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和八國聯軍時,為什麼那麼多漢族士大夫甘為蒙元和滿清殉難?

1368年9月14日,明軍攻克元大都齊化門,城內漢族士大夫自縊的自縊,投井的投井,有的殺光一家老少後,自殺身亡,也有持劍和明軍拚命最後身亡的...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北京城內,大批士大夫甘願於清朝共殉難,一份長長的名單里,有滿族官員,也有大量漢族士大夫。其中有漢族士大夫一邊哭泣一邊高呼大清國號自縊
這些愚昧的漢族士大夫,為什麼就為少數民族政權殉難了?看來蒙元和滿清的奴化教育及其成功,真是為他們真不值


澤民,寓居宣州。時賊數來犯,江東廉訪使道通,雅重澤民,日就之詢守御計,城得無虞。至是長槍軍索諾木巴勒等叛,來寇城,或勸澤民去,澤民曰:「我雖無官守,故受國厚恩,臨危愛死,非臣子節。」留不去,凡戰鬥籌畫,多澤民參決之,累敗賊兵。既而賊益眾,城陷,澤民為所執,使之降,大罵不屈,遂遇害。

  事聞,贈江浙行省左丞,追封譙郡公,謚文節。澤民,宋瑞明殿學士藻之七世孫也。

——《 元紀·元紀三十一》

我雖無官守,故受國厚恩,臨危愛死,非臣子節

士大夫的習慣罷了


士大夫如果為一個政權服務,那就必須要忠,所以陪葬不陪葬的不是核心問題,因為陪葬是受忠以及懲罰這兩者所驅使的。不陪葬則由原先的統治者變為被統治者所以過的不好還很屈辱,鴉片戰爭中的還有失地追責的問題,不如陪葬了還落個忠的名聲。因此,要解決的是如何說服自己為其服務。

如果是長期統治之後,因為已經是長期統治了,這個問題的阻力就不是很大了,如清乾隆之前江南士子不願出仕的心理,其實就是一種不認同的抵觸,但100多年下來,這種抵觸在統治者各種手腕下也就逐漸瓦解了

而在開始階段,肯定是面臨死亡的威脅和利誘,面對死亡面對利誘,自然有人會低頭,而這個頭一旦低下,就存在一個衝突,道義和現實的衝突。那怎麼辦呢?就是包裝,將原本對立的道義和現實結合起來,這樣一來,原本是因為由於自己抵抗不了死亡的威脅和利誘而放棄了道義,就變成了是故主失了道義,天命隨之轉移到了新主,而新主雖然是異族,但他們擔了道義,所以承了天命,因此,他們反成了順天應命。

至於怎麼評價,我現在很反感對歷史人物進行簡單的道德評價。所以只說兩條:

1、蒙元、滿清本是非常落後游牧半游牧部落,他們的認知里就是殺,殺光了好種草,所以這種道義包裝也算為中華保留點元氣

2、其次,蒙元、滿清的征服大部分是靠漢奸完成的,而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漢奸?!主要還是宋明給了那些做漢奸的借口,既然能做漢奸,對這樣的人根本就不需要多說什麼了,問題是不能給這些漢奸理直氣壯賣國的理由和機會

所以,不給漢奸借口和機會、不給讓人少殺點竟然就是道義的了才是我們真正要吸取的教訓


士大夫:那你說我們該咋辦?我們幫朝廷,你說我們鷹犬;我們反朝廷,你說我們走狗;我們找個山溝溝隱居,你又說我們逃避。看把你個不肖子孫能的!


士大夫死節而已,先秦一系下來的傳統。

你看就沒農夫這麼搞的。

宋朝跳海的那麼多平民,可不是士大夫。


理由很簡單,利益所致而已,屁股決定腦袋,腦袋決定行為。懷念蒙元和滿清的漢人,都是蒙元和滿清時期的利益階層罷了。


這就是君臣之義和華夷之辨的衝突,對士大夫來說元清的皇帝是君主,而他們是他們的臣子當然要向他們效忠。另一方面他們又是夷狄之君,按華夷之辨當然應該與他們干到底,但是歷代漢族皇帝為了培養順民,只灌輸君臣之義的思想,畢竟夷狄入主中原是小概率事件。此外某些不受重用的讀書人和外族入侵中貪生怕死的士大夫,也會用君臣之義來解釋自己的行為。元清的士大夫都是只重君臣之義的,這將自己投靠夷狄之君的行為進行正當化,久而久之甚至升格為信仰,認為自己只是在做一個忠於君王的臣子。包括明朝也只是起義時提倡華夷之辨,在建國後也只重視君臣之義了,因為按華夷之辨的標準,這些士大夫和其父祖都是事虜背漢的儒家叛徒。


這些漢族官僚是蒙元和滿清兩政權里的既得利益者。如果政權倒了,對於一個新的封建專制王朝來說,肯定要清算舊王的殘餘勢力和崛起一批新的利益集團。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他們肯定要維護舊政權,即使這些政權是外族政權,除非他們能確定新王朝也能給予他們足夠滿意的好處,否則就要反對新政權。


我個人是覺得儒教門人,大多都是有道德潔癖的(自以為的?)。投降對其而言不是大是大非,理念不合分待二主也很正常,但叛後復叛就是精神污點!

也請單獨將清拿出來,清是文化語言不通,又有道統枷鎖。不然漢族士人投降的只會更多!!!


推薦閱讀:

金國的資源自給之路:冶鐵篇
為什麼清朝救了中國,反而一大堆人黑清朝?
清朝武官七品和八品的補子為什麼是一樣的犀牛紋?
清代甲胄結構中的大小「荷包」是什麼鬼?

TAG:中國歷史 | 清朝 | 中國 | 儒家 | 儒家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