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博為什麼要復國以及這個設定是否合理?
從後燕滅亡到南宋至少也有700年了吧,已經經歷了多少戰亂和朝代更迭,但是慕容一家還保持著復國的信念,這也太痴心妄想了,《天龍八部》這麼寫是否合理?能不能還一個時間上更接近的比如說後周柴氏後人?
為什麼要復國:
樓主對復國難度的分析十分合理,對慕容一家的痴心妄想的評價也很合理,慕容一家的復國幻想從旁觀者角度確實十分虛妄。但是為什麼要復國,這個原因是慕容家的,跟旁觀者無關。做為一個自視皇族高貴血統的後裔,盼望能復國是很正常的。
舉個例子,就好比我做為一個普通人,想中六合彩大獎,從旁人來看是痴心妄想,但是從我的角度,我天天做白日夢有何不妥。設定是否合理
書中有一段話,是對慕容復最好的總結:慕容復心頭一震,一時之間百感交集,反來覆去只是想著他那兩句話:「你連我在邊角上的糾纏也擺脫不了,還想逐鹿中原么?」眼前漸漸模糊,棋局上的白子黑子似乎都化作了將官士卒,東一團人馬,西一塊陣營,你圍住我,我圍住你,互相糾纏不清的廝殺。慕容複眼睜睜見到,己方白旗白甲的兵馬被黑旗黑甲的敵人圍住了,左衝右突,始終殺不出重圍,心中越來越是焦急:「我慕容氏天命已盡,一切枉費心機。我一生盡心竭力,終究化作一場春夢!時也命也,夫復何言?」金庸老先生塑造慕容家的形象,告訴了讀者一個道理: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人,終究不過是一場春夢。我認為設定很合理
能不能換一個時間上更接近的比如說後周柴氏後人趙匡胤黃袍加身,但是自覺有愧與柴氏,因此刻鐵牌於宮中告誡子孫「保全柴氏子孫,不得因有罪加刑」,此後到北宋滅亡柴氏都享有特權。這同時也說明,柴氏後代在趙宋的嚴密監視之下。綜合考慮柴氏的處境(還算優越)和造反的成本和難度,這個更不科學「南慕容北喬峰」,像「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一樣,區區數字,組合起來,富有張力,具無限美感。王家衛拍《東邪西毒》,除了幾個名字出自《射鵰英雄傳》,故事幾乎全是自己結撰而成!
慕容本非漢姓,是鮮卑族姓氏,五胡亂華時前燕、後燕、西燕、南燕這幾個短命帝國的王族。他單名「復」,明顯寄寓了其父慕容博及整個家族對於「興復大燕」的期望與狂想。慕容復之「復」,自然是「復國」之意。
金庸寫作並在《明報》連載《天龍八部》,始於1963年9月,寫了近三年,在1966年5月完成。其時戮力於興復故國的,只能是蔣中正、經國父子。
老蔣以台灣為「復興基地」最終「反攻大陸」的決心與規劃,在48年尚未撤離大陸時即已確立。此後每年「元旦文告」、「國慶文告」都以「反共復國」為職志。現今學者們多認為蔣氏並無決心,只是以此欺哄台灣百姓,利於維護政權。這種觀點我不能苟同。以我對蔣的理解,此人意志力之強韌,非常人所能想像。
尤其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陸因躍進造成三年災害,哀鴻遍野。蔣認為機不可失,62年成立「反攻行動委員會」,在台灣徵收「國防特別臨時捐」,籌措反共經費,63年籌組「反共建國聯盟」,64年效仿當年的田單復國而發動「毋忘在莒」活動,66年文革蔣直斥老友毛「喪心病狂」,發起「討毛救國聯合陣線」……,這段時間是台灣海峽在金門炮戰之後最為緊張的,可說是箭在弦上,一觸即發,只因美國的強烈反對,無果而終。
寫於1963—66年的《天龍八部》中出現了慕容兩父子的人物形象,也就毫不奇怪了。73年金庸首次赴台會見蔣經國,仍是苦勸經國:不要反攻大陸,反攻不會成功,只會造成幾百萬的生靈塗炭,應致力於改善台灣人生活,人民生活好了,就是成功。這些話似曾相識,《天龍八部》中無名老僧「王霸雄圖,血海深恨,盡歸塵土,消於無形」以及慕容博「大燕不復國是空,復國亦空」兩偈意思與此相近。
《天龍八部》中老慕容「假死」,而由小慕容在檯面上主持「復國」大業。在《天龍八部》連載於《明報》的1963年9月到1966年5月,台島權力格局也有較大變動。1964年3月,蔣經國新任國防部副部長,部長俞大維先生身體不佳,小蔣已牢固掌握了軍權,1965年3月,陳誠先生逝世,經國作為接班人的地位再也無人撼動,老蔣除了出面發表文告外,基本退居幕後,實際「復國」工作也由小蔣主持。
或許是因為老蔣「獨裁無膽民主無量」,兩頭不靠,金庸對他素無好感,幾乎沒說過他一句好話。對經國的觀感,則前後變化很大,五六十年代,經國的抱負、才幹尚未展露,又主管情報、警備工作,名聲欠佳,金庸又厭屋及烏,寫於此時的慕容復極盡猥瑣、膽怯、無能、絕情之能事,就毫不奇怪了。73年金庸訪台,對經國印象已轉為正面,此後蔣領導實現了台灣奇蹟,舉世稱譽,88年病逝,金庸於《明報》撰專文悼念,認為蔣先生治理台灣的業績高於當年的諸葛治蜀,此語乍聽突兀,但非過譽。蔣經國畢竟不等於慕容復,兩人相同的僅在戮力復國一點。
尤其經國最後兩年,以絕大的魄力、胸襟,開放「黨禁」、「報禁」,啟動台灣民主化進程,開數千年未有之新局,也有人警告:此一進程可能造成國民黨的下台甚至滅亡,蔣的反應是:在所不計!這種不以一黨之私妨害全島全國長遠福祉的大視野、大格局、大手筆,豈是慕容復那種小肚雞腸、營營於化國為家的小政客所能想像,經國才是國父中山「天下為公」思想的追隨者和踐行者。
經國逝後,前美國駐華大使李潔明譽為「20世紀偉人」,金庸稱其功業遠邁諸葛,豈虛譽哉?談及諸葛,不妨竄改老杜悼詩以為慕容復判詞:運移燕祚終難復,志決腦病惹徒勞。
《天》還有遼國,說明當時是北宋。北宋建國於960年。
由於故事開始時十六歲的鍾靈生於乙卯年,亦有提及宋哲宗親政的事蹟,由此推算出故事開始於公元1091年,結束於公元1094年。
(天龍八部 (小說))
慕容氏建立了好幾個燕國,最晚被滅的燕國為北燕(慕容氏養子所建),滅於436年,距離1091年有600多年,按理說,如果慕容氏的子孫一直窮困潦倒,復國自然是笑話。
不過,五代十國時期,有個叫慕容彥超的人,曾擔任兗州(今山東省兗州市)節度使。節度使是什麼概念?也就是說,慕容氏離復國僅有一步之遙,子孫們忍不住high起來了也是可以理解的。五代時期,節度使的權勢達到了極點,皇帝的擁立與罷黜都取決於節度使,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的開國君主均為節度使。
( 節度使 )
天龍八部,小說的名字就是佛教用語,很多人物都是喻說,追求的首先不是真實性,而是典型性和警示性。這是一種古典的文學技巧。慕容復國夢確實是個痴心妄想的笑話,因為作者就是在講笑話。再比如虛竹段譽的經歷,一個每愛一個是他妹妹最後發現自己不是親生的,一個無欲無求結果沒費一點努力就得到了一切,不也是並不真實但非常典型么?慕容復就是為了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無視已經擁有的一切機關算盡最後瘋掉的人,是佛家對「我執」的警告。
西夏建國時打著恢復拓跋氏大魏的旗號呢。李元昊都能成功,慕容家為什麼就一定不行?
ISIS建國時打著恢復哈里發正統的旗號呢。大耳朵東漢末年還打西漢景帝的主意,時間多久不重要誰的後裔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對他問鼎天下有利
推薦閱讀:
※天龍八部里你最欣賞的女子是誰?
※金庸中用掉的內力和被北冥神功吸掉的內力有什麼不同?為什麼一個可以恢復,一個不可以?
※如何評價王語嫣?
※是什麼導致了段譽和游坦之的愛情結局全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