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大概了解佛教史,看星雲大師的《佛教歷史》靠譜嗎?


我準備在這裡簡單的介紹下中國佛教發展史

未經允許 請勿轉載

(以下內容全部憑記憶和一些零散的資料用手機純手工製作而成,圖片以後有空會加上去。寫的比較倉促,錯誤肯定有很多,以後慢慢修改。希望大家不吝指教。小弟在這裡拜過了)

我們大家都知道世界三大宗教是佛教 伊斯蘭教 基督教(新教 天主教 東正教)

佛教起源於古代印度,大約是公元前460-380年之間。由喬達摩悉達多創建,也就是我們後世稱之為釋迦牟尼。其中牟尼的就是聖者 尊者的含義。而佛教開山祖師喬達摩悉達多又出身於釋迦族,所以釋迦牟尼就是釋迦族的尊者的意思。喬達摩悉達多的父親呢是公元前6世紀左右的迦毘羅衛國的國王(在尼泊爾境內)名叫?uddhodana Gautama,也就是後世所稱的凈飯王,其母mahamaya 也就是摩訶摩耶,後世尊稱摩耶夫人 偉大的摩耶等等(摩耶在梵語里的意思是幻化 在尼泊爾語里是愛的意思)。

至於佛教形成的大背景我簡單的說一下

當時的古代印度還處於初級的奴隸制社會階段。古代印度根據所處位置的不同分為東西南北中,合稱五天竺(感覺好像出來了五個小西天的感覺有沒有)整個古代印度受身份和社會等級制度約束嚴重,慢慢形成了種姓制度(一直延伸到現在)。我在這裡呢簡單的幫大家複習一下中學歷史。當時種姓制度是由婆羅門教把持和推廣的。主張世界還有人類社會全部都是由古代的梵天創造的。所以地位最高的自然就是婆羅門(brahmana)了,接著是剎帝利(ksatriya) 吠舍(vaisya) 首陀羅(sudra)。在漫長的社會進化過程中,作為統治階級的剎帝利和作為社會中流砥柱的吠舍這兩個階層的不滿,對著婆羅門教持著反對態度的沙門(sramana)思潮就出現了。

接著我們第一段所說的,釋迦牟尼所在的國家處於現在現在尼泊爾中部的南邊,離現在印度的國境非常接近。雖然釋迦牟尼屬於剎帝利階層,但因為國家太小了並且處於農耕社會,剎帝利們與下層民眾的接觸就慢慢增加。據說釋迦牟尼的降生也極其不凡。是從兜率天降臨的擁有六根象牙的神象身上降入胎中的。公元前563年或565年出生於摩耶夫人的娘家藍毗尼花園,一出生就秉承著「天上天下,唯吾獨尊」的大氣魄。(話說因為釋迦牟尼跟孔子是大體一個時代的人物,出生時都顯現不凡之相。偉大的先賢在後世的傳說中總會有意無意的被神化,孔子是麒麟送子)。釋尊出生以後,杯摩耶夫人的妹妹撫養長大,17歲的時候結婚,生下了一個叫做rahula的兒子。釋尊的父親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凈飯王一直對世尊寄予厚望,從小讓釋尊琴棋書畫哲學數學軍事兵法無所不學,就盼著他有一天成就大業,一統天下稱為轉輪主一樣的存在。釋尊雖然從小錦衣玉食,但是卻一直對人生問題以及意義探索極深。尤其是怎樣擺脫生老病死這一人生真正的四大煩惱。他去了城市東城門遇見一位老人看到了老 在南城門遇見了一位病人看到了病 在西城門遇見了死人看到了死,釋尊對這些苦痛深感痛心,感覺自己解決不了他們的痛苦。卻在北城門遇見了一個出家人,在這個時候,被生老病死苦惱著的釋尊堅定了出家的決心。29歲的釋尊抱著解脫作為人的煩惱的目的,捨棄了家人和王位,剃掉了頭髮,披上了袈裟,出家為沙門,開始了一所不住的遊行生活。結果歷盡了千辛萬苦,釋尊歷盡磨難卻沒有得到任何結果。在遊歷的過程中因長時間沒有進食身體虛弱掉進了尼連禪河,最後被一個牧羊女所救,喝下了牧羊女所給的乳糜,恢復了體力。後在菩提樹下立下洪誓,不在菩提樹下成道即使粉身碎骨也不停止打坐。歷時7日也有49日一說,期間天外妖魔作亂都奈釋尊不得,終在釋尊35歲的那一年的12月8日成佛。釋迦牟尼終於徹底脫離了生老病死的煩惱,涅槃成佛。成佛以前,釋尊被尊稱為菩薩。成佛以後,釋尊被尊稱為「世尊」。也有「如來」以及「十號」(應供 等正覺 明行足 善飾 世界解 無上士 調禦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的尊稱。

釋尊得道以後,在波羅奈斯(baranasi)城外的鹿野苑初轉法輪說法布教。成立了佛教教團,收集了佛家三寶(佛 法 僧),在於四十位比丘講經過程中,說出了「五蘊無我」(色 受 想 行 識)。後期佛教教團開始擴張。釋尊的家人也加入了佛教,其中釋尊以前的王室親屬,釋尊兒子和叔母(佛教史上第一位尼姑)都加入了佛教。佛教在發展過程中同樣獲得了王族和富豪的支持。釋尊最後在娑羅樹下去世,在去世前收的最後一個弟子是婆羅門須跋陀羅。

佛教在釋尊逝去後45年各地傳教,漸漸傳入了印度。同時,釋尊的遺體被眾僧火化,8個佛舍利被送到八個國家的舍利塔供奉。

佛教的原始經典

釋尊的教義在生前都是口頭傳述,沒有記錄文字。在釋尊逝去之後,釋尊的弟子們把釋尊的言論四回集結修訂,形成了佛教的原始經典「三藏」。

三藏就是 經藏 律藏 論藏(知道為什麼取經的唐僧要叫唐三藏了吧)

其中經藏是指釋迦牟尼創立佛教時,所說的思想和言論的集合。(在佛經中,凡是"如是我佛"的言論都為佛親口所言)。

律藏是指釋尊對佛教修行著的行為規範,也就是戒律。

論藏顧名思義,就是佛祖的弟子們對經藏的註解,和宗派交易的論述。

印度佛教在釋尊逝去後的發展分為三個大階段。也就是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三個階段。

釋尊從創立佛教起到逝去之後的100年-200年間佛教在不停發展。具體的話應該是公元前6,5世紀-公元前4世紀中葉之間。這個時候佛教的教義和僧團的組織已經基本確定下來了。三藏經典中經藏和律藏的核心部分已經編撰完成。這個時候就是原始佛教階段。在教義之上,佛徒們的生活習慣與釋迦牟尼生前無異,也沒有爭論。

佛教的根本性的分裂就在部派佛教的期間。在釋迦牟尼逝去的一百年後,佛教內部對戒律和教義的看法開始產生了分歧,但僅僅是有分裂的徵兆。最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分歧越來越大,佛教也就有了「上座部」和「大眾部」這兩個根本性的分裂。

上座部就是保守派,秉承著原始佛教的教義和戒律。而大眾部就是要修改三藏的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戒律應該修正,重新制定經典。(從歷史角度上講大眾部算是一種進步的思想。古老的經典未必能指導現代生活。可參照可蘭經對伊斯蘭生活方式的影響)

2015年4月29日(我會在接下來的日子慢慢寫佛教東漸過程)


簡單明了,《宗教古今談》張綏。


推薦閱讀:

《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如何做到「知止」?
佛教徒上知乎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請問各位大德身邊有沒有佛教徒往生的真實案例?

TAG:歷史 | 佛教 | 佛學 | 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