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報怨是如何曲解起來的?

《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中說的是不贊成以德報怨這種做法,然而為何後來會有段時間倡導這種做法,甚至以此為榮


老子里的德並不能單純的理解為現代人常說的道德。只能模糊地說說,這裡的德,包含著人得之於道,或道於人之顯現的意思。

這樣,以德報怨和以直報怨其實並不衝突。這個話題夠做篇學術論文了,以下的論證可能不十分嚴謹,僅說說自己的想法。

首先,以直報怨,不是以怨報怨。以直報怨是要以公正、正直的態度回應怨。以怨報怨是出於私見、血氣、仇恨的,以直報怨則不全是站在私人的立場中的。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詩可以興觀群怨。周的詩教—采詩制度中一個重要的部分—怨,就是百姓以詩譏諫居上位者。如果上位者聽到了百姓的怨,再以怨報怨,很顯然是錯誤的。上位者聽了百姓的怨以後,公正的評價百姓的議論,合宜地修正自己的行為,改進對百姓的態度,這就是以直報怨。儒家也談及復仇,所謂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其實是經典儒家的應有之義,在儒家看來這樣的復仇也是直。

直的關鍵在於秉持公的態度而不是私的態度。而公的標準或直的標準,今天我們想到的,最切近的就是公眾、民眾。但在儒家看來,民之上還有更高的標準,即天、道。民居於中介的地位,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而天、道才是判斷是否直的最高標準。

因此,直的最終標準在天、道。而德是道於人之顯現,是得之於道者,那麼以德抱怨的最終根據必然也在道。所以,以德報怨,以直報怨,在傳統的語境中基本是一致的。

另外,《聖經》中似乎有更強的以德報怨的傾向,這部分不怎麼了解,期待少年們解答。


題主曲解這個詞的主要原因估計是沒有看過《老子》: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王弼本第六十三章,帛書本第二十五章)

關於這一句「報怨以德」在郭店本中沒有,所以很有可能是後人增補的。

但是請注意:《老子》中的「德」並和現在人普遍理解的「德「是並不一樣的,按照我個人的理解,「德」在《老子》中的意義和《論語》中的「直」是很類似的。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因為孔子說:「鄉愿,德之賊也。」所謂的鄉愿就是不分是非的好好先生,說他們是道德的大賊,為什麼?因為這種思想總是能攫取普通人的信任。這也是「鄉愿」這個詞的由來,一般沒受過什麼教育的人是很容易受煽動的。他們認為的善和正義是一種過分追求道德的善,一味追求數量的疊加而不問質量。人們總是追求自己能理解的部分,所以即使《論語》推崇的是以直報怨,但是他們從來都無法理解,所以也談不上曲解。就像現在大部分人把中庸理解成平庸,普通一樣,太複雜的東西永遠不是平民的菜。


以德報怨,這四個字《老子》書中也有,但《論語》二十篇都沒有涉及老子的話,除了這四個字,大概是當時就有「以德報怨」的說法,這兩部書都取了這個說法來討論。

在夏代,奴隸主開始用宗教來實施政治統治。《尚書·召誥》說:有夏服天命。到商代認為有一個上帝是自然和人類社會的主宰。西周時期,周公姬旦創立了「以德配天」的倫理觀,宣傳天是有意志的,能對人進行賞罰,只要人民不反抗,天命就可以常保。什麼「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天人之間可以感應,做了好事,天就會獎賞,反之就會懲罰。以此思想來麻痹人民。到了漢武帝時,董仲舒更是把天人感應說的神乎其神,搞出三綱五常,以道德約束人,所有這些只有一個目的,維護統治者的地位,保持對人民的奴役關係。

以德報怨和意識形態有莫大關聯,鼓勵人們以德報怨是為了能繼續維持統治的穩定性和永久性,因為當時人們生活非常苦逼,怎麼能沒有怨,說恨都可以。為了溫飽,老是反抗。如果以德報怨是道德的,正義的,就不會有反抗了,誰願意做一個不道德的人呢?

以德報怨很可能就是對神或天的迷信中產生的。後來被用於倫理觀,有利於統治。

佛教也宣傳因果輪迴,神不滅。上輩子沒做好事,這輩子要收懲罰。顯然如果以德報怨,下輩子就不會這麼受苦。

以德報怨被當做德性,培養了很多非性情的人,大部分是鄉愿。此乃至忍。


關鍵在於如何理解「以直報怨」,很多人認為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我的直覺告訴我這不是君子所為,也不符合我心目中孔子的形象,我是這樣理解的,「以直報怨」意為面對「怨」時,君子不會因憤怒沖昏頭腦而改變自己高尚正直的品格,君子會如何處理呢?這就要看什麼樣的人能稱為君子,君子的具體內涵太豐富@孔鯉,我一時也說不好。

以上。


蔣介石在日本戰敗後,以「不念舊惡、以德報怨」為對日政策宗旨,對日本施行寬大處理!!!


似乎是文革時吧,那些人宣傳讀書無用論,所以知識饋乏,亂批一氣,將老子強加到孔子也很正常


推薦閱讀:

孔子一生所追求的「仁」究竟是什麼?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真的越複習越快樂嗎?
如何理解"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的孝的在現代的現實意義?
如何評價鄉愿,好好先生?

TAG:論語書籍 | 社會風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