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讀「以德報怨,何以報德」與「冤冤相報何時了」?

我自認是一名善良的人,可是最近看武媚娘傳奇中,太宗說:「以德報怨,何以報德」突然覺得無言以對,頓時不知所措,遂求助於知乎。


對於別人的刁難和錯待,「報復回去」和「加倍對對方好來感化他」屬於兩個極端,均為中正的儒家所不取。

論語里說得很清楚了,「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對於惡人小人,我們以公平和符合社會一般行為準則的方式來對待他,不因為要報復他就把自己也變得扭曲狹隘,失卻君子的德行和坦蕩。總結起來接近「冷處理」。而公正之外,我們的好,我們的善意,留給那些以德待我們的人。人的精力和能給出的善意是有限的,生活中值得我們報答的人那麼多,哪有餘力分給其他那些刻薄之人。

個人認為,這樣的處置是比較恰當的,不至於陷入冤冤相報何時了的循環,也不至於讓好人總是處於被優待的二等隊伍而受委屈。


博弈論中:以合作報答合作,用背叛報答背叛。是非常優秀的策略。

更優秀的策略是。上面的策略中,面對對方的背叛,有小概率原諒對方。

所以。第一句話基本正確,第二句話基本錯誤。兩句話合一,就NB了


以德報怨,能做到的人,情商得達到什麼境界啊,不是一句善良能做到的啊.


玩文字遊戲的時候,哪句話都有道理,誰也難辯過對方。

冤有頭,債有主,感覺可以原諒可以感化的可以德報怨。要討個公道,可以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遇到實際情況的時候在合理時間內決定一個處理方式就行了,一種方式結果不滿意就再換一個,過於糾結只能啥都不幹。


以直抱怨並不是很多無知青年常說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斬草除根。言語的事不用動手動刀就好。說不過就罵算什麼?


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做個好孩子,要善良,要推己及人,要寬容,要原諒,可是卻沒有教我們在受到傷害的時候如何反擊,可善良不該等於軟弱,如果做錯了卻要別人來承擔痛苦,那未免太可怕了


首先我們要明確,不論做什麼,我們的首要目標是為了自己以後過得更好。

這樣就要分情況討論。

亂世中(司法不公正或執法困難)如果你有仇不報,大家都覺得你窩囊,以後誰都欺負你,所以為了名聲也要殺雞儆猴。

治世的話(司法公正,執法力度到位)如果得罪你的是有頭有臉的人,則訴諸法律途徑,一切依法辦事。如果得罪你的就是個小人物,那句話說得好,狗咬了你你還能咬狗不成,跟他較勁也沒好處。


轉自網路

「以德報怨」的原句出自《論語· 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原意為:一個學生問孔子:別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養感悟他,好不好?孔子就說,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抱怨」。可見,孔子是反對「以德報怨」的,之所以出現現在的現象,可能是斷章取義地曲解。


推薦閱讀:

人到底可以好到什麼程度?
為什麼我讀鄭伯克段於鄢,覺得鄭伯仁愛?
一個人有一百塊錢,買得起可樂買得起雪碧...你是如何理解的?
看到敘利亞受到戰爭傷害的孩子,感到痛心和恐懼,作為生活在和平中的普通國人如何幫助他們?

TAG:哲學 | 人性 | 思想 | 倫理 | 人性善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