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四年級的學生上歷史課有什麼弊端?
我是一名村小老師,教的是四年級語文和思想品德。 因為我個人反清觀念比較重(很痛恨清朝),而我的學生們卻覺得清朝很美好(大概是看多了清宮劇所致)所以我有時會用思想品德課來和他們講歷史,所講的便是關於清朝的種種劣跡。我覺得我應該讓他們明白清朝並沒有他們想像的那般美好,我要讓他們知道那個時代的滿族人對漢族都做了些什麼!當然,我知道不止清朝,還有很多外族侵漢的歷史,我也都一併講了。我要讓他們記住漢族人所受的恥辱! 有時我也會給他們上上漢族文化課,比如漢服。我個人覺得漢服是世界上最美的服飾,而且這本身就是漢族人的服裝,所以我會上網找很多漢服圖片給他們看,讓他們了解自己民族的服飾。之所以會給他們講漢服是因為我不希望我的學生連漢服是什麼都不知道。看到漢服就說是韓服或是和服的人真令我感到噁心,我不能讓我的學生也成為這樣的無知者! 以上為背景 某一次上課,我問了一個很老的問題:「同學們,你們是為了什麼而讀書呢?」於是,有學生回答為父母為祖國云云。可之後有一位學生的回答讓我震驚,小饒同學站起來擲地有聲地答道:「老師,我為漢族復興而讀書,我還要把中國失去的那些領土全都拿回來!」當時聽完我便有些熱淚盈眶(真不是我矯情,大概是有些感動吧,覺得自己講的那些沒有白費),可再一想,若果真他有那樣的能力會不會真的去奪回領土、復興漢族?(他上課很認真,學習態度很不錯,他也很喜歡歷史。我和他聊過天,聊天的時候,他知道的事情之多之廣讓我有些驚訝,很多歷史事件他都知道,有時我上課講歷史他也能搭上話或是提個問,而其他同學只是如聽故事般聽我上課。我覺得他不同與其他學生) 我突然對自己產生了質疑,我在想我是不是不應該和他們講那些殘忍的歷史?是否我在講那些歷史時已在他們心中種上了仇恨的種子?錯或對?是或否?
謝謝大家的回答,其實我只是想讓他們能夠了解一點漢族文化而已,並沒有什麼政治觀念,況且我也沒那麼高深,以後我也不會再講這些了
老師只需要傳道授業解惑,不應該把自己的政治觀念,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在課堂上強加給學生。
樓主是哪個學校的,我要報警。
你這樣教育孩子和ISIS有什麼區別?作為一個曾經立志做歷史老師的人,我說幾句吧。
我覺得題主很有熱情和責任感,但是,這些熱情和責任感需要相應的知識和三觀來匹配。
什麼滿人很惡劣、漢服很美、我們民族恥辱很多……不好意思,你真的跑偏跑得太偏了。這種知識上和三觀上的槽點,很多成年人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可年幼的學生們並不能。所以在白紙一樣的小學生面前,教師如此夾帶私貨,在我看來,屬於誤人子弟了。我個人認為,作為語文和思想品德課的老師,教好這兩門課才是最重要的。
思想品德雖然看起來名字不與時俱進,但其實這門課是對學生生活上的培養很有益處的。特別是,現在的思想品德課教材已經比從前進步很多,更貼近學生的生活,也更有實際意義。對了現在的小學階段叫《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其實很有針對性也很有意思的課。語文也是,這種對人基本能力的培養的課程,希望題主不要在這裡宣揚私人的「愛國主義情懷」。至於歷史,希望還是把它交給歷史老師吧。
我不知道題主的村小有沒有開歷史課,有沒有專門的歷史老師。如果沒有,而題主又希望給學生普及一些歷史,那我的建議是這樣:- 在保證自己具備足夠歷史知識並且不跑偏的前提下,給他們講故事,而不灌輸觀點;
- 推薦歷史書讓學生自己去看,而這個前提又是你看過很多書並且有分辨能力,其實很難;
- 如果不具備上一條,看靠譜的書單,立人鄉村圖書館曾經有一個書單,包括了從小學到高中段,他們接受捐贈的圖書,當然也包含歷史方面,質量很高,可惜隨著圖書館被關閉,不知道這份書單還能不能找到,題主可以試試。
題主要知道,你站在講台上,為人師表,有責任用教師的準則來要求自己。
因為這個教室不是一個沙龍,你和學生沒有平等交流互換觀點的可能,只會是他們跟著你走。所以講台並不是一個用來抒發個人情懷的地方,更不是幫助學生復刻自己三觀的工作室。題主不要說自己「並沒有什麼政治觀念」,你在給學生講述這些時已經是在傳遞自己的政治觀念了。
「收復失地」這種讓人熱淚盈眶的偉大抱負,就是你的政治觀念在學生身上的真實體現。如果真的僅僅是想讓學生了解民族文化,那你需要補課的地方比較多,不妨多多學習。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另外,不能認同樓上那些只吐槽題主的答案。
我仍然覺得題主能到知乎來提出這個問題,還是有責任感的,希望題主處理好。有人說題主應該教給學生正確的史觀。不好意思,這麼宏大的任務壓到一個小學四年級語文老師身上,也是太不現實了。其實,不是歷史老師,你壓根就不要越俎代庖講歷史就好了。如果學校沒有歷史老師,你能給講講故事推薦幾本書,已經非常不錯了,他們有興趣就自己去看,沒興趣也絲毫不影響什麼。難道還指望這些小孩現在就能理性客觀公正冷靜地嚴肅思考歷史問題?同理,有沒有滿族學生、有沒有蒙古族學生也根本不重要。就算整個學校只有漢族學生,教給他們不正確的知識和強加個人三觀也不是一個教師應該做的事情。附:
關於漢服,汗青老師的回答。中國官媒及政府單位是否對漢服採取漠視態度? - 汗青的回答關於思想品德,對於不滿10的孩子來說,這樣的課程其實比灌輸「民族恥辱」有意義得多。
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 珍愛生命 1 美麗的生命 2 我們的生命 3 呵護我們的身體第二單元 安全地生活1 今天,你安全嗎
2 公共場所拒絕危險 3 當危險發生的時候第三單元 花錢的學問 1 家庭小賬本 2 錢該怎樣花 3 購物場所我知道 4 做個聰明的消費者第四單元 關心你,愛護他 1 讓爺爺奶奶高興2 伸出愛的手
3 我的鄰里鄉親 4 大家的事情大家做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1 我的家鄉在哪裡 2 家鄉的美景 家鄉的人 3 濃濃鄉土情第二單元 生產與生活 1 吃穿用哪裡來2 從電視機的變化說起
3 生活中的各行各業第三單元 交通與生活 1 多種多樣的運輸方式 2 交通與我們的生活 3 從古到今話交通 4 交通問題帶來的思考第四單元 通信與生活 1 通信連萬家 2 從烽火台到互聯網3 小窗口 大世界
4 從看電視說起同題主一樣,我也是一名教授四年級課程的村小老師(但我是一名NGO志願者,在湘西某村小支教了一年,現已期滿,馬上就要離開了)。我所在的村小比較偏遠,師資力量也比較薄弱。我們這裡的教學情況基本是「包班制」,也就是一個老師教授一個班幾乎所有課程。我們四年級也就只有一個班,上學期全班學生加起來共13人,這學期共11人(以後只會越來越少)。我的情況是,我教授除數學以外的所有課程。所以,大部分時間我都是圍著我們班11個孩子「團團轉」,我要麼就是和他們一起坐在教室里,要麼就是走在去教室的路上(笑)。所以,我完全可以說,這一年來,我的所言所行,必然會給他們帶來一些或大或小的影響。
我們這裡小學是沒有歷史課的,和歷史相關的課程也沒有。
第一次和孩子們提及有關歷史的話題,是下課期間聽孩子們打鬧,一口一個「八嘎牙路」。小孩子都這樣,把電視里的「抗日神劇」中翻來覆去的幾句罵人的話學得滾瓜爛熟,然後拿到實際生活中「實踐」無數次……我個人對這種現象是比較反感的,你用日語「八嘎牙路」罵人,好歹是接觸了「日本文化」,對於小小山村的孩子來說,也是有了「外國」的概念。既然你都接觸到不同的東西了,你幹嘛不學點好的呢?所以我會告訴他們說日語的「你好啊」、「朋友」、「祝你健康」之類的很簡單的話。(然並卵…但閑著也是閑著,學一點點不同的東西也好嘛~)問他們對日本有什麼了解,他們也只會描述「抗日神劇」里的日本人的樣子。於是我對照著他們說的,講了一點點關於南京大屠殺的東西(迎合他們固有的認知)。
後來品德課上,有一節關於購物消費的內容。從「物美價廉」提到了「日貨」「國貨」。
問孩子們的選擇,他們並不是對「國貨」有多麼熱愛,而是基於對日本的厭惡,義無反顧說抵制日貨,只買國貨。
我試著舉了幾個產品的例子,旨在說明在我們身邊其實有很多產品都屬於日貨(比方誰家XX牌的冰箱啊等)。然後說了說那幾個產品的技術核心在日本,質量優勢,價格優勢,創新能力云云。還提了一嘴中國的「山寨」產品對國外一些大牌產品的模仿和借鑒。說完這些,孩子們又覺得:「誒,這個日本科技上好像有點厲害的樣子嘛……」後來其他課,偶爾還會提到日本。
比方會說到現在漢語中很多詞都是外來詞,其中好多日常用語都是從日本學來的,比方「電話」「自行車」等等。(又提到:中國唐朝是日本的老師,以前它從我們這兒學了文化,所以近代時,中國又從日本學來了這些辭彙。這叫「取我所需,為我所用」。)比方會說到日本對古建築古文化的保存等等。村小的孩子見識面很窄,他們依靠老師的描述去見識這個世界。
我沒有很刻意去「洗白」孩子們對日本的印象,我只是提供了另外一面給他們看。他們之前對日本的認知是扁平的,一個「惡」字概括一切,我首先告訴他們歷史上日本的確曾有過作惡的事,然後再講惡之外的另一面。
我們班一個女孩曾跟我總結道:「老師,我知道了日本有壞人,但也有好人。跟中國是一樣的,每個地方都有好人和壞人。日本有很多技術比中國的好,中國可以去學習……」
我想提供「另一面」給他們看,而不是徹底改變他們的想法。因為他們還會長大,會自己看更多的書,會自己了解更多的東西。我只是他們的一個小小窗口,不是他們整個世界。說實話,我是很反感這樣的歷史老師的
我小學的時候還是一個非常認真的學生,我覺得老師說的,即便是有錯的(因為我小學也的確在糾錯),但是我覺得老師大方向肯定是對的。
我覺得很多洗腦,都是那時候發生的。的確,我那時也有這樣的夢想,各種收復失地,喜歡希特勒,因為收復失地,復興中華,可以讓老師啊同學啊都熱血沸騰很高興,得到他們的肯定,我也覺得很好。
也因此而相信了很多事情。
而且也有很變態的想法。會按照思想品德書上去做,符合「價值觀」的想法。
當然我是因為父母發現之後很好地引導,也因此看了更多的書,打開了大門。
我之所以反感,是因為我覺得這些大人在利用孩子的童真。他們對很多事情都很好奇,而且容易利用,容易引導。
是的,我至今都覺得那是一種有意的引導。哪怕其實老師的出發點也是好的,但是,我不希望那麼早就把政治的東西輸入到學生大腦中。
很多我那時候都認為是對的事情,的確都是有學校和老師影響的。個人來說,過早把政治相關的東西輸入給孩子,我認為這是一種惡。1.民族主義傾向。2.你自己歷史觀都不見得多正。3.對小學生育德和教會基礎常識即可了
你只要講述歷史就可以了,不用帶入個人情緒。
答主,我講一句話,可能你會不高興,但是還是要講。你真的上過高中嗎?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一律平等。都是中華民族,請不要禍害小學生了。我真的想報警。
我的小學老師無數次稱讚本拉登是正義戰士。我的小學老師說過,有必要可以核平台灣。這些觀念我多年之後糾正過來,現在想想真是可怕。引用人類史學家的話來回答你吧。在現代國家中,樂於為國犧牲的思想由我們的學校、教會和政府大力灌輸給我們的公民,使我們忘記了它標誌著同以往人類歷史的徹底決裂。——《人類社會的命運》賈雷德戴蒙德
一個老師,有一點很重要:教會學生冷靜的看待問題,而不是看見一點就以偏概全
題主這個問題其實關涉到了面向公民的歷史教學的意義以及該怎麼教的問題。
葛兆光先生的這段話差不多可以解惑。歷史真正的普遍的意義仍然在於布羅岱爾說的「國民意識」的建構,用一個比喻說罷,歷史彷彿給人們提供著關於「故鄉」的回憶,這種回憶不一定是對於村莊位置、房舍田地、鄉親父老、水井道路的具體再現,而是一種關於故鄉的溫馨感受,使人們一想起故鄉就覺得親切,使互不相識的人一提到共同的故鄉就有「同鄉」甚至「同根」感覺,「君從故鄉來,應知故鄉事」,既使在很遠的地方,也始終存在著眷念,這就是歷史的價值。如果我們同意這就是歷史的意義,那麼,其次就是明確什麼是教科書要教的「知識」?我總覺得,這種關於「故鄉」的知識,並不是那裡的房舍位置、也不是那裡的道路如何,更不是那裡的人口田畝,因為這樣的知識在對所有地方的冷漠記載中都會有的,它並不是故鄉,故鄉要比它多出些什麼,也許是多出一些讓人留戀回憶的東西。所以,在歷史教學中,是否接受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等「性質」,是否認同生產力的改變影響生產關係、經濟決定社會根本的變化等等「原則」,難道就一定是學習歷史的目標?如果是這樣,歷史漸漸等同於政治常識或教條的教育。是否僅僅記住那些位置、數字、特徵,可以找到來去的道路,就可以把它當做「故鄉」,僅僅記住一些年代、人物、事實,可以應付考試,就可以算是了解「歷史」了呢?當然不是,然而,我們的很多教材和相應的考試也正在把「歷史知識」朝這個方向推進,但是那些書本上可以按而復得的東西,並不需要學生死記硬背,因為歷史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在於把紙上的事件、人名、概念像索引一樣複製到人們的大腦中。何況,撰寫者更應當考慮和體會閱讀者的興趣和心情。通常閱讀者尤其是初學者往往並不喜歡讀枯燥抽象的理論,而是願意讀有情節有人物的敘述,可是在很長時間裡,我們的編寫者常常居高臨下,想像自己站在真理和知識的制高點上,用教師爺的態度自說自話地編寫著教科書和入門書,我們的教科書和入門書用教條替代了歷史,書裡面所講的歷史彷彿不再是一個有人有事的時間過程,而是一個在某些懷有政治意圖的強迫性架構中被分解填充的東西,幾千年的故事被壓縮成乾巴巴的半打理論和一堆概念。其實,想一想就可以明白,當一個學生在面對這樣的教材時,他並不能夠感覺到歷史的流動,卻只能被動地捧著一大堆被「社會性質」、「生產關係」、「經濟背景」等等分割切開出售的概念,儘管概念作為知識,比較容易背誦、複述和考試,但是真實的歷史就在僵硬的條塊中漸漸流失。
以上出自葛兆光先生的《歷史的意義——讀兩種歷史教科書和入門書的隨想》
其實我一直對於我們國家的公民歷史教育感到莫名的悲觀。這種公民歷史教育的畸形與荒蕪一直從小學到大學,以至於它就像一個存在於我們思想中的鋼印,在你反對它的時候,嘴裡蹦出來依舊是它教給你的話語。越界了
0、不人為製造仇恨。1、不傳播仇恨。2、不傳播種族主義。3、作為農村的孩子,他們未來所要面臨的屈辱不會少,別把這些屈辱讓他們背負,更別讓他們忘不了。4、那些傻逼電視就是些娛樂節目,孩子們當真了么?你那麼當真做什麼。5、看歷史請開上帝視角,別那麼強烈的代入感,旁觀者清才是歷史最大的魅力。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老師你都這麼大了,還不知道應該把小姑娘扒光了上么。
作為一名老師,不應將太多的個人政治色彩帶入課堂,畢竟四年級的孩子也正處在對社會的認識的懵懂期,清朝的沒落雖然給中國帶來了屈辱,但畢竟曾經輝煌過。歷史畢竟是歷史......
我認為歷史很有用,作為老師客觀講述就可以了,若學生願意討論,就應該展示歷史的多種角度,若再深入,可陳述自己的觀點,並強調只代表自己,與學生平等交流。老師無權向學生強行灌輸自己的歷史觀,但可以讓學生們認識到歷史研究的多樣性、局限性和時代印記,培養孩子們理性獨立思考的能力。
為人師長,答疑解惑。沒人說過要價值觀灌輸。你自己有自己的觀點,沒有問題。但是作為老師,必須要客觀公正去陳述歷史。不能片面黑,不能無腦贊。比如說漢服,它是文化遺產它的確很美,和服受到唐代服飾影響,但是不能過分拔高。要認識到和承認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和生活習慣已經不適合長期穿著漢服。 實話實說,斷了幾百年的傳統,這會讓人撿起來,操作上來說難。
作為小小的四年級的孩子,真心是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充滿了無知,但是缺少了敬畏。四年級可以看很多東西,但是一定,我說的是一定是不全面不具體的,可能看《菊與刀》覺得日本很好,看一個嘉定三屠覺得滿人都如何如何,看一個竹林七賢傳記就像回到魏晉。他們百無禁忌,天真無邪,但是缺乏引導。在他們的知識儲量到一定程度之前,他們內心沒有辦法表達出成熟的意見,人會趨向偏激「最有錢」「大科學家」「改變世界」「復興中華」「殺光日本人」。這樣的表述在每個人想要刷存在感又不知道怎麼高端刷的時候都會有,但是,有,不代表對。你作為老師,在看到這些說法當然不能一概而論一巴掌打死,但是,如果有些思想不能即使糾正真的會影響這個人的發展(比如說假如有「寧願十年不長草,也要收回台灣島」這樣的話)。
而今,真心日新月異。一個月不看新聞,感覺什麼都不懂了。 你說自己是鄉村教師,我私以為學生的家庭收入水平都不算太高。打開視野,面向現實,回頭看書,抬頭看路。 至於理想,真的可以想想,萬一實現了也是幾十年後。而且,改變世界不是一人一力,你這樣的行為不是人生導師反而是將自己的學生當成自己的舞台,並不高端。要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