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是普世的、跨民族的嗎?
不是,只有邪教才號稱自己是「普世」的,才稱自己放之任何情況下皆正確。儒學不是,儒學是以家庭為核心,道德為終極關懷。各國的道德標準與道德的意義皆不同,所以儒學只有在同文化帶上是通用的。
相對於拿大砍刀、騎士茅推廣的天啟宗教,儒典在同文化帶則是自發引入。明太祖末征朝鮮,朝鮮主動程朱化。明清末征日本,江戶幕府則以朱子學為意識形態。這也說明在同文化帶上,儒學有著天然的優勢。
其實中國古代歷代統治者都沒能吧 儒家思想完全作為自己的統治思想 現代的儒家思想是融合了法家一大部分的思想 並且演化成一種統治的手段
儒家思想的誕生源於周朝禮崩樂壞 所以孔子把禮樂作為自己思想的核心 要求恢復周朝的禮樂等級 到了孟子的時候 他特彆強調孔子所說的仁 要求統治者實施仁政 減少對於農民的剝削 但是他的思想也是有局限的 他的這種說法完全取決於統治者自己 他自己的說法在當時也沒能得到認可 到了宋代以後 文人當道才把他提出來 孟子的額地位才一天天提高
儒家思想自其誕生的那天起 就遊離於統治者的思想以外 春秋戰國的時代 列國紛爭孔孟那一套思想壓根都沒人鳥你 各國當權的 皆為法家 縱橫和兵家 因為這些人可以保證自己的國家不被他人吞併 至於 孔孟那一套 還是一邊歇菜去吧
秦以法立國 又毀之於法 接替秦而來的漢 為了安撫天下人心 同時也保證自己的政權的穩定選擇了黃老之術 無為而治 但是到了武帝時期 一個儒家史上彪炳千秋的人出現了 他就是董仲舒
他的說法一儒家的宗法思想為依據 融合法家陰陽之雜說 總結出一套封建神話思想 將神權 君權 夫權和夫權貫穿一體 鼓吹君權神受 君權授之於天 天不變則道不變 君臣 父子 夫妻尊卑順序永遠不變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 儒家思想已經變成維繫封建統治者的一種手法手法 不再是一種思想自漢代以後的歷代統治者在推崇儒家之舉往往事粉飾太平 做做表面文章而已 從根本上來說法主儒從才是歷代統治者的根本思想先說結論,儒家一部分不是普世的,一部分是普世的,但即使有普世的部分,也由於儒家的華夷之辯以及偏狹的入世觀,而極大限制了其在世界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禮,其中的禮一般是指三綱五常,向下指的是農耕社會聚族而居的一些規則,很難向游牧、漁獵、工商社會推廣,所以即使中國西藏、新疆、蒙古甚至雲貴地區,儒家都寸步難行,更煌論向世界推廣其生活方式。向上指政治上的等級制度,這也是崇尚自由民主平等的現代社會拒斥的。
仁向上是所謂的仁政,即通過公權力為人民做好事謀福利。雖然福利國家曾是全世界的政治正確,但在民主國家造成了卯吃寅糧的災難,而在威權和極權國家,造成了大規模尋租活動,越來越難以為繼,所以也很難稱之為普世價值。向下仁可歸結為仁義道德,如果去除強迫性以及一些不合時宜的東西,儒家的仁義道德還是有一定的普適性的。但是,儒家不斷強調華夷之別,又將入世偏狹地理解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只知道走上層路線,對企業、宗教、慈善、環保、工會、行會等民間組織的力量持消極態度,也就極大地削弱了其普世的程度,尤其是對宗教的消極態度,直接斷絕了通過信仰的力量向全世界普及自已道德信條的路徑,而後者正是基督教、伊斯蘭教的長處。不是。如果是前幾天,可能還會說不太清楚,但正好這兩天在看金觀濤的中國思想史十講,開宗明義的說只有中國是以道德為終極關懷。總結的很好。之前李澤厚先生總結中國文化說我們是情本體。結合兩位於中華文化有深刻認識與總結的宗師的看法,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已說的很清楚深刻了。當然,現在的所謂普世價值也是原本西方的獨特價值,只不過西方通過殖民征服使之成為了普世價值。在這種情況下,要麼我們接受西方的普世價值然後加以合理的改造,融入進去。要麼發動世界戰爭打敗西方,才能推出自己的普世價值,當然,前提條件是我們有。以儒學在國內的尷尬,雖然我宗儒學,但本身就不認為現在的儒學就值得推廣,儒學的精神內核當然對中國人有著巨大的價值,但儒學是講經世濟民的,但儒學的用,包括很多大家掛在嘴邊的話,和當下是不相容的,需要經過深入的批判和揚棄,然後再分析當下的問題、研究之、解決之,如此形成的儒學才值得向國民普及。期以百年,能有所成就不錯了。
當然,忠孝仁義完全可以作為全人類的道德標準,沒人想做一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吧?
我一直覺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應該成為人生所奉行的最高道德準則!
分析一種思想是否普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
第一,該思想的主要內涵
儒家,題主所說儒家究竟是哪個時代的儒家呢?如果是東周時代的儒家,那麼很難說是普世的,早期儒家的核心是「禮」,「仁」。仁似乎可以為大眾所接受,但「禮」未必。「禮」是一種制度,用以規範國家、臣民行為,和西方其它國家的習俗、思想未必接軌。如果是說後世改良的儒家,加入道、墨、法等等思潮,表面上看似乎很普世,講的都是世界人民喜聞樂見的東西,然而儒家的內核仍沒有變,它提倡的以「禮」實現社會長治久安的觀點只能說對部分民族有用處,對於一些社會習俗比較剽悍的民族,這是難以想像的。也就是說,儒家缺乏一個對於規矩破壞者的約束機制,片面強調道德的作用又容易使人進入禁欲主義、保守主義的圈子。第二,該思想針對的對象儒家以及東周大量的哲學思想,其針對對象都是政治人物,包括國君、大臣和準備成為統治集團的廣大士人,對於普通民眾則採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態度。也就是說,在儒家看來,立志成為統治者的人更適合進行儒家教育(即使如此,相比「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已經進步太多)。對於無意出仕的人來說,儒家思想作用有限,其道德說教缺乏說服力和邏輯性。對學識較少的人尚有吸引力,但卻難以令真正身居高位、閱歷豐富之人信服。第三,該思想的傳承
儒家思想自東周時代起,精神內涵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對於儒家思想的範圍很難有明確的界定。有人只承認東周的儒,有人則把後世士人的思想結晶都劃歸儒家思想。一個難以界定的思想如何普世呢?進入20世紀,西學東漸,很多人又將西方思想附會進儒學經典的解釋中去,令儒家思想更加混雜,甚至可以說,許多人所推崇的,意欲推廣至全人類的思想恰恰源於外國,只不過我們把它換了一身紅裝。綜合這三點,我認為,目前的儒家尚不具備作為普世價值觀的條件,但儒家具有優良的可改造可維護性,在新的時代總能以恰當的面目進入人們的視野,如果有識之士可以將新舊思想融會貫通,儒家思想未必不會發揚光大。推薦閱讀:
※《莊子》:仁義不過是繭,可以破繭成蝶,也可以作繭自縛
※淺析孔子對管仲的評論
※孔子的義與命——從子畏於匡談起
※孔子竟然不姓「孔」,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