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真的有「漢服」這個說法嗎?

不但寫法要是漢服這兩個字,意思也要和今天一樣,表示漢族的固有裝束(所謂「傳統服飾」)。別好不容易找個例子出來,結果意思不過是(當時)漢人的打扮。

固有裝束是連貫的、成體系的、普遍接受的,構詞上是凝定的,是不可拆分的一個詞(定語+中心語:「漢服」);而打扮則是特定的、具體的、變動不居、不成體系的,結構上看則是鬆散的、可拆分的片語(漢人之所服、如漢所服、擬漢而服……)。

要第一種,不要第二種。有沒有那樣的例子?


謝邀。

其實我想說你們還是另請高明吧,我也不是謙虛。但見你們那麼熱情,我不說兩句也不好。

我也不是專家,只是來強答的,歡迎討論,撕逼就還是免了,三觀不同就體面地說再見吧。

古代真的有」漢服「這個說法嗎?

當然是沒有的。

正如近代以前中國也沒有「國學」一樣,正如西方從來沒有「西服」一樣,正如今日的人類也沒有「人學」一樣(人類學是完全另一回事)。

為什麼?因為中國古人根本不需要「漢服」、「國學」這種說法,這種將自身他者化的話語只有在自身意識到他人(通常是比自己強大的他人)時才會出現。

對於中國古人來說,他們所穿的服飾就是「文明人」該穿的服飾,他們的文化就是所有人類都應該認同的文化。什麼?蠻夷是人嗎?他們的文化也能叫文化?

所以,既然除了中國的服飾之外再就沒有服飾,除了中國的文化之外就再沒有文化,何必要多此一舉創造「漢服」、「漢學」這種辭彙呢?

對了,就連「中華民族」這種概念,也是近代才出現的概念。

但如果你說中華民族、漢學、漢服等等不存在,那就呵呵了。

那些不厭其煩地說著「不是西化,是現代化」的人們始終不願承認的一點是,現代化基本上就是西化。在大部分的語境之下,這兩者甚至都不需要區分。

為什麼西方人從來沒有「西服」、「西學」(歐學)這種概念?因為人家不需要啊。從來就沒有一種跟「西服」、「西學」相對的「現代服」、「現代學」,因為二者基本上就是一回事。你不能夠在某個地方切一刀,然後說:這部分是西方的,那部分是現代的。

那麼,聰明的你告訴我,為什麼我們會有「漢服」、「漢學」這種概念?呵呵。

最後補充一點私貨,隨便看看吧:

「漢服」作為一種漢民族歷史上無數具體服飾的集合抽象出來的概念,一種歷史上(自上古至清代)不間斷流變的服飾體系,其存在的確鑿無疑的。

任何試圖通過其(某一時段)外延性的模糊、或(不同時段)具體服飾的不同,來否定其存在,都是形而上學絕對主義的詭辯論

沒錯,就是「人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的詭辯論。


不但寫法要是漢服這兩個字,意思也要和今天一樣,表示漢族的固有裝束

。。

古人管上廁所叫出恭。

樓主的意思說,找不到「大便小便」這個詞,就要說古人不上廁所么?

省點時間好好讀書不行么。


當然有啊 查查古代的資料 就會知道很多地方提到了漢服

古籍中直接出現的「漢服」

最早的文獻記載,是東漢蔡邕的《獨斷》:「通天冠:天子常服,漢服受之秦,《禮》無文。」

最早的正史記載,是東漢的《漢書》:「(龜茲公主)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歸其國,治宮室,作檄道周衛,出入傳呼,撞鐘鼓,如漢家儀。」

這3條記載所指代之漢還是狹義的漢地、漢朝,不過,「漢人(漢族)」都因漢朝得名——人們逐漸使用漢朝之漢表示華夏族群。故而這3條可算作目前已知最早的關於漢服概念的記載——儘管是狹義的概念。自此之後,「漢服」在更多情況下開始明確指代與異族服飾區分的漢族服飾了。

唐代《雲南志(蠻書)》:「裳人,本漢人也。部落在鐵橋北,不知遷徙年月。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南詔國「裳人」本是漢人,除用朝霞纏頭,其餘仍用漢人服制。

《新唐書》沿襲該記載:「漢裳蠻,本漢人部種,在鐵橋。惟以朝霞纏頭,余尚同漢服。」元代官修地理志《大元大一統志》轉載《新唐書》:「漢裳蠻,本漢人部種,在鐵橋,惟以朝霞纏頭,余(尚)同漢服。」明代《大明一統志》引用元志記載:「(麗江軍民府)衣同漢制……《元志》:『漢裳蠻,本漢人部種,在鐵橋,惟以朝霞纏頭,余同漢服。』」

《新唐書》:「結贊以羌、渾眾屯潘口,傍青石嶺,三分其兵趨隴、汧陽間,連營數十里,中軍距鳳翔一舍,詭漢服,號邢君牙兵,入吳山、寶雞,焚聚落,略畜牧、丁壯,殺老孺,斷手剔目,乃去。」「蠻攻黎州,詭服漢衣,濟江襲犍為,破之。裴回陵、榮間,焚廬舍、掠糧畜。」分別記載吐蕃軍隊和南詔蠻軍穿著漢族服飾冒充友軍進行屠殺和搶掠。

宋朝晃說之《陰山女歌》:「(聞陰山下有女子,漢服彈琵琶,傳意甚異)陰山女漢服,初裁淚如雨。自看顏色宜漢裝,琵琶豈復傳胡譜。……使者高義重咨嗟,衣裳盟會其敢許。漢裝漢曲陰山墳,七十年來愁暮雲。即今山川還漢家,泉下女兒聞不聞。」此詩還使用了2處「漢裝」來表示漢人服裝。

北宋官修軍事著作《武經總要》:「初契丹入寇河北,德清軍失守,俘虜人民於此,置城居之。城方二里,至低小,城內有瓦舍倉廩,人多漢服。」清代由乾隆審定的《欽定熱河志》:「景德初,契丹侵河北,德清軍失守,俘虜人民於此,置城居之。城方二里,至低小,城內有瓦舍倉廩,人多漢服。」都是記述遼軍抓獲漢人百姓的史實情況。

此處應有逐條分析這些文獻中提到的漢服是否符合題主標準

等等,突然看到了提問者ID

萱叔寶

在很多地方看到過啊

那我答個什麼勁

為了黑漢服放個直鉤找嘲諷真是難為您了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簡牘:「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

《漢書》:「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

《蠻書》:「裳人,本漢人也。部落在鐵橋北,不知遷徙年月。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

《新唐書》:「漢裳蠻,本漢人部種,在鐵橋。惟以朝霞纏頭,余尚同漢服。」

《遼史》:「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漢服,黃帝始制冕冠章服,後王以祀以祭以享。……會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國服;皇帝、南面臣僚漢服。乾亨以後,在禮雖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漢服;重熙以後,大禮並漢服矣。」

《東京夢華錄》:「諸國使人,大遼大使頂金冠,後檐尖長,如大蓮葉,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帶,如漢服。」

《清稗類鈔》:「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漢服,令俱禿髮。」


因為被拉黑了,所以專門回復一下 @王言和 的回答 古代真的有「漢服」這個說法嗎? - 王言和的回答 :

上來就錯,誰告訴你漢服是匈奴人發明的。漢服是中原王朝史官的措辭,意指外族模仿中原漢人的穿著,明明是自稱。開頭錯,全部錯。無價值回答。


瀉藥。

很多漢服黨喜歡拉「漢字」陪綁,來證明漢服在古中國的存在。

所幸的是,這題裡面很多人已經提供了足夠的例子,來告訴我們「漢服黨的漢看起來像漢字的漢其實是漢族的漢。」

@莊俊朗

寫的比較有系統性,剛好我可以順著他的論據說下去。

他認為

對了,就連「中國」這種概念,也是近代才出現的概念。

OK,作為現代國家而言,中國的概念是現在才出現的,中國有領土,有政權,有國民……但是,我們要知道一件事情,「中華」不是近代才出現的。

中華一詞,中,代表的是四方之中,宇宙之中。華,取的是華夏。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這是政治文明的象徵。

天下最富裕最文明的國度叫做中華。而中華的皇帝是天人感應、要教化四夷的,他是天命所選。

這是很有趣而微妙的地方,中華是一個無邊無際的萬國星羅棋布的 天下 中最高級的王朝、是和周邊國家不平等的,更為高貴的存在。在高於政權、領土等世俗概念之上的天道之中,中華是連續的。漢王朝消失了,沒關係,晉也是中華,龐大如唐是中華,弱小如宋也是中華……

這是先秦諸子百家思想在秦漢大一統之後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種中國特有的,以陰陽五行為根基的觀念——天下觀。或者說,中國是一個文化國家。

我們剛才說了,自認為是正統中華的歷代政權是高於周邊國家的。那麼,如同唐高於吐蕃一樣,漢人/唐人/宋人高於胡人/吐蕃人等等。

這位同學就很好的表達的古中國天下觀下,中國對外國人的態度。

對於中國古人來說,他們所穿的服飾就是「文明人」該穿的服飾,他們的文化就是所有人類都應該認同的文化。什麼?蠻夷是人嗎?他們的文化也能叫文化?

這種情況下,漢人、漢字、漢服,他們從屬於的一個建構是「天下觀」。

這種情況下的中國/中華是一個超越政權的概念,而由此,中國才有上下五千年。而漢人/唐人/宋人才可能相互替換用~

//然後我們說現代。

這位同學說

為什麼西方人從來沒有「西服」、「西學」(歐學)這種概念?因為人家不需要啊。從來就沒有一種跟「西服」、「西學」相對的「現代服」、「現代學」,因為二者基本上就是一回事。你不能夠在某個地方切一刀,然後說:這部分是西方的,那部分是現代的。

額,其實我覺得應該是,他站在我國的視角,把所有的法國、英國、德國等等揉成了一個西方……

這世上只有兩個國,一個叫中國,一個叫外國……

現代化基本上就是西化。

那就有趣了,為什麼我們不能西化,因為會導致文化滅絕?那從漢朝之後的千年里,中國從周邊諸國吸納的無數優秀文明成果,無數的演變——包括漢服黨認為千年不易其實各種變化的形制,想必也是漢人胡化了。還有那些胡琴、椅子……恩,漢文化越來越不正宗了。

我原來認識個玩漢服的妹子拒絕用暖手寶,而用銅壺裝熱水暖手,正宗是正宗啦,就是略搞笑……

現在的漢服黨說的漢服,最基礎的一條是「漢服是漢民族的民族服飾」。

那麼,漢族高於其他民族么?哪怕你認為漢族是主體民族,但是民族之間應該是平等的吧。

OK,這是漢人和漢族最基礎的區別。

可是漢服黨的宣傳是什麼呢?是把他們從各種古代服飾中抽出來的達官貴人的衣服、乃至朝服(大量民俗服飾雖然沒有斷代,但是不算漢服 【攤手)稱為這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

這就是告訴諸位,古中國是漢族的民族國家~而所謂的中國史,實際上是東亞史~

其次呢,海外華人是華人吧,那麼他是漢族么?

這就是我前面說的,現代漢服的漢看起來像漢字的漢其實是漢族的漢。但是現在漢服黨很喜歡說,我們這套漢服就是歷史上古籍里的漢服。

其他政治上的考量比如領土、自治區政策我就不說了,說太多了,打字也累。

我知道這帖子里義憤填膺的人會覺得現在漢文化衰微或者中華文化衰微,要抵制西化,保證我國文化的……純潔?或許是這種危機感和基於歷史的憋屈感讓大家急著要尋找文化自信和標的。可是民族主義是一個強有力的社會動員體系,我們在近代戰爭中需要用他來動員全國,可是回溯歷史,最好小心點,畢竟天下觀和民族國家是兩套不同的體系。如果不注意建構的不同,那是不是又違背了白馬非馬的祖訓呢?

嘛~其實想想,我國教育還是很強大的。最喜歡古中國的漢服黨們,卻不自覺的使用了西方的民族建構來圈出共同體的範圍。

其實你們應該看看中國近代進行建構的時候,不同的看法:顧頡剛:中華民族是一個


有「漢服」兩個字的出現,但是需要分成兩種情況來看到

  1. 臨時組成的偏正短語,類似我們說紅鳥、藍兔;

  2. 具有服飾史內涵的專有名詞,類似我們說旗袍、風衣。

具體見拙作:就事論事:服飾史中的【漢服】

而現在網路時代所說的漢服,有十分強烈的把自己進化成專有名詞的意願,但是據個人觀察,無論從概念的行程還是服飾體系的建立,都十分草率,且與歷史無關。漢服復興者是如何定義「漢服」的? - 春梅狐狸的回答

===============================

隨手廣告下微信公眾號

服飾之傳統,是古人對美的沉澱;服飾之歷史,是古人對美的追逐。我們通過服飾去了解古人之趣味、歲月之容貌、審美之變遷,從此歷史不再是故紙一堆、黃沙一叢,而是鮮活的可觸摸的搖曳的喜惡評說……

請關注「傳統服飾」,我們是以原創科普為主的服飾史、傳統服飾微信訂閱號。


勾太直啊這。

我咬咬看。這和中國有沒有封建社會、中國有沒有地主階級一樣。

基本是是後人歸納的,為了和其他民族服飾區分突出民族服飾的屬性。現在「漢服」的概念在古代可以叫衣冠(《管子·形勢》)、也可以叫衣裳(《史記》)、衣服(《漢書》),來來去去同個東西,不同的說法和表述形式。國內基本就這麼穿了也就不會特別給它取個整體的名字,取了也不會常用,與它不同的才會取個「胡服」的名字。


沒有吧····?

似乎沒有,淺薄的印象里古代服飾更重視的是禮制和等級之分。

具體不同制式有不同的稱呼。「漢服」更像是現在為了區別於其他少數民族服裝而提出的概念。


低級黑。鑒定完畢。


漢人漢服都是非正統異族王朝統治華夏,自認文明時,對於中原人的蔑稱,跟歷史上的東夷西戎南蠻北狄,這類周朝對於區位的野蠻人的蔑稱,君不見遼自稱國服,稱漢人為漢服,君不見,元將北方人稱漢人,南方人稱南人,漢服的稱呼根本就是除了文明以外給野蠻人套上特徵的說法,古代,我們從來自稱華夏,壓根不需要漢服一說,我們本身就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天朝文明人,衣冠即文明,把文明衣冠稱為漢服恰是最大的污衊


圖怎麼幫被吃了?補上

↑這是題主回答過的問題

真的難過,知乎也開始有人搞引戰帖

你心裡已經有很堅定的觀點了,還想知道啥?憑什麼要大家浪費時間去說服你?

這個問題不懷好意


嚴格的民族服飾這個概念確實是現代的,因為古代就沒民族這個詞。但是如果是指漢人穿的和其他民族不同的服飾,那麼很早,舊唐書里就專門用漢服來區別漢人和其他民族的服飾了


漢服這個說法是有的,不過意思不同。

與漢人一詞類似,漢服中的「漢」字的詞義外延亦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如《馬王堆三號墓遣冊》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中的「漢服」是指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里的冠服體系;而成書於唐朝的《蠻書》的記載:「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中的「漢服」指的則是漢人的服飾禮儀制度。

——————來自百度百科

古代漢服指的是漢人的服飾禮儀制度,而現今漢服指漢族傳統服飾,囊括範圍比較大,


古人稱自己的衣服叫華服。哪裡來什麼漢人 (統稱漢人清朝才有的習慣) 中國歷史上各朝 漢唐宋明 中國人對於外族稱呼自己不是「漢人」,哪裡來的這個稱呼?漢人是外族外國對華人的稱呼。中國人書面上的正式稱呼是華夏。 帽子和衣服一套裝備在古代叫衣冠 (古人必帶帽子,可能是沒洗髮水的原故吧。有頭氣!) 對外稱自己穿的衣服就是 華夏衣冠 = 華夏服


推薦閱讀:

明史最強翻案——《嘉靖與嚴嵩:是非君臣》
清朝時候的「滿漢一家」是什麼?
清朝算不算是對現代中國貢獻最大的封建王朝?

TAG:中國歷史 | 漢服 | 古代服飾史 | 釣魚廣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