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為什麼收購 Waze,它在國內和國外的用戶體驗好嗎?

傳谷歌10億美元收購導航應用Waze:或本周宣布|Waze|谷歌


因為waze 比google 聰明,好用,有趣。

幾個簡單的例子: waze 能導航半路根據前方路況改變路徑;waze 能夠獎勵你提供路況信息或者開車歷程;waze 可以和同路人建立朋友關係。等等。

而現在的google maps 是很難用的,再舉幾個例子:

1,明知高速在堵車卻不會告訴你下一個出口出去走local。

2,在導航途中,如果你改變主意想換一個目的地,操作多麼繁瑣???要點多少次退出多少個叉叉,還要點多少次才能進入目的地輸入框?這麼簡單的核心功能做得如此繁雜,我真不知道google 怎麼想的。

3,導航之後無法查看setting 更改preference , 比如要避開收費站等。感覺進入導航模式之後毛都幹不了了只能開車。

4,如果在導航模式下你縮放地圖去看看全景,他不會自動縮回來。而waze 會。

不可否認,憑藉開車采數據這種最笨的辦法讓google 數據上有很大的優勢,但作為一個導航軟體他還是很有不足。waze 不必用那麼大的資料庫都能做得這麼好,令人欽佩。作為互補,google 收購waze 理所應當,更別說waze 順帶的龐大的社交群體了,那可是對抗Facebook 的又一個王牌啊。

最後為Facebook 因為傻逼規定(搬來矽谷工作)錯失waze 表示遺憾。


我在米國,WAZE就我使用的感覺,就是一個人肉交通狀況通知+GPS+可有可無的社區。

GPS免費,這點給力,而且做的不錯,好用,出錯地方不多。

人肉交通狀況通知,很給力,可以預先通知和看到地圖上擁堵、警察埋伏地點、修路、改道等一系列信息,而這些基本由使用該APP的司機上傳彙報。如果在某地彙報擁堵的ID足夠多,就會提前通知換道。

社區功能用的很少,有可積分的ID成長功能,目前不知道下一步可以怎麼玩?公路網路遊戲???可以隨便Ping路上的模式ID,打招呼或聊天都行,但米國人大都是獨自開車,司機邊開車邊找人打字聊天還是很少很不安全的。線上社區延伸到線下的,我這裡是大農村,大城市也許會有。

目前還沒見到過其他類似的、體驗不錯的、願意繼續使用的導航APP,用戶越來越多,路況通報也越來越好。一直在想,這種公司最後怎麼盈利怎麼生存啊,原來就是堅持下去等待傍大款!!!!!!

如果Google不收購他,被別家收購了怎麼辦呢,花時間不一定做得出來,再花錢就要當冤大頭,此時不買還等何時?


Waze在國內的用戶體驗很不好。最主要原因是它在國內沒有足夠的用戶,導致信息量、分享量都非常稀少。無法提供實時路況信息,所以其導航能力大打折扣。

提供基於實時路況的智能導航與社區分享是需要一個比較長的用戶培育和資金投入的。一旦成功,它又會成為一個新的「贏者通吃」的領域。這就是為什麼Google 和 Facebook等巨頭爭購Waze的原因。

Waze想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它就必須結合中國的市場特點進行個性化修改。中國的特點是:私家車的比例不如歐美髮達國家那麼高。如果先從計程車等集團用戶進行切入,完成鋪底的實時路況數據積累之後,再拓展私家車,可能更好。另外,中國的車載尤其是後裝車載市場比其它國家更發達(當前的汽車電子市場類似當年的山寨手機),結合車載電子和智能手機,可能比單純推手機應用更有效,等等……

換句話說:在中國,模仿Waze,造就一個中國版的新巨頭,甚至在三五年內誕生一個與BAT比肩的新的移動互聯網的新巨頭的可能性依然是存在的。


我不造別的地方怎麼樣,在美帝大農村,waze整天帶我們去別人家後院還有後門。


google收購的不是產品的現在,而是產品的未來;相對於谷歌而言,更看好的是WAZE模式的未來性。不過在中國,同樣有「WAZE」式的地圖導航,比如凱立德手機導航(家園版),也是眾包地圖,體驗什麼的我個人覺得還不錯。


國內暫時沒什麼人使用,社交產品最重要是運營, 使用體驗跟國人有差異, 無法解決輸入的便利性。另外國內的聯網問題和聯網的成本也會是一個硬傷。


人肉交通狀況通知,真的好象形。


推薦閱讀:

有哪些非常優美的 Music Player App UI?
為何說塞班已經沒落、塞班不如 iOS、Android?

TAG:移動應用 | 用戶體驗 | 谷歌Google | 智能交通 | Waz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