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和尚為什麼不吃肉?

中國大多數和尚都不吃肉,而且吃肉還是一條禁律。我認為佛最偉大的智慧就是叫人沒有分別心。如果不吃肉是為了不殺生,那麼難道蔬菜,水果就是沒有生命的嗎?一花一草皆有生命。他們禁肉不正好說明了他們分別心很重嗎?如果這樣修行,這不是與寂靜智慧彼岸背道而馳嗎?


在佛陀在世時期,比丘是乞食的,不允許挑剔食物,包括肉類。但是如果乞食中有肉類,那麼肉類必須要符合三凈肉的標準,才可以食用。關於三凈肉的標準,可以參考四分律中的記載:

有如此三事因緣,不凈肉,我說不應食。若見為我故殺。若從可信人邊聞為我故殺。若見家中有頭、有皮、有毛,若見有腳、血,又復此人能作十惡業,常是殺者,能為我故殺。如是三種因緣,不清凈肉,不應食。

有三種凈肉,應食。若不故見,不故聞,不故疑,應食。若不見為我故殺,不聞為我故殺,若不見家中有頭、腳、皮、毛、血,又彼人非是殺者,乃至持十善,彼終不為我故,斷眾生命,如是三種凈肉,應食。

若作大祀處肉,不應食。何以故?彼作如是意辦,具來者當與,是故不應食,若食,如法治。

另外,四分律中還記載十種肉也是不能吃的:

有五種肉,不應食,象肉、馬肉、人肉、狗肉、毒蟲獸肉,是為五;復有五,師子肉、虎肉、豹肉、熊肉、羆肉。

(居然包含了人肉……可見當時吃人肉或許並不是稀奇的事情)

不過後來在大乘的大眾部摩訶僧祇律中,不可食用的肉類就逐漸的多了起來,其中也包括了豬肉:

一人肉。二龍肉。三象肉。四馬肉。五狗肉。六烏肉。七鷲鳥肉。八豬肉。九獼猴肉。十師子肉。

——第三十二卷雜誦跋渠法第九之十

在佛陀晚年時期有一個叫做提婆達多的比丘,試圖砸死佛陀,自己領導僧團,未果,於是自立僧團。在提婆達多僧團的戒律中,是禁止食用任何肉類的。後來雖然提婆達多死了,但是提婆達多派別的僧團卻留了下來,提婆達多制定的戒律,也跟隨著留了下來。這應該是有記載以來第一個不吃肉的僧團。其實提婆達多在原始佛教經典的記載中是與佛陀對著乾的人物,不過被大乘成功以示現為名洗白,轉眼變成了大善知識。

在漢傳佛教中,乞食基本已經絕跡,而且也沒有不可以持金錢的規定,所以和尚大多選擇種地或者乾脆自己做飯,所以也不可能做到肉食符合三凈肉的標準;另外在大乘的信仰中,發菩提心是一個必不可少喜聞樂見的儀式。大乘倡導大慈大悲,因此素食便成為了大慈大悲的體現。


不分別眾生和植物這不叫有智慧。

簡答幾點。

1.吃肉斷大悲種,為長養慈悲心不吃肉。

2.菩薩為了與眾生結善緣,未來世更容易度化眾生,故不吃肉。

3.深信因果者不吃肉,所食之肉可能是過去世親人今世投生為畜生的肉。

4.菩薩為了未來世有好的果報而不吃肉,吃肉在因果上講是虧欠了提供肉的畜生,未來世會有不好的果報。

5.吃肉為盜貪,吃肉者並未得到畜生舍肉的允許,不予取為之盜,故為盜貪。

6.所有眾生的肉皆為同一種肉,即如來藏肉,同類之肉故不食之。

佛初期弘法傳授小乘法,允許聲聞人吃三凈肉,這是因為聲聞人的修行目標是自己入涅槃不受後有,只是隨緣度眾生,眾生是否容易度化對他來說都無所謂。菩薩的修行目標是成佛,廣度眾生是修行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今世吃過這個眾生肉,未來世去度這個眾生就不容易攝受。


植物沒有命根,不算有情(佛教定義的生命)。但是整個種植過程都在殺生,比如打農藥,澆地。


首先,只有受菩薩戒的人才要求斷肉食的,漢傳的比丘都受三壇大戒 (初壇沙彌、沙彌尼戒,二壇比丘、比丘尼戒,三壇出家菩薩戒),所以都不食肉。

漢傳菩薩戒的主要根據是《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經中說: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斷大慈悲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故食者,犯輕垢罪。」《梵網經》卷2 (CBETA, T24, no. 1484, p. 1005, b10-13)

菩薩道以成佛為標的,而大慈悲正是佛陀的不共聲聞獨具的德性,所以菩薩不食肉。

其次,您誤解佛法中「無分別」的意思了。無分別、不分別,並不是對不同的對象在感知上沒有分別。吃肉和吃菜,吃起來沒有分別,嚐不出滋味,那是無知覺、不知覺,是廚餘攪拌機,比自動門還不如。

無分別智是菩薩見道登地所生之智慧,泯能所、亡彼此,境智冥合、正知真如。

第三,佛法中眾生的意思是專指有情識者,大約相當於具有中樞神經系統的生物,與現代生物學對生物所指的概念並不相同的。


百度無情眾生。

其實不惟佛氏,道家亦倡食素,只是不造作說辭,亂分什麼有情無情,一氣而已矣。如若形化,無情亦可變有情,這就不是和尚們所能理解的了。


我是來嘲諷那些cb的宗教信仰者的。我喜歡佛教,仔細看過奧修的金剛經解讀和其他經書的解讀。(奧修這個人比較複雜,前半身真的是智慧與美的化身,後半身因為物慾與權利被腐化了,所以看他前半身的作品很棒)

首先,活著的過程因為需求和慾望不停地在和周邊的人和物建立羈絆,羈絆越多煩惱越多。佛祖因為出身顯赫,慧根極深,在體驗過這凡世一切"美好」之後,開始為羈絆所累,在看到心中的極樂之後,於是開始追求內心的安寧,不斷剪掉身上的羈絆,最終以身去悟道,到達了心中的極樂,因為見世人為羈絆所累,所以傳道授法。

佛教的根本,是教大家,如何在即使是滿是羈絆的世界也能平靜內心地去生活。不是簡單的要大家擯棄物慾,而是在任何時候都保持內心的安寧。

佛教之前是沒有什麼戒律的,因為傳播太廣導致教徒層次不齊,所以後面有人才制定戒律來規範大家行為。佛教的根本是要大家保持內心安寧,因為人不同最後大家保持內心安寧的法門就不同,於是產生了派系。有些人依靠內心暗示,和給自己制定規範來強壓慾望,於是他的弟子遵循他的法門制定了更變態的規範來逼迫自己到達寧靜。

我只想闡述下我所認為的佛門和教派的演變。回到問題就是,時代在進步,我們今天道德水平也在進步,今天我們高素質人群的下線,可能是那個時代人的上線。時代在發展,無論是宗教還是人都應該前進,不進步的宗教和人終將被社會淘汰。不知什麼時候佛教被刻上了不準吃肉的規定,寺廟裡面的和尚還有多少是為了修行而作的和尚?佛教因為走的太遠,可能很多人已經忘記了為什麼出發。我們出發是為了追求內心的安寧以達到極樂。各種法門你都可以看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法門去追求內心的寧靜。至於吃肉,隨意好咯。


大慧,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在生死中輪迴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友、親愛侍使,易生而受鳥獸等身,云何於中取之而食?大慧,菩薩摩訶薩,觀諸眾生同於己身,念肉皆從有命中來,云何而食?大慧,諸羅剎等聞我此說,尚應斷肉,況樂法人!大慧,菩薩摩訶薩,在在生處,觀諸眾生皆是親屬,乃至慈念如一子想,是故不應食一切肉。
  「大慧,衢路市肆諸賣肉人,或將犬、馬、人、牛等肉,為求利故而販鬻之;如是雜穢,云何可食?大慧,一切諸肉皆是精血污穢所成,求清凈人云何取食?
  「大慧,食肉之人,眾生見之悉皆驚怖,修慈心者云何食肉?大慧,譬如獵師及旃陀羅,捕魚、網鳥諸惡人等,狗見驚吠,獸見奔走,空飛水住一切眾生,若有見之咸作是念:『此人氣息猶如羅剎,今來至此,必當殺我。』為護命故悉皆走避。食肉之人亦復如是,是故菩薩為修慈行,不應食肉。
  「大慧,夫食肉者,身體臭穢,惡名流布,賢聖善人不用親狎,是故菩薩不應食肉。
  「大慧,夫血肉者,眾仙所棄,群聖不食,是故菩薩不應食肉。
  「大慧,菩薩為護眾生信心,令於佛法不生譏謗,以慈愍故不應食肉。大慧,若我弟子食啖於肉,令諸世人悉懷譏謗,而作是言:『云何沙門修凈行人,棄捨天仙所食之味,猶如惡獸食肉滿腹遊行世間,令諸眾生悉懷驚怖,壞清凈行,失沙門道?是故當知,佛法之中無調伏行。』菩薩慈愍為護眾生,令不生於如是之心,不應食肉。
  「大慧,如燒人肉,其氣臭穢,與燒余肉等無差別,云何於中有食不食?是故一切樂清凈者,不應食肉。
  「大慧,諸善男女,冢間、樹下、阿蘭若處寂靜修行,或住慈心,或持咒術,或求解脫,或趣大乘;以食肉故,一切障礙不得成就。是故菩薩欲利自他,不應食肉。
  「大慧,夫食肉者,見其形色則已生於貪滋味心;菩薩慈念一切眾生猶如己身,云何見之而作食想?是故菩薩不應食肉。
  「大慧,夫食肉者,諸天遠離,口氣常臭,睡夢不安,覺已憂悚,夜叉惡鬼奪其精氣,心多驚怖,食不知足,增長疾病,易生瘡癬,恆被諸蟲之所唼食,不能於食深生厭離。大慧,我常說言:『凡所食啖,作子肉想!』餘食尚然,云何而聽弟子食肉?大慧,肉非美好,肉不清凈,生諸罪惡,敗諸功德,諸仙聖人之所棄捨,云何而許弟子食耶?若言許食,此人謗我!


我是這樣認為的:

我們先來說說不吃肉的問題,我覺得不吃肉最開始的出發點是「慈悲」。心有慈悲不忍看到豬呀牛呀被屠宰的悲慘情景而選擇不吃肉。後來慢慢的就演繹成為了佛教的戒律,為了佐證這條戒律同時規範僧侶行為,進而就衍生出很多「故事」,比如吃肉了會下地獄、吃肉了會造孽、吃肉了會六根不凈等等說法。這是其一。

而為什麼不吃肉而吃植物,這是一個生存問題。既然吃肉小動物那麼痛苦,但是我們又不能不吃,所以選擇吃「無情」的,也就是不會明確的悲鳴慘叫的生物。而且植物的繁殖很容易,一個大白菜能生出很多小大白菜,你吃了一個大白菜,還有很多大白菜可以種植。而動物的繁衍就沒這麼快了。

上面所說的是初衷,後面就演變成了戒律,這裡就不說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如果你真想知道為什麼,你就食素一周,自己尋覓答案。

有些人啊,為了證明自己所學才是正確的,就只把心思放在了批判別人上。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


你說對了,佛陀沒有禁止吃肉,佛教徒可以吃肉。不能吃肉是在中國化過程中才有的,初入中國和尚可以吃肉,直到南梁才出現不吃肉的規定……

想起一首詩,「南朝二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梁朝佛教盛行天下,蕭衍對這「二百八十寺」功不可沒,同時他也是不吃肉的首創者和推廣者。

蕭衍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弟子,生前幾番捨身同泰寺,最後全都被百官花重金贖回。皇帝都這樣著迷,不,應該是虔誠,梁朝修建了很多寺廟。

不僅如此,這蕭衍還身體力行,非常節儉,一件衣服穿兩年,吃飯不吃肉,這品質真是沒得說了。可蕭衍不是一般人,自己不吃還覺得夠,正所謂「己所欲,施於人」,孔子雖然不是這麼說的,但也沒反對。於是,禁止吃肉,就成了和尚不可逾越的規矩。

剛開始也有人鬧情緒,但是皇權之下,反對無效。再說了,皇帝都不吃,一個和尚又算哪根蔥。

規矩都是人定的,照說「人亡政息」,可是有些規矩偏偏生命力頑強,梁武帝死了,梁朝滅亡了,人們已經忘了為什麼立這條規定,可是它卻普遍被人接受了。

如今和尚吃肉,反倒會遭人白眼,真不知道佛陀看到會怎麼想。


你這叫抬杠。佛陀是讓人有慈悲心,不是要把人都逼死。想任何問題都要靈活,不能一根筋的死摳字眼。

語言是一種思維的表達方式,並不是思想本身。要領會其精神實質。比如你媽叫你吃飯,你難道就只吃白米,桌子上有菜也不吃嗎?中國很多地方飯就是特指白米飯,麵條都不是飯。


記的是不是和尚自願的吧,是那個皇帝下了命令的。寺院佔有大量的田地,還不交稅。肉食生產會消耗大量的糧食。那個皇帝就規定了和尚不許吃肉。


按照洒家的觀點看,漢地佛教不吃肉是因為資源豐厚,中國有錢。寺廟不缺香火,所以不用中南亞小國那樣到處乞討,不「挑肥揀瘦」。

因為富裕,所以修行環境就好,從而對於佛家戒律更加「精微化」的遵守。

其實不吃肉和吃肉的界限洒家覺得應該是一種心裏面的自我「警視」。也就是怕沾了因緣。想起一句話,叫做「凡人畏果,菩薩畏因。」想來就是這樣吧?

題外話說一下,寺院的齋飯不難吃,就算不吃肉對於舌根來說依然是不小的挑戰。從寺廟對齋飯做得美味與否程度也能看出他們修行的境地如何,是否在舌根上過多追求……

以上


其它答案都寫得非常好,由於涉及一些基本的佛教概念,需要補充一下。問到無分別心,這是大乘的特色。大乘反對吃肉,一方面我們可以批評這是受到婆羅門外道影響,因為隨著印度佛教的儀軌化,自然受到當地文化傳統影響,我們應該知道正統的婆羅門階層是堅持吃素的。但反對吃肉還是有經文義理根據的,我們需要引文自兩本著名的大乘佛經。

對我國佛教影響至深的《大般涅磐經 - 如來性品第四》有云:

「迦葉又言。如來何故。先聽比丘食三種凈肉。迦葉。是三種凈肉隨事漸制。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十種不凈乃至九種清凈而復不聽。佛告迦葉。亦是因事漸次而制當知即是現斷肉義。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云何如來。稱讚魚肉為美食耶。

善男子。我亦不說魚肉之屬為美食也。我說甘蔗粳米石蜜一切谷麥及黑石蜜乳酪蘇油。以為美食。雖說應畜種種衣服。所應畜者要是壞色。何況貪著是魚肉味。迦葉復言。如來若制不食肉者。彼五種味乳酪酪漿生酥熟酥胡麻油等。及諸衣服憍奢耶衣珂貝皮革金銀盂器。如是等物亦不應受。善男子。不應同彼尼干所見。如來所制一切禁戒各有異意。異意故聽食三種凈肉。異想故斷十種肉。異想故一切悉斷。及自死者。迦葉。我從今日制諸弟子。不得復食一切肉也。。。

善男子。爾時復有諸沙門等。貯聚生谷受取魚肉。手自作食。執持油瓶寶蓋革屣。親近國王大臣長者。占相星宿勤修醫道畜養奴婢。金銀琉璃車磲馬瑙頗梨真珠珊瑚虎珀璧玉珂貝。種種果蓏學諸伎藝。畫師泥作造書教學。種植根栽蠱道呪幻。和合諸葯作倡伎樂。香花治身樗蒱圍碁學諸工巧。若有比丘能離如是諸惡事者。當說是人真我弟子。」

而對我國禪宗有重要影響的《入楞迦經 - 遮食肉品第十六》 有云:

「佛告大慧。夫食肉者有無量過。諸菩薩摩訶薩修大慈悲不得食肉。食與不食功德罪過我說少分。汝今諦聽。大慧。我觀眾生從無始來食肉習故。貪著肉味更相殺害。遠離賢聖受生死苦。舍肉味者聞

正法味。。。食肉之人斷大慈種。云何當得如是大利。是故大慧。我觀眾生輪迴六道。同在生死共相生育。迭為父母兄弟姊妹。。。以是因緣我觀眾生更相噉肉無非親者。由貪肉味迭互相噉。常生害心增長苦業流轉生死不得出離。佛說是時。諸惡羅剎聞佛所說。悉舍噁心止不食肉。迭相勸發慈悲之心。護眾生命過自護身。舍離一切諸肉不食。悲泣流淚而白佛言。世尊。我聞佛說諦觀六道。

我所噉肉皆是我親。。。佛言。大慧。羅剎惡鬼常食肉者。聞我所說尚發慈心舍肉不食。況我弟子行善法者當聽食肉。若食肉者。當知即是眾生大怨斷我聖種。。。菩薩應觀一切是肉皆依父母膿血不凈赤白和合生不凈身。是故菩薩觀肉不凈不應食肉。」

由於《大般涅磐經》形成時間較早,對《律》中的三凈肉說法還是承認的,只不過這是如來因應時機的說法,但如來本意要禁止。為什麼呢?因為食肉即是貪慾,起了修行生活上的差別心。而經文給出了重要的信息,也就是當時有不少沙門受到國王禮遇,不但大食魚肉,而且存金銀財寶,甚至畜養奴婢,作倡伎樂。看來吃肉就是僧侶生活腐化的問題所在,所以佛說他們不是真弟子。

《入楞迦經》將「不吃肉」作為整品經文是比較有意思的,是否受了婆羅門儀軌的影響呢。從義理方面,還是非常清楚地。因為吃肉會加重惡業,意味著有殺害,而且經文說六道中的眾生都有可能輪迴成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是不應該吃「親人」的肉,所以說」是故菩薩觀肉不凈不應食肉「,這反映了大乘菩薩道尊重眾生平等的義理。當初達摩東渡時帶來的應該是四卷版的《入楞迦經》,而」遮食肉品第十六「出現在第九卷,所以這裡會有些疑問,不過這是另一個話題了。

北傳佛教與南傳的一個顯著不同在於菩薩道講究要化」雜染業「為清凈心,等於是一種」歸零工程「,所以要盡量規避像吃肉等加重業的行為。在南傳方面,從苦和輪迴中解脫,但阿羅漢的」業「(或因果)仍在,這從釋尊在般涅磐前仍能感受到肉體的痛苦可見一斑。


推薦閱讀:

聞佛法需大福報,為什麼學佛者出生人間,而不是天上?
行善積德真的能改命么?
錢你要不要

TAG: | | 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