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許多動畫片里的角色在踩空後會停在空中,直到看鏡頭的時候才會往下掉?


1、摔下去本身是惹人發笑的狼狽事,這是笑點一

2、看向鏡頭,表情突出角色的無奈,這種尷尬,是笑點二。

笑點疊加,是此類動畫的常用手法。

還有二個好處是,1、看向鏡頭等於在看向觀眾,這同時也是一種和觀眾的互動,拉進動畫角色和觀眾的距離。2、空中停頓給觀眾反應時間。


增加荒謬感強化戲劇感。用違反你直覺的方式暗示你這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掉也不會真的死,一瞬間釋放緊張感。然後加重掉下去真的很痛的卡通角色主觀感受。就把一個意外變成類似sm式樣的趣味演繹。


迪美華三大電影公司在黃金時期開創一系列的動畫表現手法,這就是其中一個,被稱作動畫物理第一定律


存在主義的反諷。

它踏空,其實你是踏實的。

你的安全感滯留在危機之後,是娛樂時代後天下之憂而憂的反諷(在存在主義中,天下指的是作為唯物現實觀察者的觀眾,你憂,而動漫里的人物----它還未憂)。

是主觀意識與真實時空錯位的荒誕感,

它還沒低頭看下面(即它還沒意識到它懸空),那麼事實上他就還沒有懸空(沒掉下去),

這種表演者的唯意識論和觀眾客觀角度的反差造成了存在-荒誕的反時代和反自身。

它看向鏡頭時,更是暗示了觀眾作為觀察者和代入者的雙重存在,以指向對存在的思考。

這類存在主義反諷最早是在堂吉訶德式的小說形式里出現的。隨著戲劇的發展而到達鼎盛時期。

最後,每一種幽默的共鳴產生都有相對應的深刻的潛意識(對立矛盾消除或協同自洽重組的)來源,與時代特有的意識形態等有深遠的聯繫。


如果人死了,那他是意識不到自己已經死了的。

人如果意識到自己死了,那其實他還活著。

情節上那個角色掉下去了,而我們不給他一個心理活動的剪影,我們無法跟隨這個角色用同樣的恐懼:雖然由於慣性,在這一霎那,仍然在這個位置上,但是下一秒就不在這個位置上了,我們會掉下去,會摔死。

痛苦的時間總是比快樂的時間長。

所以人為續一秒。


為什麼很多動畫片里的角色被高速移動的物體撞擊後會像皮球一樣來回反彈,或像彈簧一樣發生形變後又能恢復回來?

害得幼小時的我以為車是撞不死人的。


推薦閱讀:

霸天虎和汽車人的標誌是什麼來頭?
打敗熊孩子,也許就靠這部動畫了
如何評價動畫片《天書奇譚》?

TAG:電影 | 動畫片 | 卡通 | 刻板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