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古典園林的歷史發展脈絡是什麼?


(個人總結,僅供學習參考,大家可作補充。)

園林,是指在一定的地段範圍內,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為地開闢山水地貌,
結合植物栽培、建築布置,輔以禽鳥養殖,從而構成一個追求視覺景觀之美為主的賞心悅目、
暢情舒懷的遊憩、居住的環境[i]。古典園林是歷史文化的載體,能夠體現一個城市的文化特色。歷史上福州偏安於一隅,較少受到北方戰亂的影響,歷史文化保留較為完好,促進了我國的文化多樣性。對福州古典園林設計特色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1.州概況

福州,福建省省會,位於福建東部、閩江下游及沿海地區,與台灣隔海相望。

建城於公元前202年,歷史上長期作為福建的政治中心,同時也是經濟、文化、科研中心以及現代金融服務業中心。鴉片戰爭之後,福州作為五口通商口岸,正式開始實行自由貿易。1845年英國於南台島建立起領事館之後,福州先後建立了十七個國家的領事館。台江沿江地區和上、下杭一帶成為當時進出口貿易的中心。

福州的氣候屬於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如春,溫暖濕潤,夏長冬短。福州的地貌屬於典型的河口盆地,四周群山環抱——東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蓮花峰。城內于山、烏山、屏山「三山」鼎峙,閩江穿城而過,形成了福州「三山一水」、「山在城中,城在山內」的獨特風貌,故福州亦稱「三山」。

福州植榕,古已成風。北宋太守張伯玉在福州城內遍植榕樹,形成了「滿城綠蔭,暑不張蓋」的獨特景觀,使福州又有了「榕城」的美稱。宋時福州已普遍栽培茉莉,茉莉花茶作為福州特產,產量和質量都居中國之首。

2.福州古典園林歷史

2.1福州古典園林的萌芽時期(閩越、秦、漢)

先秦古籍《山海經》中出現了福建最早的名稱——「閩」,其土著居民在歷史上被稱為「閩人」。《周禮》也有「七閩」這樣模糊的記載。

公元前306年,越國滅亡後,越王族中的一支帶著中原和吳越文化南奔入閩,與福州當地居民融合,形成了「閩越族」,也稱「閩越人」。

公元前222年,秦朝設閩中郡,中國版圖上第一次出現了福建行政區。

公元前202年,漢高帝封無諸為閩越國國王,建都於冶城,即今福州冶山一帶,又稱東冶。此乃福州建城之始。

公元前206年,據《三山志》中記載,閩越王無諸建國後不久,在福州東郊金雞山之北,登雲路下的桑溪,「流杯宴集」。此乃福州園林之始。這比紹興蘭亭王羲之的「曲水流觴」還要早五百年。清《讀史方輿要記》載:「閩越王無諸開國都冶,依山置壘,據將軍山、歐冶池以為勝。」[i]其中歐冶池曾是無諸鑄劍處。明《八閩通志.山川》載:「越王山,在府城北,半壁城外。一名平山,或曰屏山。劍池,相傳越王無褚淬劍處。」[ii]後續朝代多次在此地修亭、台、池、院, 甚至環池一周達數里,有禊游堂、利澤廟、 劍池院、秉蘭室、五龍堂、歐冶亭等。今此地仍存有越王台遺址,歐冶池位於其旁[iii]。

公元前110年,漢朝滅閩越國,強制部分閩越人遷徙到江淮一帶,使得大部分閩越族消亡,冶城衰落。

公元前85年,漢昭帝劉弗陵在冶城原址設立冶縣(在今福州鼓樓區)。逃亡山林的閩越人復出,重建家園,閩越文化得以延續。

閩越王無諸時代的「流杯宴集」是福州古典園林的最初形態,結合對歐冶池的史料分析可知,此時福州園林主要為王公貴族所有,屬於私家園林,多為封建領地的附屬物,具有起居、休閑、娛樂、生產、軍事等性質。漢朝滅閩越國後,福州園林發展遭遇重創,停滯數年,但又因地處偏遠,仍保留有完整的封閉的閩越文化,使得福州的古代園林文化表現出其特有的形態。

2.2福州古典園林的發展時期(魏、晉、南北朝)

260年,三國時期,東吳景帝孫休為開展海上貿易,在福州設「典船校尉」,負責造船,福州為東吳的造船中心之一。

305年,永嘉二年,社會政治動蕩不安,「八族」南下入閩,史稱「衣冠南渡」。漢文化大規模傳入福州,其中也包括了當時先進的燒灰、磚瓦等製作技術及建築技術。

280年,太康元年,晉武帝司馬炎滅吳後,於在吳所置的建安郡地,增設晉安郡,下轄候官、原豐、晉安、羅江、溫麻等5縣(其範圍相當今福州市、寧德地區、莆田、泉州、漳州、廈門等地域)。

282年,太康三年,福州首任晉安郡太守嚴高,修築子城,開鑿東湖、西湖以及運河(即今天的晉安河),奠定了後世福州城市形態的基礎。與此同時,佛教傳入福州,嚴高又在城北興建了福建第一座佛寺——紹因寺,寺觀園林開始出現。自此之後,福州浮屠之風日盛,陸續修建了開元寺、西禪寺、法海寺等十餘座寺院。據《三山志》中記載,南朝梁時福州修建的浮屠,「高者三百尺,至有倍之者,鑽竣相望。」[iv]俗語道:天下名山僧佔多,名山古剎,相得益彰,福州自古就有「西旗(山)東鼓(山)」,「一旗二鼓」之說。清《榕城考古略》載:「大海在外,是謂鼓山;西山邐迤稍卑,狀若展旗,曰旗山,以配鼓。」[v]

548年至552年,南朝侯景之亂時期,中原部分士族和百姓大規模南遷入閩,掀起了漢族移民入閩的高潮,使得相對閉塞穩定的福建在中原先進文化的衝擊下大幅度發展了當地的農業及手工業。

總之,在魏晉時期,福州仍是待開發的蠻夷之地,但隨著人口的遷徙和增加,中原文化和佛教的傳播,配合著特定的自然條件,促成了後世閩東山水園林和寺觀園林的產生。

2.3福州古典園林的鼎盛時期(隋、唐)

607年,大業三年,隋煬帝廢州並郡,福建地區只設建安一郡,轄四縣:閩縣、建安、南安、龍溪,郡治設在閩縣。福建的政治經濟中心從閩北轉移到了福州一帶。

615年,武德元年,唐朝高祖又改郡為州,設泉州(今福州)、建州、豐州(今泉州)。

725年,開元十三年,原閩州改名為福州,福州之名肇始。中唐以後,福州的經濟和文化得到了大幅度的發展。中晚唐中原動蕩,北方漢人持續移民入閩,並為福州帶來了江南地區的文人造園風氣。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學家黃滔詠:「暮客開新第,詞人遍有詩。山憐九仙近,石買太湖石。」[vi]由此可見,當時福州地區財力雄厚、附庸風雅的王公、貴族、地主、富商、士大夫等已懂得在園林中用太湖石修築假山。晉代八姓衣冠入閩始祖之一晉安郡守黃元方六世孫,名儒黃璞,晚年歸隱之處祖居黃樓便是以怪石重疊,曲徑盤旋的假山為特色的。

879年,黃巢軍隊一度攻佔福州城。

893年(景福元年)王潮、王審知率軍佔領福州,並以福州為據點統一福建。

909年(開平三年),王審知建立閩國,定都福州,並帶來中原移民潮,史上被稱為「十八姓從王」,福州族群逐漸形成。

王審知在位期間,擴建城池,將子城和老城囊括其中,將烏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內,從此福州得名「三山」;又于于山、烏石山建了抱恩定光多寶塔(白塔)和堅牢塔(烏塔),
此後「兩塔」成了福州的標誌;城內民居逐段以高牆隔開,漸形成「三坊七巷」布局雛形;同時將西湖與南湖相接,形成新的水系形態。

到了閩國後期,王延鈞稱帝,在西湖湖濱大興土木,建造「水晶宮」,並在園內建亭台樓榭,於湖中設樓船。王延鈞建東華宮,「窮工極麓,宮中供匠作者萬人」[vii],王繼鵬任內「作紫微宮,以水晶飾之」 [viii],西湖後來即成了閩王朝的御花園。閩國後期的宮苑規模龐大,佔到城池的三分之一,到了宮室台榭,崇飾無度的地步。

由於閩王和他的後人均為虔誠的佛教徒,這一時期福州還興建了許多佛教寺廟,中國南方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華林寺大殿就建於這一時期。今之西禪寺、林陽寺及鼓山湧泉寺等寺觀及園林,均始建於唐末五代,那時的鼓山已被譽為「全閩二絕」之一,作為名山古剎其佛寺建築及園林環境已相當的完善。[ix]宋代梁客家《三山志》中道:「王氏入閩,更加營繕,又增為寺二百六十七,費耗過之。自蜀吳越,首尾才三十二年,建寺亦二百二十。」那時的鼓山已被譽為「全閩二絕」之一,作為名山古剎其佛寺建築及園林環境已相當的完善。[x]由於閩國中後期王室內亂,福州也遭受了諸多動亂和戰爭。

945年,閩國被南唐所滅。

947年,吳越擊敗軍閥李弘義而控制了福州。

974年,吳越王錢弘佐長子,刺史錢昱,擴建城池,大興土木修園建宅,如甘棠院等,史料描述:「乃卜築。處花心者曰夢蝶亭,瞰水際者曰枕流亭,引爽氣者曰臨風亭,眺夕照者曰琪霞亭,而又別創小齊甲於四亭,不獨用之待賓,亦可處茲為政,乃目之曰甘棠院。」[xi]儘管這幾十年間福州幾番易手,但因遠離中原,此時已被建設得無比繁華。

隋唐時期,中原離亂,北方園林遭到嚴重破壞;江南園林則因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文薈萃,迎來了一個興盛期;福州園林也由於地處東南邊睡,也沒有受到戰爭的影響。得益於閩國前期的安定發展,福州在五代時期非常繁榮。北方漢人移民帶來的豐富的園林文化與造園技巧,使福州地區各種類型的古典園林也都得到全面發展,城市形態與特徵逐步凝定。

2.4福州古典園林的轉型時期(一)(宋、元)

978年,宋太平興國三年,北宋吞併吳越,福州被納入宋朝版圖。從此,福州進入了歷史上的黃金時代,人口、經濟、文化都達到一個高峰,成為為宋朝六大城市之一,同時也是宋朝造船業的中心,以及科舉文教的領先地區。

1069年,福州太守程師孟擴建城池,為烏山三十六奇景之一——衝天台篆書石刻,並在其不遠處建道山亭,同時立了道山亭題刻。

1044年,福州知州蔡襄大興水利,福州的城市內河水網體系就此形成,宋代時期福州的繁榮與該「水城」規劃緊密相關。相當於高速公路般的河道,為城市交通帶來了便利,由此帶動經濟發展。宋代福州城類似義大利威尼斯,內河河道能容許起碼7噸重的大船通過,同時還配有碼頭、港口,甚至還有調蓄水流、管理船舶的水閘。詩人龍昌期曾在描寫安泰河的詩中寫到:「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xii]

1056年,蔡襄又在侯官、閩縣、懷安三縣興修水利工程,並在「樂游橋」(今晉安橋)處,開挖福州第一條貫穿城區和郊區的南北「大運河」,把閩江與福州北郊的溪流聯繫在一起。福州的農業以及商品經濟因此得到高度發展,海外貿易也得到了迅速發展,甚至出現了當時的奢侈品「玻璃」。

1065年,福州太守張伯玉在福州遍植榕樹,福州因此得名「榕城」。羅畸《福州》詩云:「山圍碧玉神仙島,地涌黃金宰相沙。丹荔熟時堆錦繡,翠榕空里起龍蛇。」

1120年,宣和二年,提刑司署內的樂圃向公眾開放。據《福州府志》記載,「庭之南有二亭:東曰『熙春』,西曰『藏春』,遍植荔枝,有樓曰『荔枝樓』。左右二沼,植蓮其中,名曰『清逸』。總而榜之曰『樂圃』。每歲二月,府開西園,提刑司亦開樂圃,各一月乃止。今悉湮廢。」與此同時,西湖也由閩王的私家園林轉變為公共園林。

1276年,蒙古軍隊攻佔臨安,南宋益王趙昰以福州為行都稱帝。十一月,蒙古軍隊攻佔福州,趙昰南逃。元代福州大部分時間作為福建首府。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描述了他眼中的福州,讚美福州是「閩國美麗的首都。」 [xiii]記載中閩東元代遺存的私家園林有西坡園,現已無存。

宋代海上貿易的發展促進了福州城市的經濟發展,再加上山水之勝,人文之雅,福州古典園林也進入了獨特的轉型時期。

此時的福州私家園林在審美方面更加濃於文人的高雅氣息而絕去奢華,追求「簡遠」、「疏朗」、「雅緻」、「天然」;其在使用功能方面也不同於前代,宋代的私家園林的所有權雖歸園主,但逢年過節都會向市民開放,具有公共園林的性質。

福州的園林在元朝也有很大發展,但由於元朝是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且頻繁戰亂,在中國園林史上元不佔有明顯的地位。

2.5福州古典園林的成熟時期(明、清)

1368年,洪武元年,福州被劃入明朝版圖,此後便一直是福建的首府。

1396年,得益於福州發達的造船業以及先進的航海技術,福州三十六姓開始遷居琉球,而鄭和艦隊也選擇長樂縣太平港作為停泊基地、物資採辦地及開赴西洋的起點。很多學者認為鄭和艦隊的寶船即是福州製造的福船(古代木質海船代表),而大批幹練的福州籍水手則活躍在鄭和艦隊中。
此後福州港口勃興,外貿鼎盛。

1474年,福州成為福建市舶司的所在地,同時也是中國用於接待琉球使者和商人的重要樞紐。督舶太監在烏山西北處建中使園用以游宴,其園內「高台曲池,花竹清幽」,景色宜人。

1562年至1563年,福州屢被倭寇進犯,戚繼光曾兩度入閩平定倭寇。

1573年左右,萬曆初,尚書馬森在其父所建的驄宅的基礎上築鍾邱園。據《鍾邱園記》記載,園內沿路兩旁種有竹林,「游者從青陰中行,惟聆風篁之聲,戛玉敲瓊,自然成韻,仰視不見天日也。」又祠西別圃中種植了大量的柑橘和柚樹。樹林深處,修建有藏書樓一幢,樓四周羅列木石、花卉等作為點綴。

1613年,閩劇始祖之一四川按察使曹學佺遭謗罷職,回歸鄉梓,建石倉園,以藏書會友,閩中文風因之昌盛。

1624年,福州與歐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義大利等國的文化貿易往來日趨頻繁,福州手工業日益發達,出現了「被及四方」的繁榮昌盛的商品經濟。艾儒略將天主教傳入福州。

1645年,明唐王朱聿鍵於福州稱帝,改元為隆武,並於同年開鑄隆武通寶錢。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與清軍一度在福州地界進行拉鋸戰,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

1646年,清軍擊潰隆武政權後攻佔福州。

1661年,鄭成功率軍橫渡台灣海峽。

166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大員(今台灣台南市境內)的駐軍被鄭成功徹底擊敗,台灣被收復,從此開啟了鄭氏台灣統治。

1674年至1676年,靖南王耿精忠以福州為根據地與吳三桂合兵入江西反清。傳說耿精忠有帝王之志,其王府為「耿王莊」(現位於王莊),並在王莊南面萬壽河畔興建後花園,取「玉帶環腰」、「萬壽無疆」之意。據史料記載,耿家別墅花園規模宏大,面積達上百公頃,亭台樓閣可媲美蘇州園林。園內設「象園」以飼養印度象,是福州「象園頭」、「象園橋」地名的由來。現在的「鶴存巷」原是耿家飼養白鶴的地方。三藩之亂時期動蕩的社會政治局勢導致清政府施行海禁、遷界政策,福州沿海居民被迫內遷,加之清朝初期的重農抑商政策,福州沿海經濟遭到重創。

1684年遷界政策取消。福州重新成為中國重要的海洋貿易中心,其主要貿易對象是琉球和日本,許多福州府人移民琉球和日本。清代三藩之亂時期的遷界政策取消後,福州繁榮的經濟使得人口猛增,各城區中心地帶的私家園林數量大幅度增長。

1844年,鴉片戰爭之後,福州作為五口之一正式開埠。

1845年,英國領事館建立於南台島,此後又有十七個國家先後在福州設領事館。台江地區沿江和上、下杭一帶成為進出口貿易中心,彙集了大量外資、民營與官營的銀行、企業、商號等。

1847年,基督教新教開始在福州傳播,並在此後創立了許多教會學校和福州最早的報紙和期刊。

1864年,福州建造了第一座泛船浦天主堂(現今位於泛船浦新民街北、海關巷東)。西方建築園林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福州園林文化。

1866年(同治五年),清政府在馬尾設立了福建船政局(後改福州船政局)以建造現代艦船,並開設福建船政學堂培養相關人才。隨後福建水師成立。

1877年,清官員龔易圖在烏石山西南隅建造雙驂園用以藏書。雙驂園內曾種有大量荔枝,故舊名荔枝園。

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在馬尾港發生的馬江海戰導致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

1885年,刑部尚書陳若霖曾孫陳寶琛在祖地螺洲修建著名書院「陳氏五樓」。其家祠陳太尉宮建築造型中西合璧,典雅而極具特色,園內竹影婆裟,有魚池假山、庭院花園等,融合了江南私家園林意境和北方庭院風格,成為當地經典。

1892年,龔易圖贖回三山公館,改建家廟,成為晚清最大的私園「三山舊館」。館內有白洋樓、觀袖亭、西式門廳和廊柱等

1909年,清朝立憲運動後,福建省咨議局於在福州開幕。晚清的福州是中國較為現代化的城市。

1911年11月9日,福建同盟會擊敗清軍,佔領福州,成立了福建軍政府。

明清時期,福州不僅經濟繁榮,文化也十分發達,促使了整個園林大環境的形成,使得園林文化、園林意境的追求滲透到了民眾的生活當中。其中文化名人與古典園林的關係最為密切,福州古典園林風格也從唐宋時期的自然山水園轉變為人文自然山水園。人們造園時,即兼顧功能又十分講究園景意境的開拓與深化,往往每園必有名,每景必有詩,對意境的追求始終如一。

在該時期,福州私家園林數量大幅度增長,一時間城中宅園林立,其中不乏大量的意境深邃,詩情洋溢的文人園林,如鍾邱園、石倉園等。但有一定規模的私家園林,現今遺存的不多,大部分更似嶺南園林庭院規模並不大。遺存較多的名人庭園主要集中在古城三坊七巷、朱紫坊以及周遍十邑某些地區。其建築布局為多直線進深式,建築形式特徵多為獨特的鞍式曲線山牆。多數人家把花園、書屋、假山或園池放在一側,以突出中軸線,福州人稱「三落透後」。

此外,這一時期的官吏富商衣錦還鄉後多會在近郊或郊縣祖屋精修家祠、書樓、私宅等,故除私家園林外,書院園林、家祠園林、陵墓園林、會館花園等倍增,園林的多重功能性更加突顯。如因眾多珍貴藏書而聞名的龔易圖的雙駿園、陳寶琛的陳氏五樓、徐煙的紅雨樓等。

另外,明清時代出現許多詩歌水平很高的詩人,如今烏山石上仍留有兩百多處名人摩崖石刻。程師孟、陳襄、湛俞、趙汝愚、朱熹、梁克家等著名的官吏和文人都在山上留下詩文和題記。福州古城內于山、烏山的名邑風景園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

至晚清,由於東西文化交流頻繁,許多名人留學歸國後,普遍喜歡將西方元素滲透至中國古典園林中。如位於北大路晚清最大的私園「三山舊館」。

3.結語

從閩越王桑溪流杯宴集始,福州古典園林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發展,隋唐時期的鼎盛,及宋元時期的轉變,在明清時期達到高潮。福州地處江南與嶺南地區之之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其古典園林既融合了江南與嶺南的園林建築與園林技法,又很自然得將西方元素滲入園林之中,同時還保留有自身獨特的鄉土特色,且與歷代名人關係密切。福州古典園林史,是閩東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閩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縮影。

[i] 周維權. 中國古典園林史[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9.

[i] [清]顧祖禹撰. 讀史方輿紀要:正文卷九十六,福建二[M]. 館藏稿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ii] [明]黃仲昭修纂. 八閩通志卷之四:地理,山川,福州府,懷安縣,福州[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iii] 雷芳,朱永春. 閩東古典園林發展史略[J]. 華中建築,2009,07:152-156.

[iv] [宋]梁克家著,福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整理. 三山志[M]. 福州:海風出版社.2000.

[v] [清]林楓著. 榕城考古略,上卷,城櫓第一[M]. 福州: 海風出版社.2001.

[vi] [唐]黃濤. 陳侍御新居//全唐詩.第704卷036首. 揚州詩局刻本. 北京: 中華書局.1960.

[vii] 徐曉望. 閩國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7.

[viii] 徐曉望. 閩國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7.

[ix] 劉楓. 福州市寺廟園林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08.

[x] 劉楓. 福州市寺廟園林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08.

[xi] [清]林楓著. 榕城考古略,上卷,城櫓第一, 福州: 海風出版社.2001.

[xii] 闕晨曦,梁一池. 福州古代城市山水環境特色及其營建思想探析[J].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1:118-122.

[xiii] 雷芳,朱永春. 閩東古典園林發展史略[J]. 華中建築,2009,07:152-156.


對福州研究的挺深的,學習了!


是福州格致中學的同學嗎


推薦閱讀:

蘇州的一切,都透著姑蘇風骨里細膩與精緻
鄉土與現代——品讀「喜洲竹庵」
江南園林:小空間的營造法則
中國古典園林造林要素(築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築營造)的具體方法是什麼?
研究蘇州園林或中國園林的比較好的視頻或者書籍有哪些推薦?

TAG:歷史 | 福州 | 園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