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和道哪一個更可取?
儒和道哪一個思想更適合現代人的生存哲學
改革開放初期,香港金庸先生就對鄧小平說:「中國的傳統政治哲學,是盼望國家領導人『清靜無為』。共產黨人當然不能『無為』,要『有為』。但領導人心境清靜一些、工作清靜一些,還是好的。」鄧小平當時也認同這種看法,說:「擔任領導的人,不能出太多的主意。如果考慮沒有成熟,不斷有新的主意出來,往往要全國大亂。政治家主意太多是要壞事的。領導人寧靜和平,對國家有好處,對社會發展有好處。」
1、道家從天道入手,來研究人道,儒家一開始只講人倫之道,不願意參乎形而上學的東西,宋明時期,儒家為了與道家佛家競爭,援引道家形而上而上學理論以及一些佛家思想,形成了宋明理學
2、道家推崇天性自然,所以主張全生保性,反對教化。儒家不管認為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都認為現實社會人性已經墮落,必須進行教育和改造
3、教育:道家推崇自化,儒家推崇教化
4、因為道家推崇自化,所以不崇尚聖賢,所謂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儒家提倡教化,誰來教化,自然是聖賢了
4、做事方法:道家主張順其自然,儒家主張中庸之道
5、對待其他學說,道家主張無為,主張雜采,所以很多黃老著作,如《管子》和《呂氏春秋》等,都被後世誤認為雜家,儒家對不影響自己執政地位的,比較寬容,而對影響自己執政命運的,採取攻乎異端的態度
6、政治上,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道家推崇無為而治、因循(因循萬民天性治國)和法治,儒家推崇禮治和仁政,禮制通過等級制度進行統治,仁政就不定義了。
7、經濟上,道家堅持自由主義原則,文景之冶時甚至允許私人發行貨幣,而儒家一直奉行國家干預原則
7、如何認識事物?儒家的回答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道家則認為要經過疑始、想像、玄思、篤行、領悟、觀察和語言文字等環節。粗看起來兩家差不多,但在一些關鍵的地方不同。疑始和審問,一個是因為自然的好奇心而起,一個是因為學術研究過程中嚴謹地審問;玄思和慎思,一個是開放式的思維,一個是慎重的思考;領悟和明辨,一個是直覺思維,一個是在既有的知識框架下的梳理;除此之外,道家還多了觀察和想像這兩個環節,想像力是人類創新的源泉,而觀察和實驗是近代科學區別於古代學術的關鍵因素。可見,無論在開放性、創新性還是實踐性方面,道家的認識論都要優於儒家。
莊子寓言:
南伯子葵問女偊說:「為何只有你一個人得道了?」女偊說:「我從文墨之子那裡得道的,文墨之子又是從背誦之孫那裡得道的,背誦之孫又是從明察那裡得道的,明察又是從細聽那裡得道的,細聽又是從篤行那裡得道的,篤行又是從領悟那裡得道的,領悟又是從玄思那裡得道的,玄思又是從想像那裡得道的,想像又是從疑始那裡得道的。」8、對待族群問題,道家主張齊同萬民,因俗而治,儒家主張華夷之辨,移風易俗
啰嗦一下,
中庸本意是「叩其兩端,取其中而用之」,問題是世界上未知的東西太多了,你怎麼知道你把握的兩端正好是事物本來的兩個極端?你又怎麼知道你選擇的哪個位置是兩個端子中間最好的位置呢?所以只有我無為而民自化,靠萬民的自化不斷試錯,才能找到最佳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如果換成現代經濟學的觀點,則可以這樣表述:最優角點解大多是未知的,只能通過萬民無數次的試錯來尋找。當最優角點解從無數失敗案例中浮現出來,其他人模仿之,就成新的生產生活方式,所以儒家中庸之道和馬家辯證法大多是幻想,而通過道家的「我無為而民自化」尋求最佳角點解才是正道
道家的無為而治,完整的說法是我無為而民自化,即靠萬民的自為無為無不為,靠萬民的自治無治無不治,正如《呂氏春秋》所說:無為,所以用眾為也;無能,所以用眾能也;無智,所以用眾智也
道家也講法治,你沒昏了頭吧,對的,道家也講法治,而且比法家的法治更符合現代法治的內涵,不過這主要是黃老道家的主張,這個學派有一個著名的命題:「道生法」。這一主張不但說明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來源,也為道家治國鋪平了道路,此後道家在齊國、呂不韋時期的秦國、文景之治時期都大顯身手,並取得了成功。
根據道生法的主張,法律本身可分為有道之法和無道之法,有道之法天下大治,無道之法「法令滋彰盜賊蜂起」,正如黃老道家代表人物慎到所說:「法者,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乎人間,合乎人心而已。」黃老道家巨著《淮南子》也說:「法生於義,義生於眾適,眾適合於人心,此治之要也」
我的知乎回答:1、為什麼說「道家其實非出世的哲學實際上是帝王術」? 因為各種原…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405084/answer/139293762?utm_source=com.android.mmsutm_medium=social2、孔子,莊子,墨子,老子韓非子等這些子都有哪些大招? 老子的大招:無為無不為 具體方案:我無為而民自化 靠萬民的自為無為無不為 靠萬民的自治無治無不治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487117/answer/147223833如果你說儒就是已經隨著我大清一起被打到、被標記為封建、近代中國屈辱的儒學,那這肯定沒什麼好說的。如果你說儒是傳統中國文化中優秀的部分,應該給個反省、吸收融匯貫通中西一切文明的成果的機會,揚棄那些誕生在傳統中國而不合於當下現代中國的部分,那自然還是儒學。
給您一些我關於儒學在當下該如何調整的思考:
知乎
道家就是聖經里的伊甸園,與神同在,大家很自然、不羞也不臊地生活。
儒家是吃了禁果,意識到男男女女不穿衣服,好羞羞哦,不行!得定一些禮法來約束不穿衣服的社會。
雪漠:從零到零的哲學
2017-04-14 雪漠 雪漠禪壇選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第一輯》雪漠著,中國大百科出版社
?
為什麼儒家的觀點跟道家產生了那麼大的衝突呢?因為,道家的世界觀跟儒家不一樣。比如,老子認為,無是世界的本源,一切都源於無,最後又歸於無。他說得有道理嗎?有道理。這個「無」,指的是不可能存在一個不變的本體。佛家也這麼認為,佛家稱之為空性。無也叫無常,無常就是永恆的變化。萬物永遠都在變化,你抓不住一切,無法讓任何東西不發生變化。無中生有、有生於無,就是這個意思。它不是零中生出一來,而是零歸於零。海德格爾就說過,所有哲學都是從零到零。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一切都是從不存在到存在,然後再到不存在的,如果不存在是零,那麼世界就是從零到零,哲學也是從零到零,萬物都是從零到零。任何人都無法創造一個不壞的事物。大家想想,有什麼不壞呢?什麼不是一個「生老病死」的過程呢?既然有「成住」,就必然有「壞空」,這個是永恆的結局,任何存在都改變不了。沒有的,可能慢慢就有了,有了之後,又會慢慢發展,有一天進入衰敗的過程,然後一天天走向壞滅。就像人的生命一樣。零背後的省略號不管多長,其結尾都仍然是零。不會有任何意外。世界就是這樣。
所以,老子不要那麼多人為的東西,他只追求自然而然地走完那個過程,完成整個人生,順應因緣,隨緣任運,不要用慾望去干預它,讓生命自己去演一齣戲。不要折騰。老子老是強調一句話:不要折騰。換成道家的語言,就是「道法自然」,一切都生於自然,歸於自然,過程也是自然的。一切都自然而然,就是最好的。
?
前幾次回老家,一見到母親,母親就會跟我訴苦,因為現在農民自己種地,但農民還是沒有自由。因為政府要你種什麼,你就得種什麼。政府忽而讓他們種果樹,忽而又讓他們砍掉果樹;忽而讓他們種這個,忽而讓他們種那個;忽而讓他們打井,忽而又讓他們填井。這一任領導折騰上一陣子,下一任領導又折騰上一陣子,每個領導都有自己的折騰,老百姓都要活不下去了。所以,每次見到母親,母親都非常痛苦。要是家鄉的政府也有廣東政府的覺悟,向服務型政府發展,那該多好啊!很多時候,世界觀決定了一個人的哲學體系。老子是這樣,孔子也是這樣,每個人都是這樣。當老子認為世界是一個從無歸於無的過程時,他就不會執著途中的那些東西;當孔子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很實在時,他就會執著地想要實現某種東西;當政府覺得自己只是在為人民服務,它就不會折騰老百姓;當另一個政府覺得自己有某種權威,它就會幹預老百姓的生活。你放眼整個世界,放眼古今,就會發現世界實在太熱鬧了,各種存在都在喧囂著。它們都不知道,有一天自己會歸於空寂。
?人類也是這樣。人類一直在發展科學技術,有些科學技術是造福人類的,但有些科學技術在慢慢地毀滅人類。人類諸多的折騰,無數的干預,都在讓結果變得更加糟糕,最近這幾十年、近百年來,人類的努力已經把地球破壞到不成樣子了。天災頻繁。人類的壽命不知道已經少了多少歲了。非常恐怖。老子時代也是這樣。當然,那時折騰世界的不是科學,而是人類的慾望和戰爭。社會非常動蕩,「智者」永遠在折騰,戰亂導致老百姓流離失所,各種哲學和主張也讓人無所適從。
趙匡胤建立宋朝的時候,旁邊還有幾個國家,包括李後主統治的南唐,還有陳後主的陳國。這些國家的老百姓本來活得很好,但趙匡胤心裡不舒服,老想把這幾個國家給滅掉。為什麼?因為,「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意思是,自己的睡床旁邊,怎麼容得下另一個人在那兒睡覺呢?這個鼾睡的「他人」,指的就是鄰國。所以,趙匡胤就發動戰爭,把這幾個國家都給滅掉了。
?這一點歐洲比中國好,歐洲沒有這種思想和觀點。法國旁邊也有很多小國,但他不會覺得旁邊有幾個國家,他覺得不舒服,然後就把人家給滅了。歐洲有無數個小國家,有時,你一天可以穿越好幾個國家。在過去的中國,這是不可思議的。中國的國君可能想不明白,你為啥不把它們都滅了,統一你的霸業啊?中國文化中就有這種霸道的內容,它屬於一種政治智慧、政治哲學,它讓中國的統治者總想把別人滅了,自己擁有更大的疆土。所以,中國的政治格局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西方則是共存。古時候,希臘有無數的城邦,大家一直和平共處。這就是因為文化不一樣。所以,老子非常反感中國那些所謂的「智者」和「聖人」,他認為,就是這些人讓中國民族陷入了巨大的災難。事實也的確如此。當時的智者和聖人就是干這個的,他們必須這麼活著,如果沒有戰爭,沒有糾紛,沒有爭鬥的話,就沒有他們的存在意義了。所以,他必須有這樣一種政治哲學。也就是各種偽詐的、假仁假義的、貼滿各種標籤的思想和流派,大家鬥來鬥去,折騰來折騰去,讓老百姓無所適從。現在也還是這樣,雖然不再流行古時候的那種戰爭哲學,但仍然流行一種追名逐利、投機取巧的哲學,教你如何成功,用身價有多少個億衡量你的成就和價值。這樣的東西,是老子非常反感的。?不過,過去的中國文化雖然有它不完美的地方,有個地方卻非常好,就是對道的認可。老祖宗有一句話,我們老說,就是「朝聞道,夕死可矣」。生命有多長沒關係,只要能證得智慧,證得大道,就算立刻就死去也沒關係。在那個時候,只要你是個有智慧的人,全社會都會尊重你。比如剛才說的嵇康,他雖然是中散大夫,但人們崇拜的是「竹林七賢」之一的他,他在遭到小人陷害時,不過是山野里的一個鐵匠,打鐵度日,終日逍逍遙遙,根本不問政事。鍾會之所以陷害他,是因為鍾會慕名去找他,卻被他冷落了,於是鍾會懷恨在心,逮到個機會,就把嵇康給害死了。不過,鍾會雖然害死了嵇康,卻也從另一個層面成就了嵇康——他突顯了嵇康的人格魅力,也讓嵇康有了一個詩意的落幕。雖然嵇康的落幕沒有蘇格拉底那麼震撼人心,沒有耶穌殉難那麼悲壯,沒有釋迦牟尼和密勒日巴那麼感人,也會讓人覺得這個人也不錯。
莊子也是如此,莊子只是一個漆園吏,後來還是個賣草鞋的。在我們這個時代,不會有任何人關注他。但這個人在那個時代居然名滿天下,連楚庄公都派人送厚禮給他,請他當相國,輔佐自己。現在看來,這真是不可思議的事。你能想像,將來的某一天,國家領導會到苦力堆里迎請某位賢聖,請他當我們國家的總理嗎?所以,哪個時代就有哪個時代的故事。更有趣的是,這個賣草鞋的人拒絕了楚庄公的邀請,但全社會都敬仰他、尊重他。在今天這個時代,這種事有可能發生嗎??老子為我們提供的精神營養實在太豐富了,足以讓我們感受到一個質樸和諧的世界,感受到一種不破壞自然、不破壞和諧的內涵。現在人為啥覺的壓抑痛苦,就是儒學運用的結果,是亂人心意,矯人性情。
雞和鴨哪個更好吃?
儒和道並不對立
儒家最經典的是孟子與梁惠王的利義之爭。
幾千年以臣道自居,確不知王者並非都如堯舜禹,也不能被名臣感染成堯舜禹。某種意義上,我們現在的治國思路,很多如同孟子見梁惠王,齊王說的類似不管真心假意,確實多以仁義自居
道家講究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里有一句,不尚賢,使民不爭,更不同意立標杆等道德榜樣關於儒家與道家哪一家更適合現代人生存我覺得這種問題討論的沒意義學習孔孟"之道也好,學習老莊思想也好都不是以適應生存為目標的哲學。儒釋道思想被稱謂哲學,同時又算作信仰哲學本身是在討論從哪來, 到哪去 ,我是誰的三大問題。這些和生存,或者說任何時代生存的基調不衝突 不矛盾那麼儒釋道三者誰更好,更值得研究?
其實三者殊途而同歸,最終的目標和終點都是一樣的,又何來哪個更好一說。現代中國社會很大部分就是儒學的發展結果,你覺得哪一個更可取?
推薦閱讀:
※儒學核心思想是否已經和當今社會格格不入?
※《大秦帝國》小說中曾有張儀兩罵孟子的場景,你怎麼看?
※屌絲們所不知道的孔子——作於孔子2567歲華誕日
※三教合一:「拿來主義」,是想拿就能拿的嗎?
※韓國為什麼會拋棄中國文化,轉型為一個基督教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