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社會與前工業社會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A有土地10畝,有佃農BCD三人,每名佃農耕種3.3畝土地,所得糧食與A五五分。

A有土地10畝,價值人民幣100萬元,以該土地為資本設立甲公司,僱傭工人BCD耕種土地,每月支付工資人民幣5000元。

除了收入分配方式的區別外,究竟有什麼不同?

舉例如不當請指出。


要說本質區別,應該從生產力上來看,而不是分配方式。最主要的區別在於人類終於擺脫了「馬爾薩斯陷阱」,人再也不會成為負擔了。在前工業社會,技術的增長速度是趕不上人口的增長的,承平日久,幾何增長的人口數就會壓垮經濟,就會有饑荒,有暴動,有戰爭,然後人口就會因為這些原因降下來,人少了,地多了,好了進入新一輪的循環。幾千年來,人類的人均GDP幾乎沒有什麼變化,周而復始得重複著這種殘酷而非文明的循環。到了工業社會,技術終於實現了突破,人類第一次不再會因為多餘的人口而發生饑荒與暴動,多餘的人進入工業,產生更多的財富,這些財富進一步積累,推動技術的發展,人均GDP大幅度增長,人們很久都不知道飢餓的滋味了,工業社會終於來臨了


區別就在於資本的可積累性。

一個地區,除非遇上美國西部大開發,殺印第安人拿土地的好事,農業的資本積累是有限的。土地開發有上限,農肥有上限,灌溉有上限,工具可以改進但是也有限。就連這些,往往也是很難積累到上限的。這就決定了整個社會的能直接創造價值的資本是有一個上限的。

工業就不一樣,可以不斷開新工廠,可以不斷產業升級,資本幾乎沒有上限,僅僅受原料,工人和市場限制。在同樣的資本條件下,工業社會不一定能夠創造出農業社會幾百倍的生產力,但是因為工業資本可以積累,所以工業社會的生產力上限是農業社會的幾百倍,幾萬倍。


既然題主說「除了收入分配方式的區別」,那麼從根本上講沒有區別。

工業社會和農業生產形式沒有關係。工業社會的主要特徵是社會的主要財富/產品是由工業生產的。

題主的問題,應該說的是「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政治經濟學意義上的)在這一點上有什麼區別。

在這一點上這兩者沒有任何區別。

地主-農民生產關係仍然是地主農民生產關係。

資本主義也好,工業社會也好,只不過是佔主導的生產方式/生產關係變化了。過去的生產方式並不是徹底被取代了,而是居於次要地位。


工業化社會與前工業化社會(傳統社會)最主要的差別是社會生產組織方式方面,工業化社會強調的模式是分工協作,追求規模效應,工廠的內部組織如此,其實整個社會的組織也是如此。而要能如此組織,就必須有成規模的市場支撐這種社會生產組織方式,因為這種組織方式成本高昂,這是工業化社會脆弱之處,運作不良,倒閉是立馬的事,但雖然成本高昂,但大進大出,財富流動之高是前工業化社會無法想像的,工業化社會聚財,才能提供科技發展所需資金,帶來技術產業爆發。

工業化道路大致有這麼幾條,殖民地模式,英國靠集合殖民地的規模創造了工業化必須的規模化市場,孕育了工業化的變革,歐洲基本都是靠這招起步,然後獲取的資金用來基礎設施建設,使本國市場統一而成規模,進一步推動工業化的深入進行;美國模式,簡單說是從歐洲圈錢,或者說騙錢,發展基礎設施,形成統一市場,美國做為大國的規模形成的自然是大市場,工業化很自然,當然美國成功後,這條路就徹底被堵死了;中國模式,利用歐美去工業化,產業轉移的機會,從歐美成型市場產業起步,賺來的利稅支撐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了統一的國內市場,現在中國的工業化也已是開弓沒有回頭箭了,傳統社會是回不去了。

傳統社會是將資源分給個人,由於基礎設施欠缺,物流、交易成本高昂,小規模商業大多局限於方圓十里之內,所以一人多能,什麼都能幹是基本要求,受限於單一規模,多種經營,而不是專業分工協作是標準傳統生意模式。這種模式的好處是社會組織簡單,運作成本低,但資源利用不充分。


推薦閱讀:

TAG:經濟學 | 資本主義 | 政治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