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爾斯蘭戰記有哪些歷史文化背景?
現實中相關的歷史,文化背景與細節
轉帖
《亞爾斯蘭戰記》之風土記
來自: 五藤高慶 2011-01-06 07:35:58
作為《亞爾斯蘭戰記》和田中大神的信徒,因對這部基於伊朗神話的作品的好奇。特借赫克托爾大人雄文「薩珊波斯四百年」。對亞爾斯蘭戰記裡面的相關波斯世界諸因素進行考證,力爭正本清源,還大家一個真實的帕爾斯。
原創還請看赫克托爾大人雄文,傳送門如下
http://www.ccthere.com/thread/3057796#C3057796首先,下官五藤高慶,以吾的靈魂的名義,奉我的信仰和君主之命進行這項艱苦而繁重的工作。
在帕爾斯和非帕爾斯的土地上,我搜集了無數文書,為恢復昔日的書庫而努力。在魯西達尼亞蠻人所過的帕爾斯和非帕爾斯的土地上,本有很充足的記載。這些土地,包括伊拉克里恩直到葉克巴達那的諸多地方,都遭到惡賊波坦和其蠻軍的屠殺、焚掠和廢棄。現在,我受偉大的解放王,沙漢沙亞爾斯蘭聖命,收集和恢復這些土地上本有的資料和風土人情,我不允許任何人傷害或掠賣它們。已經被掠走的文書檔案,必須送回原處。在這片土地上,我將讓對諸神的崇拜發揚光大,讓優秀的歷史得到應有的傳承。(本文模仿自拜火教大穆貝德卡提爾銘文)贊回應
先從帕爾斯的諸神開始:
契約和信義之神密斯拉:這個法蘭吉絲所侍奉的神明,來自於契約神、太陽神密特拉(Mithra),密特拉神(Mithra)起源於古雅利安神話,印度和波斯的神話中都有他的身影,在波斯分支的神話中,他的最初身份是契約神。祆教創立後,他也被收編成為祆 教眾神中的一員。公元前2世紀左右,密特拉演化為太陽神、武士神,對他的崇拜在近東、中東廣為流行,本都、安息的許多君主都叫米特拉達梯 (Mitridate),意為【密特拉之子】。後來從中東地區傳入羅馬帝國後,其密特拉崇拜被稱為【密特拉的神秘】(Mithraic Mysteries),成了祆教之外的獨立宗教。它在2-3世紀十分繁盛,經由巴爾幹、法國一直擴展到不列顛。乃是基督教傳教過程中在西歐的最強的對手,按【密特拉的神秘】的教義的說法,密特拉的 父親是祆教最高神馬茲達(Mazda),母親是處女神安娜希德(Anahid),生日是12月25日,曾經死而復生。宗教儀式中有洗禮(baptism) 儀式,有吃麵包喝葡萄酒的儀式等等。這些是不是很眼熟呢?至於說誰參考誰,這就見仁見智了。另外在基督教的語境里pagan這個詞,如果不是特指,就是專指【密特拉的神秘】。勝利之神烏爾斯拉克納:這個克巴多的象徵,一般譯作婆羅毗羅那 (Varathragna, Verethragna),《祆教史》譯作【弗瑞斯勒格納】。古雅利安人的戰神。在祆教的第一波斯帝國曆法中,每月的第20日,被稱為婆羅毗羅那日。巴列維文出現後,婆羅毗羅那在巴列維文中拼寫為巴赫蘭(Varahran、Vahram、Varanes),在阿拉伯文中又被拼做Bahram。這位戰神有多種形象,包括全副武裝的武士、迅疾的暴風、發情的駱駝、金角公牛、捕食 的飛鷹等等。與絕大多數以人的形象呈現的雅利安諸神不同,戰神巴赫蘭的最常見形象是野豬。據《婆羅毗羅那頌》的記載,這頭野豬【尖牙利齒、致人死命、難以 近身、面目可憎、滿臉斑點、身強體壯,長著鐵踵、鐵足、鐵腿、鐵尾和鐵爪】。中國人實際上應該十分熟悉這位戰神,因為他很可能是豬八戒的來源。在西遊記裡面有個段子,《西遊記 第六十七回 拯救駝羅禪性穩 脫離穢污道心清》說,為了在惡臭腥穢的八百里七絕嶺中前進,豬八戒化身為巨豬,像推土機一樣用鐵蹄巨嘴推出一條坦途。這個形象與戰神巴赫蘭十分吻合,既然孫悟空的原型可能是印度神猴哈羅曼,高種姓印度人與波斯人又同屬雅利安人,那麼豬八戒的原型沒準就是戰神婆羅毗羅那/巴赫蘭。美、幸運和處女守護的女神亞希:這位奇夫的崇拜對象,在《祆教史》譯作阿喜(Ashi),全名叫阿喜?璠古希(Ashi Vanguhi)。語出阿維斯陀語,意為報酬、補償或意外之運。她是古雅利安人的幸 運之神。形象是坐在馬車裡呈馭手狀。西至地中海東岸,東至印度,阿富汗等地都遍布對這位女神的信仰。後世發掘出的貴霜帝國的錢幣上也有這位女神的形象,表 明對這位女神的崇拜相當久遠。在祆教建立後,其地位保存下來,成為祆教諸神的一員。不過地位一直不高。在波斯帝國時期,阿喜的概念由於和多個神的概念混合 起來,因而被視作豐產、幸運之神而廣受崇拜。在《阿維斯陀》里首先給阿喜定了形象,她是很多祆教神明,尤其是密斯拉神的助手,負責幫助密斯拉駕馭馬車。由於密斯拉是武士神,因此阿喜又有 了為戰場上的武士帶來好運的意味。在《阿維斯陀》里專有一章叫做《阿喜讚辭》。在裡面阿喜又有了青春和純潔的守護者的形象(阿喜是不接受妓女、老年男子和太監這些「荒蕪之人」的獻祭的,同時她畏懼少年少女這些「豐產之人」,因為在神話里他曾被圖蘭的神馬追逐,幾次躲起來都被少年少女發現,被迫繼續開溜)祆教的第一波斯帝國曆法中每月第25日就叫阿喜日。雷雨之神迪休特略:《祆教史》譯作泰斯特利亞(Tishtrya), 也是一位古雅利安神話中的神祗。根據祆教神話,迪休特略每年都化作純白色的金耳金轡的駿馬,與代表澇災、化身為癩皮無毛的醜陋黑馬的惡神阿帕撒(Apasao),進行一番激烈搏鬥。如果信徒能及時、充分祭祀迪休特略,則迪休特略的力量加強,能戰勝對手,進而全年風調雨順;否則阿帕撒獲勝,將發生洪澇。迪休特略本身也是個合成詞,Tishtrya == tri + str,熟悉英語的人都知道,tri 的意思是【三個】、【三個的】,如 三角形/triangle。str 要費點腦子,加個母音就能識別了,是 star/星辰,迪休特略的本意是【三顆星】、【三個星辰】,所以在祆教經典中,迪休特略又被尊為【眾星之主】,他的抽象含義則是星辰、星空。 Tishtrya 又被簡寫為 Tir, Tiri。在古波斯曆法中,4月份和每月第13日,都以迪休特略命名。因此,古波斯曆法中的4月也叫【Tiri 月】,即星月,相當於現代曆法中的6~7月,正值炎熱盛夏,星光燦爛的月份。而4月13日,即現代曆法中的7月1日,恰好是【星月星 日】,是古波斯曆法中四大節日之一的【星節】(Tiragan, Tiregan),這一天恰好是雨季到來之日,在這一天祆教信徒們都要隆重祭祀迪休特略,以求他能戰勝阿帕撒,獲得風調雨順。波斯國家和受波斯文化影響的國家中有許多個君主的名字叫梯里達底(僅安息帝國就有3個),意思就是迪休特略之子。水之女神亞娜希達:無疑是就是安娜希德(Anahid),伊朗祆教的女神(對,安娜希德水火雙修),神廟在伊什塔克爾城,她原來是古波斯神話中,掌管淡水的女神,進而引申為負責莊稼豐收、牲畜繁殖的女神,如果再往上追溯,她是從印度來的外來戶。這不難理解,波斯人和印度人(高級種 姓)都是雅利安人的後代,同屬印歐語系,所以印度和波斯這兩大文明有很多暗合的地方。在拜火教的聖經《阿維斯陀》中,安娜希德也有她的位置。換句話說,安娜 希德是祆教的眾多神祗之一。雖然在拜火教的發展過程中,她的地位與大多數神祗一樣,逐漸被淡化。然而其神話地位依然重要。例如安娜希德神廟聖火。聖火是拜火教的最重要標識,所以負責守護安娜希德神廟聖火的 薩珊,其實就是拜火教的世襲祭司。安娜希德在薩珊王朝時期地位極高,每一位薩珊王在即位時都必須去伊什塔克爾城,在神廟女祭司的監督下點燃自己的御用聖火壇以示即位。每當薩珊王出征、出巡時,由侍從攜帶一個縮小版的聖火壇,作為皇權的標誌。
贊回應
其他神明:
依亞爾達波特神:還真有這麼一個神,而且歷史還很久遠。依亞爾達波特出於基督教諾斯替派(靈覺派)。又叫依亞爾達波斯。乃是七大天使長(Archon)之首。後來在諾斯替派的文稿《約翰密傳》里。七天使長奉神諭創造世界,創造完畢後他跑到地上來,順手做起了人偶,所以這老兄是人類肉身的塑造者。創作完畢之後的神給了這個人偶靈魂,人偶就變成人類了。於是依亞爾達波特對於神剽竊了他的作品的行為感覺很鬱悶。就想方設法禁止人有智慧,例如不準人吃智慧樹上的蘋果。隨後此人又怕基督成為彌賽亞,傳真知與人。就開始跟穌哥對著干。鼓動猶太人把穌哥給釘上十字架了。自然,在基督教神話里誰跟穌哥對著干,誰就準備著要難看。在《約翰密傳》的最後預言穌哥達到圓滿境界的那一天,依亞爾達波特和其創造的這個物質世界就會被扔進地獄的深淵裡。這個記載影響很廣,因為在另一本諾斯替派的文稿《比斯替蘇菲亞書》裡面,依亞爾達波特已經變成了地獄裡的一個魔王了。形象為獅臉蛇身。手下管著49個魔頭,專門負責在地獄裡把虛弱的靈魂扔進沸騰的瀝青河裡折磨。較為口黑的諾斯替派文稿《猶大福音》先給他改名叫內波羅(Nebro)。然後又把他變成了天使的一員。但是是專門管地獄和混沌的天使。下面又有一堆什麼天使為其前驅。諾斯替派里有專門崇拜這位老兄的分支,稱為拜蛇派(Ophites)辛德拉的諸神:希巴:就是 濕婆(Shiva),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管生也管死。但是主要管死(毀滅),同時他也管舞蹈。佛教管他叫大自在天。 印度教最著名的一個雕塑就叫「濕婆之舞」
因德拉 : 指因陀羅(Indra),早期印度教的神王,司雷雨和戰爭。後來印度教中地位降低,但是佛教中地位上升了,他就是佛教中著名的帝釋天,形象是坐在大象上。司掌道德維護,保民平安。阿古尼:其實是阿格尼(Agni),又譯阿耆尼,印度教的火神。印度的烈火導彈就是他,軍迷一定熟悉。這兄弟也很大能,印度教教徒結婚的時候拜他,以求吉祥如意紅紅火火。巴魯納 :應該是伐樓那(Varuna),印度教和佛教神話里都司掌水。印度教神話里是四個地球製造者之一,這老兄在佛教神話里地位很高,佛祖座前十大弟子之一。以能說會道,見人講人話見鬼說鬼話的本事而有名。如果寺廟裡有四臂,手持水瓶的形象的,就是他了。拉克休美女神: 應該是拉克希米(Lakshmi),印度教的吉祥女神。佛教里稱她為吉祥天。大功德天或寶藏天女,在印度神話中是毗濕奴神的神妃,但在(日本)佛教中卻成為毗沙門天的妃子。 又一梵名為 吉祥天 「摩訶室利」(Mahasri),摩訶(Maha)意思為「大」,室利(sri)有「功德」、「吉祥」兩義,因此吉祥天又稱為大功德天或者寶藏天女。傳說 中吉祥天是諸神攪拌乳海時,從乳海中所誕生的各種生物之一。傳至日本的吉祥天,其神格接近幸福女神,掌管五穀豐收、福德等「幸福」。吉祥天形象通常是一位美麗的女郎,有四隻手臂(有時兩隻),兩手持蓮花(象徵吉祥),兩手拋灑金錢(象徵財富),身邊有數只白象(通常為一對)相隨。吉祥天在印度極受崇拜,地位很高。印度教的第一大節日排燈節就是供奉吉祥天的。印度巨富,鋼鐵皇帝拉克希米?米塔爾(Lakshmi Mittal)名字就來源於她。相比起拉克希米來說,羅乞什密更接近原詞發音。贊回應
接下來是列國志:
帕爾斯:名字很明顯來自法爾西/波西斯(Pars/Persis),實際上就是第一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第二波斯帝國(薩珊王朝)的結合。帕爾斯(Pars)是希臘人的稱呼,正名叫法爾斯(Fars),指伊朗西南部的法爾斯地區(大致相當於今伊朗的法爾斯省,省會設拉子)。這裡是伊朗民族的起源地,輝煌的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就起源於此。而帕爾斯軍驍勇的騎兵的原型,應該來源於伊朗薩珊王朝著名的「鐵甲聖騎兵」(Cataphracts)魯西達尼亞:從名字上看,來自葡萄牙的古稱盧西塔尼亞(Lusitania),有一部著名葡語長詩《盧西塔尼亞人之歌》。其對應的國家,應該是馬其頓(也很可能就是馬其頓,馬其頓的正式稱呼應該是馬其頓尼亞Macedonia)和西歐的結合。另外魯西達尼亞人中許多角色的命名方法都是 西歐式的,如冬?里加路德,這個「冬」應該是西班牙語的Don;還有艾絲特爾?德?拉?法諾,De?La都是法語中的介詞,De也是法語中表示貴族身份常 用的中綴。所以魯西達尼亞又有了西歐式的特徵馬爾亞姆:應該就是拜占庭帝國,魯西達尼亞佔領馬爾亞姆和吉斯卡爾建立新王朝應該就是第四次十字軍攻佔君士坦丁堡,建立拉丁帝國這一史實的反映。另外馬爾亞姆和魯西達尼亞信同樣的神卻分兩個教會也反映出這是拜占庭帝國的特徵(拜占庭信希臘東正教的,即東方教會)
辛德拉:毫無疑問是印度,印度的古名叫辛德。這個詞來源於梵文Sindhu,意為河流。後來根據這個詞衍生出來一個詞Sindh,中文譯作信德(現巴基斯坦信德省)。密斯魯:指埃及,因為阿拉伯語中埃及的發音就是密斯魯。這裡應該指埃及的馬木留克王朝. 密斯魯精於駱駝戰這一點是埃及的馬木留克王朝的特色。特蘭:極為複雜的一個國家,說法各異,就以特色來看應該是中亞的各游牧民族加上蒙古,也很可能是小月氏。特蘭這個詞應該來自圖蘭(Turan),指中亞兩河所在的圖蘭,中亞兩河平原叫【土蘭平原】,這個土蘭就是圖蘭。土蘭是日後的土庫曼國名的來源。不過崇拜太陽神等自然神靈和讓帕爾斯也撓頭的騎兵戰術,則有了蒙古的特徵。因為圖蘭地區先信仰拜火教後信佛教最後被迫信伊斯蘭教。都不是自然神靈。蒙古則是信奉長生天這樣的自然神靈的。而土蘭平原諸部長期以來騎兵戰術和波斯是半斤八兩。更優秀的騎兵戰術是蒙古發明出來的。邱爾克:最為複雜的一個國家,來源各異。因為它有點阿富汗西北的巴達赫尚省的特徵(四面環山,產金銀和寶石,巴達赫尚省產天青石,以前也產金銀)。首都又叫赫拉特(阿富汗有個赫拉特省,省會赫拉特市)。所以邱爾克應該是一個阿富汗地區的政權。邱爾克很像是是中國史書中的大月氏。又名吐火羅、大夏(很可能是邱爾克名字的來源,大夏首都叫巴爾克Balkh,在現在的阿富汗北部馬沙里扎里夫)而小說提到特蘭人和邱爾克人同源。特蘭人一名明顯來自圖蘭,在阿姆河北,按希臘和中國的史料,巴克特里亞王國為來自阿姆河北的吐火羅(按流行的觀點就 是大月氏)等部落所滅,阿姆河至興都庫什山之間的阿富汗北部和西北地區因此長期被稱為大夏或吐火羅斯坦。或許也結合了之前的巴克特里亞王國與後來的貴霜、厭達等統治過阿富汗的中亞王朝的特色。這些國家都深受伊朗拜火教文化影響甚至同源,例如邱爾克的鳥葬風俗,這和拜火教風俗相同(屍體死後暴露於高處以鳥葬)。表明這個國家是一個拜火教或深受拜火教習俗影響的國家。絹之國:這個似乎不用說是哪個國家了,塞利斯這個詞是來自於希臘語的塞利卡,意為絲。納巴泰:文中的納巴泰是個黑人國家,但是現實中的納巴泰不是,現實中的納巴泰就是指納巴塔(Nabateans),狹義的納巴塔又可以稱之為奈伯特。源於古代的奈伯特王國。其大致的地區包括迦南地,北阿拉伯到南約旦。涵蓋了現今的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和約旦等地中海東岸地區。廣義的納巴塔指從幼發拉底河到紅海之間的地區,涵蓋了現如今的沙特的沙漠地帶。因此這片地區一度被稱作為阿拉伯納巴塔。所以田中老神又錯了,納巴塔地區在密斯魯(埃及)東邊。經緯度幾乎和其平行,所以不應該是南方軍而是東方軍都督。納巴塔地區貧瘠乾旱,農業灌溉主要依靠綠洲水源,因此該地區人長期過游牧生活,以從事商貿為業。後來奈伯特王國被羅馬皇帝圖拉真征服,改為羅馬一省。羅馬勢力衰退後,這裡被幾個阿拉伯游牧部落瓜分。這些游牧部落中有一個叫做希米亞瑞特王國(Himyarite)的,是現代葉門的前身。贊回應
·
五藤高慶 2011-01-06 07:51:58
帕爾斯名城:
葉克巴達那:原來那篇文章里,對葉克巴達娜錯的慘不忍睹,葉克巴達娜就是埃克巴坦那(Ecbatana)沒錯,但是現實中是伊朗的哈馬丹(Hamadan)而非德黑蘭。哈馬丹位於伊朗高原西部,是高原通往兩河的交通要道。阿拉伯征服三大戰役 之一的尼哈萬戰役,就是以埃克巴坦那為地緣中心進行的大戰。《後漢書 西域傳》說【自安息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蠻國】,這個阿蠻應該就是埃克巴坦那。培沙華爾:英文作Peshawal,現實中是即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只要把末尾L改成R,就成了白沙瓦)白沙瓦現在是巴基斯坦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的省會。「白沙瓦」源於梵語,意為百花之城(一說為人之城)。最早是塞種人居住於此. 歷史上是絲綢之路(大陸公路)南亞段的重要據點。市內歷史建築如桑合理清真寺(Sunehri Mosque)多呈紅色,旁邊有喀布爾河流過,在此附近匯合印度河流入印度洋基蘭港:這裡面田中老神很顯然只是借了個名。因為現實中的基蘭根本不在南方而是在帕爾斯北方。基蘭這個名來源於吉蘭(Gilan)。吉蘭就是指伊朗的裏海低地。現在伊朗裏海低地地區仍然有吉蘭省,省會是拉什特(Rasht)。不過根據書中的描寫,仍然有幾個城市可以候選為基蘭的原型。歷史上與基蘭最接近的城市是伊朗古城西拉夫(Siraf)。西拉夫又稱塔比里(Tābiri),在第二波斯帝國時期是一個極具傳奇性的商業港,該港的商業通路甚至直通遠東地區。根據後世在該地發掘出的古物顯示,早在公元185年,該地就和中國有商貿往來。西拉夫最繁盛時期建有三個港口,其商旅遍布東至東非,西至西印度,北至阿富汗的廣大區域。乃是波斯灣沿岸最為富庶的城市。但是由於後來因為阿拉伯人征服伊朗,貿易中心由波斯灣沿岸轉移到紅海沿岸,導致西拉夫最後的衰落和消失。西拉夫古城遺址位於伊朗布希爾(Bushehr)省,在省會布希爾市東220公里的巴德爾塔哈里(Bandar-e-Tahari)附近。地理上可以成為基蘭的原型的是根布龍(Gombroon,感謝大航海時代2)。根布龍古稱霍爾木茲德(Hormirzad),現稱巴德爾阿巴斯(Bandar-Abbas)。國內多以阿巴斯港稱之。該港歷史悠久,乃是由阿契美尼德王朝大帝大流士一世作為軍港而建。大流士一世的將軍希拉庫斯(Silacus)曾從此港出發對印度洋和紅海進行探索。16世紀西方人來到此地後以波斯語根布龍(Gamrūn,意為海關)稱之。故此地改名為根布龍港。伊朗伊斯蘭革命後,易名為阿巴斯港。現在是伊朗霍爾木茲甘省的省會。阿巴斯港一直以來是伊朗最重要(沒有之一)的港口。它位於霍爾木茲海峽內凹處,有波斯灣鑰匙之稱。阿巴斯港北有吉諾山丘(Mt. Geno),旁邊是舒爾河(Shoor)河口。外有格什姆(QESHM)、霍爾木茲(HORMOZ)、大通布(Greater Tunb)和小通布等島嶼,港內水深寬闊,可泊大船。故一直以來是伊朗主要的石油出口港和物資進口口岸,對伊朗有著巨大的意義。另一個地理上可以成為基蘭原型的,是伊朗的阿巴丹(Abadan),阿巴丹屬於伊朗的胡澤斯坦省,原來位於卡倫河河口附近,本是一個港業不甚發達的地區,僅有一小鎮稱為皮然(Piyan)。阿拉伯帝國阿巴斯王朝當政時期,阿巴丹始有很大發展,成為阿巴斯王朝主要的交易港。以盛產食鹽和織物而有名。阿巴丹南部地區在古代處於水下,中世紀水退後成為沼澤。所以現在被伊朗開發成為新港口,稱霍拉姆沙赫爾港,是伊朗最大的乾貨港。原來的阿巴丹港作用被降低。現在的阿巴丹是伊朗石油工業的中心,是伊朗最大的一個石油出口港。市內現有伊朗國立阿巴丹石油技術學院和伊朗石油博物館贊回應
幾個地理概念:
戴拉姆領:這個那爾薩斯的舊領地,就是伊朗北部的德拉米(Daylami),伊朗高原是由北面的厄爾布爾士山脈(Elburz Mts.)、西南的扎格羅斯山脈圍成的。高原上氣候涼爽而乾燥,與中國甘肅相似。但是在北方的厄爾布爾士山脈與裏海之間,卻有一片狹長的平原,被稱為【里 海低地】,或【吉蘭】(Gilan),其西部被稱為【德拉米】(Daylami).此地民風尚武好鬥,其著名的德拉米重步兵,據稱是古代中東地區最強的步兵。達爾邦內海:裏海迪馬邦特山:還真有這麼一座山。又叫德馬峰或迪馬維德峰,是伊朗第一高峰。阿柏芝山脈的主峰,標高5610米。位於伊朗首都德黑蘭東北部60公里左右。面向伊朗高原背靠裏海。是一個風景優美的滑雪勝地。伊朗神話里魔王扎哈克的墳墓就在這裡。所以田中老神在13章里寫錯了,德馬峰直線距離到葉克巴達娜(哈馬丹)絕對短於到培沙華爾(白沙瓦)。所以沒有魔王復活了之後培沙華爾看得見而葉克巴達娜看不見的道理馬扎達蘭荒野:應該是馬贊德蘭(Mazandaran),指伊朗的馬贊德蘭省,位於伊朗北部裏海岸邊,包括厄爾布魯士山脈面向裏海這一側的山地地區。省會薩里市。這個地區因為古時道路閉塞。故當地人以民風彪悍,好禍樂亂,不服中央管著稱。因此長期以來都是伊朗的軍事重地。自阿契美尼德王朝開始,到薩珊王朝時期這裡仍有大量堡壘。且由於長年征戰,有許多公墓遺址存留至今。馬贊德蘭古稱塔巴里斯坦,歷史非常悠久。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設總督(Gushnasp),亞歷山大大帝時期予以保留,從安息王朝到薩珊王朝早期其職位依然保留。後來此地改為中央轄區,由薩珊王子庫武斯(Kawus)管轄。庫武斯一族自稱是鐵匠卡維(列王紀中率先起兵反抗蛇王的英雄)的後代。所以此地在書中成為了英雄王和蛇王最終決戰之地。馬贊德蘭後來和吉蘭合併,成為吉蘭的一部分。所以原來那篇文章中的猜測是正確的,這個地方確實是那爾薩斯的領地。
贊回應
繼續說下帕爾斯人物:
先糾正下那篇文章中的錯誤亞爾斯蘭:真講的話,亞爾斯蘭不但不是帕爾斯王室血統,很可能都不是帕爾斯人。因為這個詞來自突厥語【阿斯蘭/阿爾斯蘭】(arslan),意為獅子。最先見於中亞的喀喇汗王朝。喀喇汗王朝實行雙汗制度,大汗稱【阿爾斯蘭汗】即【獅子汗】,小汗 稱【布格拉汗】即【公駝汗】。所以不良的窮究一下,亞爾斯蘭很可能是特蘭或者邱爾克人。不過武功赫赫是真的,因為波斯帝國消亡後出現的突厥系的大塞爾柱蘇丹國(極盛時包括伊朗),就有兩位著名的阿斯蘭,一是曼齊克特戰役的男豬腳阿爾普-阿爾斯蘭(Alp Arslan),俘獲羅馬皇帝羅馬努斯;二是羅姆蘇丹國的蘇丹乞力赤-阿爾斯蘭(Kilij Arslan),是塞爾柱的贊吉、薩拉丁之前十字軍的頭號勁敵,多次大破十字軍。法蘭吉絲:又一個外族人。這位馬術高超的人間的弓箭女神,實際上是特蘭人。法蘭吉絲(Pharangese)應該來源於波斯列王記的《西亞沃什》篇中的芳郎吉絲(Farangis)芳郎吉絲確實是一位女性,是圖蘭王阿弗拉西亞卜的大女兒。作為阿弗拉西亞卜的政治婚姻的一部分而嫁給了波斯王子西亞沃什,成為他最寵愛的妻子。為他生下來伊朗神話中的伊朗凱揚王朝的中興之主凱?霍斯洛。特斯:這位沉默的鐵鎖達人,無欲的勝利者。名字來源於列王紀中的《魯斯塔姆和薩哈布》篇裡面的伊朗騎士圖斯(Tus)。在列王紀中,圖斯是努德爾的兒子,屬於凱揚家族的旁支。是魯斯塔姆帳下的一位善良的騎士。在凱?卡歐斯王要冤殺吉夫時,沒有立即執行王命。而是暫緩等待王的清醒。在與薩哈布的決戰中,圖斯負責波斯軍的右翼。他的帳下用戰象做旗手,非常招搖。在凱?霍斯洛回歸後,圖斯因為支持另一個王子菲布瑞茲而一度不服凱?霍斯洛的命令。但是後來圖蘭軍第二次入侵時,圖斯仍然站在波斯軍一方保家衛國,奉凱?霍斯洛的命令率波斯軍深入沙漠追擊圖蘭軍。但是擊退外敵之後的圖斯仍然拒絕承認在凱?霍斯洛的權威並舉兵反叛,使得伊朗陷入內戰狀態。於是伊朗的宿敵圖蘭借這個機會再次入侵。圖斯深明大義,率領叛軍接戰圖蘭軍,結果大敗而歸。因為圖斯的愛國精神感動,凱?霍斯洛最終原諒了圖斯,將其接納為部下。現在伊朗仍然有圖斯市,屬伊朗呼羅珊省(Razavi Khorasan,省會馬什哈德)列王紀的作者菲爾多西就是圖斯人。贊回應
繼續寫下已知的一些十六翼將
那爾撒斯:國王雖然不是帕爾斯人,不過造就國王這位天才的大軍師確實是帕爾斯人。這個名字應該來自於伊朗薩珊王朝的君主的常用名字泥涅師(Narseh, Narses),薩珊亡國之君伊嗣侯的孫子也叫這名字。但是Narses也譯作納爾西斯,查士丁尼時代與貝利撒留齊名的名將--納爾西斯就是這名字,納爾西斯是安息皇室的後代,算是波斯人。考慮到那爾撒斯巧妙的戰略戰術,小說了反應的應該是納爾西斯而不是薩珊王朝的那些昏君和亡國之君。不過軍師大人的身份可委屈了些(納爾西斯是太監,可憐的亞爾弗雷德),而且現實中還是任職於馬爾亞姆國(東羅馬帝國)贊回應
接著說些別的人物
波坦: 這個不貪錢財卻殺人如麻的宗教瘋子,很可能指的是16世紀法國的著名宗教審判官波蒂(Jean Bodin)。波蒂是當時法國圖盧茲大學的法學教授、巴黎議會的成員和著名的異端審判官。此人觀念上實際是個進步人士,反對羅馬的教權凌駕於世俗之上,主張兩權分立,而且法國的主權高於教權。但是此人確實生性心狠手毒,曾經多次審訊巫師案件,在審訊中酷愛嚴刑逼供,連殘疾人和小孩都不放過。以僅憑謠言就會抓人去嚴刑拷打、逼求口供,大搞株連而惡名昭彰。是捕獵巫師運動中最具代表性的審判官。拉杰特拉:這譯法不地道,應該叫「羅闍達羅」,羅闍是職務名字,指古雅利安人的軍事領袖,屬於剎帝力種姓,中國佛教經典中譯作 羅闍,這個讀音比現代譯法 拉賈 準確,近代中國對其意譯是 王公。現在印度的拉賈斯坦,就是王公斯坦的意思,所以拉杰特拉正名應該叫「達羅」或者「特拉」,羅闍只是他的職務而已。卡迪威:譯作迦提婆更準確,迦提婆意譯為眾天。是佛教諸天之一。作為一個封號常見於佛教史書上。曾有一位很著名的迦提婆,乃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名僧。行政級別是菩薩一級。又稱僧迦提婆,生於尼泊爾,在印度修行。精於佛教經典,後到長安,自公元383年始努力傳法。為中國佛教發展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佛法精湛的高僧。馬尼:這位那爾薩斯口中的畫聖,應該是指摩尼,他是摩尼教的教祖。三個首都城市:
巴達夫夏公國首都赫爾曼德斯:應該是阿富汗赫爾曼德河畔的某個城市,很可能是疾陵城,唐波斯都督府所在地。《舊唐書西域傳》記載661年,唐朝派遣王名遠到吐火羅地區設置羈縻都督府州,同時以卑路斯(薩珊王朝末代國王伊嗣俟之子)所在的疾陵城設波斯都督府。663年任命卑路斯為波斯都督府都督。疾陵城是現在阿富汗的扎蘭季.在歷史上這裡曾是 薩法維王朝(Saffarid dynasty)的首都邱爾克王國首都赫拉特: 現實中有同名城市,位於阿富汗西北部赫拉特省。是該省省會。人口約16萬。位於喀布爾西約600公里處,赫里河中游右岸。歷史上為中亞、南亞同西南亞各地區交通、貿易的樞紐,戰略地位重要。市內有始建於11世紀初的賈米清真寺,經15世紀重建,可容8萬人同時禮拜,是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之一。清真寺北門後有豪華的古爾王國國王的陵墓。城郊有帖木兒帝國素丹?海珊?拜哈拉創建的伊斯蘭教經學院。赫拉特歷史非常悠久,可以上溯到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這個詞來源於古波斯語的赫拉瓦(Haraiva)。專指這個地區居住的居民。 特蘭首都沙曼崗:沙曼崗(Samengan)這個名字來源於《波斯列王記》中的《魯斯塔姆和薩哈布》篇。在書中是圖蘭的一個部,在現實中應該是阿富汗中北部的薩滿岡省(其省會古稱薩滿岡或莎曼甘Samangan,現稱艾巴克Aybak)。莎曼甘是絲綢之路興杜庫什段較重要的一個商旅歇息點。在公元4-5世紀是貴霜帝國的一部分。是當時該地區的佛教中心。在列王記中,這個地方是《魯斯塔姆和薩哈布》中魯斯塔姆的妻子塔米娜出身之地。也是後來薩哈布出生的地方。該省原來有大量的佛塔遺址和魯斯塔姆相關的遺址。但由於長年戰爭的毀傷,加上因塔利班因其極端文化政策阻撓進一步的科考,故已經大部分涅沒,現今十不存一。除了這個地方以外,伊朗還有兩個莎曼甘,一個是莎曼甘市,在伊朗-阿富汗北部邊境上。現屬於伊朗呼羅珊省。另一個莎曼甘古城在伊朗西南的胡澤斯坦省,現稱羅姆霍爾木茲(Ramhormoz)推薦閱讀:
※大馬初印象:這個模範生好fancy | 針尖多味聽覺館
※廟前一楹聯,古今雙大師——泉州開元寺
※為什麼,那麼多人懷念民國?
※有哪些好玩的烘焙小故事?
TAG:歷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