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何解?

《論語》。孔子。聽訟。


慣例、先翻譯。

孔子說,審案子,我跟其他人差不多。一定要說有區別,我想就是我能夠使天下不再有人訴訟吧。

---------------------------------------

做任何一個事情都有兩個方面,一個是術,一個是道。

術解決的問題是「這事怎麼做?」

道解決的問題是「為什麼做這件事?」

所以拳師告訴你,寸勁、馬步、丹田氣。葉問告訴你」功夫,就兩個字,一橫,一豎,對的站著,錯的躺下"。

聽訟也是一樣。

術就是:辨別假話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情景重現能力,整理記錄能力。

但是,這遠遠不夠。

請問:為什麼要聽訟?

為了給法官發工資?

為了鍛煉人辨別假話的能力?

為了鍛煉人的邏輯思維能力?

不是。司法有極強的引導作用。聽訟是為了不再有偷竊、殺人、強姦、詐騙,一言以蔽之:使無訟

一個司法案件判重了,或者判對了,對社會的影響非常大。比如南京彭宇案,導致人們不再敢扶老太太;比如打老虎,權力不再是法律的庇護所。

判的好容易么?不容易。

你要調查清楚來龍去脈,要從真話和謊言中辨明事實。

你還要能夠講出令人信服的道理,不然不能服眾。

有時候你還要頂住輿論的壓力和權力的干擾,甚至置生死於度外。

使無訟,看起來只有三個字,其實呢,大概只有聖人敢說這種話吧。


這是儒家的基本思路或原則:

1、儒學的出發點是承認人的慾望,但要求對人的慾望要進行限制,這是儒道墨法的根本區別;

2、儒學對人的慾望的限制是兩種手段,教化與禮樂,從根本上講,教化和禮樂也不是完全分離的,教化是往人的內心植入仁義諸德,通過提升個人的道德水平來主動的進行自我約束,禮樂是外在的手段,禮是建立起適當的軟秩序使人各安其份,樂是陶冶情操,通過情感的共鳴促進集體的融洽;

3、夫子的這套理論應當說是很有效的,但其生效有幾個前提:整個社會的生存壓力不大、社會流動性不強變化緩慢、對老師的要求比較高等(其它是否還有?),這些都是和傳統中國的精耕小農熟人社會相配套,這也是儒學可以成為主流意識形態的原因。

回到這個問題來,無訟有幾個原因:

1、熟人社會強調的是情分,打官司是赤果果的撕破臉皮了,以後就很難彌合了,這種情況下,所謂的公平公正都是無效的,我恨你就是恨你,即便我知道我錯了(何況人的本能就是不認錯),以後自然還會產生無窮無盡的紛爭,而且這種紛爭由於農業社會的不流動還是持續延續到子孫後代;

2、打官司除了破壞了鄰里/家族的團結,還摧毀了熟人社會中的權威,在靠天吃飯的農業社會,鄉村的秩序是通過德高望重的長老們來維繫的,他們的權威是自然產生的,刑事案報官當然沒問題,但如果民事案件也全部通過打官司來解決,那麼這些長老們的威望自然就消解了,他們然後的行為呢?自然就是全力來維繫自家/本族的利益了,顯而易見,鄉村就四分五裂了,然後呢?!傳統中國是農業國,靠天吃飯,大家可以查一下中國的災害史,就知道鄉村解體的後果了:易子而咬其骨!指望效率地下的王朝是不現實的。

綜上,夫子的理論是基於傳統中國的國情而提出的,有效持久而低成本,當然在亂世就顯得迂腐了。在當下,國情基礎已經變化了,訴訟的作用自然不一樣了,不能用這個來反對法治,但教化的作用還是要承認的,也就是說,教化要堅持,同樣法治也要堅持,兩者要有機融合起來,用法治來取代禮樂。


息訟止爭,儒者大願。

聖人有什麼手段實在是不好揣測,但是聖人的不肖徒孫實在手段不算高明。

具體來說就是和稀泥啊,維穩啊。

電動車撞了汽車,各退一步,汽車車主有錢,又有保險,補償一點小錢,國民安樂,豈不美哉!

景區強買強賣,出來玩的你何必跟他們計較,吃點虧,玩的開心,豈不美哉!

……

懂了必使無訟,也就懂了傳統處世哲學的大半。


初看這句話,我覺得孔子話沒有說完。去搜了一下,原文是這樣:「子曰:「聼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不妨先直譯一下:所謂「無情者」,便是隱瞞實情的人。「盡其辭」可理解為「說完他想掩蓋事實的假話」,從而使得民心產生敬畏之感(注意不是畏懼的畏)。這樣可以説是聼訟之本了吧。(個人理解:不管是做人也好做事也好,孔子最終追求的都是一種政治上的平和、大同。)

孔子的目的其實很簡單:無訟。但是這個過程及其艱難。一,要明了事實就很難。這需要當事人的真實敘述。二,這需要斷案者的理性判斷,宏觀全局,如何做到公平公正?三,做出的判斷還需要使民衆信服,如此方無後訟之事。

許多費勁曲折之事,從孔子口中脫出都能化簡。這個簡可非簡單。幾千年了,他老人家早已到達「道」的境界。


聽訟我不如家,一定要及點嘛的話,就是化訟為無吧。


看大學,我個人覺得要從整篇文章看,斷章取義會讓人不得其解。這句話我理解為:聽人訴訟,我和一般人一樣,目的就是讓人們不在爭吵,但重點是不能讓不知情或知而不抱的人胡亂髮言,以求公正,這才是重點,這才是知本。


大學裡後面跟著的是,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


聽訟即治訟。處理訴訟糾紛事件。法官或士師聽取當事雙方及證人等相關人員的訴求、證詞及意見等,然後士官再綜合相關材料,依據當時的律令規定或傳統習俗作出判決。主要靠「聽」來獲取信息,故曰聽訟。類似詞語還有「聽政」。

無訟:治訟的目的是安民,道民向善。民安則天下安。天下安寧,民不犯禁,何來訟乎,故曰無訟。《史記·周本紀第四》有載「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年不用」

「天下安寧,刑錯不用」應該就是夫子所說的無訟吧。


listen up, I"m a Jew


王問扁鵲:兄弟三人,醫術孰高?扁鵲答:大哥治病於未兆,因而聲名只及鄉里。二哥治病於萌芽,故而聲名波及城市。我治病是在病情惡化之後,所以全國聞名。雖然是自謙的話,但也說明了,治理問題的能力固然可嘆,防治問題的能力或許更為高明。


本章幾乎沒有爭議。無訟,即不爭。誰能夠不爭?君子也。這和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一致的。而孔子的政治思維,則當代沒幾個能明白。

就醬紫,有機會再展開。


推薦閱讀:

儒學核心思想是否已經和當今社會格格不入?
《大秦帝國》小說中曾有張儀兩罵孟子的場景,你怎麼看?
屌絲們所不知道的孔子——作於孔子2567歲華誕日
三教合一:「拿來主義」,是想拿就能拿的嗎?
韓國為什麼會拋棄中國文化,轉型為一個基督教國家?

TAG:孔子 | 儒家 | 論語書籍 | 為人處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