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電影市場會不會像美國遊戲業一樣發生雅達利崩潰?

雅達利崩潰的詳情可以百度,我就不貼全文了。

大致就是在"爛遊戲也能賺大錢"的指導思想下,導致美國遊戲產業一夜崩潰。

在雅達利乃至美國遊戲業的發展史上,1983年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點。1980年代初,雅達利是美國遊戲業的霸主,佔據市場80%的份額,1982年營業收入高達20億美元。 然而,短短一年後,事態急轉直下。1983年,雅達利虧損5.36億美元。

那麼,中國的電影市場有可能會重蹈覆轍嗎?


我不能總是逗樂子和撕逼呀,偶爾還是要認認真真寫一個嚴肅答案的。

好,就決定是這一題了!

首先堂堂正正地給出答案:不會!

然後再來慢慢解釋原因吧。

雅達利崩潰,簡述一下就是,在於消費者對於遊戲這一產業失去了信心,且這種信心喪失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以至於整個產業失去了絕大多數的收入,無法繼續維持經營。

而這一崩潰出現的原因,可以分解為以下三條:

1,雅達利在任何意義上都完全壟斷了北美遊戲市場,幾乎不存在任何競爭者。

2,直到80年代初期,美國市面上也沒有專業的遊戲雜誌。

3,遊戲作為一種娛樂消費品,需求剛度是很低的。

以上三點,是造就了雅達利崩潰的原因,依照重要性從高到低的順序排列。

接下來,我們來逐一用這三點原因來分析當前的大陸電影市場。

1,雅達利在任何意義上都完全壟斷了北美遊戲市場,幾乎不存在任何競爭者。

壟斷意味著,壟斷企業在得到所有利潤的同時,也必須承擔所有的商業風險。1982年的雅達利,正是處於這樣一個境地。儘管市面上還有Intellivision這個競爭者,以及Activision這樣的第三方軟體商,但它們佔據的市場份額相對於雅達利這個龐然大物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在我看來,這是崩潰發生原因中最最重要的一條。在當時的環境下,雅達利和遊戲(機)是被當時的消費者作為同義詞來看待的。要打比方的話,有點類似在IOS和安德猴出現之前的智能手機行業。對那個時候的人們而言,塞班就等於智能手機,智能手機就等於塞班。

所以,而當消費者對雅達利感到憤怒的時候,這種憤怒的對象理所當然地被等同於了整個遊戲產業。

當然,雅達利崩潰並不僅僅是ET一款遊戲造成的,也包括了前期作為鋪墊的各種第三方劣質遊戲。但在分量上來說,兩者絕不能等而視之。ET不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是在馱滿稻草的駱駝身上壓上的一對杠鈴。

因為美國消費者的心理是這樣的——

「我操!你他媽是主機商啊!你是第一方啊!草頭軍做的遊戲瞎雞巴亂搞也就算了,你自己居然也瞎雞巴亂搞?炸裂了!!還有王法么!還有法律么!!!!」

請自動腦補把那個擼啊擼圖標換成雅達利,謝謝。

現在,任地獄的WII U已經只剩半口氣了(別罵我我也買了),為毛大把大把的任豚還是對這貨有信心?

因為第一方給力啊(然而我買WII U是為了貝姐……)!

就算畫面還是上世代,就算再多的跨平台遊戲縮水,就算game pad再怎麼反人類,但我任有游(ma)戲(sai)性(ke)!

「我任第一方天下無敵!」

這就是支持任豚的唯一精神支柱了。

想想,如果現在任地獄從上到下突然腦子進水,腦子瓦特,腦子滑絲,把新作塞爾達做出了仙劍6的水平。

然後再把新作馬里奧賽車做出了沙漠巴士的水平。

最後再來個大炸彈,把新作馬里奧做出了……嗯……血獅的水平。

任地獄鐵定死得會比雅達利更快你信不信?

或者我這麼說吧——

到時候眾籌買兇做掉岩田聰的金額會是開發莎木3的10倍!妥妥的!

是的,就是這麼慘烈。

然而這對於遊戲業來說並沒有什麼卵用。不會再有一次任天堂崩潰。

因為這個世界上除了任豚以外,還有軟飯以及我們索狗啊!!

任豚對任地獄失去了信心,關軟飯和我們索狗屁事?

軟飯繼續士官長兄貴機器戰戰戰,我們索狗繼續大法好買買買啊!

死掉一個任地獄,對主機遊戲行業完全不痛不癢嘛。

更何況除了主機業,還有PC單機、moba和手游啊。

玩家們還是會去玩P社四萌,會去玩全戰,會去擼啊擼、會去各種氪金,prpr地舔艦娘們(是艦-娘們,不是艦娘-們)的大腿啊。

遊戲業不可能因為一家公司作死而整個蕭條的了。

同樣的道理,我們再來看看電影。

電影從來不是一家獨大的。

不談引進片有好萊塢的比弗利岳七本槍,有各種法國伊朗藝術電影,有印度三哥唱歌跳舞(這個我真的不知道有沒有引進過),就是光看國產片市場,那也是群(qun)雄(mo)並(luan)起(wu)啊。

有拍私人訂製這種長篇小品片的,有拍道士下山這種重口味床戲片的,有拍梔子花開這種歌曲同人片的,有拍青春期這種婦科醫學科教片的。

口味那麼紛雜,不可能同時期的所有電影都爛到讓所有人都看不下去吧。更不可能所有爛片都是一個電影公司出品讓所有人都對整個電影業看不下去吧。

2,直到80年代初期,美國市面上也沒有專業的遊戲雜誌。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消費者買遊戲只能撞大運。

沒有在80年代初期的美國生活過的,也可以想想我們的FC時代。

那時候我們買遊戲是怎麼買的?

看卡帶上的圖片,和盜版商加上的名字。

最多再加個小夥伴們之間的口耳相傳。

要是一不小心買了個渣卡帶,上面標的1000合1,插進去一看就兩款遊戲,還都是無聊到死的垃圾,心裡是不是會像滴血一樣?

那年頭的美國玩家也是這麼想的。

別說老美有錢,那年頭的遊戲也不便宜。

先看看遊戲機的價格。

original price是首發時的美元售價,而大號字體標出的數字,是相當於今天的美元價格。

1977年發售的雅達利2600,售價200美元,相當於今天的796美元。

而遊戲一般是售價35美元左右。

我們用圖裡的第三張,1982年的比值,是175對410,那35美元就是相當於今天的82美元了。

82刀啊同學們!這是什麼概念?這是接近100刀啊!!(倪萍臉)

你們看看60刀的《刺客信條 大BUG》在steam上發售後玩家各種如喪考妣的慘叫!

現在的玩家們,在買遊戲之前可以看各種遊戲網站遊戲雜誌(我也不知道現在遊戲雜誌這東西還有沒有了)評測,甚至如果不預購,等兩天再買的話,連攻略流程都能在油管上看著通關一遍。

就算最後拿到手的時候是個垃圾,只要製作方和發行方不是北軟和暢遊樂動這種垃圾,哪怕是EA和育碧這種業界毒瘤,也會用不知真假的歉意口吻宣布趕製補丁、送遊戲或者乾脆退貨的。

再想想當年的玩家,沒有任何資訊渠道,只能和純情日本少年第一次進AV租賃店一樣賭運氣不要碰上封面殺手。

他們懷著對未知的無限期待,35刀買了一個遊戲,發現是垃圾。

再懷著對未知的無限期待,35刀買了一個遊戲,發現是垃圾。

又懷著對未知的無限期待,35刀買了一個遊戲,發現是垃圾……

最後懷著對未知的無限期待,35刀買了一個雅達利自家的第一方遊戲,發現還是垃圾的時候……他們是什麼心情?

想要哭訴,卻發現自己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啊!沒有論壇沒有推特更沒有臉書,這種心裡的苦,能說給誰聽?

想要等補丁修復?對不起,那個卡帶的時代哪來的補丁?

想要退貨?對不起,這位客官,小號做的向來是一鎚子買賣。您還是請期待我們的下一款遊戲吧。

——期待你媽逼!都給老子滾!誰再玩雅(you)達(xi)利(ji)誰就是大傻逼!

於是大崩潰降臨了。

再來看電影市場。

感謝IMDB,感謝豆瓣,感謝知乎。

觀眾們在一部電影上線以後,可以馬上得到輿論的反饋。

而且,在這個用戶產生內容的時代,輿論並不是以前那樣,由影評人獨自把控的了。

就算髮行方請再多的水軍,也不可能讓一部爛片變成人人稱頌的精品。

在走進電影院之前,在意影片質量的觀眾可以有足夠大的機會,挑選自己喜好的內容,讓自己避開爛片的陷阱。

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踩雷啦!

這意味著,一部電影的觀眾,絕大多數都會是它的預期目標人群。

沒有了落空的期望,自然也不會有失望。

而沒有失望,自然也不會有對業界的憤怒。

3,遊戲作為一種娛樂消費品,需求剛度是很低的。

即便是在今天,電子遊戲在西方世界很多時候也帶著nerd的標籤。偶爾玩玩年貨什麼的不算,但凡重度投入的遊戲玩家,在社會概念里都是那種戴著眼鏡的死肥宅。

這麼說吧,如果在網上對一個美國女高中生介紹自己是個football player的話,在她的心裡你會是這樣的。

或者這樣的。

但如果對這個女高中生介紹說自己是個video game player的話,你的形象基本上差不多是這樣的。

或者藝術化一點的話,會是這樣的。

感受到差距沒有?

這還是2015年。

換了1982年呢?

所以,那個年代的遊戲玩家,除了小孩子就是宅男。

對於他們來說,遊戲是一種單人娛樂方式

我印象里,雙人同屏遊戲是在任地獄的FC時代才開始流行的。我查了一下,沒有查到雅達利上有什麼雙人遊戲。

而且到了今天也式微了。

既然是單人娛樂方式,那麼電子遊戲這玩意的可替代性就很高。

因為一個人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

我放棄遊戲這種娛樂方式,不會受到多大的損失,因為我還有很多別的選項。

而電影不一樣。

不管是現在還是過去,不管是西方還是中國,一個人去看電影都是很罕見很可悲的事情。

嗯,或許FFF團在情人節聖誕節去惡意隔座這種事情算是例外……

全家人一起去看電影,或者情侶兩個人去看電影,是一種重要的多人娛樂方式。這種娛樂方式的可替代性就相對於電子遊戲低很多了。

反過來說就是,剛度很高。

一對小情侶逛完了街,吃完了飯,干點啥?

坐公園板凳上吹冷風聊天?

哪來那麼多天可以聊?

看電影,是非常有效的,能夠在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裡拉近兩個人的空間距離而又不顯得尷尬,黑漆漆地方便干點不好意思在大庭廣眾下乾的事,同時還能有效地降低傻逼說話頻率的娛樂方式啊。

這種娛樂方式甚至已經重要到,能夠讓你心甘情願地掏幾十塊錢買一桶原料成本幾毛錢,綜合成本幾塊錢的爆米花的程度。

這是什麼概念?

想想吧,如果有一款遊戲,而典藏版價格翻番,贈品卻只是一個破手辦。

原型是左邊這樣,手辦大概長右邊這樣。

最後典藏版的銷量居然還能佔了總銷量的一半(看電影吃爆米花的比例應該有這麼高吧,在美國可能還不止),而且玩家還買得心甘情願。

你會不會覺得玩家對這個遊戲是真愛?

如果所有遊戲,都這樣搭售手辦而且都能賣掉一半銷量的典藏版,你會不會覺得所有遊戲玩家都對遊戲產業是真愛?

然而觀眾對待電影就是這樣的態度啊!!

如果當年的遊戲玩家能做到這種程度的一半,雅達利一直到現在都可以活得好好的啊!!好了,綜述一下吧。

題主不用擔心了,電影是不會死的。

甚至任何一個成熟產業,都不可能出現雅達利崩潰了。

因為同時滿足1產業被壟斷、2消費者沒有了解消費內容的信息來源渠道、3低需求剛度這三點的產業,目前已經找不到了。

(哦,可能交黨費這件事,以後滿足了條件3的話,可以算一個吧。)


並不會。

雅達利大崩潰是由於實行了「數量壓倒質量」的遊戲政策,市場湧現大量包裝華麗、內容同質化的垃圾遊戲,導致了惡性競爭,讓美國玩家對遊戲徹底失去信心,終於在1982年的聖誕節大崩潰,從而導致整個美國遊戲市場的大衰退。

中國電影行業每個季度排片就那幾部,而且即使是小時代這種爛片同樣有市場,觀眾口味層次多元,如果發生電影業的崩潰簡直是天方夜譚


美國爛片多到爆炸……………………


」有這種可能,當然,恐怕發生方式,過程和效果會不同。

其實好萊塢和寶萊塢(韓國我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以外,傳統的電影勝地都存在衰退現象,尤其是香港和日本。衰退是多方面的,不過當代環境下,電影製作本身的高成本和高風險,使得對於市場的過度敏感成為衰退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可能同樣一部作品,過去只需要滿足一個特定的小觀眾群就可以了,甚至算大賣了,但是當下作品必須攻佔某個大眾熱點,尤其是核心消費群體的熱點才行,應該說從本質上,這非常不利於電影業的發展,很容易陷入贏家通吃的狀態。在這種環境下,對於不像好萊塢那樣天然就佔據了資本高地,以及寶萊塢和韓國那樣市場高度保守的國度而言,電影業疲於奔命是肯定的,因為必然陷入集中競爭,砸特效、砸明星、尤其是砸市場進而保證砸熱門都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票房壓力必然會越來越大,整個產業鏈撐不下去是遲早的事情。這和單純的爛片還不一樣,爛不爛只能說是一種評價問題,問題在於不同品質和類型的片子是不是都有人看,好片沒人看也沒意義。美國電影的繁榮之處不僅僅在於奧斯卡高質片,或者票房印鈔機片,還包括始終繁榮的B級片市場,甚至錄影帶市場,當然也包括完全屬於最高端觀眾的藝術片圈子,這是美國電影百年之路最重要的成果,對於別的國家,哪怕是日本這樣原來引領全球的類型片大國,也難以做到。

大陸電影市場最近幾年的繁榮說到底並非大陸電影業本身的繁榮,而是消費市場的繁榮,實際上只是電影消費市場本身並不成熟的體現。說到底,觀眾對於看電影這件事的需求依然是非常原始的,看熱鬧的成分居多,對於電影的整個接受能力和水平依然是比較低層次的,也不存在非常特定的欣賞習慣。簡而言之,整個消費市場完全可以拿一些非常簡單的方式砸出來,比如題材、明星、效果等等,觀眾尚且無法對電影形成非常針對性的選擇機制,可以說對於編導演都還處於基本無感的狀態。簡而言之,大陸只是消費力快速增長了,但是消費者和之前幾年,甚至更早以前還沒有根本性的改變,整個通俗文化市場都還處於非常初級的狀態。因此,80年代電視遊戲業那種情況不會發生,因為電影的超高成本擺在那裡,但衰退卻幾乎是難以避免的,加上整個世界電影業本身就處於疲於追趕市場的時期,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和香港那樣的衰退對於大陸而言,很可能就是崩潰了(實際上大陸近幾年的主要票房大片幾乎是有限幾家大佬出產的,假如其中一兩家突然崩潰的話,連鎖反應恐怕會很嚴重,雅達利崩潰導致美國電視遊戲業完全崩潰雖然不會在電影這家百年老店出現,但少數電影巨頭衰退導致一國本土影業陷入長期衰退,卻不是沒有先例的,比如義大利,現在日本恐怕就走在這條路上,御三家現在都已經在崩潰邊緣了)。

真正和電影業形成良性互動的消費市場,恐怕還要等好多年吧,而且需要很多條件的配合,比如國產片型將來到底能放寬到什麼程度,創作群體能獲得多大的支持(其實應該說,大陸電影的人才群體是非常優良的,電影教育體系也絕不算差,對比一下這些年口水青春片里大陸電影學院出身的演員和港台偶像出身的演員就知道了),不過最關鍵的一點,過去全球幾大電影熱地的發展經過在今天真的很可能無法複製了,大陸電影將來要走什麼路,真的難以預測,但是像高票答案所說,電影市場上的每部片子都需要大多數買家買賬才能生存,那這個市場肯定是活不長的。當然,市場的成熟也有可能以這樣的方式起步,那就是大家都看煩了現在的國產大片,現在存在的票房點金術都失效了,不過這一點一定會引起市場衰退,問題只是衰退之後會怎麼發展(這種情況的標誌是像《未來水世界》那樣沒砸成功的大片,當然,這片子本身其實很不錯)。

文化市場的穩定有時候需要出產方對於觀眾保持一定的控制力,需要持續的培養消費者,說到底,就是把自己的標準灌輸給觀眾。假如沒有二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美國電影對於觀眾的培養,恐怕也沒有好萊塢的全球霸業了,但是,觀眾長大對文化產業是至關重要的。也許有一天,大陸觀眾對一部電影會說我看不懂,但是還是覺得好牛啊,我想再看,或者因為某部大陸電影而出現像星戰那樣的腦殘粉,那時候的電影市場就真的成熟了。不過如果達到這種局面,那應該就不只是電影一業的繁榮,而是整個通俗文化的整體繁榮了,通俗文學、電視、動漫、甚至所有周邊領域的共同繁榮才能讓這一天到來吧。很多人提大陸沒有好的類型片,其實你可以看看大陸有沒有國民級的偵探小說,恐怖小說,幽默文學,也包括漫畫,電視劇?其實武俠和言情,說白了是金庸和瓊瑤是過去三十年大陸唯一具有國民級別的通俗文化產品,而且長期都沒有後來人。網路文學可能提供了很多大熱作品,但是整體水平距離支撐一個通俗文化產業還非常遙遠,哪天某個大熱作品值得電視劇、漫畫、動畫、直到電影翻來覆去的炒冷飯時,這個群體才算真的成熟,可以獨當一面了。而相比於小說,電視劇,流行樂,商業電影在大陸其實是新鮮事物,可以說只能把英雄當做起點(是的,商業大片和一般意義上的電影是兩回事,只有商業電影成熟,一國影業才完全),離那一天還非常遙遠,甚至還完全沒佔據產業生態位(電影消費市場和本土電影業並不對等,以今天而言,即使完全沒有本土大片出產,大陸本土電影消費業業因為好萊塢的存在而完全能夠支持)

說到這裡,我又要提上海了,三十年代上海文化產業的巨大繁榮,真是值得當代本土文化產業從業者去懷念啊。


用gmat思維回答下,首先行業不同,遊戲業相似的場景不一定會在電影上面出現;其次國家不同,美國市場和中國市場之間有差異;再次時間不一致,80年代行業波動和30年後的今天沒有太多可比性;最後,並不認為國產佳片越來越少,近幾年也是有佳作出現的,電影市場剛剛興起的時候,中國也許一年只有一部話題作品,現在呢?幾乎每個月都有,數量的增多給人感覺是佳片比例降低了,實際上總數增加不少。


進口的都是還算不錯的,

國產片也不是沒好看的,

為什麼你會持有這個觀點。

你以為其他國家電視市場排片全是評分7.0以上的啊。

所以別用爛片佔領市場這個觀點來講這些話。

你覺得某些賣座的片子不符合好電影的要求,

其實你真要把那些豆瓣評分8.0的拿去電影院放,你會發現多數大家並不買賬。


兩碼事,大陸電影市場你自己亂做可有人家美國精良製作不斷輸入,崩不了。當初美國遊戲市場是雅達利一家獨大


某些導演,某些演員,某些廠牌會。

行業不會


現在的電影:

有的片子,靠明星加盟(一個不行就多來幾個);

有的片子,靠包裝精美(「中國第一部魔幻36D巨作」這種片子。。。);

有的片子,靠著導演的名氣(呵呵);

有的片子,靠賣肉打擦邊球(綁人就綁人,你那是什麼花式綁法。。。);

有的片子,靠炒作和話題性(「xxx跟他愛人#%*%#」「這是又有新片上映了吧?」);

有的片子,靠迎合觀眾的懷舊、不滿等情緒(上大學最記憶深刻的不應該是怕高數或四級掛科么。。。好吧,電影講的不是學渣和顏值低的人的故事。。。);

有的片子,靠原作品的名氣(「原著銷量xxx,各路老師大家力薦作品!!!」);

有的片子,靠預告片(對,說的就是那種所有精彩鏡頭都已經被包含在預告片里的那種!)

這種電影佔了大部分,更何況還有外來大片兒比著?

於是。。。慢慢的沒人看了,慢慢的電影市場就不太景氣了。。。

BUT,也有的電影,是靠認真努力、靠用心講故事、靠不把觀影群眾當白痴來吸引人。

雖然這種電影很少,雖然前期可能有這樣那樣的不足。

但觀眾也願意給這種電影成長的機會,也願意用實際行動表示支持。

雖然觀眾的數量相對主流群體也不多。

但總歸這樣的現象是令人欣慰的。

電影方製作在努力,觀眾也在鼓勵。

電影市場會不會像美國那樣,真說不清楚。

但正因為有雙方的努力,所以,還是值得讓人有些期待的。


電影行業的興衰有很大程度依賴熱錢的湧入程度,也就是房地產那些。


不會。

因為我們還有偉大的互聯網。

不過如果我們都通過網路渠道獲得觀影體驗(官方認可或默許),電影院或許就會失去活力(王思聰還能當他的國民老公么?)而紛紛關門;視頻網站將迎來騰飛的良機。


怎麼可能。

都市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相親見面很多都會選擇看電影,至於看的是什麼,重要嗎?


有可能 不一定在觀眾環節 更大可能是發生在「影院-院線」環節


在國內的話……低智商人類不滅絕這東西估計崩潰不了。


相比國產電影,還是國產遊戲發生雅達利崩潰的可能性大一些。

反正現在的國產遊戲界還不如像當年美國遊戲業那樣來一次「雅達利SHOCK」,說不定國產遊戲界全面洗牌之後能冷靜下來,才有時間思考和積累一下應該怎麼做遊戲、如何做遊戲、做什麼遊戲。不然像現在只有全民手游網遊,「撈一把就跑,真TM刺激」,都忙著撈錢,誰有時間管你遊戲的質素、內涵、劇情啊。


看看最近這幾天《小時代4》和《梔子花開2》偷《大聖歸來》的票就知道國產電影潛規則的水有多深了!經常是好的原創作品排不上檔(就拿《大聖歸來》來說,我們這裡除了萬達以外,其他的電影院基本上就是每天2場都在中午)!垃圾國產片排的滿滿的,還特么有偷票這種惡劣事情!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