命——從子畏於匡談起
孔子竟然不姓「孔」,姓「子」?

TAG:孔子 | 論語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