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 IBM 裁員 11 萬人一事屬實,將對 IBM 的未來產生什麼影響?
有消息稱IBM將在下個月裁員111800人,裁員幅度將達26%。如果這一事實屬實,將成為IBM歷史上最大的裁員事件,打破當年裁員60000人的記錄。
謝謝題主邀請。對IBM發展歷史與變革脈絡感興趣的話可以閱讀我之前發布的一篇文章:
願偉大的終將偉大----我所了解的IBM公司 - 諮詢顧問評論 - 知乎專欄==============================我是分割線==================================在回答您的問題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這條信息的來源吧。據我所知,這則「IBM將在下個月裁員幅度將達26%,約為11萬人」的消息最早應該來自於Robert X. Cringely最近的一篇文章"IBM』s reorg-from-Hell launches next week",文中稱據從IBM內部得到的消息,IBM高層決定實施名為Project Chrome的裁員項目---到2月底,將有26%的IBM員工被遣散。這則消息先是在國外的社交媒體和網路媒體轉載,然後就被國內的業內人士和各大媒體瘋狂轉載,我在的微信群和朋友圈也有不少IBMer在談論此事。我很早之前就讀過Robert X. Cringely的文章,這個名字背後對應的並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一個寫手團隊,他們關注美國科技業的各種動態,在各大公司內部也有不少信息源,所以發布的不少文章都能對業界產生一些影響。我讀過他們的文章,對他們的很多觀點也是頗為認同,但是印象中這些文章一旦涉及到IBM基本上都會有一定的預設定見,所以行文之中難免有失偏頗。
到目前為止,所有的消息都是在Robert X. Cringely這篇文章基礎上的轉載與猜測,並未得到任何可靠的證實,我從公司內部也沒有看到相應的信息。以下,我就在這樣的前提下談談我個人的理解吧。1.裁員是肯定的,只是人數並不會達到這麼離譜的水平今年年初,IBM CEO Ginni率總部高管團隊通過內部視頻講話的方式介紹了IBM的戰略方向與組織調整,但是未談及裁員的事宜。我個人認為,Ginni對於IBM的未來有不同於前任彭明盛的設想,並且正在凝聚內部的力量推動這個已經出現問題的龐大機構朝著CAMSS戰略一步步轉型。CAMSS中最重要的一項應該就是Cloud了(雲技術架構),這種新的技術架構其實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IBM的硬體交付方式將發生重大的改變,原來的人海戰術將顯得過於浪費。所以,從去年開始硬體部門就已經開始了大範圍的裁員;今年繼續裁員可能也是在所難免的。另外,服務這一塊業務在郭士納、彭明盛主政期間看上去非常美好,以致於坊間一直津津樂道於「IBM向服務轉型」的故事。然而,由於IBM在服務業務這一人力密集型領域一直沒能實現理想的盈利水平,這部分業務裁剪乃至於剝離的可能性也無法排除。所以,這次裁員中受到最大衝擊的應當是硬體部門和服務部門,相比之下,盈利前景較好的軟體部門則相對安全一些。綜上,從郭彭開始的業務模式,使得IBM膨脹為擁有42萬名員工的龐大機構---這麼多員工對外包公司是合理的,而對於聲稱向雲轉型的科技公司就是有點冗餘了。所以,在面臨內外部挑戰以及華爾街壓力的狀況下是一定會裁員的,而且總數一定不會少。但是,一次性裁撤26%的員工,其背後所涉及到的補償費用就是一個天文數字,更別提可能引起的員工抵制(IBM在美國的員工自發成立了員工聯盟組織)與客戶動蕩了。更有可能性的方案是:在未來的5-10年內,逐步裁撤機構冗員或優化人員配置,達到減員增效的作用。
2.只要行動夠快,IBM的未來還是可期的
雖然IBM在近年的表現一直廣受詬病(華爾街、媒體、員工、業界等),但是作為一個已經歷經百年風雨的偉大公司,它還是有很多積累的(包括人才、技術、專利、品牌、管理以及現金),並且這些年也確實通過大手筆的收購/轉型積極應對行業的轉向,在雲計算、分析、移動、社交、安全等領域都有不錯的資產布局。(具體可參考這篇文章:願偉大的終將偉大----我所了解的IBM公司 - 諮詢顧問評論 - 知乎專欄)就目前來看,IBM最大的問題在於下不了狠心改變原有的商業與業務模式---在這種模式下,IBM的各個部門對於市場的反應過於遲緩,並且在客戶的選擇上過分偏重某些行業的某些客戶,並且整體收費過高、成本控制不佳。如果回到一家獨大的20世紀,這種玩法是沒有問題的。然而,在新星閃耀的新世紀,這樣做無異於等死了。在雲計算時代,谷歌、亞馬遜、微軟和Salesforce等競爭對手正自下而上地發動著一場政變(小機陣列、價格戰爭、快速交付、開放生態...),隨時可能攻佔這個昔日大哥固守的企業級市場。除去產業競爭的壓力,IBM還承受著華爾街的攻訐---IBM的股價已經跌回四年前的水平,並且已經放棄了EPS翻番的承諾---這無疑會激怒這些已經被IBM慣壞的傢伙們。總而言之,留給IBM的時間其實並不是很多了。以上,就是我對於題主問題的回答了。因為這兩天在各個場合看到太多關於這件事情的討論,所以在這兒有點借題發揮的嫌疑,寫得有些冗長了,還請擔待。p.s.最後談談在這次事件中受到諸多質疑的Ginni(IBM現任CEO)。以我個人的觀察,Ginni並不像媒體所渲染的那般無能,只是在固有格局之下有她自己的無奈。她上任以後其實已經在公司內部推動新的變革落地,其所主導的若干舉措已經在內部取得重要進展。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時間---如果能夠在浪潮來臨之前完成轉身,IBM還是那隻會跳舞的大象。如果行動遲緩,就會陷入更大的危局。"I reflect on that journey(since elected as chairman of IBM), and I "ve to tell you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lesson to me of this journey is speed, and it is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fast and bold in what you believe in."---引自Ginni Rometty在2013年底的內部講話,主題為IBM正在經歷的變革2015年1月25日Journals Tang(tw)@知乎
雖然官方嚴肅否定了矽谷資深科技記者Robert X. Cringely報道掀起的漫天謠言,我們基本可以確定IBM今年並不會裁掉11萬人。但是這樣一個假新聞竟然能在一天之內席捲國內大小科技媒體,還引起眾多知友的討論,可見在矽谷新興互聯網公司興起、以及本地互聯網公司興起的背景下,民眾對以IBM為代表的老牌科技巨頭IT大外企的信心喪失和憂慮。
但是回顧IBM歷史,裁員一向是其提高利潤、擺脫危機的手法,並不鮮見。
1、二戰後的30年,帶領電子技術革命浪潮:從不裁員的神
IBM 成立於 1924 年,由老托馬斯創建。從製造製表機等精密機械辦公設備發家,到二戰替美國軍方製作主力武器勃朗寧自動步槍、M1衝鋒槍,以及計算機,再到小華生看準了電子工業的趨勢,率領IBM站上電子技術革命的浪潮之巔,IBM在二戰後的30年一直都是順風順水。享有高額的壟斷利潤,給員工提供豐厚的薪水、福利和退休金,IBM創造了從不裁員的神話——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它陷入困境才不得不第一次裁員。
2、20世紀八九十年代,錯過信息革命浪潮:第一次裁員
上世紀八十年代,新的霸主微軟橫空出世,IBM不情願地成為了落伍者,出現嚴重虧損,進入歷史上最艱難的時期,幾乎破產,開始第一次大規模裁員。1993年,郭士納臨危受命,開始醫治千瘡百孔的IBM:首先,他「將IBM溶解掉」,即裁掉一些冗餘的部門和毫無前途的項目;然後他買回了一些服務公司,將IBM的硬體製造、軟體開發和服務合為一體;在研究方面,他大規模削減IBM實驗室的研發經費,從營業額的9%降到6%,導致很多科學家離開。
裁員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變更,其落實過程之繁瑣,命令人要承受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事後,郭士納說,「這些裁撤部門和變賣資產的決定,不僅是我在IBM,也是我一生中最艱難的決定。」
這次裁員對IBM的未來產生了什麼影響呢?- IBM成功地從一個計算機硬體製造公司轉變為一個以服務和軟體為核心的服務性公司,開創了之後10年的持續發展。郭士納任CEO的十年,IBM股價翻了十倍。
- 從科學到金融:IBM實驗室的很多人離開IBM去了華爾街,那些數學很強的科學家去了後來最成功的對沖基金文藝復興技術公司,其NB之處在於:2008年金融危機時仍然獲得了80%的投資回報率。
3、郭士納之後:裁員已然成為IBM度過經濟危機的常見手段
從郭士納掌權以後,每到經濟危機時期,IBM就開始變相裁員。IBM全球有40多萬員工,工資和其他人力成本占它成本的主要部分,IBM的高層很清楚,即使裁員20%,它們的業務也不會有什麼根本性影響。無論是裁掉本地的合同工,還是將工作移到印度,都是為了削減崗位、降低成本。比如,2014年2月26日,IBM宣布啟動「阿波羅計劃」,裁員人數約為1.3萬人,而其希望藉此節省約10億美元的開支。
總之,裁員是老牌科技公司產業轉型面臨的直接結果,是互聯網浪潮下的必然趨勢。
但是IBM不是一家簡單的設備公司或者軟體公司,而是一個服務公司,不會輕易倒下。IBM和惠普、戴爾等PC端不一樣,在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下,PC端的產業價值已經轉移,IBM具有轉型的先天優勢。因為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服務收費硬體免費的趨勢越來越強烈,無論世界如何發展,對IT服務的需求總是存在的,而且是上升的。所以IBM要做的,是調整它的商業模式,適應市場的需求。作為一隻「跳舞的百年大象」,IBM擁有精英雲集的高層、頂尖的實驗室,以及雄厚的資金,IBM轉型之路雖然由於體量巨大難免尾大不掉,但是目前並沒有破產的危機。
看下IBM的財報就很清楚。IBM公司仍然有巨大的盈利。去年IBM的運營稅前利潤為210億美元(備註:約為Google的兩倍)。IBM的"戰略重點"業務貢獻了公司總收入的27%(還在增長中),同比上升16%。我們在主要的產品組合上都擁有著高增長率,並在CAMSS(雲計算、大數據分析、移動、信息安全和社交商務)領域有著遠超普通產品的利潤率,而這些領域對於今天的客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去年IBM的雲業務營收為70億美元。所有這些,正是IBM轉型的核心。
這是IBM官方的說法。儘管營收、凈利持續縮水,但是雲端、移動、分析與社交等策略性業務調增了16%,營收佔比提高至27%,IBM轉型至高附加值產業已有明顯進展,這也是現任IBM CEO羅瑞蘭大力推行轉型的重點。
2015年,藍色巨人IBM面臨的挑戰依然艱難,儘管其已將很大精力放在雲計算和大數據等增長領域,但這些業務如果不加速增長,將無法面臨激烈的同業競爭,難以彌補傳統業務利潤縮水所帶來的損失。在新技術層出不窮的互聯網時代,老牌巨人的碾壓優勢已然不成為主力,裁員不奇怪,裁員謠言帶來的恐慌更值得深思。
最後,祝福IBM。
最後的最後,如果十八摸的員工要跳槽,不妨試試:100offer專業程序員拍賣平台 ,whatever,職場上,提前準備下總是好的。先別忙著傳謠言。最新消息 官方闢謠「裁員超過10萬是無稽之談」
從業相關 前段時間就獲知並關注。如果IBM裁員(即便不超過10萬),意味著什麼——首先- 13年中旬、去年2月份,IBM都在全球範圍內瘋狂裁員。
- 13年 「IBM全球營收和利潤在今年一季度雙雙下滑,分別是5.1%和1.1%。」
- 14年 「IBM第四季業績慘淡,硬體部門營收下滑了26%。」
- 看下IBM一年股票走勢
- IBM財報依舊不樂觀
- IBM股票不忍直視
- 越來越多的公司在使用X86套件,IBM依然在製造大型硬體。
- 陳舊的巨頭壟斷公司,在今天全球化的科技背景下,早就沒有那樣的競爭力。年輕輕巧快速的企業崛起,信息的自由配比…這些年我們嘴裡說的「巨頭公司」很多都是新崛起快速擴張的年輕公司。 @李楠 在http://zhi.hu/egUi 早就很專業的回答。引用他原話「無論是 IBM 還是 SAP ,都是為 Top500 服務的企業,他們並不善於服務 Top50000 (類似還有 NEC 早就陷入困境了)」
- 雲計算的爭奪中沒有競爭力。
- 我個人在中國首屈一指老牌IT公司實習過,然後逃一樣的回到累成狗的互聯網公司…我不知道全球的老牌IT巨頭是否有共性。總之節奏緩慢,自以為良好並且目前有家底支撐這樣的緩慢和良好的公司——我呆不下去。
資料碎片的整理於網路。
所以,這次裁員後,IBM會有什麼變化?- IBM官方流傳的說法是,裁員後重組架構。
- 就以上,你覺得會有什麼根本變化嗎?
- 不要盲目唱衰,IBM這種百年巨頭 在可見的日子內依然會輝煌。
有聲音說不要大驚小怪,集團本身就有周期性裁員。——可是這樣的「周期」並不是正常現象,也值得大驚小怪。
值得求職者關注,值得行業人反思,值得想傍個安穩公司養老者驚醒——對不起諾基亞微軟IMB這幾年都在全球性的裁員。也值得創業者思考 值得大企業窺探 值得所有行業內的個體和企業個體去思考——對不起新巨頭是Uber等列。時代已經走到這裡 我們跑起來是否還是慢了?還好闢謠了,能過個好年
隨便聊聊,和題目無關。
以前回答一個「工程師文化」相關的題目。就把IBM做為」管理文化」的代表者。
IBM有著根深蒂固的管理者文化基因。其成功也可以算是上半個世紀的管理文化的縮影吧。
管理文化一個核心就是:可量化可監控可管理。雖然對管理文化的批評一直不斷,但是實際上批評多是管理手段和方法,而不是管理本身。(即是XX方法錯誤,換成豐田模式就OK了)互聯網的興起,才是對管理文化的真正衝擊。互聯網公司對管理文化的批評是根本性的,
管理本身存在著缺陷。(可量化可監控可管理三點)到底互聯網的什麼使得管理文化失效?
好像還沒公認的答案。
我個人覺得可能是犯錯/試錯的成本吧。之前工業生產模式犯錯/試錯的成本太高,可管理就重要。現在互聯網犯錯/試錯的成本太低,管理就反而成為生產力/效率的阻礙了。
提供一個思路。
2013年全球裁員8千,花費10億美金。如果真的裁員118000,差不多要花150億美金。
2012年全年凈利潤120億美金。所以如果發生了,真是大手筆裁那麼多工會能忍,肯定要墨跡好久
IBM員工佔個坑,今天特地聯網去看了一下郵件。內部沒有相關消息出來,包括澄清什麼的也沒有。
個人覺得有些難理解,在賣掉PC伺服器和CPU工廠後公司本身還是有盈利的,再每4個裁一個未免誇張了些。
而且之所以貼錢送工廠就是因為裁員貴啊,現在再裁這麼多得多少錢預感IBM股價要漲
目前股價155.87$
2015.1.2511萬人湧進市場,市場上的程序員開始飽和,找工作競爭壓力瞬間山大。
知乎上再也看不到程序員感到年薪20萬好絕望了!評論里都傻啊,正是因為11萬不是好的程序員,這個市場才會被衝擊啊,要是11萬都是吊炸天的程序員,那就成了仙童半導體跟Nokia啦,11萬什麼概念?100個人當中有一個不安份的吊炸天程序員去創業,就有1000家新的公司!其實看見大家對IBM裁員表示這麼關切,心中莫名還是有點高興的,說明作為老牌科技企業,IBM還是受到大眾的關注的。 就題主的問題,如果這消息屬實,對IBM 公司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我的回答會是:事情會按IBM設計的方向去發展。 理由如下: 1.遠景問題;這樣類型的公司,每年的市場分析,上門拜訪的方案建議者,各種掮客,不計其數。至少看見公司商業研究院每年會對世界500強企業的ceo,cio進行調查,因此絕對不會出現公司看不清市場導向,而走錯方向的問題。事實上,「隨需應變」,「電子商務」,「物聯網」,「智慧的地球」 這幾個概念,無一不是市場的發展點。因此,公司對未來方向的把握,不會有問題。 2.管理能力;公司積累100年,此前玩笑中對公司最大的抨擊是官僚。官僚對應的是保守繁瑣,不是激進躁動。公司的體系建設可以支持「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不會因為某一個人的離職或者失誤導致不可逆轉的損失。因此就算是裁員是真的,也不是某一個人拍腦袋的結果,而是符合組織利益的team decision。這裡要強調的是,不是符合某一個部門,某一個人的利益,而是整個組織。要理解,在公司的高層,已經習慣了用數據呈現的邏輯去看問題,他們要做的,是從數據裡面選擇一個方案,僅此而已。 3.歷史案例;公司在二十年前,也曾經從40多萬人,裁剪到30多萬,然後經歷發展和調整,又再次回到40多萬。漲漲跌跌,波峰波谷,這本來就是正常現象。如周偉焜曾經講過的,天下事,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了。 所以,如果裁員屬實,那麼也是公司主動為之的,是計劃內的一部分。那麼影響就是公司有預期的,計劃內的事情。 如果題主想問的是,IBM裁人了以後會怎樣,比如會不會從此一蹶不振,會不會如hp一樣分拆?我不敢臆斷,只想分享一下在國內看到的現象和想法。 國內現在的形式是互聯網潮,創業潮,雲,移動化,大數據,社交,O2O,垂直細分,一片火爆。也因此,大量有才華的人,開始轉戰互聯網,拉風投,圖上市。我們看見的,確是這樣的新興企業,其實是九死一生。ibm公司的股票制和財務制,承擔不了這麼大的風險,特別是贏利模式不清晰,只考慮用戶流量的做法。因此顯得ibm似乎跟不上時代和潮流。目前的市場紛亂而草莽,似乎誰都可以顛覆,誰都可以創造新標準。而ibm主要是服務與專業市場,現在已經完全沒有民用市場的產品了。因此我相信ibm公司不會隨風飛翔,而是會等市場成熟到一定階段,再以其實力和經驗,重新在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 也許要1年半,也許要2年,ibm公司會重新開始擴張。
我想到的是,讓應屆生怎麼活?
謝邀。說幾個觀點,數據未必準確。
1. IBM的確走得比較慢了,有危機,但離倒閉什麼的差太遠。一個一年200億毛利150億凈利未完成合同1200多億現金流多得可以自己放貸做金融的公司...暫時不用操那個心2. 一切都是華爾街的壓力IBM最傻X的事就是最近幾年一直按老計劃辦事,為了創造增長各種糾結,一切以管理為手段創造利潤增長的,就說明這公司或者這個行業進入瓶頸期了。還有回購股票,丫的又不是業內高增長公司,回購股票還不如去買蘋果股票。其實就是拿公司資金員工福利餵了華爾街了。另外一個類似典型是微軟,過段時間很多互聯網大公司換些職業經理人估計也要加入這個行列了3. IBM是很慢,很臃腫,裁員不一定是壞事拜訪客戶,一下子去10個人和一個客戶開會自己還吵起來了,也就IBM幹得出來了;客戶抱怨最多的是,你們IBM對我們太關心了,人來得太多太雜了,我都不記得了雲計算,智慧地球,大數據,概念很好,落地不夠快,你能做別人也能做,誰做得快價格好生意就是誰的。矩陣里牽來牽去是沒有希望的。消腫止痛是好事,關鍵看效率能不能起來員工嘛,等著拿補償的不會少吧。4. CAMSS的希望IBM手裡的王牌還是不少的,waston只要和任何一個行業完成定製,馬上就是下一個業界標準;玩管理和安全,紅皮書能砸死一坨CTO;私有雲雖然貴,技術優勢還是巨大的;還是要快,要能落地,要能做實施。太慢必死,參考諾基亞,柯達。5. 本地化落地難這種現象在國內猶盛,中國人不care你什麼背景,外企的光環也慢慢退去,國內的行業專家太少,你做不出事情出來自然就被淘汰,請國外的專家貴得要死又不符合國情。IBM能把國內的各種骨幹培養起來才是王道,雖然最近被BAT挖了太多。Ginni能拋棄老計劃是一個好現象,看怎麼走吧,如果裁員是為了保利潤,那前路茫茫;如果能再轉個身,偉大還能繼續。很零碎。(另:好像闢謠了,讓我們這種惟恐天下不亂的小小失望了呢 無論如何,希望大象繼續優雅地跳舞)進日企不裁員,是不是算可以。。。
美國裁員這麼容易嗎?聽說歐洲裁員巨困難。又到了亮出這篇文章的時候了:人才流動:互聯網化背後的無奈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TcwOTIwNg==mid=200797826idx=1sn=6c54882cb083b062397456b0cda8a3ac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最近跟同學聊天。國內互聯網進外企的話,除了微軟和google大部分都是干幾年。然後等著被裁員好了。
反正這個2b公司誰去誰後悔。給錢恁少,還牛逼哄哄。尤其是搞技術的人裡面一大堆自我感覺極其良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