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的弊端是什麼?

作為中國人,對我國現行的教育制度的弊端深有體會。我們或多或少的羨慕國外的教育,除了更為少的考試壓力,我看中的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他們有機會和資源去做自己的研究。那麼,國外的教育制度是否存在弊端呢?


我是美國私立女子高中留學生,第二年。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1 基礎教育過於薄弱

美國的中小學教育普遍停留在非常基礎的水平,尤其是理科教育,有些學生甚至到了高中才接觸一元一次方程。也有很多人直到高中才開始學習外語。學生由於基礎教育的水平不同,差距很快拉大。優秀的學生9、10年級就開始學微積分,而基礎薄弱的學生高中畢業時還在學習基礎代數。沒有統一的教育標準,使得中小學教育質量良莠不齊。雖說是把最優質的教育留給最優秀的學生,但留在底層的孩子卻幾乎被放任自流。

2 心理問題與毒品

在美國高中,毒品泛濫已成了極其嚴肅的問題,同時也是難以改變的現狀。由於實行「全方位素質教育」,學生們不僅面對著學術壓力,還要面對社交壓力與課外活動的壓力。以我們學校為例,每天的日程從早上七點半一直排到晚上九點半,幾乎沒有空閑時間。每個學生都要參加2-3個社團的活動,並要求每天進行至少兩小時的體育運動。同時,大多數人還會參加其它各種各樣的校內外活動,競賽和標化考試,做社會服務,或在校外實習打工。學業、體育和課外活動在美國的重要性基本是相等的,因此相較於更注重學業的中國,壓力幾乎翻了三倍。從輕鬆的初中生活到高中之間的巨大跨度更是讓學生們無從適應。面對各種各樣的壓力,很多美國青少年尋求醫生的幫助,長期依賴於藥物。也有很多人不知如何處理壓力,因而沾染上酒精、毒品,一去不復返。

導致毒品在青少年之間泛濫的另一個原因是群體壓力。當周圍大多數人都吸毒時,很難保持潔身自好。而令人失望的是,很多學校都選擇對這些現象置之不理,或幾乎沒有出台有效對策。

3 普遍個人主義

以「愛」與「尊重」為中心的美國教育環境造就了成千上萬個自我中心的個人主義者。孩子們從小在鼓勵與肯定中長大,不願直面挫折,也不肯承認自己的不足。論文、考試拿了低分,他們只認為是老師對自己有偏見,吵著要求換老師、重新評分,卻不願想一想自己究竟付出了幾分努力。

4 過度過量的種族教育

由於奴隸制和種族歧視的特殊歷史,現代美國特別注重種族教育。我們被迫出席各種有關種族平等的講座、黑人歷史月活動、參觀黑人歷史博物館。傷痛史被不斷強調複述,反而使得種族的分界線更加明顯。在學校里,大多數人連「black」這個詞都不敢說,一定要用「African American」代替。更有一些極具民族正義感的黑人同學,一受到委屈就用「種族歧視」為理由保護自己。在這樣大量的種族教育下,黑人被越來越特殊化,離平等的待遇也越來越遠。

5 教育費用高昂

因為各學校教育質量參差不齊,為孩子選擇好學校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公立學校的學區制和私立學校一年高達5-6萬美元的學費卻讓許多家庭望而卻步。如果沒有優越的經濟條件,孩子甚至沒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不平等的受教育機會也是美國教育的一大弊端。


我覺得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劃分學區,尤其在高中階段劃分學區。

關於美國的公立學校問題知乎上有著詳細的解釋,總的說來就是基礎教育方面美國有兩大塊,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學生就讀公立學校要根據家庭的居住地來選擇合適的學校,比如如果你想上A公立學校,那麼有兩種方法,要麼你在A學校的學區買房,要麼你在A學校的學區租房,並提供相應的租房憑據(例如繳納租金的receipt,或者你的電話賬單、電費賬單什麼的)。同時,在就讀了公立學校後,學校還會不定期家訪,以確定學生的確是居住在相應學區,而不是掛名。而對於私立學校,基本上就是有錢就可以上了。這兩種入學模式會一直持續到學生高中畢業。

答主在這裡舉個自己家裡的例子吧,答主現在居住在加州灣區,答主的表妹現在正在上灣區某city的私立學校,學校是教會學校,從一年級到八年級(等同於國內的小學到初中)。學費什麼的咱們就不說了,知乎上說美國私立學校學費的一大堆,反正就是一個字貴!這還不是最關鍵的,關鍵是學校一天到晚還變著花樣的收錢,以下是我列舉出的一些變相收費方法,我覺得都可以當笑話看了。

1、每年學校強制購買gift card

gift card類似於國內的現金卡,一般很多商家都會出售自己的gift card,比如nike會有自己的gift card,買一張$25的nike gift card就可以當做25美元在nike專賣店和網上消費。我表妹的學校每年會強制要求家長購買總價$500的gift card,種類包括nike,foodmax,home dept,best buy等等。種類橫跨服裝,傢具,電器各個方面,反正不管怎麼樣,一定要買齊500刀。

2、每年學校強制購買某樣東西

最常見的就是強制購買巧克力的,一般的流程是這樣的,學校會要求學生購進一定數量的巧克力,然後讓學生自己去賣。我記得去年學校讓每個同學買了200刀的巧克力,至於能不能賣掉那就看學生自己了,但是我覺得基本上都是在家庭內部消化了。如果你覺得這種方法比較奇葩,那是因為你還沒見過更奇葩的。因為,這個學校在前兩年是不賣巧克力的,賣的是獎券!!!沒錯,就是類似於彩票一樣的獎券。比方說,學校自己印10000張獎券,每張10塊錢,要求每個學生必須買20張。當然啦,學生是可以將買到的獎券賣給其他人的。每個獎券上有一串數字,到時候學校會開獎。基本上,這種獎券我表妹買回家後就是收藏用了,因為沒有人要買呀~~~

3、參加學校義工

大家都知道,美國中小學的素質教育是出了名的,各種各樣的活動也是種類繁多。校慶啦,科技節啦,才藝比賽啦什麼的。每每到了這個時候,學校就會要求學生家長去學校做義工,比如學校舉辦科技節,學校就要求至少要有10個家長來當義工,收拾桌椅啊,乾乾清潔啊什麼的。基本上,每個學生家長一個學期會要求做10個小時的義工。很多時候,這些活動都是在下午4點鐘,或者晚上七八點舉行,那麼要是家長要上班或者有事來不了怎麼辦呢。哈哈,你可以按照每小時25美金的價格來買這10個小時的額度。坑爹啊,要知道,加州的最低工資才9塊錢每小時呢

好了,好了,有點跑題,上面所說的只是我表妹所上的私立學校的情況,我沒有去調查過其他私立學校,不知道是不是也有各種的苛捐雜稅。但是,我的意思是在美國,如果你想上私立學校,那麼就是一個砸錢的過程。

那麼,我們來上公立學校吧,不要忘了公立學校是要看學區的。美國一般都是人以類聚,什麼叫人以類聚呢,就是有錢的人都住在一起,沒錢的人也住在一起。而美國公立學校的資金都是通過所在學區的稅收得來的,所以就導致了有錢人住的地方房價高,公立學校好。房價低的地方,公立學校質量差。那麼好的公立學校和差的公立學校的差別究竟有多大呢,按照我比較推薦我曾經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個答案」美國差學區的公立學校基本上也就是誤人子弟了「。

所以說,對於重視教育的中國人來說,一定要讓孩子上好學區的公立學校!好的,大部分中國人就開始在好學區買房了。買房子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況且網上都說了,美國的大別墅可便宜的,20萬美金就能買個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那種。熟知bay area房價的同學們估計這時候就要呵呵了。如果想要在bay area好學區買到那些網上所說的美國別墅,20萬後面你還要再加一個0。這個真的是毫不誇張,各位有興趣可以去查查Cupertino,Milpitas的房價,就連在Fremont買房都要準備個100來萬,才能保證心裡不慌。

說到這裡就發現了,基本上,不管是上公立學校還是上私立學校都是一個砸錢的過程。所以說,如果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那麼為了孩子上學是花錢上私立還是花錢買好學區的房子,開銷大概差不多,如果一個家庭有好幾個孩子,那麼計算下來還是買個好學區的房子比較劃來。

感覺背景介紹的有點多了,那麼我為什麼覺得最大的弊端在於高中劃分學區呢。因為按照我公司里manager的說法,美國基本上到了高中才開學習真正意義上的知識。的確,看我表妹的教科書就會發現,感覺他們在小學和初中學習的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知識,感覺只是一種常識的普及。尤其是對比他們學習的science和國內初中所學的物理化學。

那麼對於美國人來說,學區這個概念會一直跟隨你直到高中畢業。所以說,不管你學習好壞與否,只要你在好學區就都可以上一所好的高中,這就導致了,就算我的學習真的很好,只要我住在壞學區內,就無法通過自身的努力考上好的高中。然而,大家都知道,高中學習的好壞就算不與考上好大學之間有必然的因果聯繫,但至少也是正相關的。這也就是我為什麼比較推崇國內的中考,高考制度。雖然國內的小學和初中也是採用學區的形式,但是通過中考這一方法,可以使的差學校的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從而就讀於好的高中。但是在美國,差學校的學生顯然失去了這種方法。雖然有的私立學校會提供獎學金,但是顯然不是每個學習好的學生都能得到,而且金額上也不是能夠得到保證。

所以,美國的這種一直延續到高中的劃分學區方法,會很大程度上阻斷了差學校的那些想通過自身努力從而上好高中的學生的上升途徑。進一步使得教育變得兩級分化,從而使得反智主義在差的,或者一般的學校里蔓延。


@一個聾啞姑娘 的答案我要專門反對一下。姑娘所提到的法國高中是最可怕的三年,要麼是你法語老師誇張了,要麼她說的是大學校預科班而你記錯了,否則法國學生除了學習什麼都不做是不大可能的。

至於理科太容易,只注重思維不注重計算,不布置作業等等這些是第一世界國家公立學校的通病,哪裡是什麼美國教育的弊端。

她說,在法國,高中(lycée)是最可怕的三年,除了學習,其他什麼都不做,沒有社交沒有運動,沒有party,全然的academics。

我就個人經驗而言,我直到高三,每天布置的家庭作業都沒有國內初一時候的多。

我在中國讀初一的時候,每天的家庭作業大約要寫到九點半,周末星期五晚上和星期六整天都要寫作業,周日才能稍微玩一會兒。

來法國第一年初二,上的是一個私立的雙語學校。我每天一個字一個字查單詞還能在一個小時之內把所有科目複習並且寫完作業。法語作文整個初中就沒布置過一篇(注意這是私立!)。

初三的時候上的一個全法語授課的公立,公立就更誇張了,幾乎沒有作業。初三同學到處party,還有一堆飛葉子的(你沒聽錯,初三的學生飛weed!我這還是富人區,尼斯周邊一些不好的街區你們可以想像一下。)

高中三年?哈哈哈。

我在全市BAC平均分第二高的公立(法國的公立和美國不一樣,法國教育福利很好,公立和私立的最大的差別主要一個在於宗教教育(因為法國公立學校對la?cité世俗教育的要求很嚴格),作業數量和生源)上學,看看我的agenda:

學習

周末有什麼作業呢?

哦忘記了,周末不上課。

我翻譯一下:

周一:沒有物理課

周二:空白

周三:空白

周四:歷史考試在215教室。物理:96頁 17 18題。預習餘下的化學內容,帶化學實驗器材。

周五:空白

周六:空白

周日:空白

然後我們會因為一個不知道啥節放兩周假。

兩周假期之後會有什麼作業要交呢?

周一周二周三全是空白。

周四:135頁,4-5題+老師加的一個題目,大約寫8行。(你沒聽錯,兩假之後的歷史作業要求寫八行)

周五:

英語:複習考試考錯了的內容。複習since和for的用法(小考)。

至於上課嘛。

周六周日是完全沒有課的。

周一下午4點放學。

周二下午5點半放學。

周三中午放學,全法國中學星期三下午都沒有課。

周四6點放學。

周五4點放學。

社交

party

同學周周在facebook分享soiree de ouf(不懂的同學可以自行google圖片,大概意會一下)算不算party啊?

運動

我一快高考的高中生每天放學去健身房鍛煉一個半小時,在bodybuilding上跟program,每周四到五次算不算運動啊?(全班28個同學,三個在健身房鍛煉。男生女生都算進去的因為很多女生也去健身房。)

同學在籃球俱樂部每天訓練一個小時算不算運動啊?

中午和不回家的同學在餐廳吃完飯之後(同學在餐廳吃,我因為健身的原因自己帶東西去餐廳吃)打一個多小時(周一除外,中午我只有一個小時)的球算不算運動啊?

算了一下,我每周上28小時的課,真是除了學習什麼都不做。

至於那個說高中是最可怕的三年的,有可能是她說的不是BAC而是Prepa(大學校預備班),不然的話應該是誇張了。


============4月23日補充一點我對美國教育的看法========

美國何以成為今天的美國?美國人的精神最可貴之處到底為何?

依我之見,並不是那一大堆憲法修正案、三權分立、兩黨執政。歸根到底,這些都是人創立出來的,而不是先有這些制度再有人。

尊重私權、鼓勵競爭、資源市場配置,法制思想,這些寶貴品質在過去兩百年的多數時期是美國社會主流思潮,美國政府也比同時期的其他政府都管得更少。所以「奮鬥就能實現美國夢」,有實力就能得到認可,這種觀念推動著一代代美國人把美國建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美國的教育如果有哪一天開始放棄這些思想,開始鼓勵「結果平等」而不是「機會均等」,開始號召出了問題政府要「管起來」,那美國也將步歐洲的後塵,逐漸衰落下去。

從這個角度來說,

數學簡單不是問題。只要市場是自由的,數學學得不好的孩子自然會被社會狠狠打臉,過個幾年學校就會重視數學了。

地理知識缺乏不是問題。理由同上。

反智不是問題。理由同上。

真正有問題的是,社會中越來越多的聲音在大喊著」don"t judge「,在喊著」black lives matter「,在喊著平權,加強監管……也就是所謂的「政治正確」。這些聲音不是「市場化」的,它們自知缺乏市場競爭力,所以完全寄希望於政府的擴權、推動和壓制,寄希望於繞過法律來解決這些問題。

離開了「市場自由競爭」這個基本盤,我上面說那些不是問題的問題,就成問題了。

而這些聲音在逐漸滲透到美國大學中,然後又影響美國的中小學。

從這個角度來看,Common Core強調實用性的文章,強調要閱讀開國先賢的著作,強調evidence-based thinking,強調數學知識,確實很有必要。我希望這是美國教育的一次「撥亂反正」。

但無論最終執行的結果如何,我都非常認可它的理念。

=========原答案,現作為回答的第二部分=============

@艾可晨 小姐在 美國教育的弊端是什麼? - 知乎用戶的回答 下的回答充滿了事實和邏輯錯誤,顯示其對美國K-12教育以及共同核心標準缺乏基本了解。

開撕之前首先我要正本清源一下。什麼是共同核心標準?它相當於美國的學生教育大綱,規定了美國K-12年級(相當於我們從幼兒園到高中三年級)學生在英語語言和數學方面所應達到的水平。它分為數學和英語兩部分。相比過往的舊標準,新標準將數學部分的代數提前,在英語部分強調對「informational text」的學習,力圖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為大學和職業中所需要的技能做準備。由於各州可以在共同標準的基礎上再做自行調整,所以我們一般在分析的時候都默認是指「共同核心州標準」,並且用加州的比較多(加州的公立教育體系較發達)。

所以艾小姐一上來就犯了兩個錯誤(姑且先不考慮她新增的吐槽)。首先,共同核心標準的準確名字是「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不是艾小姐所說的「Common Core Curriculum」。再一個,共同核心標準是美國首個全國性的教學標準,它出現之前,美國各州是自行制定教學標準。所以即使在Common Core之前,美國的教學狀態也不是艾小姐所說的「沒有標準,沒有參照物」。要真的沒標準,你覺得美國大學在錄取時還會考慮學生中學時期的GPA嗎?

接下來,艾小姐為了證明美國人學習的數學內容很簡單,開始一條條列舉美國人的簡單數學。很抱歉,基本全是錯誤或者誤導。

美國小學一年級要學習加法:1+1=2

請不要誤導別人,美國的Grade 1 要學習 「Add and subtract within 20」 來源: 加州數學共同標準(以下簡稱「數學標準」) P.15

但這個加法不是直接引入「加」這個概念,而是依靠「多幾個」引入

呵呵,艾小姐居然覺得這種自然引入概念而不是生硬植入的方法是缺點?

美國小學二年級要學習兩位數的加法

美國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習乘法

事實是,美國Grade 2 要學習1000以內的加減法。「They solve problems within 1000 by applying their understanding of models for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見數學標準 18頁。

Grade 2的孩子還要開始學習乘法概念,所以也不是三年級學乘法。「Work with equal groups of objects to gain foundations for multiplication.」 見數學標準19頁。

分數什麼的,嗯,初中再學吧

胡扯。Grade 3 開始建立起分數基本概念。「Develop understanding of fractions as numbers.」 然後Grade 4的孩子學習分數大小比較。「? Extend understanding of fraction equivalence and ordering.?」 見數學標準29頁。

排列組合是什麼?研究生再學吧

呵呵,妥妥的高中內容。數學共同標準「Higher Mathematics Courses」部分(75頁)「Use permutations and combinations to compute probabilities of compound events and solve problems. 」

寫到這裡我都不忍心再寫下去了。您一個「在美國教過數學」的教育從業者,挖空心思舉出來證明美國數學教育有問題的所有證據都是錯的,您真的花哪怕一小時看過這個數學標準嗎?

後面艾小姐還說「標準化考試考的不是核心標準里的東西。」

呵呵,新SAT改革以後,專門考共同核心標準里的東西。為什麼?因為新SAT的官方考試機構,College Board的現任主席David Coleman就是當年設計共同核心標準的負責人!現在網上的批評很多是「新SAT考試偏向學過Common Core的州,歧視了那些不接受Common Core的州」。

至於其他的邏輯瑕疵,比如一開始說沒有統一標準,後面又開始批判統一標準質量低的這種議題轉換,我就不多說了。

另外要說的是Common Core還包括英語標準。而艾小姐對英語標準可說是更加一點概念都沒有。不細說了。

那艾小姐這篇回答是不是全錯呢?她有兩個放在開頭的觀點我很認同。我也是認同了好幾天之後才覺得還是寫一個回答回應她比較好。

第一,「想看八卦的朋友請戳評論區」

我一開始是在評論區和她討論的。

我覺得你的評論有兩個問題可以探討。第一是你對common core的「推薦書目」有誤解你可以去了解一下這個「推薦書目」英文名叫什麼,它是一個示範性的exemplar,按照年級區分難度,每本書選段,一段上千字或者幾百字不等。它的功能主要是告訴老師,要教書就要教和相應年級相應書籍選段難度相當的內容。從這個角度來看它是必修的,不學這些也會學其他難度相當的內容,不是建議學生課後看一下的意思。

第二個問題是你自己對common core的兩部分看法不一致。你認為common core的數學標準是最基本的,大眾都應達到的標準,你覺得這個難度太低了,同時你又覺得它的英語標準太高了,因為你覺得它推薦的書大家都不用全看完(雖然這其實是種誤解)。但是問題在於,如果你覺得一個標準的兩大部分一個太難一個太簡單,只說一個自然是不全面的。

隨後艾小姐對我兩個自認為還算誠懇的評論的回應是:

我看這位先生你根本就不是抱著誠心討論的心情來我這裡評論的,你就是來胡攪蠻纏的。

呵呵,我還能說什麼。是的,我也建議大家看評論區。

第二,「粉絲配不上談吐是怎麼樣的一種體驗?」

嗯。我也同意粉絲配不上談吐。我覺得我值得更多的粉。為了便於您自己理解這句話,請您自己默念一下「我配不上Eason是怎麼樣的一種體驗?」

手動微笑。

最後我想說明的一點是,不是說美國的教育沒有問題,但是吐槽也要吐對地方。別自己立個稻草人在那兒戳戳戳,實際上人家沒有這些你說的毛病。

2016年6月2日更新:

在美國學區房是怎樣的政策? - 知乎用戶的回答 這個回答下,我介紹了自己為孩子選擇小學的經歷。

2016年11月8日更新:

哦,@艾可晨 小姐不光匿名了,還攻擊我「留學中介」是「忽悠」。合著您自己說話那麼多硬傷,給您指出來的人還得有身份限定?您有種倒是正面回應一下我的意見啊。

再說我也從來沒有做過留學中介。

以及我也沒有鼓吹「美國教育大法好」。你想多了。我只是說你太不靠譜。

MDZZ。↓

2016年12月更新:我經濟學確實不咋樣,但是我看到你這麼熱情,一句話不說也不好……


本人是美國高中生,準備上大學

美國的基礎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導致嚴重的階級分化,在美國,窮的越窮富的越富

在美國,上好中學的標準不是成績,就是錢,家境直接決定教育水平,而不是學生的能力。

再好的學生進了爛中學,就會變得全方位的爛,因為他根本沒有機會,學生越想學習,整個學校的環境就越會和他作對。首先他根本找不到朋友,因為他是nerd,他就要在朋友和學習之間選擇。假設他選擇了孤獨,由於教育資源不好(老師隨便教,學生隨便學,該有的課程都沒有)他根本無法學到東西,標化就考不高。就算他標化考得高了,由於整個學校的水平所限,根本沒有高質量的活動(就連數學競賽都不會有)。沒有標化,沒有高質量的活動,沒有好的學習環境,家境不好不能捐款不能拼爹,考上好大學就是不可能。

對了還有思想的關係。除了一部分中產還有精英以外,美國學生完全不知道努力是什麼,自己不努力就算了,看到別人努力的時候會說「You don`t have to do that", 最後所有人都在混日子。而且美國對於好大學也不看重,幾乎所有人都認為ivy league里的人都在找罪受,而只有精英才知道好教育的重要性。

最後,沒有好的教育,有些美國人連一份像樣的工作都找不到,後代又是一個循環。

外界因素和內部因素都在阻礙階級流動

美國藥丸


我覺得在中國,你能考上多好的大學就能讀多好的大學,因為清華北大到三本的費用差不多(甚至清華北大更便宜)。然而在美國,對於拿不到經濟補貼的普通美國中產,一定程度上學校的好壞和學費成正比。

前幾天看到一個美國論壇上,一個媽媽求助的,說她女兒成績很好,可以被一個挺好的大學錄取(大概相當普通985級別?),但是那個學校要一年4萬美元的學費,加上其它費用,讀書的成本要20萬美元。她覺得,一個本科學位怎麼也不值20萬,投資回報率太低,希望勸說女兒去讀一個一年只需要15000美元的普通公立學校(相當於二三本)。

那個媽媽表示,她給女兒存了10萬學費,如果女兒堅持讀那個很貴的學校,女兒就得貸款10萬才能讀。如果還要讀碩士,她已經不敢想像女兒以後會背的債務。

作為一個家境很普通的在中國念完一個不錯本科的人表示,國內好像沒太多父母會勸說小孩大大降低學校檔次,都是鼓勵小孩讀盡量好的學校。然而在美國。讀大學有更多現實的考慮,製造了很多階級障礙。

作為一個當年全獎來米國留學的人表示,當媽了,小孩學費該存多少啊~當年我讀的學校現在費用是30萬美元級別,估計我娃上大學時得50萬一個了。兩個娃的費用就百萬了。。還沒算之前學區房或者私校的錢。。(已負債近百萬美元買了一個二流學區房。。。)


大家好。我是一個美國大學生。這是我二年半的年學習中文。

我也覺得美國的教育現狀也很讓人失望。比方說,我會說一說我自己的經歷,尤其是在數學教育上。

小時數學課: 每天的上課過程是: 靜坐不動,做工作表(作業),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乘法表,2x1, 2x2, 2x3...等。

中學時數學課: 老師教學生數學就射這些程序,也好像祭禮,因為他一看就要記住。每天都要複習怎麼解決一個問題的過程,讓後繼續吧辦法來解決其他的問題。問題就是,沒有意義,學生已經有答案,一邊看書的辦法,讓後只記住,沒有好奇心。

高中的數學課: 學生沒有把時間放在想一想這些數字的形態。現在,他們之一邊看標誌,辭彙,和規則。 我們也要記住這些奇怪的口訣的話(比方說,「SohCahToa",等)


貴。


說個真事兒吧

我研究生的時候,在美國鄉下某個學校,教授是波蘭人。他說他幾十年前在波蘭,後來到了美國,當時他女兒15歲左右,上中學。

在波蘭的時候,他女兒用一切方法不上學,裝病,說有矛盾,等等,總之就是覺得學校是非常痛苦的地方。

結果到了美國,這位教授發現,原來暫停上學(應該是suspension)竟然是一個懲罰!也就是說,如果你表現不好,就不讓你上學了!

這他媽的學校是多好玩兒啊,犯錯誤還不讓去了!


我是在加拿大上的公立高中…來強答一番…

加拿大的教育給我的感覺就是公立教育太松,私立教育太嚴

我在高中裡面,一學期四門課,每天都是這四門課,上午8點半上課,下午2點半下課,中午1小時午餐時間

下課老師就走,有問題發郵件和老師make appointment吧

你修完30個學分就可以高中畢業,至於你的學分是cooking課,吉他課,還是別的什麼亂七八糟的水課都無所謂

當我知道我在私立高中的同學上課上到下午6點半的時候我的內心幾乎是崩潰的

他們知道我們下午2點半就放學的時候他們內心也是崩潰的

美加公立高中有沒有相似的地方呢??


我在美國上學然而我不是很理解這張圖


弊端?

我雖然了解的很少

但很顯然弊端就是——資源自發性的快速集中,導致差異過大,用巨量的社會總體資源雖然能維持一個普通人依然有相對於其他國家較為良好的教育,但一旦出現總體問題,教育將很容易發生崩潰。

同時,過度小的資源集中,反而會讓出現很好人才的可能性降低,因為基數小了。


關於公立教育體制的弊端,@Gray Liu已經介紹了,知乎上也有很多詳細解釋。我來說說純學術方面的弊端,就是中國人又愛又恨的數學!

美國這裡的理科教育是出了名的落後,尤其是數學。也許是因為國內數學抓得太緊教得太難,所以很多人居然認為這是美國教育的優點?!別鬧了,移民這裡的中國家長們都快哭死了。

我念的麻州Math教師執照,麻州是公認的全美基礎教育最發達的州之一,即使是這樣,這裡的數學教育現狀也很讓人失望。學習數學最重要的就是有好的老師和足量的practice,很遺憾,即使是在最好的學校,老師也不一定好。至於practice,中國學生不是整天羨慕國外作業少嗎?作業少的後果就是前學後忘。

說個移民家庭的故事吧。最近在給一個9年級的女孩補數學,父母是早年間移民過來的,住在富人區,家裡兩個孩子,老大讀大學了,女兒念的是非常好的一所公立高中。這小孩在學校數學成績不差,學習也很認真,她母親堅持讓我給她tutor數學,她其實不是很能理解,因為她自認為自己不是學數學的料,not talented in Math,而且她的成績也不差。給她補習過之後我發現,她其實很聰明,要是放在中國,還能上個奧數班什麼的,就是從小數學基礎不好,能背出來梯形面積公式但不知道怎麼推導出來的。跟她母親聊了聊,覺得當父母的真是辛酸,自己年輕時辛辛苦苦留學、工作、打拚,在美國買房子生孩子,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可是直到家裡老大念了大學才發現,孩子的數學完全不行,已經到了無法挽回的程度,不可能再念理科相關專業。於是不想讓同樣的事發生在自己女兒身上,就找我給她女兒補數學,但女兒並不理解父母的苦心。女孩也提到了,班裡有幾個學生數學特別好,同時也承認,他們都是華裔,而且父母從小管得很嚴。唯一幾個數學成功的學生,還是中國父母用中國方式管教出來的。


美國人祝賀朝鮮氫彈試爆成功-20160110鳳凰視頻


大家說的都好,都對。美國的高等教育還是處於領先地位,沒有充分的調研我就不妄議了。我補充一點有關公立學校ESL和特殊教育的內容。因為我只在紐約州工作,所以下面的回答可能不夠普適,但是我以為紐約州的教育現狀還是比較有代表性的。

第一部分,ESL教育,全稱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目標群體是母語並非英語的學生,官方稱為English Language Learner,簡稱ELL。

公立學校的學生入學時家長要填一份調查問卷,供學校的 ESL coordinator 判斷是否需要提供該學生ESL服務。如果學生的母語不是英語,就要參加一場一對一的英語能力評估。第一個大的弊端就出在這裡。能力評估有一個非常具體的操作流程,ESL coordinator 在評估里的任務事無巨細得寫在上面,甚至能精確到每一句話該說什麼。整個評估下來要超過一個小時。不幸的是,美國人也算是比較遵守規章的,所以每個新來的小孩都要和一個奇怪的骯髒老頭(比如我)一對一交流一個多小時還要做幾份卷子。儘管具體操作中有的 coordinator 會不嚴格遵守這個流程,但是如果被舉報/發現,會影響飯碗。

英語能力評估主要針對的是移民的小孩,好多孩子都是剛剛搬到異鄉,沒有安全感,更沒有任何英語基礎。這種情況下被一個陌生的成年人,很可能還是個外族人,不停地追問聽不懂的問題,做完全沒有頭緒的卷子,是一件很殘酷的事情。我自己就見過好多次小孩子過幾個回合就哭成淚人的情況,心如刀絞。其實小孩的英語水平有時候從調查問卷里就能反映出來。比如問卷里有問題「學生在家裡說什麼語言?」「學生和兄弟姐妹說什麼語言?」「學生和朋友說什麼語言?」,答案全都是Espa?ol,這種情況就完全沒必要趕鴨子上架了。但現實是流程總要走。

其實這個弊端不僅僅體現在英語能力評估,也不僅僅存在於ESL教育里。教條主義在美國公立學校是普遍存在的。因為公立學校是納稅人出資的,要受民眾監督,管理層也好,一線教師也好,沒有人願意做出格的事情。所以大家都照章辦事,毫不變通。想起我自己上學的時候沒少被老師打過,挖苦諷刺更是少不了,不按教育部章程來的小事不勝枚舉,多少人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但是如果發生在美國,搞不好就是個大新聞。循規蹈矩不完全是個弊端,相對國內的教育應該算是優點,但是實際操作起來不過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白白扼殺了好多的可能性。

另外一點很討厭的就是,我個人的感覺美國的基礎教育里沒有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儘管看起來充滿愛與和平,但是每個教育專業的學生聽到最多的不是成為學生的朋友,而是「being professional」或者"draw the boundary"。也就是說在美國的基礎教育系統里很難見到老師成為學生可以真正信賴的人,面對學生的困境,老師能給出的往往只是專業的面孔和成套路的應對。比如我之前在一門青少年教育的課上和教授討論學生喝酒的問題(這居然也算個問題),我說我會和學生分享我自己從初中就開始酗酒的經歷,教授表示,「not a common practice, not preferable」。說中國的學生生活在象牙塔里,其實不盡然,要取決於老師。老師願意和學生分享對人生的理解,願意告訴大家真正的社會,就可以去做。美國的學校才是象牙塔,任何消極的話題,現實中切實的麻煩,在課堂上都要謹慎對待。這其中又涉及很多煩人的政治正確問題。總結起來就是,老師來只負責一件事:授業。至於傳道和解惑,不推薦,也不常見。

第二部分,特殊教育。也就是學校提供的針對有殘疾的學生的教育服務。

首先不得不說美國的特殊教育系統是健全的,深思熟慮的,比中國的特殊教育不知高到哪裡去了。1990年通過的IDEA,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從各個方面保障了特殊學生受教育的權利。法案不僅規定公立學校不得拒收殘障學生,而且相應地規定了殘障學生和普通學生共同上課的時間比例。同時家長提出得必要的輔助措施,比如失明/聾啞學生、肢殘學生需要的陪護人員等等,學校必須提供。整體來說是一個真的充滿關切,也受法律保障的系統。

問題還是出在少數族裔上。

在美國,學生的殘疾分為兩種,「High Incidence」高發:包括情緒障礙,多動症,學習障礙一類並不顯著的生理/心理障礙;「Low Incidence」低發:包括失明失聰肢體殘疾之類的顯著殘疾。Low Incidence的殘疾是要依靠醫生診斷的,High Incidence殘疾目前依靠老師的判斷。比如你教一個小孩一個知識一萬遍,對方一點學到的跡象都沒有,老師就可以refer,進而形成一個個人教學計劃(IEP: Individual Education Plan)。目前的現狀是,黑人小孩不成比例得被refer,一般都是多動症或者情緒障礙,之前提到的ELL不成比例得被refer成學習障礙,亞洲學生,你們懂的,自閉症。事實上可能只是文化差異造成得不同行為模式,或者語言障礙造成的學習障礙的假象,但在實際操作中都被當成了殘疾,事倍功半。更重要的是,這些被「誤診」的學生失去了一部分接受普通教育的機會,你可以想像一個正常人被強行扔進精神病院。當然這個例子並不恰當,因為在美國接受特殊教育的學生比例是相當高的,在09-10學年達到13.1%。(Skull Winkler, 2011)

這個問題看起來是執行層面的問題,但其實執行層面的任何問題在設計層面都有相應的漏洞。在這裡主要還是要說到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問題。歧視不需要當街羞辱,歧視存在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紐約市為例,一個少數族裔(不包括黑人)學生佔比一半的城市,少數族裔(同不包括黑人)老師只有20%左右,(http://ibo.nyc.ny.us)這就很難保證上文提到的「誤診」不會發生。

美國的基礎教育系統里還有很多讓我不舒服的地方,因為我的工作沒有涉及到具體的事物,所以就不妄加評議了。總之我有孩子的話還是會讓孩子在中國完成基礎教育,可能是一種路徑依賴吧。

Reference:

Skull. J, Winkler. A, (2011) ,Shifting Trends in Special Education

A Statistical Portrait of New York City"s Public School Teachers. (n.d.). Retrieved January 10, 2016, from http://www.ibo.nyc.ny.us/iboreports/2014teacherdemographics.pdf


美國教育在最近十多年面臨的最具有爭議的一個問題是:它趨向應試教育而產生了各種弊端。

要把這個問題講清楚,就需要把時鐘調回到2001年。在那一年,小布希總統簽署了一項法令,叫做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NCLB,沒有孩子落在後面)。該法案的宗旨在於縮小教育上的差距,以此達到不讓任何一個孩子落後的目的。

2015年12月,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了一項新的法令,對14年前布希總統簽署的NCLB進行大幅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這也是美國政府意識到NCLB法令的失敗之處,及時做出修正的一項努力。

那麼這項實行了14年之久的「沒有孩子落在後面」教育法案的失敗之處在哪裡呢?今天就來好好談談這個問題。

NCLB最大的問題在於,這項教育法案並沒有達到提高美國學生在數學,閱讀,寫作等方面的能力水平,違背了一開始通過該法案的初衷。

比如上圖顯示,在2001年該法案被通過以前,美國4年級小學生和中二學生的平均數學成績有穩步提高。但是在2001年該法案通過以後,全國數學平均成績的增幅沒有增加,反而減緩了很多。

NCLB在當時通過時的另一個重要目標是減小教育差距,即縮小優等生和差等生的成績差。但是從實際效果來看,這個目標也失敗了。比如上圖顯示,在2001年以後,優等和差等生的成績差距並沒有縮小,和過去20年基本差不多。

NCLB沒有達到一開始設立的立法目標的原因在哪裡呢?這個問題有些複雜。我們來分析一些被引用的比較多的原因。

首先,為了達到NCLB設立的提高學生成績,縮小優劣差距的目標,美國政府給各州學校下達的指令是提高標準化測試的數量和頻度。簡而言之,就是要求各個學校嚮應試教育靠攏,多多訓練孩子們對於標準化測試的應對能力。看到這裡諸位中國學生可能就笑了:原來老美也來學我們中國人啊,填鴨刷分,你們哪是我們的對手?

在應試教育指揮棒的指引下,美國各州的學校增加了大量的考試和開銷。這裡就涉及到美國和中國的區別之一:在美國考卷一般都由一些專業機構提供(比如出國學生耳熟能詳的ETS)。如果增加學校中考試的數量,那麼勢必學校(或者教育部)要花費更多的經費去購買這些試卷。

根據美國的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 (GAO)估計,為了應對NCLB提出的教學要求,美國各州在2002年-2008年間,需要花費超過20億美元來設計400多種試卷。在馬薩諸塞州,2011年一年就有33場州級別的學校考試。由於大量的學校資源(老師,出卷,監考,披卷等等)被用於考試,導致其他教學活動被大幅度壓縮。這對於那些成績比較差的學生影響尤其嚴重,因為本來他們是最需要額外的補習和教課時間的。

一下子突如其來的應試風,也給教育腐敗創造了滋生的空間。比如在德克薩斯州的Texas Field Elementary School (一所德州的小學),學校只教授那些政府制定的考試科目,而省去了那些非考科目。但是為了掩人耳目,學校還是給所有學生在那些非考科目上打了分。後來由於考試成績出色,該學校被評為先進示範學校。

在亞特蘭大,有44所學校的178名校長和老師被捲入了學校考試作弊事件。這種現象絕非亞特蘭大獨有,在其他地區比如喬治亞州的Dougherty County也有教師幫助學生改答案的事件發生。在後來的調查中,涉案教師提供的解釋是:上頭壓下來的教學任務要求太高,這樣的壓力使我們只好去改答案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成績。

應試教育的另外一個重大弊端是學生的時間都被用於考試類科目,如數學和英語,而其他科目,如藝術,體育等則受到了忽略。

比如美國的政府教育研究機構Common Core在2011年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高達66%的學校教師認為,由於政府的NCLB教育目標擠佔了他們的學生在藝術,科學和社會學科目上學習的時間。Common Core的主任Lynn Munson也說:在過去十年間,我們的學校在閱讀和數學上面花了過多的精力。由此我們的學生沒有得到他們應得的更全面的教育。

應試教育指揮棒導致的另一個嚴重後果是,有些學校為了提高其平均考試成績,竟然不讓一些成績特別差的學生參加考試(因為他們會拉低平均分),這直接導致了教育水平更加極端的兩極分化。這種情況還不是個別現象,比如在阿拉巴馬州的Birmingham,有500名高中學生在考試前被取消資格。在紐約州,有上千名成績差的學生被取消考試資格。這樣的做法直接導致了「學校到監獄」的嚴重後果:因為這些被取消考試資格的年輕人除了在社會上遊盪,作姦犯科以外似乎沒有更好的歸宿。

事實上美國的教育問題遠不止於應試教育,在這裡我再簡單說一下貧富差距對美國教育造成的影響。美國的貧富差距日益增大不是什麼新鮮事,但這種差距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更加嚴重。而這種貧富差距也對孩子的教育造成了深刻的影響。

比如1970年時,收入最高和收入最低的10%的家庭,每年在孩子身上用於課外活動(比如鋼琴課,暑假班等)的支出差距為每年2,700美元左右。而到了2006年,這個差距擴大到每年7,500美元。在學齡(6歲)前,富裕家庭的孩子比貧窮的家庭的孩子受到的學校外教育(比如早教等)要多出1,300小時左右。我相信相似的情況在中國也正在發生,而且可能愈演愈烈。

大部分中國人對於應試教育和貧富差距產生的弊端都非常熟悉,因此我在這裡就此打住不再贅述。讓人感到唏噓的是,在我們經歷了這麼多年應試教育,開始逐漸反思其負面效應時,大洋彼岸的美國剛剛經歷了一場應試教育的悲劇。過去14年美國在其教育政策上的經歷的失敗和教訓,恰好是一個值得引起大家深思的活生生的例子。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