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文昭甄皇后是被曹丕賜死的,但曹丕真的讓她「被發覆面,以糠塞口」下葬嗎?
(補加問題)甄宓死的時候真的是「被發覆面,以糠塞口」下載嗎,還是這個記載其實是失真的?如果是,那麼是誰做的?
不管我看多少遍,我都覺得甄宓死得太慘了,比陳阿嬌、衛子夫、鉤弋夫人還悲慘。披髮覆面,以糠塞口.....曹丕這個人有多涼薄才能對一個女子,一個為自己育有子女的女子做這種事啊≡ ̄﹏ ̄≡?所以這件事的真實性我真的很懷疑。
我認為沒有,
→魏略:被發覆面。(然而魏略這條說明帝上位,追痛生母,郭太后就以憂暴崩,我記得沒錯的話…明帝繼位後郭女王活得好好的,第九年才壽終正寢,嗯,可見其真實性↓↓)
→漢晉春秋:被發覆面,以糠塞口。(這本書是東晉人編的,真實性連魏略都不如,可能就是參照魏略再擴了一個詞吧)ps:這兩本書對讀史就是輔助作用,其他地方也有好多不靠譜的地方……信他的前提是邏輯上沒錯誤,但……這條明顯是假的。
說魏略可信的…魏略就和現在UC震驚部似的,胡扯的地方可不要太多好吧
→曹丕《典論 內誡》里寫:
「袁紹妻劉氏甚妒忌,紹死,殭屍未殯,寵妾五人,妻盡殺之。以為死者有知,當復見紹於地下。乃髠頭墨面,以毀其形。追妒亡魂,戮及死人,惡婦之為,一至是哉!」由上可知曹丕對「戮屍」行為痛恨至極
→而且曹丕不信鬼神之說,他認為祭葬的意義也只是「為棺槨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而已。」
毀屍=侮辱沒錯,但對他來說完全沒意義,多此一舉
懶得上電腦編輯…可能以後會有補充……?
另一位答主說是郭女王所為的就更搞笑了,甄夫人當時已經失寵,遷都洛陽後甄夫人沒出過鄴城,從曹丕繼王位後曹丕就再沒想起來過甄夫人,可以說是是無法翻身的失寵,我也不太明白郭女王有害她的必要嗎……再說,曹丕要封女王為後,大臣阻攔的原因是什麼?大臣希望曹丕立世家女,也就是說她最大的阻礙是(在皇都的有寵愛的)世家女,請問她害得過來嗎?曹丕對女王並不是專寵,柴貴人李貴人之類的都有記載,她們才是宮斗的主角好吧orz再說女王之死,明帝繼位,一直善待女王的家人,陞官什麼的…第九年,女王五十多歲去世,可以是壽終正寢的年紀,而且謚號為「德」啊,但凡有一點怨言也不會謚為德啊,更何況女王生前仰慕明德馬皇后,德字或許也是她的心愿,叡叡真的是好兒子
《魏略》純粹在扯淡。按三國志魏書明帝紀、后妃傳記載,曹叡在太和四年派甄后的侄子甄像改葬甄后於朝陽陵。
【十一月,太白犯歲星。十二月辛未,改葬文昭甄后於朝陽陵。丙寅,詔公卿舉賢良。】 【四年十一月,以後舊陵庳下,使像兼太尉,持節詣鄴,昭告后土,十二月,改葬朝陽陵。像還,遷散騎常侍。】如果真如魏略所言,甄后【不獲大斂,被發覆面】的話,改葬的時候就發現了,用得著等到n年後李夫人跑過來痛陳嗎?
我是不喜歡曹丕,但現在懷疑這個被發覆面的行為,可能真的不是曹丕所為,這個比較像是心虛的女人所為(想起一代丑後賈南風),可能是郭氏所為。雖然賜死的詔書是曹丕下的,但這個被發覆面與曹丕無關。我下面引用一個熱心網友的回答,用中括弧表示。
【《三國志》沒有記載不奇怪,陳壽在很多人的傳里都有刪減。裴松之之所以要加註,是因為陳壽所書實在太簡略了。針對甄姬之死這段,裴松之也說了:大惡不諱,小惡則不應假為之辭。意思是一般寫史記,如果有大的罪行會避諱,小的可以寫。而曹魏當朝史官魚豢在其《魏略》中寫的很明確:郭后死後,李夫人將當年見譖之禍,不被大殮,被發敷面的始末告訴明帝曹睿。曹睿很憤怒,命令將郭后也如同他母親甄姬一樣,被發敷面入葬。(魚豢的《魏略》在歷史上可信度還是很高的,因為《魏略》不是官方記錄,而是魚豢自己記錄的,不需要給任何人審核,所以可以更翔實的記錄當時的情況。《魏略》也是裴松之引注較多的史料之一。《魏略》已佚,後分布在《後漢書》、《翰苑》、《北戶錄》、《三國志》、《法苑珠林》、《太平御覽》等書中。況且除了《魏略》,《漢晉春秋》也寫的明明白白,矛頭同樣指向郭后。只不過《漢晉春秋》的結果和《魏略》不同,認為是明帝曹叡最後逼死了郭后。郭后到底怎麼死的不清楚,但卻是死於陪都許昌,而不是帝都洛陽,這事本身也很蹊蹺。)
其次,曹丕曾在他所寫的《典論》里說過:袁紹的小妾劉夫人心腸狠毒,在袁紹死後,將袁紹的其他妻妾全部殺害,並被發敷面,使其不能在陰間再的寵。由此看來,曹丕對劉夫人的做法深惡痛絕,又怎麼可能在甄姬下葬的時候,使用同樣的手段呢?人之已死,沒必要這麼做。第三:《三國志 方技傳》說,曹丕在派人賜死甄姬之後,與周宣對話,說他夢見有青氣自地升天,問周宣這是什麼意思。周宣說:天下有貴女子冤死。曹丕聽後後悔,派使者追下詔書的人,但是沒追上。由此可見,確實是曹丕賜死甄姬,但被發敷面應該不是曹丕做的。史書上寫的很明白,不信書,卻相信自己的幻想只能說三觀被什麼東西踢過了。雖然說史書未必全部可信,那就需要靠自己的閱讀量來仔細甄別了。多補充一點,很多人認為曹丕被立嗣後,郭后就得寵,其實也是錯的。案《吳質別傳》217年曹丕得以立嗣後,甄后依然得寵,因此才在宴會時讓甄后出來拜見曹丕的好朋友吳質、劉禎等人。【劉楨以不敬罪坐受譴役之時,吳質出為朝歌長】正因這件事,劉禎平視甄后,而被收監。郭后沒有因為幫助曹丕而受到更多的寵愛,這個時候聰明的郭后應該看的很清楚了,也正因為如此,她開始明白,僅僅靠出謀劃策想得到更多似乎是不可能的,剷除甄后才是唯一的出路,好在曹丕還是很信任她的。因為這種心理的轉變,才使得218年(217年10月曹丕被立嗣)到220短短的2年,就令甄后被賜死,後宮除了「讒言」還有什麼能這麼速度解決一個人?《三國志》為本傳避諱也不算什麼新鮮事,在某某的傳中不會直言,卻在其他的傳里說【如盧弼認為的:《蘇則傳》「則與董昭同寮,昭忱則膝,則曰『則膝非佞人之枕』」,不見於《董昭傳》也;《則傳》又雲「則及臨淄侯植聞魏氏代漢,皆發服悲哭」,不見於《陳思王傳》也;又如趙儼為河東太守,錄送生人婦,見《杜畿傳》注引《魏略》,不見於《趙儼傳》也。其於本傳多諱言者,如此。】因此參見各傳,賜死為曹丕受讒言欺騙誤殺甄后,發覆面不可能是曹丕所謂,那麼除了曹丕,誰會害怕「死人有知」告發呢?除了矛頭指向的郭后,別無他人。痞子與鋼琴 2013-9-18】(修改補充)我覺得這個網友說的也不無道理的,有些地方還是值得推敲的,我也不是一口咬定就是郭氏下黑手。之後我繼續看相關資料,發現郭女王在曹睿上位後還活了8年多,她死後曹睿還善待郭家,這有點推翻了甄后是郭氏是害死的推論。殺母之仇,身為人子怎麼會讓仇人活這麼多年,還給仇人起謚號為「德」 ?我真的想的有點頭痛了。現在都要懷疑這個被發覆面就是後人附會的,可能是想黑曹丕或郭女王,又亦或是暗指甄宓真的是冤死的。甄氏下葬時「以發覆面,以糠塞口」是有可能的,因為曹丕心虛啊。推薦你看看馬伯庸 馬親王寫的——《&<洛神賦&>背後的驚世陰謀》,這個陰謀論讀來讓人覺得遍體生寒。
我個人認為應該是因為喪葬非常草率所以「披髮遮面」應該比較符合當時的情況。而「以糠塞口」可能只是暗喻甄氏之死另有隱情。第一可能是政治上與袁氏家族有關。旁證是從曹丕在自己的著作《典論》拚命挖掘袁氏家族黑歷史的行為來看,他對袁氏家族有著深深地忌惡與不信任。曹丕寫《典論》的時間應該是公元217年左右,距袁紹的死已經15年了,還在深挖袁氏黑歷史很可能是袁氏家族對其政治上的威脅並沒有完全消失。甄氏的失寵與死應該是與這種忌惡與不信任有很大關係。說實在的好多郭女王粉說甄氏不如郭女王是因為甄氏不會給曹丕出謀劃策,我想說如果甄氏出謀劃策曹丕敢聽嗎?如果甄氏敢給曹丕出謀劃策恐怕話沒說完就死了。第二種可能是郭女王殺母奪子,當然前提還是甄氏的失寵與曹丕對甄氏的不信任。
推薦閱讀:
※如果穿越回三國,魏國皇城邊,如何讓曹丕相信你來自未來?
※劉備去世後,曹魏為什麼不對蜀漢發動滅國級別戰役?
※曹操與曹丕在階級性質上是對立的嗎?
※《英雄記》史料價值有多高?與三國志相比如何?
※曹丕代漢稱帝,曹植為何發服悲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