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學習西方的舉措會失敗?
為什麼鴉片戰爭後的中國學習西方的道路會如此艱難?
首先,讓我們來否定前面幾位同學的答案。先不說@maomaobear 同學那個答案中第一句就把「戊戌變法」和「百日維新」這兩個概念搞混了,就說把清末說成「封建社會」這個說法就是一個馬克思史學觀而已。這個概念一定要清楚:自秦統一中華後,就在沒有封建社會一說了。另外說中國工業化是1949年開始的,好了,大家散了吧。
第二,大概念上洋務運動,我認為指兩部分:一部分是以曾左李張等地方大員主導的自強運動;另一部分,是光緒帝為核心的戊戌變法(很多人認為戊戌變法是康梁為核心的,這也是個錯誤概念)。按當時的話說,前者是變器,後者是變制。當然把洋務運動和自強運動劃等號也十分正確,狹義廣義嘛,攤手。但是有人把百日維新理解成戊戌變法,或者把1919年5月4日的打砸搶活動理解成五四運動就不合適了。戊戌變法是個大概念,指光緒帝主導的一些列變法,五四運動應該是1917-1919年之間的五四新文化運動。@風過 同學說的以甲午海戰的失利為標誌的失敗,更確切的說應該是自強運動。當然,這是課本教的,我不認同這個觀點,下面展開說。
第三,洋務運動沒有失敗,相反她很成功,尤其是在那樣普遍愚昧的時代。
(唉,順便插一句,有時候跟別人談近代史,幾乎是我所接觸的話題中最困難的。因為越是優秀的人,越是當年歷史學得好的人,越是脫不開牢籠。以簡單的成敗觀看待世界,不清楚基本的史實,比如有人認為康梁主導了戊戌變法,所以所謂的失敗原因就是書生誤國,或者看了個電視劇,就覺得甲午海戰失敗是因為慈禧要修頤和園等等等等。)
好了,為什麼說洋務運動是成功的呢,要從頭說起。這個開頭,就不談鴉片戰爭了,一切從太平天國開始。
前幾天我在知乎看到一個問題,問的是如何評價太平天國,也是看到一大堆回答,基本是高中課本+袁騰飛老師的模式。我認為,太平天國最大的意義在於:它的出現,客觀上促成和奠定了未來100年左右的時間中,「強地方,弱中央」的格局。從曾國藩,到李鴻章,到袁世凱,袁作為最後的強人,死後北洋政府分崩離析。直到蔣介石時代,才有相對名義上的強中央概念,而直到毛澤東時代,才真正結束了過去100年的狀態。所以說一句題外話,毛澤東喜歡秦始皇是不無道理的。即使是在鴉片戰爭之後,清軍依舊對洋槍洋炮興趣不大,或者更精確的說,他們對這些洋玩意是有抵制心理的,而太平天國不同,他們能夠開放的接受這些東西,在加上過程中諸多細節,清軍敗多勝少(不是書里寫的節節敗退,太平軍勢如破竹啊)。後來太平軍攻長沙未果,轉取武漢,南京。此時,咸豐皇帝聽從大臣的建議,在各地任命了45位團練大臣,組織團練對抗太平軍。從這時起,中華帝國開始了地方強中央弱的時代。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地方軍打敗了太平軍。不多講了。
這45位團練大臣中,其中一位開啟了洋務運動的時代,這人就是曾國藩。順便一提的是,其他44個團練大臣,都默默無名,沒有任何成就。所以你看,抓得住的機會才是機會,有沒有準備是另一回事。
好了,啰啰嗦嗦說這麼多,終於要開始說洋務運動了,感累不愛。-_-#
洋務運動這個話題可以寫一本書,這裡就只說說成就吧。
1,總理衙門。總理衙門,就是總理各國事務的衙門。這個名字無比的精到,對老百姓,他們說,你看,我們這個衙門啊,「總理」了各國;對外國人呢,就說我們這個衙門,總理各國「事物」。大家都知道,這個衙門一開始是個臨時機構,覺得什麼時候把洋人趕走了,就再撤掉。但是最後卻越做越大,最後就是軍機大臣兼任了。為什麼呢,因為只要和洋人有關係的,就沒人願意管。比如說當時沒有商務部,好了,這事總理衙門管。當時沒有宗教事務管理局,好了,涉及洋人傳教,總理衙門管。。。等等吧。說了這麼多,這個衙門雖然是一個低效的、推諉的、被動的機構。但是它的存在,是真正建立了中國相對現代的外交意識,說起來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我覺得不是林則徐,也不是曾國藩,而是李鴻章先生。每次讀關於李鴻章的文章,我都想,在我們的中學歷史課本竟然將這樣的一個偉人說成是賣國賊,實在讓人黯然傷感。2,稅務總司。這個機構和總理衙門比起來,效率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赫德,一個蘇格蘭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把中國的關稅事業當做自己的事業,這特么是什麼精神?總之,當時的人也理解不了,為什麼一個外國人會對中國人好啊?放在今天,我覺得這是職業經理人精神,拿人錢財,與人消災。
赫德掌舵10年之後,外國員工有上百人,關稅年入兩千萬兩,占清政府年收入的1/4強。
而且,要知道,《南京條約》的時候規定,我們的關稅只有5%。大家知道這個機構的可怕了吧。當然啦,南京條約中5%這事一點都不喪權辱國,因為當時大家不重視這個,攤手。3,真正的工業化開端。李鴻章的江南製造局、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曾國藩的金陵製造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張之洞的漢陽鐵廠(這哥們確實是個笑話)。這些大單位,都是配置齊全的,比如說福州船政局有什麼學堂啊(嚴復就是福州船政學堂畢業的)、碼頭啊、海軍啊,江南製造局有一個翻譯機構,翻譯了很多書,包括很多課本,氫氦鋰鈹都是當時翻譯造出來的字。而且,至少李鴻章辦的招商局、礦務局在當時都是能賺錢的,雖然賺多賺少是另一回事。
同時,民間也有一些辦廠開始了,這種大規模的、經組織的、有管理的生產,在哪個時代,足夠偉大。4,北洋水師。最不願意談的就是北洋水師了。這個話題太大,太沉重,就談談甲午海戰的失利吧。那麼,北洋水師為什麼輸呢,我覺得,個人覺得,其實和慈禧修園子關係不大。修園子其實是光緒興趣更大,他希望有一個地方讓老太太養老,自己好真正親政,實現自己的想法。
大家都知道,北洋水師幾乎是李鴻章一人之力,所以說,這是李鴻章的失敗。我只能說,李鴻章成也淮軍敗也淮軍。淮軍的建軍思路,是承襲湘軍的思路,湘軍的思路,實際上是承襲戚家軍的思路。第一,私人軍隊,政府不發軍餉,所以也不存在苛扣、空餉問題。而且,士兵的收入高達6-8兩(記不清了)。第二,大家都是鄉里鄉親,一方面是真正的保家衛鄉,一方面打起仗來真的是為親友復仇。所以真的是有戰鬥力。順便一提的是,為什麼有人覺得天津話和安徽北的話很像,就是因為李鴻章一直在天津的影響。但是到了甲午戰爭,這種模式就不行了,是列追。為什麼?因為沒知識沒文化,甲午海戰的領導,只是一個忠於李鴻章的騎兵將領---丁汝昌。根本就不懂海戰,所有的部署都是陸軍心態,這裡不一一的講了。但是,之前的訓練,都是外國人,據說當年淮軍的稍息立正都是英文喊的。但是訓練完了,就辭退人家了。指揮戰鬥還是丁汝昌,結果就戰敗了。一個優秀的組織,尤其是這種草根發展起來的,缺乏精英的組織,一定會遇到這種發展中的問題。老人是親信,精英進來只能打下手,老人還會防著他。題外話,今天的海底撈也遇到了這種問題,所有的人,不管再大的幹部,都是從服務員做起的,都沒什麼文化。這些人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物流、供應鏈、薪酬體系,如果還靠授權走下去,這企業也終究會遇到瓶頸。
所以,如果當時老外來管理和指揮作戰,我相信那是另一個天地了。
不僅是戰場指揮的落後,日常的管理也跟不上,無法詳談。但這絕不是官員腐敗,軍隊紀律鬆散的問題,根本就是能力上達不到,意識上跟不上的問題了。
所以,我認為這是核心原因。當然,還有其他的,比如國際輿論一致導向中國,國內請流派、主戰派太過樂觀而導致激進都有問題。最後,義氣用事的管帶們,鄧世昌、劉步蟾、林永生紛紛自殺,實在讓人扼腕。最後這些人就剩下一個最差的薩鎮冰沒死,但是後來海軍重建,他是海軍大臣。談完了原因,我覺得,真沒什麼根本的、無法顛覆和破解的東西存在,只需要像信任赫德一樣信任一個外國海軍軍官就可以了。但是,李鴻章沒有。
另外,如果說非要有什麼中華必敗的原因,那麼我覺得所有歷史學家都忽略了一點:民族戰鬥力的差距,日本本身是一個尚武民族,武士道精神是其民族文化之一。漢族以及被漢化的滿足,本身是農業民族,是儒道文化為主的民族,本來便不是能征善戰。美、日、德、俄,這都是天生的戰鬥民族,這一點非常重要的原因,一直被忽略了。
綜上,自強運動也好,洋務運動也罷,真正的讓中國人看到了什麼事西方工業。鍊鋼、通信、鐵路都在這個時候發展起來了。是的,洋務運動問題很多。是的,我們是在這個時候被日本打慘了,我覺得這隻能證明我們不如日本而已,如果沒有這個外部威脅,讓他能夠繼續發展下午,相信中華民族也能譜寫光輝的篇章。但是,怎麼能說它就是失敗了呢?曾左李等人在那個蒙昧的時代,做出這樣的事,已經是驚天動地了。各位同學不要妄自菲薄,當年英國火車剛出現的時候,也有農民說火車一來,牛羊不產奶,母雞不下蛋這樣的流言,這很正常。北洋水師的不管輸贏,都是歷史中一個進程,但這個過程是進步而且是極大進步的,這就足夠了。
唉,我累了。先出去吃飯,等下再寫後半部分,戊戌變法。我不是來回答這個問題的,我只是針對目前贊最多的那個答案其中不太合理的地方提出一些自己的見解。
那個答主後半段內容的確有部分道理,但是,值得指出的是我們評價一個歷史事件,我們需要對他進行「定性和評價(這個評價分為正面和負面)」,如果要定性「太平天國運動」和「洋務運動」的話,我們只能定「太平天國運動」為一場失敗的農民起義,然後再評價(正面or負面)。定「洋務運動」,我們也只能定性「是一場破產的統治階級自救運動」,你說他深深影響了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怎麼能說是「失敗」了呢,但是事實就是如此,失敗的反義詞是成功,他沒成功就是失敗,但是我們可以說他失敗了,但是帶來的進步意義和消極意義,這一點不是說是馬克思主義的史觀,就是全世界各個意識形態下的史觀都是如此,沒什麼好爭議的。那種在那個時代,他們的舉措是進步的,所以就是這個運動就是成功的,說句不好聽的,這種史觀可以起個名字叫「和稀泥主義史觀」。前半段的內容存在問題,首先「戊戌變法」和「百日維新」概念搞混了這句話,很令人吃驚,戊戌變法和百日維新到底區別在哪?戊戌變法是光緒帝主導的一系列變法,但是這些條令從頒布施行到被廢止,一共也就103天,試問,這不叫「百日維新」難道叫「103日維新」?值得指出的是戊戌變法的開端是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了《明定國是》詔書,直到1898年9月28日為止廢止。那這戊戌變法大概念到底是是什麼?只不過是一個精確到年一個精確到天而已。照這麼說,3.14和3.1415926都不是圓周率了,圓周率應該是那個無限不循環的π,慢慢寫吧。第二個問題是「封建制」和「封建社會」的區別,答主才是弄混了二者的人,「封建社會」是馬克思主義唯物歷史觀的觀點,意思是地主佔有土地和生產資料,並把這些土地出租給農民,進行剝削行為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封建制」即「封邦建國」,宗主將土地分給親屬功臣,給與他們一定的政治權利,讓他們拱衛中央。這是一種社會制度,準確的說這種制度一直伴隨著整個封建社會歷史進程直到清朝,比如漢代的分封制,南北朝的門閥世家,唐朝的都護府,明朝的藩王。並不是說「封建制」不存在了,他只是像病毒一樣變異了,換了一種有別於先秦時代的形式存在,但是在整個封建社會的這個意識形態下,「封建制」這個制度,一直是被弱化的。這個也是生產力進步的必然要求。第三個問題,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現在來看,是同一個時代同一個運動,甚至有人提出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但是,我要指出,「五四運動」的確不是1919年5月4號那一天發生的運動,但也不是1917年-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運動」這麼一個大概念,就算要說也應該是「新文化五四運動」,為什麼?首先「新文化運動」是由進步知識分子提出的一場思想解放運動,而「五四運動」的則是由於「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引起的一場學生和工人爭取民族權益的政治運動,這樣來說思想解放運動和政治運動是不能劃等號的,一定要說,只能說「五四運動」是「新文化運動」帶來的一個產物,是思想解放運動帶來的人民民族意識覺醒的成果。為了便於研究這一些歷史時間,有的學者就把1917年到1921年中共成立的這個時間段,稱之為「五四時代」,因為這個時期,社會運動的主體是青年學生和工人。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最顯著的就是「反主流思想」泛濫,最顯著的就是網路上,包括知乎,一切主流說對的,有一個人提出反對,那麼這個人就可以獲得一部分人的贊同和認可並奉之為皋臬,但是如果那些贊同的人不經考證,不論對錯,這才是最可悲的。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事件
戊戌變法是幼稚病,一些念過書,沒幹過事的書生,一個沒實權,想通過變法取回權力的皇帝,帶著強國夢搞起來的東西註定失敗。連利益平衡都學會把握就搞變法,取死之道。當時的皇帝和變法者都很年輕,太理想化了。也不知道怎麼變才能強國。即使沒被政變下去,也只會把國家搞的更糟糕。
洋務運動是確有實效的,但是制肘太多,進步速度太慢。也沒抓住本質。
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進步的本質是工業化,也就是提高生產力,一切制度都應該奔著這個目標努力。不得不說,日本人在學習上是有天賦的。日本人當時就把握了本質。
其實封建制度本身不是問題,對於後發國家來說,封建制度的集權恰恰是工業化的有利條件。但是中國的文化傳統比日本久遠頑固,最高領導層年齡大了一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弱。
封建制度是集權制度,有上而下的效率要遠遠高於由下而上。日本抓住了本質,從文化開始,適合工業文明的文化保留,不適合工業文明的文化改良。日本平民有了名字,有了戶籍制度。勞動力有了組織。
技術不行,日本大力引進先進技術。知識不行,日本人辦新式教育。工業化需要資金積累,日本人辦銀行搞現代金融。工業化是從農業、採掘業開始,到紡織業、食品等輕工業,然後到機械製造,化工、軍事工業的重工業。需要配套的交通、基礎建設、人才培養、生活方式的改變,文化傳統的改變。
日本人全做了。舊的習俗為工業化讓路。在甲午戰爭前,日本已經有一個初步的輕工業體系,算半工業國家了。日本化學家已經能自己造苦味酸當火藥。軍事也已經進入輕工業化時代。
甲午戰爭前,日本已經用了新式槍炮,而且能自己從鋼鐵火藥開始製造,已經有了原始空軍,有了氣球觀察。
對比之下,洋務運動是幾個大臣和紅頂商人搞的,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從軍事工業開始,培養配套人才。思路是對方船堅炮利,我也造堅船利炮。人才培養、設施建設,廠子收購,都是配套堅船利炮開始的。清朝最初公派美國留學的學童(詹天佑在內),是準備學若干年,成為軍事人才,為國效力。
這個思路很正常,但是沒有找到本質。
自己造堅船利炮才發現,原來連造炮的鋼自己都做不了,要進口。然後才知道鋼有很多種,還需要學化學看成分。知道有磷有硫,會影響鋼鐵性能。
工業的根基沒有,造堅船利炮是空中樓閣。
軍隊看似裝備不錯,都是買的,一次性軍隊,組織訓練管理也是農業時代的,輸給看似弱小的日本並不偶然。
其實,到了民國,中國的工業化問題也沒有解決,甚至因為戰亂和買辦思想更糟糕。買來的盤尼西林都用不完,自己造幹嘛?這是民國領導人的想法。
抗日戰爭前,中國鋼產量一年4萬噸,不夠蓋個鳥巢。武器只能仿造到中口徑火炮。日本是500萬噸,能造飛機大炮坦克航母。所以日本人少一樣能欺負中國。
中國工業化是1949以後開始的,毛別看是個農民,他的領導層知道工業化的本質。從採掘業農業,到鋼鐵化工電子,軍事工業,甚至核工業。全部引進。
文化不適合工業化,我另外搞一套共產主義。教育不適合,院校合併改革,不要什麼文人墨客,就培養工業化需要的配套人才。低層次工人需要文化,我就搞全民義務教育,提供工業化勞動力。
沒資金積累,搞城鄉二元制,搞供給制,壓制消費,強行積累工業化的建設資本。
工業化初期需要大量勞動力低工資積累, 我搞義務勞動,搞精神原子彈無私奉獻,整個社會的文化都為這個目標服務。
其實中國走工業化道路走了很多彎路,代價非常大,但是戰略是對的。所以才有兩彈一星,有了國家安全。
有了國家安全,自己說了算,經濟手段玩不過可以翻臉不玩。然後就可以改革開放。靠全民義務教育培養的廉價勞動力全競爭全球市場,把軍事安全投入節省出來去搞資本積累。
這才有2012年,中國鋼產量世界第一,發電量世界第一,中國終於完成了工業化。
完成工業化,意味著同樣的土地,生產糧食多幾十倍。糧食吃不了可以餵豬餵雞,這才有肉吃。所以中國現在的人均肉類雞蛋牛奶消費量能達到一些發達國家的水平。
完成工業化,可以大量的造消費品,衣服,電腦,手機,汽車。大陸二線城市的人均汽車保有量才能超過香港這種彈丸之地的富裕港口。
台灣那邊,老蔣是不行的,小蔣去蘇聯留過學,知道怎麼搞工業化。從土改開始,搞十大建設,也是從基礎設施到全套工業到人才培養,到金融配合。台灣人均自然資源比大陸豐富,還沒有市場封鎖。發展的早。在80年代就已經非常不錯了。
搞經國號可以視為台灣發展的頂峰。
韓國無師自通,可能是學習了日本的經驗。搞工業化也是一把好手。軍政府強力獨裁,壓制國內反對,搞血汗工廠。政府強行積累,推金融工業一體的大財團。韓國教育制度高考選拔也非常變態。
也是工業基礎、金融配合,人才培養,文化配合,製造了漢江奇蹟,而且至今仍然保持著很強的發展勢頭。不答高考模板,談談我自己的理解
我以為中國變法失敗的根源在中央政府不夠強力,為什麼不夠強力?
首先,天時不利我中華
鴉片戰爭恰逢中國封建王朝交替的末期,正是中央對地方控制力最弱,而地方又無強力諸侯出現的尷尬時期從歷史上看,類似太平天國、捻軍這樣波及全國的大規模的農民運動一旦發生,往往意味著中國的封建朝代的喪鐘已經敲響,無論是農民起義直接成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或者地方諸侯竊取權力,發育成軍閥——這個朝代實際上已經將要壽終正寢了事實上,如無西方列強之干涉,同治中興幾無可能出現,按照中國歷史的一般規律,應該是曾、左、李等人應該是擁兵自重,窺機自立的局面大清已當亡,以行當就木之軀,何以求新生?事實上,多次戰爭中的表現是,清軍的作戰表現全是一觸即潰~而中法戰爭和伊犁之戰表明,中西武器代差並不是不可彌補,完完全全是將領士兵作戰意志的問題
沒有強力的中央集權,不可能完成自上而下的變法其次,地利不利我中華
清廷本屬外來民族,「寧與友人,不予家奴」,沒有使命感和責任感不得不對比日本改革之核心,乃萬世不易之日本天皇,國家榮則天皇榮——而且地方有實力的藩鎮,如薩摩等,也都是日本人在當政,因此長州、薩摩可以交出自己的軍隊,共建「大日本海軍」回到中國這邊,清廷與漢族官僚,哪能如此和睦呢?曾國藩功臣者身退,李鴻章惜戰保船,張之洞務虛不務實沒有強力的地方諸侯,不可能完成自下而上的革命最後,人心不齊
中央地方矛盾尖銳,滿漢矛盾尖銳改革、變法的本質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完成近代化,趕上世界的潮流,又要進行重大的利益分配。本來中央皇權有條件,有機會完成這個工作,但是可惜的是我們趕上了中央集權最弱的一個時間段,如果鴉片戰爭再晚50年,或者太平天國再早50年,一個新興封建王朝的自我拯救,想來會更轟轟烈烈和波瀾壯闊——
一個佔據全球40%GDP和三分之一人口的大國一旦提前完成近代化,那又是怎樣的盛景!就看今天,晚了100年發力的中華民族,帶著一身枷鎖往前跑所帶起的滾滾煙塵就明白了——
關於盛年封建王朝與西方對撼的情況,可根據1950年朝鮮戰爭進行腦補兩次運動分開說說
洋務運動
缺乏中央領導:說到滿清的政治結構,首先應當明白一點:其政治結構是分為中央政府機構和地方政府的。不管是官品還是事務輕重上地方政府就是比中央弱一個等級。當時李鴻章,曾國潘,洋務運動的先驅者,可是掌握在他們二人中的實權很小,頂多算是個封疆大員,總督而已。一個封疆大員也就是個二品官員,這樣一個由地方官員引領起來的運動本身就有一定的局限性——
1.不能夠撼動中央政府,也沒有中央政府發號施令,那麼這場運動的影響力勢必也不會有多大。
2.這種來自多個性事業集合在一起的時候,不僅沒有團結一致,反出現了排擠傾軋的狀況出現。比如1884年的中法戰爭,南洋水師和北洋水師拒絕出兵援助福建水師,1895甲午海戰的時候南洋水師和福建水師拒絕援助北洋水師,反倒為了謀求自身的勢力而保持中立
守舊勢力大:要說這一點的話,可以舉得例子就太多了。朝廷上上下下奏疏成雪似的飛向皇上,究其原因仍是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認為改革是異端學說,中國是無尚之國,儘管開設了總理衙門,在老一代的官員中,中國與對外的關係只有朝貢之分,哪有什麼外交。加上從前締結的種種條約引發出來的事端,例如廣州人入城,士子文人們對洋人的心情可謂是恨之入骨的。
思想的狹隘:我們可以毫不含糊的說洋務運動到底也只能算是觸碰到了西方表皮,它對西方軍械,技術和外交的模仿是一種浮華與外表的現代化姿態,西方文明中的精華所在——政治體制,社會理論,哲學,藝術思想等卻全然沒有觸及。
你說修習格致,當時同文館的總教習丁韙良也都是後來才進修的博士學位,交語言的不過是些傳教士,西洋顧問自己都不專業,那就更不用說了。
再說興辦商業工廠的發展——官商和辦和商辦。前者實質是官督商辦,僅僅只是鼓勵商人出資入股,而企業的管理卻全權交給官方負責,虧盈一概由商人認領。你能想像這種做法有多賤嗎?這種帶有很濃官方色彩的企業在實行內部管理的時候便更不必多說了——營私結黨,貪污腐敗,任人唯親。而後者商辦在前者官營企業類似於壟斷的打壓之下,所佔有的市場份額就很小了。這樣一圈惡性循環下,到頭來連工業化的門都沒入可想而知也就被宣告失敗了。
外亂內患:洋務運動恰巧和外國由資本主義轉向帝國主義跨越的一個重要階段。此時的中國本身變異常脆弱,洋務運動帶來的也仍然只能算個外強中乾的中興之國,安南,琉球,台灣,屬地的流失,中法,中日,中俄,內部叛亂的持續衝擊之下,老朽的滿清帝國很難保持住堅韌而屹立不倒。
————————————————————————————————————————分割線
———————————————————————————————————————————要上課了,晚上回來繼續補上戊戌變法的一塊
先談談洋務運動,其實洋務運動本身還是具有進步意義的,李鴻章等當時的有識之士認識到了晚清與世界的差距,便想通過洋務運動來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但這個學習具體體現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核心思想,只學習西方先進科技生產等方面的東西,而對西方先進的政治思想卻是拒之門外,企圖以僅以西方的先進技術來強國富民,但再先進的技術沒有先進的思想來支配,也只能是個架子,遇到了真正以西方為師的日本,一敗塗地自然早已註定,可惜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只能慘敗,甲午戰爭徹底擊碎了洋務運動的強國夢想,而康有為等人正是從洋務運動的失敗總結出中國也要實行西方的制度才是真正的強國之路,和日本一樣實行君主立憲,但這個君主立憲觸及了當時清朝統治者的利益,任何統治階級都不會輕而易舉的把自己的權力放棄,哪怕是君主立憲這樣的形式,而當時的百姓還處于思想的蒙昧狀態,缺乏深厚的群眾基礎,又為統治者所忌,戊戌變法也只能以失敗告終,而正是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的相繼失敗,才使得當時的志士仁人真正認識到了清政府的本質,推翻滿清成了它們的共識,也正是從此吹響了建立民國的號角,腐朽的滿清末日來了!
戊戌變法能成功那就真奇了怪了,如果不是TG給面子以及後來梁啟超先生的人格魅力,戊戌變法要被黑死,他們的理論和現代鍵盤俠一樣,缺少對政治的理解以及對政治結構的理解。至於洋務運動,已經算給力了,至少把工業化,近現代化該吃的虧,該作的死,該討論的事都弄了一遍,讓後人更堅定了:實業興國,落後挨打。最最重要的一點:中國帝制太完善太優秀,顛覆他,改造他,花了百年心血,以至於到了今天到未能根除。
洋務運動所走的每一步都是清朝的巨大突破,可以說每一步都是成功的。它之所以被認為失敗,一是有日本明治政府這個橫向的比較組,使得洋務運動的各項成就顯得相形見絀;二是洋務運動的碩果——北洋艦隊的覆滅,意味著洋務運動的目的之一「抵禦外辱」沒有達到。
首先失敗是怎麼定義的?沒有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就沒有後來的各種變化。我認為中國學習西方速度其實挺快的。只是清朝積弱太久,需要的時間其實更長,但是時事沒有讓清政府有足夠的時間
改革應該是從民間開始的。中國重文輕理,當然無法進行現代化改革。還有中國人,本來就是一幫吃貨。還有迷信。哪裡學得進科學?人種落後其實也是一個原因。應該慶幸,和我們人種相近的美洲印第安人大部分滅絕了,我們還活著。而不是懷疑我們為什麼沒有進步,已經很好了。
強大中央集權的清政府。不管歷史書上如何批判清政府,都不可否認其對中國控制性。從各種侵華戰爭.內部戰爭中,清政府控制力慢慢削弱
簡單點說,是因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一思想在作祟
洋務運動應當說是成功的,失敗的是甲午戰爭。甲午的失敗和滿漢的離心、列強支持日本、中國陸軍指揮不當有關。
推薦閱讀:
※為何中國兩次鴉片戰爭後開始向西方學習?只是因為「打不過」,意識到軍事力量差距太大嗎?
※為什麼張宗昌做了不少壞事,現在看起來卻沒那麼讓人發恨?
※他考不上秀才,倒成科技總設計師,大清未亡就發了第一篇《Nature》
※近代史上,為什麼總說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進行不切實際的指導?
※中共創建初期職業革命家策劃活動以及起義的經費是從哪裡來的?
TAG:中國近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