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有哪些設計較成功,槽點不大的武器?
日本的92式重機槍,歪把子,南部十四、百式衝鋒槍這類輕武器乃至坦克或者戰機都有各種各樣的缺陷而飽受詬病,那麼日本二戰時有哪些大量裝備應用並且思路正常,甚至比較出色的武器呢?
三八式步槍+6.5毫米有板步槍彈的組合
三八式步槍和6.5毫米有板步槍彈在網路軍迷眼裡的評價呈現兩極分化的現象,一部分人指責其殺傷力小、子彈直穿而過,「人道槍」,還從彈形、纏距等方面論證;另一部分人則強調三八式步槍近距離內命中子彈會翻滾破碎,殺傷力很大。
先說三八式步槍
其實三八式步槍還是比較適應中國戰場的
雖然長度長了點,但是中國戰場機械化程度很低,以徒步步兵為主,對全槍長度並不敏感。三八式步槍全長1275毫米,比仿造德國毛瑟短步槍的中正式步槍1110毫米也長不了太多。而且槍管長了,瞄準基線也長了,對射擊精度還是有利的。
三八式步槍發射6.5毫米步槍彈,口徑小,後坐力小,對射擊精度也有好處。
三八式步槍使用成熟的毛瑟式槍機,前端閉鎖,閉鎖強度大,但又對槍機進行了合理簡化,總的零件數量比毛瑟步槍槍機要少,生產便利性也不錯。
為節約木材,三八式的槍托採用拼接設計,這個設計其實也不錯。
注意槍托上的那條水平拼縫。
三八式步槍的主要爭議,是那個6.5x50SR步槍彈。其實在20世紀初的時候,當時的全威力步槍也掀起了一陣「小口徑」小高潮,有代表性的國家主要是日本、義大利、荷蘭和瑞典等。在當時,小口徑高初速彈道理論還沒出現,和幾十年後美、蘇研發5.56、5.45毫米小口徑步槍彈還不能放在一起討論。20世紀初的「小口徑」風潮主要目的是希望在不顯著降低步槍戰鬥性能的情況下節約材料成本,這對日本、義大利這種資本主義國家裡的後進分子窮光蛋尤其重要。
義大利設計了6.5x52mm卡爾卡諾步槍彈
日本設計了6.5x50SR有板步槍彈,早期是圓頭彈,後來改為尖頭彈。二戰中日軍用的都是尖頭彈。
瑞典有6.5x55mm毛瑟步槍彈
荷蘭有6.5x53.5R曼利夏步槍彈
至於為什麼有的人說日本65步槍彈殺傷力大,有的人又說殺傷力小停止作用不足呢?其實他們描述的是6.5x50SR步槍彈在不同距離上,用不同武器發射產生的效果。
三八式步槍的子彈細長,偏偏纏距很短(槍膛中膛線繞一圈的長度)只有200毫米,是當時各國步槍里最短的。這就造成6.5毫米步槍彈出膛時轉速很高,章動也很大。所謂章動,就是子彈在繞自己中心軸旋轉的同時,軸心也會繞圈擺動的一種現象。轉速越高,出膛時子彈章動也越大,待飛出一定距離後,章動才變小趨於穩定。出槍口100-200米距離上,6.5毫米步槍彈章動還未穩定,擊中人體時容易失穩翻滾,造成很大的創傷。
到了300米左右的距離,章動基本穩定了,此時殺傷動能的釋放主要依賴6.5x50SR步槍彈特殊的被甲結構。
這是6.5毫米有板尖頭彈的剖面,注意其被甲結構,彈頭前半部分的被甲較厚,靠近尾部的被甲較薄,這個設計的初衷是為了增大彈頭重心靠後部分鉛芯重量,讓彈頭重心靠後,有利於飛行穩定和存速,但是意外地出現了一個好處:在300米左右距離上,6.5x50SR步槍彈存速還有600米/秒,配合它的高自傳速度(小纏距帶來的),命中人體時彈丸很容易變形,尾部較重的鉛芯朝前擠,把彈體後部較薄的被甲擠破,形成擴張,加大創傷。
所以,在300米距離內,彈頭存速不低於600米/秒的時候,三八式步槍發射6.5x50SR步槍彈的致傷效果是很好的,近距離靠章動,遠一點靠彈頭被甲破裂變形。
而「一槍兩個眼」的情況,主要發生在300米外。由於6.5x50SR步槍彈彈頭輕,存速性能天生不好,出了300米,存速就降到600米/秒以下,此時章動沒了,因為存速低,鉛芯擠壓變形的效果也沒了,又偏偏彈頭細長自轉速度高,彈頭過穩、翻轉力矩不足,就出現了直進直出的情況。
一般步槍的實戰交戰距離不會超過400米,在這個距離內三八式步槍的致傷效果都是不錯的,在當時世界上正式列裝的幾種6.5毫米口徑軍用步槍彈中,6.5毫米有坂尖頭彈儘管不是威力最大,但彈殼長度最短,全彈質量也最輕,其尺寸、質量和威力三點的平衡把握得最好。該彈用在三八式步槍上時,具有很好的射擊精度以及柔和的後坐力,有利於士兵提高作戰效能,所以可以說槽點不大,甚至還要讚揚幾句。而且子彈口徑縮小後重量減輕了,全彈質量只有21.7g,而採用「S」彈頭的毛瑟尖頭彈質量達到23.7g,一名步兵同樣是攜行120發彈,前者就可以減輕240g的負重,還不用說因此帶來的原材料減少所降低的成本。這對於日本這樣一個地域狹小、資源匱乏的國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而6.5x50SR步槍彈的缺陷,主要體現在機槍上,這就是我之前說的「不同武器發射」
上面這張圖,左側是6.5x50SR有板步槍彈,中間是6.5x50SR、7.7x58、7.7x58SR,7.7x58用於九九式步槍(右邊那個橋夾就是)和九九式輕機槍,7.7x58SR用於九二式重機槍。
前面說過,6.5x50SR步槍彈的致傷效果需要較高的存速才發揮得出來,在三八式步槍上,因為槍管長,打得出較高的初速(770米/秒),雖然彈頭輕存速性能不好,但是還能保證300米內存速夠用。可到了機槍上,無論是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還是九六式輕機槍,槍管長度都比三八式步槍短,這個初速打不出來,子彈不到300米距離存速就跌過讓彈頭被甲破裂的600米/秒這個門檻,「直進直出」的現象出現得更早,致傷效果自然不夠用了。用在三八式重機槍上作為重機槍彈使用時,因為口徑太小遠距離存能太低、壓制能力差,而且過小的彈頭不適合設計特種彈,影響重機槍戰術作用發揮。更加糟糕的是,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抽殼速度快動作猛烈,發射6.5x50SR步槍彈時很容易出現抽斷葯筒、拉斷彈底的故障;而且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的槍膛升溫速度快,容易發生髮射葯自燃事故。為了在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上正常發射,日本還生產了一種減裝葯的6.5毫米步槍彈,發射葯質量從2.3g減少到2g,並改用耐高溫發射葯,包裝盒上有「十一式輕機銃」字樣。由於減裝葯,子彈初速更低,「直進直出」的情況變得更加惡劣。所以日本後來還是研製生產了7.7x58、7.7X58SR槍彈,前者用在九九式步槍和九九式輕機槍上,後者用在九二式重機槍上。
所以三八式步槍並不差,搭配的6.5毫米步槍彈也不差,至少在火力密度不高、徒步步兵為主的中國戰場上是很適應的,這也得到軍閥部隊和抗戰時中國軍隊的肯定。至於有的人說「中正式步槍比三八式步槍先進一代」其實是強行套歐洲短步槍的發展潮流,強行拔高中正式步槍。西歐戰場軍隊機械化出現得早,對步槍長度比較敏感,所以短步槍這一步邁得早,但是脫離戰場環境強行要得出「誰先短誰先進一代」就不對了。6.5x50SR步槍彈的問題,主要是不適合機槍。
九二式步兵炮
92式步兵炮是日軍武器裝備中一種非常優秀的武器,號稱一寸短,一寸險。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一種堪稱理想的步兵營支援武器。尤其是對於機械化程度極低的國家來說,更是如此。另外,它非常適合在複雜地形上使用。例如對於山地戰中的步兵營支援,就十分得心應手。而且它任務範圍廣,幾乎能包干所有步兵營需要的火力支援種類。再加上結構簡單,不但方便戰時生產,相應的,使用和維護也都很容易。口徑:70毫米
炮管長:8.79倍口徑炮全重:0.212噸炮全長:2.745米炮全高:0.62米(帶防盾)高低射角:-10度至+75度(有資料宣稱可達80度以上)範圍射界:左右45度彈種:70毫米高爆彈/榴霰彈/煙幕彈
彈重:3.8公斤(高爆彈)炮彈初速:198米/秒最大射程:2788米最小射程:100米運輸方式:車輛/畜力/人力拖曳,或分解運輸.1928年11月開始研製,1930年3月完成樣炮試製,1932年7月設計定型,大阪陸軍兵工廠和名古屋陸軍兵工廠共製造3000門以上。92式步兵炮全重只有0.212噸。在75毫米級的火炮來說,在運輸上的要求很低。沒有車輛的情況下,未經訓練的畜力或人力都可以拖曳前進。再加上其可以分解運輸,對戰區的道路狀況要求幾乎是降到了最低點。在二戰中,只要有日軍大隊以上規模的行動,幾乎都少不了92式步兵炮。
92式步兵炮是一種非常矮小的火炮,很容易被隱藏。它的全高只有62厘米,這還是包括防盾的高度。如果拆除防盾,全高會下降到50厘米左右(和重機槍差不多)。對於需要在火線上戰鬥的步兵炮而言,是非常有用的優勢。利用這項優勢,92式步兵炮可以隱蔽部署在離敵人目標很近的距離上,充分發揮火力的準確性/突然性和猛烈性。並且在第一時間給予步兵需要的支援。
92式步兵炮的射界非常開闊:橫向射界90度,高低射角也將近90度。因為92式步兵炮體積小重量輕,再加上重心低,可以承受比較大的射角調整範圍。靈活應用射角,:平射可以當加農炮用,足以對付土木工事和一般磚石工事,雖然炮彈初速低,但是打無防護車輛和裝甲車的威力足夠;曲射可以當榴彈炮用;大仰角射擊時可以當迫擊炮用,由於92式步兵炮是榴彈炮出身,彈道比迫擊炮穩定的多,所以精度也比同口徑級別的迫擊炮(80~82毫米)要好的多。同時,藉助高射角,在山地作戰時,92式步兵炮可以方便的配置在反斜面陣地上,這樣,既可以為處於稜線或正面陣地上的己方部隊提供及時的支援火力,又很好的隱蔽了自己.92步兵炮的彈種較齊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92式步兵炮本身超輕,但發射的炮彈不輕。高爆彈重達3.8公斤,和一般的75毫米身管火炮及80毫米級別迫擊炮的高爆彈是一個檔次。這賦予了92式步兵炮相對口徑和重量而言較大的威力。從整體性能來看,92式步兵炮除了重量和體積外,其他性能是落後於西方同口徑步兵炮和加農/榴彈炮的。但是在亞洲地區,道路交通水平和軍隊的運輸能力都遠遠比不上歐洲。在這種情況下,火炮的價值因素比重中,機動性處於比較優先的位置。而且,亞洲地區的戰鬥中,火炮戰鬥強度遠低於歐洲,火炮的生存環境要比歐洲好的多。所以,92式步兵炮可以通過近距離射擊,來彌補其在射程、精度、威力上的不足。並且充分發揮其一炮多用的特點,真正的體現出"一寸短,一寸險"的特點。早在百團大戰時期,八路軍就留下了使用92式步兵炮的記錄.但此時由於缺乏專業炮兵人才,彈藥補充也無法保證.所以基本是隨繳獲隨用,用完就破壞.使用時間和次數都非常有限,自然也就沒什麼大的戰果.
92式步兵炮真正大規模為我軍服務是在抗戰勝利後,東北日軍武器被蘇聯紅軍大量繳獲,部分轉交給了進入東北的我軍部隊,與此同時,關內的日軍大部分向國民黨政府投降,相應的,國民黨也得到了大量92式步兵炮。後來組建的日械師中,92式的裝備不在少數,對於缺乏重武器的我軍來說,92式步兵炮的裝備,極大改善了我軍的攻堅能力。尤其是當時國軍的工事仍是土木工事為主的情況下,92式步兵炮平射是非常快捷有效的摧毀手段。至三大戰役時期,92式步兵炮已經成為我軍非常重要的支援火力。陳毅曾說過:"淮海戰役的勝利,要感謝兩樣東西:支前民工的小推車和大連兵工廠的大炮彈."其中的"大炮彈"指的就是92式步兵炮的70毫米高爆彈。在濟南戰役中,負責攻堅的解放軍某部也曾用就地繳獲的日式(92式)步兵炮轟擊城牆上的國民黨守軍目標,並最終登城成功,此事件被記錄在濟南解放閣的濟南戰役記錄中。直至抗美援朝,志願軍仍然大量使用92式步兵炮。在志願軍的火炮配置中,每個團有一個迫擊炮連和一個步兵炮連(每連3~4門炮)。其中的步兵炮連,裝備的就是92式步兵炮。考慮到當時志願軍加上60迫擊炮,一個軍才有火炮198門,並且每個步兵師只有一個榴彈炮連,裝備日式或美式75毫米榴彈炮10~12門。這為數不少的92式步兵炮實際上就是志願軍的主要支援火力。以下內容來自網路,作者和出處均不可考,如有知道的朋友請評論區留言,我會標明作者和出處
世界軍事必讀著作(日本篇)
《海軍與陸軍的百年友誼》
《論下級軍官如何妥善了解上級思想並付諸於行動》《如何正確的賭國運》
《巨艦大炮的正確使用方法》《怎樣正確的偷襲?》《一航戰和五航戰的正確使用方法》《巡洋艦的炮術基礎》《驅逐艦的反潛技術》《戰列艦的防空能力》《氣球》《電探的發展以及實用性》《夜戰精確炮術》《陸奧三號炮塔的機械運動》
《戰爭的精確預測與推演》《如何減低戰機的配重》《簡易精確制導》《如何降低地勤的工作量》《雙重安全航路護航》《航母的突擊應用》《天誅國賊的正確使用方法》《魚雷與航彈的抉擇》《輕機槍的正確供彈方法》《靈活機動的陸戰戰術》《手槍的實用性》《艦橋的正確建造與使用》《戰艦用模塊化外掛裝甲》《戰機高空格鬥戰術》《鋁合金防火材料使用說明》《潛艇集群單一作戰手冊》評論區都好有才...日本陸軍
反坦克炮:一式機動47毫炮
九七式的摩托化大改型號,性能在同口徑內不算差,也是日本唯一能拿的出手的反坦克炮。
山炮:九四式山炮
開腳架大射界,自緊身管,部分炮架使用焊接製造,8.3km的射程不比同期歐美山炮差多少,全重還壓到536kg,11分解件可直接人力攜行,火炮還塗有發光劑,夜間可快速拆卸,可以說是非常出色的山炮。
野炮:機動九零式野炮
長管高初速大射程,讓日本人有了可以正面對付謝爾曼的資本,機動炮架車輛牽引比早期型號那個殘廢一樣的騾馬木頭輪不知道強了多少倍,美中不足的是管子壽命太短。
榴彈炮:九一式十厘榴彈炮
性能中規中矩,跟歐美十榴比沒差太多。
迫擊炮:九七式曲射步兵炮,二式十二厘迫擊炮
前者抄的布朗德m1927/31,價值不用多說,後者是日本迫擊炮少有的正常設計,雖然射程比歐洲同口徑差了一截,但對於日本自己來說還是很不錯的。
高射炮:四式高射炮
抄的博福斯M1929,是日本陸軍最「現代」的75高射炮。
隨便扯一個真沒法黑的
舊日本海軍九六式探(zuo)照(si)燈系列
等等換個正經點的
(九六式110cm探照燈)這玩意亮起來想黑都沒得黑啊..
甚至還有過照射敵機導致墜落的事件..作為普普通通的探照燈..也算是沒什麼槽點吧..加一個,蝗國三八式長矛可能是全二戰最好的長矛(逃濱田式手槍,是由日本東京的濱田文治仿製的FN M1910手槍,發射7.65mm勃朗寧手槍彈。和原版FN M1910手槍的區別是採用9發彈匣,而且握把較長,因此無法使用原版槍套。該槍在1941年被日本陸軍採用。濱田文治的槍店負責生產零件,零件的後期加工、整槍的組裝和驗收則由名古屋兵工廠負責。該槍的生產數據毀於美軍轟炸,總產量無處可查,據推測約為4500至5000支,配發給侵華部隊,戰爭後期又有一部分隨部隊調遣進入太平洋戰場。
1942年,濱田文治響應日軍統一手槍口徑的號召,推出了發射8mm南部手槍彈的改進型。1943年6月,新型手槍被日軍採用,定型為二式手槍。個人認為二式手槍太難看,就不發圖給大家瞎眼了。
PS:仿製柯爾特M1903手槍的杉浦式手槍在設計上也沒什麼太大的槽點,但是加工太粗糙了。二戰日本手槍里,結構和顏值都沒有太大的槽點的,大約只有濱田式手槍了。說在前面
評論里有些人,在和我掐關於大鳳的問題....希望圍觀的其他小夥伴可以好好研究一下,感覺剖析的挺有道理的,畢竟現代研究沒必要玩什麼推卸責任。
還有一些人,在我和掐大和鴨滑的問題,我想這個任何一個稍微權威的二戰戰艦論壇都會有正確的結論,妄圖用打滾和二分法/感覺打敗我沒用的。我早寫了回答了。知乎回答:大和級和衣阿華級,哪個才是戰列艦發展史上的巔峰之作? http://www.zhihu.com/question/43462818/answer/111955935最後呢,和我討論蝗國重巡標排超過條約用道德論證蝗國重巡不好的,我只能說...。
stay young stay simple. always naive.====下面是原回答===
雙鶴和大鳳
前者是優秀的艦隊航母和飛行器載體,5560平機庫面積頭頂青天,3w3排水量機庫面積比3w4的餃子(3948平)大得多。後者是優秀的艦隊裝甲航母,不小的機庫面積
(4957平),優秀的裝甲設計,對飛行甲板的防護理念和絕對效果雖然比不上隔壁英國裝母,但是機庫面積卻要大得多。(某些嘴炮二戰黨拿著裝載數量裝聾作啞我也懶得回答)
在不看損管素質和飛行器質量下,單單論證兩型都是非常優秀的Aircraft Carrier,大鳳更是比餃子高的不知道哪裡去了。蝗國6炮/10炮重巡大隊,比隔壁CA高的不知道哪裡去了。
蝗國的大和級,這可是41年底下水的東西,單艦吊打全世界任何一條BB到自己被炸死。92步兵炮,這個不多說。其他的實在是太難想到了,盟軍基本同時期都擁有更好的裝備。
當然防空死光不算
另外,蝗國也是有導彈的,
細節原文收錄在美國海軍赴日技術行動(Naval Technical Mission To Japan,縮寫為NavTechJap)報告中。是美國海軍赴日技術行動組與美國陸軍技術調查小組(Army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Group,ATIG)匯總之前各報告後發布的完整版本。(註:本文最早的版本是海軍赴日技術行動組的「日本紅外裝置,條目1—導彈的制導,編號為X-02-1,撰於1945年9月4日」)
本文全文包括四個部分,分別是熱導炸彈的引信部分(ATIG Report #262 dated 12 Dec 1945, 「Heat Homing Bomb, Fuse System」)無人飛機的駕駛系統(ATIG Report #32 dated 2 Nov 1945, 「Control System for Pilotless Aircraft」)日本空基反潛環形搜索魚雷(ATIG Report #92 dated 16 Nov 1945, 「Japanese Airborne Anti-Submarine Circling Torpedo」)日本無線電制導飛行炸彈I-Go(ATIG Report #114 dated 20 Nov 1945, 「Japanese Radio Controlled Flying Bomb I-Go」)。
擲彈筒,一代神槍99式
抗日戰爭期間,日軍步兵裝備有兩種擲彈筒。一種是十年式擲彈筒,口徑50毫米,全長508毫米,重2.5公斤,最大射程600米。另一種是較為普遍的八九式重擲彈筒,口徑50毫米,全長610毫米,重4.7公斤,重大射程,使用八九式榴彈670米,使用九一式手榴彈可達1200米。
翻閱日軍當年的步兵編製資料可知,1933年-1937年日軍步兵中隊的編製內有輕機槍分隊三個,擲彈筒分隊一個。其後又增加了一個擲彈筒分隊。1940年日軍修改《步兵操典》,步兵輕機槍分隊裝備輕機槍一挺,步槍11枝。
而擲彈筒分隊擲彈筒三具,步槍9枝。從日軍步兵聯隊(團)的編製看,每個步兵中隊重擲彈筒有9具,全聯隊共計81具,與聯隊輕機槍裝備數量相同。這也反映出日軍對擲彈筒的重視。這種日本1929年設計並列裝的重擲彈筒的結構十分簡單,一節底部封閉的圓形發射筒,連接一段用於射手持握的鋼管和底座。
八九式重擲彈筒發射小型的八九式榴彈和八九式發煙彈以及九一式手榴彈,類似微型的迫擊炮。便於攜行,特別是山地作戰。擲彈筒發射的姿勢分跪姿和卧姿兩種。
戰鬥中發射的速度單兵一分鐘為20發,2人操作,一分鐘可發射40發。是日軍所獨有的步兵面殺傷的輕型兵器。日軍步兵學校1936年的研究報告認為,突擊時手榴彈的投擲距離約30米。
而日軍90式和94式90毫米口徑迫擊炮射程在3800米,97式81毫米迫擊炮射程在2850米,還有一種形似迫擊炮,而稱之為十一年式曲射步兵炮的射程為1550米。日軍的擲彈筒即用以補充迫擊炮與手榴彈之間的支援火力空白。
八九式重擲彈筒無支架和瞄準具,瞄準靠筒身上半部白色「方向照準線」(初期型八九式和十年式的是紅線)。射擊時,以跪姿為例,射手左手持筒身,左臂伸直緊靠左膝內側,駐板前端據左足內側中心固定右手控制擊發「引鐵」,射手頭部保持垂直,左眼與方向照準線和目標成直線。射擊全憑士兵的經驗。射距遠近除用「整度器」調節筒內的長短調整射程外,主要靠角度的修正。
如近距離為射擊,日軍教材稱為「下方分角」,射角45度,射程為60米,60度為45米,90度為30米。遠距離射擊,日軍稱為「上方分角」,射角為45度,射程為220米;50度角為180米,60度角為120米。關於擲彈筒射角,在我的手中還有一個「八九式重擲彈筒射角附照器」,上面裝有水準氣泡,標明為「昭和十一年專賣特許願六九○三號,東京合名會社兵器商會」製造。
九一式手榴彈是侵華日軍使用最為普遍的步兵投擲武器之一,其他還有十年式九七式、九九式、以及戰爭末期的陶制手榴彈。九一式手榴彈重520克,長12.5厘米。
因彈體底部用螺紋配裝發射筒,是日軍擲彈筒使用的三種彈種之一。九一式手榴彈也用於手投擲,或作為絆發地雷使用。引信延發4~5秒,鑄鐵的彈體爆炸後產生的破片較大,而且不均勻。這種手榴彈在抗日戰爭中,我國軍隊繳獲頗多。東北抗日聯軍趙尚志將軍與敵苦戰犧牲後,身邊還遺有10枚九一式手榴彈。
1937年9月,我八路軍115師首戰平型關殲滅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馬車近200輛,繳獲野炮1門,以及大批步槍、輕重機槍,其中擲彈筒20餘具。雖繳獲了擲彈筒,但我抗日部隊沒有使用經驗,便以「敵」為師。
聶榮臻元帥回憶:「我記得,晉察冀軍區俘虜過一個叫中西的日本兵,他被俘後要求留在我們這裡,我同他談過話。我問他,你不回去,想做些什麼呢?他說,隨便分配我做點什麼都行。那個時候,我們部隊還缺乏使用日本擲彈筒的經驗,繳獲大批擲彈筒,不能及時用上,中西就擔任了這方面的教官,教八路軍戰士使用擲彈筒。」
抗日戰爭中,我軍吃了不少日軍擲彈筒的虧,特別是百團大戰中,八路軍在阻擊日軍發起的近距離衝擊時,常常遭到日軍擲彈筒的殺傷,難以發揮我軍近戰優勢。在由彭德懷元帥指揮的關家堖戰鬥中,八路軍386旅在攻擊通道上遭到日軍數挺機槍和擲彈筒的封鎖,部隊遭到嚴重的殺傷。對此,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朱德和彭德懷副總司令都有指示,彭德懷元帥提出「敵人有擲彈筒,我們也必須有」的要求,要八路軍軍工部考慮試製。
負責擲彈筒試製工作的負責人是曾在我黨情報部門「特科」工作的劉鼎。劉鼎組織太行兵工部門克服重重困難,奇蹟般的解決了筒身和彈體原料,以及加工方法兩大難題。太行軍工部從敵占區拆毀的鐵軌做擲彈筒的鋼材,以太行山區盛產的白口生鐵做發射榴彈的彈體,並用土法就地取材生產硫酸,製成無煙火藥。終於在1941年4月成功的試製出了太行軍工部第一批擲彈筒與擲榴彈。
由於太行軍工部適當增加了擲彈筒筒身的長度,既保證了射擊精度,又將射程增加到700米,實現了彭德懷副總司令的要求。
自1941年5月起,太行軍工部將成批生產的擲彈筒及擲榴彈源源運送到抗日前線,使八路軍有了與日軍相抗衡的步兵火力。日軍驚呼,八路軍「在太行山上興建了現代化兵工廠,擁有先進設備與外國專家」。此前,1939年秋,八路軍總部柳溝鐵工部工人郭大海遵照朱德總司令指示曾造出第一具擲彈筒,經試驗威力很好。
1940年,在總部召開的勞模大會上,由左權宣布勞動模範名單,朱德總司令親手將一塊布獎狀獎給郭大海,上書「獎給郭大海同志創造能手,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贈」。
1934年國民黨漢陽兵工廠就開始仿造日本大正10年式擲彈筒和彈,數量不多,僅供少數部隊及軍事教育機關研究用。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常受日軍擲榴彈猛烈攻擊,無法還擊,國民黨兵工署命令第三十工廠在日式擲彈筒的基礎上,研究製造。1938年底,第三十工廠以江元方為主試製的擲彈筒經試射結果良好,甚至比日式還優良,定名27年式擲彈筒,於1939年初正式投入生產。
所用之彈仍基本仿照日式製造,僅在工藝和個別結構上予以改良。1939-1946年6月,共生產擲榴彈156萬餘發。1938-1939年,西北製造廠城固分廠日產擲榴彈1000發。1946年後,除第三十工廠留重慶的一分廠繼續製造27年式擲榴彈外,還有第四十四工廠製造。西北實業公司下屬西北機車廠亦曾製造擲彈筒及75飛雷(相似於擲榴彈)。
1947-1948年,兵工署化學兵司還安排生產了一批特種擲榴彈。以上國民黨軍製造的擲彈筒,日本藤田昌雄的《陸軍兵器史——虜獲盟軍兵器》一書中提及「虜獲支那制的擲彈筒」,筒身長短不同於日軍擲彈筒。
發射時先由射手先拉動擊發桿,然後由彈藥手將彈藥從筒口裝入,完成彈藥的安裝。左手握住發射筒,根據目標距離轉動手柄直至調節桿達到對應長度,射手通過瞄準線進行概略瞄準後,拉動擊發機上的皮帶,擊發底部發射炸藥將榴彈射出。
九一式手榴彈也不過0.45公斤,一個彈藥袋裝彈八發也不過3.6斤,加上擲彈筒整個作戰系統一共不到7公斤,比一挺捷克式輕機槍還要輕的多。由於重量輕,擲彈筒小組不會像迫擊炮組或者重機槍組一樣由於負重大--無法及時隨一線步兵作戰。實戰中,擲彈筒小組甚至可以隨著步兵衝鋒。
一般來說,擲彈筒的殺傷半徑大約在5到8米,一發榴彈如果落在人群中可以殺傷數十人,這個威力對於50毫米口徑來說還是不錯的。
擲彈筒對技術成熟的日本來說,造價只有步槍的四分之一,而九一式榴彈和普通步兵手榴彈基本相同也是極為廉價。每個日軍步兵小隊(相當於中國的排,人數在50人到70人之間)都配備一個機槍小組(有二挺輕機槍),一個擲彈筒小組(有二個擲彈筒)和二個步槍班。後期為一個小隊一個擲彈筒,一挺輕機槍。日軍設計不錯的武器其實很多,96式150榴彈炮,89式150加農炮等等都是很不錯的武器,基本能達到國際主流水平。實際上重武器這一塊,與其說是日軍「思路不正常」,不如說是資源和技術限制了日軍發揮。典型的是美蘇德營級火力都選擇了81/82迫+37/45反坦克炮,而日軍卻普遍裝備重量超過迫擊炮,直射效能低於反坦克炮的九二式步兵炮,就是資源稀缺之下的無奈之舉。
複製錯誤,感謝@迷糊 對我的嘲諷,讓我去查找了一下史料,伊19號潛艇使用的是95式氧氣魚雷,並不是我寫的93式,蟹蟹。文中的錯誤已改正。
以下為原答案
當然是氧氣魚雷啊!
完全沒有水線,隱蔽性極高,同時射程又超遠。1942年8月15日,日本海軍伊19號潛艇在索羅門群島的聖克里斯托巴爾島附近海域執行戰鬥巡邏,在潛望鏡深度發現美軍黃蜂號(CV-7)航母編隊,伊19號潛艇冒險進入美軍航母編隊圈內,在距離黃蜂號7000米的位置上,立即展開攻擊,以2秒的間隔發射6枚九五式長矛魚雷,除第1枚脫靶外,另5枚全部中的。第3、4、5枚魚雷直接擊中黃蜂號航空母艦,產生強烈爆炸,雖經搶救,但6小時後還是沉沒。
神奇的是,伊19號潛艇在潛望鏡深度並沒有發現遠處的第2個美軍大黃蜂號(CV-8)航母編隊,射偏的第2枚魚雷奔波11公里,擊中後方美軍大黃蜂號航母編隊的奧布萊恩號驅逐艦(DD-415),使其喪失動力,但第二天拖帶途中,斷裂沉沒。射偏的第6枚魚雷奔波12公里,擊中大黃蜂號航母編隊的北卡羅來納號戰列艦(BB-55),造船中度損傷。 奔波11公里擊沉了美軍驅逐艦,雖然是碰巧。舊帝國海軍的重巡洋艦,古鷹、利根、最上級,都還可以。
威力巨大の九三/九五式酸素魚雷九八式長十厘高角炮,二戰排名前列的大口徑高炮,就是壽命短加產量低三年式15.5厘主炮,最強的6寸炮之一九四式四十六厘米主炮,炮大兩寸壓死人不服憋著逆探,聽說你們有先進的雷達?九一式徹甲彈,專攻下路捅穿一切牛鬼蛇神三式彈,舔地神器順便給緊張的戰場添加了一些節日的氣氛空母光學助降系統,黑科技零戰神話流星,優秀的攻爆一體戰鬥機,就是太晚了彩雲,身後已無格魯曼紫電改,紫電粑粑A下來啦!銀河,@某富蘭克林二式大艇,空中堡壘,老子的後輩還在服役呢特型驅逐艦,秋月級驅逐艦,陽炎/夕雲級驅逐艦,小學生最棒了古鷹青葉妙高高雄最上利根6級18艘重巡,相比之下隔壁都是些啥垃圾,條約的碾壓條約後的打平【DM:?】翔鶴級空母,打滿全場的理想艦隊空母空母大鳳,裝母大法好,一雷沉是損管的鍋我不背金剛級高速戰艦,沒辦法就我能跟上機動部隊長門級戰艦,BIG SEVEN之首,跑的最快炮最狠,不會被點煙花大和級戰艦,460面前眾生平等伊201級高速潛艇,黑科技,現代潛艇的雛形之一【速度】伊400級大型潛艇,黑科技,現代潛艇的雛形之一【攻擊】秋津丸,現代兩棲登陸艦始祖
大鳳,真的可惜,現代感十足的設計加上優秀的防護,又是IJN損管自己作死
90式75毫米野戰炮
在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中,在蘇軍一邊倒的火力之下該型炮是少數能夠有效抗衡蘇軍的武器。1944年,美軍開始與該炮交戰,它的一式穿甲榴彈可以在457.2米的距離上打穿M4正面。即使發射榴彈,也可以打壞其履帶和懸掛。沖繩戰役中,有兩門該型炮還作為海岸遊動炮兵襲擊過近岸的美軍軍艦。但是它作為日軍為數不多的能對抗蘇美兩軍裝甲部隊的武器並沒有得到日軍的重視,因為它太重了……整個二戰中生產了786門,其中的不到200門木製炮輪型遭到了一線日軍的強烈抵制——運不動……一門炮要12匹馬來運才行……還有一款96式150毫米榴彈炮,美軍給的評價也很好,被稱為是二次大戰中日軍現代化程度最高的火炮,但產量只有440門。有坂99,陸軍馬鹿終於用上了海軍的7.7
三式戰飛燕擲彈筒,其實這玩意現在我軍貌似還有裝備編製:QLT89式50mm榴彈彈射器另外有人說擲彈筒可以抵在使用者身上平射。當年美軍也是信了這個傳說,代價就是前線不少初次接觸擲彈筒的士兵聽說這玩意是膝蓋迫擊炮就認為這是放到大腿上發射的,結果骨折受傷。。不吹不黑,三八式步槍。三八式步槍是日本在模仿法式M1874步槍(日本稱「村田」式步槍)效果不如意的基礎上由有坂成章大佐在1907年模仿德式毛瑟步槍製作的。三八式步槍服役時間長達四十年(日俄戰爭~二戰),如果算上中國在朝鮮戰爭初期部分使用的三八式步槍,那麼使用時間還要長。當然,朝鮮戰爭充分暴露出三八式步槍的重大缺陷,以至於迅速被中國換裝。三八式步槍充分體現了日本軍方增強單兵射擊精度增加殺傷力的思路。加上刺刀的三八式步槍更是日軍肉搏戰的主角,是日軍步兵戰術的核心。可以說,三八式步槍就是日軍現代的武士刀。在日俄戰爭慘烈的旅順、奉天兩大會戰中,日軍有生力量被俄軍重機槍大量殺傷,然而以乃木西典大將為代表的所謂「軍魂」,採取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玩命衝鋒戰術最終獲勝。這種變態的「軍魂」成為了日本軍國主義化的精神食糧。隨著日本的軍國主義化越來越瘋狂,正常的、客觀的武器設計思路開始越來越為「精神力」所綁架。三八式步槍作為主力裝備,甚至變成了步兵戰術的來源。一般認為,不是武器去衍生戰術,而是戰術去衍生武器。有什麼樣的戰術,用什麼樣的武器。然而日軍走上了以手動步槍為核心的步兵戰術。這個戰術在東亞沒有問題,但是遇上美軍這種洗地流就全是問題。當然,三八式步槍的槽點不是它一個武器的槽點。作為最後一代手動步槍,三八式步槍在武器諸元上已經做到了資源條件限制下的最好。三八式步槍的精度和可靠性、保養難易程度幾乎是同時期其他步槍做不到的低。抗戰時期,八路軍兵工廠可以藉助簡易的生產設備維護繳獲的三八式步槍,從側面證明了三八式步槍維護的簡便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