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之變的發生背景以及成功的可能性?

唐代甘露之變是皇帝和群臣一方對宦官集團的決戰,如果皇帝選擇了一個靠譜的大臣,實施了一個周密的計劃,這次政變會成功么,會改變歷史么,或者說皇帝的失敗是必然的么?


「唐代甘露之變是皇帝和群臣一方對宦官集團的決戰」,首先這個描述就是錯的。當然,這不能怪題主,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歷史,大多數人都是知之甚少,人云亦云。

題主問「甘露之變」的背景,首先得搞清楚一個事實:唐朝的宦官只是皇權的延伸,根本沒有流傳的那麼厲害。我讀《資治通鑒.唐紀》,就是這個感覺,不知道為什麼主流輿論把唐朝宦官吹得那麼牛。特意在知乎搜索了一下,發現並不是我一個人這樣認為,早有高人珠玉在前了。

匿名用戶:為什麼漢朝的內侍是真的掌權,皇上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可是明朝的太監卻不行,再大的權勢皇帝一翻臉立刻完蛋?

匿名用戶:為什麼唐朝的太監敢殺皇帝?士兵不都聽從皇帝的命令么?

這個匿名高人的答案說得非常清楚了,什麼大唐天子受制於宦官,什麼唐代宦官能任意廢立皇帝啊,都只是段子而已。唐憲宗就毫不避諱的說過,太監就是勞資的家奴,他們聽我的話,才能擁有權力。他們敢不聽話,勞資要滅他們,就像拔根汗毛一樣容易。

上曰:「此家奴耳,向以其驅使之久,故假以恩私;若有違犯,朕去之輕如一毛耳!」

至於憲宗被太監毒死,這種說法只是傳說。即使是真的,也不代表太監的實力大,而是因為太監發現憲宗不行了,轉而依附新皇帝了。具體討論可參考這個答案。

司馬懿:唐憲宗真的是被唐穆宗聯合宦官殺掉的嗎?

閑話扯完,正式來談「甘露之變」的背景。很多人認為當時就倆派在pk,一派是皇帝+大臣,一派是太監。Too young啊!「大臣」這個東西太泛泛了,唐文宗的朝堂上,大臣複雜了去了。

1.牛黨:以牛僧孺、李宗閔為代表。

2. 李黨:以李德裕為代表。

這倆黨經常撕逼,把文宗弄得一頭包,以至於發出著名的感嘆:「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

3. 「閹黨」:以鄭注、李訓為代表,他倆都是大太監王守澄推薦的。

「大臣」裡面派系林立,「宦官」也不是鐵板一塊啊!神策左軍和神策右軍經常扯皮。

守澄匿注於右軍,左軍中尉韋元素、樞密使楊承和、王踐言皆惡注。

為了行文方便,我把太監稱作「左閹」和「右閹」

這種情況下,如果文宗願意,想打擊誰都是輕而易舉的事。因為在傳說中,憲宗是王守澄害死的,文宗發現他居然還在身邊,而且挺囂張,非常不爽,想拿他開刀。

他先找宋申錫謀劃,結果「閹黨」鄭注告訴他,宋申錫要謀反啊!文宗一聽,這還得了,於是反手把宋申錫廢了。牛僧孺等人立爭無果。可見第一輪pk,是牛黨敗給了閹黨+右閹

沒有拔掉王守澄,文宗不甘心,於是第二輪pk展開了。這一次閹黨反水,站在了文宗身後,還拉攏了王守澄的下屬仇士良,讓他成為「左閹」老大。

李訓、鄭注既得幸,揣知上意,訓因進講,數以微言動上。上見其才辯,意訓可與謀大事,且以訓、注皆因王守澄以進,冀宦官不之疑,遂密以誠告之。

上之立也,右領軍將軍興寧仇士良有功。王守澄抑之,由是有隙。訓、注為上謀,進擢士良以分守澄之權。五月,乙丑,以士良為左神策中尉,守澄不悅。

面對這樣的內外夾攻,王守澄哪還有機會,分分鐘被清理出局了。

李訓、鄭注密言於上,請除王守澄。辛巳,遣中使李好古就第賜鴆,殺之,贈揚州大都督。

這一次PK,右閹敗給了閹黨+左閹

從這兩輪PK可以看出,鄭注、李訓這倆閹黨相當牛逼,他們站在哪邊哪邊就勝利。不止如此,文宗利用他們倆打擊黨爭,牛黨、李黨的代表人物紛紛被他們排擠掉了。

是時李訓、鄭注連逐三相,威震天下,於是平生絲恩髮怨無不報者。

「三相」應該是指李德裕、宋申錫和李宗閔。

此時,鄭注、李訓開始膨脹了。因為怎麼看,我倆也是神威無敵、見誰滅誰啊!我們乾脆成立一個「鄭李黨」,獨攬大權算了!現在站在「鄭李黨」對立面的,只有一群死太監了。於是,「甘露之變」就拉開了。

看到這裡,大家明白為什麼我說「唐代甘露之變是皇帝和群臣一方對宦官集團的決戰」是扯淡了吧。這場政變和宦官PK的大臣,只有「鄭李黨」。而這倆人,在正史中都是反面人物。

時注與李訓所惡朝士,皆指目為二李之黨,貶逐無虛日,班列殆空,廷中恟恟,上亦知之。

沒想到吧,大多數人都以為甘露之變想誅殺太監的是濃眉大眼的正義人士,長這樣:

實際上他們長這樣:

所謂的唐文宗想誅殺宦官,無非是在玩文字遊戲,把王守澄一個宦官,替換成了所有宦官。宦官掌管神策軍,是大唐一貫的作風。唐德宗曾經被大臣們忽悠,把神策軍交給士人白秀貞掌管,結果悔的腸子都青了。這位老兄上任後大玩腐敗,到涇原兵變時,德宗高喊「護駕!護駕!」喊了半天連個鬼影子都沒看見。從此之後,德宗更是堅定不移地讓宦官管理神策軍,憲宗、穆宗、敬宗也都如此。文宗自然也不例外。他看王守澄不順眼,滅了他,但依然讓另一個太監魚弘志接替他掌管右神策軍,也依然信任仇士良掌管左神策軍。他對宦官的打擊,在王守澄死了之後就結束了。後面的「甘露之變」,完全是鄭注、李訓兩個野心家擅自搞的大新聞

始,鄭注與李訓謀,至鎮,選壯士數百,皆持白棓,懷其斧,以為親兵。

甚至這倆野心家之間,也充滿了爾虞我詐、勾心鬥角。

仍奏令內臣中尉以下盡集滻水送葬,注因闔門,令親兵斧之,使無遺類。約既定,訓與其黨謀:「如此事成,則注專有其功,不若使行餘、璠以赴鎮為名,多募壯士為部曲,並用金吾、台府吏卒,先期誅宦者,已而並注去之。」行餘、璠、立言、約及中丞李孝本,皆訓素所厚也,故列置要地,獨與是數人及舒元輿謀之,它人皆莫之知也

按李訓的小算盤,殺了太監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鄭注。當然,這種密謀,只有他的小圈子知道,鄭注不知道,文宗就更不知道了。

結果,太監們面對如此巨大的危機,左、右神策軍通力合作,拉著文宗就跑。主流觀點認為,文宗也參與了圖謀,是被仇士良挾持的,比如維基百科就這麼寫:

李訓見狀,急呼金吾軍上前護駕。李訓追上去拉住轎子不放,被宦官郗志打倒在地……

其實,這段完全是斷章取義,我們看看《資治通鑒》原文怎麼寫的:

宦官曰:「事急矣,請陛下還宮!」即舉軟輿,迎上扶升輿,決殿後罘罳,疾趨北出。訓攀輿呼曰:「臣奏事未竟,陛下不可入宮!」金吾兵已登殿。羅立言帥京兆邏卒三百餘自東來,李孝本帥御史台從人二百餘自西來,皆登殿縱擊,宦官流血呼冤,死傷者十餘人,乘輿迤邐入宣政門,訓攀輿呼益急,上叱之,宦者郗志榮奮拳毆其胸,偃於地。

李訓的金吾軍殺上殿堂,十幾個太監被砍得鮮血飛濺,其他太監讓文宗趕緊上轎子跑,你是文宗,會認為誰更危險?是帶著荷槍實彈的李訓?還是手無寸鐵的太監?維基百科說太監危險,李訓的金吾軍是來護駕的,我是很佩服的。李訓想阻止文宗逃跑,文宗當他的臉就是一「呸!」 維基百科的編輯者刪除了「上叱之」三個字,你懂的。

當然,《資治通鑒》也寫了這一段,被很多人認為是文宗參與「甘露之變」圖謀的證據。

士良等知上豫其謀,怨憤,出不遜語,上慚懼不復言。

我認為,鄭注、李訓在圖謀的時候,肯定是向小弟們宣稱,皇帝是支持我們的,大家別怕。這種言論此時傳到仇士良耳中,非常正常。而文宗為什麼不分辯呢?因為說不清楚啊!文宗之前確實和鄭、李合作,幹掉了王守澄啊。這就像你偷了店裡10塊錢,後來此店失竊,被偷了100塊。你被抓住了,卻大喊「我只偷了10塊,沒偷100塊!」有用嗎?從前文鄭注、李訓謀劃的描述,我絲毫沒看見文宗參與的痕迹。

最後,魚弘志、仇士良帶領神策軍反殺,李訓完蛋了,接著在外面招兵的鄭注也完蛋了。當然,這通屠殺,自然是殃及了不少池魚,搞得人心惶惶。但用「邪惡戰勝正義」來描述甘露之變,實在是太扯淡了。更有趣的是,鄭李黨的王涯被殺,長安老百姓都紛紛點贊,你丫也有今天!

百姓觀者怨王涯榷茶,或詬詈,或投礫擊之。

可以說,沒有太監的這次護駕,讓鄭注、李訓成功了,文宗才麻煩大了。

「甘露之變」後,傳統觀點認為文宗被仇士良控制了,成為了傀儡,主要是因為這段:

乙亥,上疾少間,坐思政殿,召當直學士周墀,賜之酒,因問曰:「朕可方前代何主?」對曰:「陛下堯、舜之主也。」上曰:「朕豈敢比堯、舜!所以問卿者,何如周赧、漢獻耳。」墀驚曰:「彼亡國之主,豈可比聖德!」上曰:「赧、獻受制於強諸侯,今朕受制於家奴,以此言之,朕殆不如!」因泣下沾襟,墀伏地流涕,自是不復視朝。

文宗自己說他受制於太監,連漢獻帝都不如。其實,這只是他說說氣話而已,黃日初在《唐代文宗武宗兩朝中樞政局探研》就是這麼認為的。漢獻帝敢叫曹操「家奴」?開玩笑吧。

甘露之變後,昭義節度使劉從諫就跳出了攻擊仇士良,文宗馬上利用這股勢頭,提拔了鄭覃、李石兩人。

時士良等恣橫,朝臣日憂破家。及從諫表至,士良等憚之。由是鄭覃、李石粗能秉政,天子倚之亦差以自強。

以前節度使大多出自神策軍,要去好地方當節度使必須賄賂掌權太監。而鄭覃、李石可以繞過仇士良任命節度使,高呼「北司不撓朝權」。

十二月,庚戌,以華州刺史盧鈞為嶺南節度使。李石言於上曰:「盧鈞除嶺南,朝士皆相賀。以為嶺南富饒之地,近歲皆厚賂北司而得之;今北司不撓朝權,陛下宜有以褒之。庶幾內外奉法,此致理之本也。」上從之。鈞至鎮,以清惠著名。

太監集團中,文宗也提拔了劉弘逸、薛季陵兩人制衡仇士良。仇士良雖然不高興,也無可奈何,直到文宗死,才把這倆幹掉。

初,知樞密劉弘逸、薛季陵寵於文宗,仇士良惡之。

可見,唐文宗和漢獻帝,那是差了十萬八千里。更屌的是,文宗死後,武宗被仇士良擁立,沒多久就讓仇士良靠邊站了,再後來更是把他操家了。如果控制漢獻帝的曹操就混成這樣,那還得了?

綜上,「甘露之變」並不是「邪惡的宦官打敗正義的大臣」,而是「邪惡大臣的陰謀被宦官挫敗」。之後文宗也沒有變成仇士良的傀儡,大唐依然在正軌上蓬勃發展。武宗繼位後,很快就壓制住了太監,重用了李德裕,迎來了「會昌中興」。


唐朝後期的宦官確實勢力強大,但那是宦官這個群體和他們掌握的神策軍厲害,不是某個宦官厲害。宦官再強,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換了皇帝,宦官勢力也得大洗牌。所謂權宦,很少有能換了主子還能繼續風光的。玄宗朝高力士、肅宗朝李輔國,憲宗朝吐突承璀、穆敬二朝王守澄、陳弘志,文宗朝仇士良、僖宗朝田令孜、昭宗朝楊復恭,這些鼎鼎大名的權宦,概莫能外。顯然,宦官氣焰再囂張,也沒到能把皇帝完全不當回事的地步。甘露之變後,仇士良可以對文宗破口大罵,「凌暴朝士如草芥」,到這般地步還是沒敢廢黜文宗,可見皇帝的金字招牌還是值錢的。

文宗空有帝王之志,而無帝王之才,為帝為君者,當以制衡為首要。南衙北司,雖然不對付,可是起碼還沒撕破臉,政治天平尚且平衡的情況下,文官理政、宦官掌兵,對外共同應對不聽話的藩鎮,皇帝高高在上,垂拱而治就可以了,為了給祖父報仇,弄死王守澄、陳弘志也就足夠了,何必跟整個宦官群體過不去呢?神策軍經宦官多年管理,已經形成一個獨立的利益集團,外人根本插不進去手。史書上說是李訓擅自行動,連累文宗,可是,不管李訓這個投機分子作死多少回,鍋也只能是文宗自己背,誰叫他是老闆呢?要說他一點也不知情,絕對是侮辱皇帝的智商。沒有李訓的「甘露計劃」,也會有鄭注的「滻水計劃」,可見文宗試圖除掉所有宦官,鄭李二人才有這麼大膽子。

關於其成功的可能性,我認為得看文宗本人的意圖。如果只是滿足於幹掉殺害憲宗的兇手,那麼完全可以成功,然而我認為甘露之變,實際上是文宗志大才疏的惡果,當時的唐朝已經在衰落,越折騰越完,文宗這種眼高手低的主掌舵,破壞力遠遠大於其父兄—不理政事、專心玩樂的穆、敬二宗。經歷文宗這麼一折騰,文官集團元氣大傷,政治天平徹底失衡,宦官擁立新帝成為常態,文宗貌似可憐,實為李唐罪人。


文宗可能只是想幹掉王守澄這個殺害他祖父憲宗的大太監而已,李訓這個徹頭徹尾的投機分子卻想再玩把大的把其他太監一鍋端自己能獨攬大權填補宦官勢力留下的空缺,然而最終害死了自己和其他的朝臣。

道理很簡單,內外朝本來也沒有到互相大打出手趕盡殺絕的地步,從之前的情況看雙方互相制約甚至是有限度的合作。只要不徹底翻臉,雙方還能維持最基本的底線。

李訓這麼一搞宦官想不反擊都不可能了。

就算,退一萬步,李訓鄭注的玩命大搏殺成功,唐朝天下也很可能會提前大亂。神策軍牢牢掌握在宦官手裡,更關鍵的是各地都有不少監軍,地方上宦官勢力不容小覷,等到鬧起來了那些強藩又可以找借口反叛,各方勢力絞殺作一團,完蛋。

至於唐末,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中央名存實亡,什麼朝臣宦官,在各地強藩看來,都是一隻手就能捏死的螞蚱。


如果選擇靠譜的人,我覺得可以成功。至於改變歷史的走向,要看成功後的制度設計了。之所以說可以成功,是因為前面已經殺了王守澄。

別忘了,宦官的權力來自於皇權,王守澄還是扶李昂上位的宦官,說殺掉就殺掉了。

至於失敗,主要還是合作者沒有選好。


在甘露之變以前,文宗已經誅殺了涉嫌謀害憲宗的陳弘志和王守澄。但這時候,距離憲宗駕崩,已經過去15年了。文宗雖然制止不了朋黨和藩鎮,但是對付宦官還是可以的。因為宦官的權力不是來源於上級宦官,而是來源於皇帝。皇帝想幹掉某個宦官個體,並不是什麼很難的事情。

說到底,甘露之變計劃也可以說是比較周密,幾百名荷槍實彈的軍士,殺幾百個宦官,其實是輕而易舉。只是因為仇士良機敏應變,才躲過一劫。


就算成功了,然後就不是「家奴」要挾皇帝,而是「曹操」要挾皇帝了。

中晚唐宦官權力大,皇帝主管因素佔80%,因為需要靠家奴來牽制大臣和藩鎮。宦官雖然大都品德低下,但是有底線,不會顛覆政權,他們天生就是「保皇派」。當時聽命於朝廷的節度使,十之八九都是閹黨系統的。但是大臣和藩鎮就不同了,他們只要一做大,就是王莽曹操。

鄭李都是姦邪小人,而且能力極強,野心極大,政變成功,文宗就更慘了。

之後無非是武宗宣宗為了掌控朝政,重新重用宦官。

唐朝道德體系從安史之亂開始就毀了,就像是得了重病需要吃激素治療一樣,這裡好了,那裡病又來了。最後在拿新坑填舊坑過程中,身體徹底垮了。


沒有什麼必然,事在人為。只不過細節處理不當,有疏忽而已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古代宦官不能從政?
宦官、太監作亂跟凈身有關係嗎?
在歐洲國家的皇室中有宦官么?
為什麼唐朝的太監敢殺皇帝?士兵不都聽從皇帝的命令么?
為何崇禎會在最後平反魏忠賢?

TAG:宦官 | 唐朝李唐 | 文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