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心理諮詢和國外相比有何異同?


說一說美國心理諮詢的現狀和當下我體驗的國內心理諮詢的狀況吧。

A. 不同點

1. 從屬與可工作範圍

1.1 在美國,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不分家,psychotherapy 和counseling 只是在用詞上不同,但是在實質的心理諮詢師職責上毫無差異。therapist, counselor, clinical social worker 都是可以從事心理治療的。

並且心理諮詢師們,在美國可以施測一定範圍內的心理測量,可以下心理診斷,可以治療國內不被允許的神經症類目下的心理疾病。

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社會臨床工作者都隸屬於醫療系統,並且可以通過醫療保險報銷部分治療費用。

註:美國的醫療保險除了普通商業保險外,還包括了州政府的低保戶保險medicaid 和聯邦的養老保險(也是跟商業保險合作)的medicare。一般來說,social worker 可以接收所有的保險,而LPC(License Professional Counselor) 、LMFT (License Marriage and Family Therapist) 、LADC(License Alcohol and Drug Counselor)只能在前面兩個保險類型中收取治療費用,當然也包括了自費。

1. 2 國內: 國內目前是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是兩回事,心理治療屬於醫療系統,而心理諮詢則隸屬於勞動部(呵呵呵呵)因此,新精神衛生法發布了說「心理諮詢人員不得從事心理治療和精神障礙的診斷和治療。」 【看到這已經吐血身亡,對於在美國天天診斷抑鬱、焦慮、精神分裂的我來說,回國心理諮詢就變作了連基本的工作都被剝奪的境況。】

而事實上,心理治療在國內的發展卻一直很緩慢,因為醫療機構中的發展,對於就讀心理諮詢或臨床心理的博士碩士而言都沒有資格了。

美國也有醫學背景的臨床心理從業者,他們就是psychiatrist精神科醫生。當然他們的工資和心理諮詢行業的從業者就差之千里了。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搜美國最低工資排行,mental health 一直在裡面。然而精神醫生的工資則都是在TOP20甚至TOP10的行列。 所以默默地很多印度籍的醫學生都選了精神科,留在美國的幾率就瞬間大大提升了。

2. 文化背景

2.1 美國是移民國家,確實有是多元文化。所以需要整合不同群體的文化、生活背景去進行心理治療,比如美國印第安人文化及許多minority的移民文化。

2.2 中國:說中國不是多元文化的,我其實是不這麼認為的。中國和美國有一個非常相似的地方,就是漢族文化就如白人文化dominate 了整個大環境。

中國的亞文化,我們漢族人知之甚少吧,藏族、維族、壯族、白族、蒙族等幾個大的自治區,大家還有所耳聞,而那些小眾到很多文化都流失殆盡的少數民族,那些文化背景,我們又有幾個把他們考慮進他們的文化背景內呢。對於其他文化中的節日習俗,除了旅遊的時候,知道一點外,我們在媒體報紙等等上接觸的,真的是少之又少。 但文化的差異,其實對於心理診斷也好,對待治療的方式也好,其實差異還是很大的。

說一個事兒,就是美國印第安人,當代的印第安年輕人中,許多都是在白人文化中成長的,被強迫從印第安人文化中撤離,被送去寄宿學校,接收白人設置的教學課程,導致他們的語言文化流失。而我們現在的少數民族,雖然沒有強迫被送去寄宿,也已經慢慢走向了,流失他們本土文化的路上。 這一部分還包括了方言,好在電視台、廣播台什麼的都在努力嘗試傳播本土方言播新聞說廣播的公益事。

以前曾奇峰就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到過,用普通話和方言進行心理諮詢,其實效果還是有差異的。他曾經鼓勵他的來訪者努力用方言來回答一個問題,因為對於那些母語是方言的人而言,能用母語說出來的內容,比起通過思維加工過普通話版本,要有治療意義的多。

3. 培訓、證書管理

這裡不想贅述了,之前在有沒有辦法可以改善國內心理諮詢行業的混亂情況,國外有什麼經驗可以借鑒嗎? 回答里提到了一些。

4. Private Practice 私人執業

美國心理諮詢師走個人執業的非常多,但是當他們拿到了LPCLMFT等等的執業證以後,也即他們完成了一定數額的如3000 hours 的從業時間。 一般他們需要自己打理他們的經營,比如跟保險公司建立溝通,自己建立網站進行宣傳等等。但他們同時也需要每2年更新一次他們的執照,接受30credits 有資質的培訓課程,以及6-10 個credits 職業道德培訓。 如果諮詢師在諮詢過程中有malpractice的行為,諮詢師同行及來訪者都可以通過心理諮詢師的發牌機構進行投訴和申訴。而且可以通過網站查詢到哪些諮詢師有嚴重違反職業道德的記錄。

國內的話,早幾年,我知道的行情是,有人考完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證就開業了。 而且無人監管。只能靠自覺。

5. 受眾群體及收費

5.1 美國普通老百姓可以去就近的community mental health agency 找找心理諮詢師,有錢一點中產階級可以找那些private practice的諮詢師。還有更高學歷的clinical psychologist進行諮詢。

一般來說,機構的收費相對低廉一些,一般自己執業的諮詢師從普通的100刀到200、300刀不等。

臨床心理學家的收費也略高一點,加之如果需要接受臨床測驗的話,每一份測驗是另外計費的。

而且美國是按照分鐘來計費的,也即,如果我做了1小時12分鐘的諮詢,那麼費用就不是100刀了而是120刀。並且一般美國的諮詢費用如果有保險的話,來訪者給一部分,保險公司給一部分。而美國老百姓的人均收入其實並不高,也有不少人承擔不起這些費用。只是有些私人的non-profit機構會有probonus 的名額,因為CEO等等fund raiser 會去富人那邊募集資金,去幫助那些需要接受心理諮詢的人。而諮詢師也不用擔心工作而得不到報酬及應有的培訓和保障。

5.2 國內的話,目前能夠消費得起心理諮詢的人,已經是中產這一波了。 而公益性質的,低收入群體的諮詢數量,還少之又少。

B.相同之處:

不管是美國,還是中國,還是其他國家,心理諮詢也好,心理治療也好,都是一個helping profession的職業,也即助人自助的行當。 樓上也說了運用的心理治療的理念和技術,都是同一個源頭。只是流派有些不同罷了。

心理諮詢在美國也好,目前國內也好,都不是個暴利賺錢的行當。(國內外心理培訓行業除外)

心理諮詢跟來訪者1小時的面詢收費,是包括TA平時督導、培訓、以及準備如何治療等等一起的努力,而不僅僅是買了諮詢師的1小時。

美國心理諮詢曾經也混亂過,雜草叢生過。改革過,更新過,有了健全的法律條文等等約束,漸漸地許多不規範的行為在減少,但是吐個實實在在的槽,一些鑽空子的人,依然大有人在,不僅僅是中國,美國也一樣。當時接觸過好幾個機構,有一些contract的機構里有一部分人做rehabilitation 工作的會完全不做任何實質性的工作,還會bill機構幾個小時的鐘去換取利益。這些都是少部分人,好在有監督機構,一旦被發現就會舉報。所以相信國內也一樣,慢慢地會走向正軌,建立規範,設定可行的法律條文保護來訪者的同時也保護諮詢師!

以上是我自己的體驗角度感受到的不同和相同之處。


中國人目前心理諮詢的情況:

由於歷史原因,心理學在20世紀中期後相當一段時期的中國處於被擱置甚至被封殺的境地。從80年代中期開始,心理諮詢與治療作為一種新興服務行業在我國取得了相當程度的發展,經歷了隊伍由小到大、力量由弱到強、管理從無序到有序等可喜變化,漸漸走上「職業化」的道路。但從總體上看,無論是在理論研究和實踐、從業人員數量和質量還是行業管理和規範方面,好的心理諮詢師、心理諮詢師的遠遠不足。

  而目前我國社會處於經濟體制轉型的時代,社會環境的快速變化、互聯網的便捷促進了人們對心理知識和心理健康認識和發展的時候,也潛存著威脅人的心理健康發展的因素。

  一方面,從人性的內在本質來講,經濟發展、物質豐富後人們更需要關注精神追求,這是事關人類終極關懷和人類最根本、最本質的需求所在,心理健康問題也就成為了現代社會人們所日益關注的重大課題。

  另一方面,從社會環境的外部變化看,高速變化著的社會環境對大眾心理素質提出更為嚴峻的挑戰。人格存在部分缺陷的人,更難適應這樣的環境,生活、工作、戀愛婚姻更容易出現問題;神經質人格的人更容易受到來自外界的刺激,導致發病,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社交恐懼症的患者越來越多;成長經歷中有過創傷的人,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更容易觸發內心的創傷,難以走出陰影……即使是心理健康程度稍高的人,也會多多少少受到外界和競爭對手的影響,難於保持客觀的認識和態度,有些也會心理失衡,陷入不良心理狀態。

  可以說,當代國民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根據衛生部和權威部門的抽樣調查,五分之一的人口心理健康有問題,百分之五的人口處於心理疾病狀態,每年的自殺人口達到幾十萬。

  但當代中國人的心理問題還是傾向性的「病恥感」,很多人覺得去看心理諮詢就自己有病,覺得丟人。抱著這種錯誤的認知,很多人到了情況嚴重了、自己難以處理了,才會尋求專業的幫助。甚至有些人一直拖,有一般心理問題發展到嚴重心理問題(比如,焦慮症、神經性抑鬱症、強迫症等),再發展到精神病狀態(比如,中重度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這也是一個十分可悲的局面。

  亟待大規模的科普教育和心理保健的文明建設來消除「病恥感」這個誤區。

美國人覺得接受心理諮詢是自信和富有的象徵:

心理諮詢在美國非常普遍。美國人一旦遇到諸如情感挫折、人際不和、環境不適、人格障礙之類的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是心理工作者。

  在美國,心理諮詢的費用也是較高的,大多數美國人都把接受心理諮詢看成是自信與富有的象徵,心理諮詢已成為他們醫療保險、商業保險中的一部分。

  在美國人的眼中,心理諮詢是一種關愛自己的方式,接受心理諮詢是自信和富有的象徵(這一點我們經常能從各種電影和美劇中感覺到)。

  在美國,幾乎每一個中產階級都有自己的心理顧問。有人這樣形容說:美國成功人士的臂膀是由兩個人扶持的,一個是法律顧問,一個心理顧問。據統計,每500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名心理諮詢師,30%的美國人定期做心理諮詢,80%的人會不定期去心理診所。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杜·舒爾茲稱美國人是世界上「最自信、最講究實際的人。」

  「態度決定一切」,我們遇到心理健康困擾,如何對待自己的健康問題是個態度問題;我們遇到生活中的物質困境、困難,如何面對這種壓力,也是個態度問題;面對價值觀的失落乃至絕望,如何面對我們自己,更加是個態度問題。德國著名心理治療大NossratPeseschkian指出:那些自認為自己是心理健康的人不是真正的心理健康者,而心理健康者正是那些敢於面對心理問題的人。


抑鬱症多年患者的我來說一下在澳洲看心理醫生吧。

首先我這個case配有社工、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翻譯。一開始我嚴重到家門都不想出,社工上門來家裡先做前期調查,然後我開始見我的case manager,也就是主治心理醫生,每周去一次和她說話一小時,她主要負責認識療法,一個月見一次精神科醫生,他負責我吃藥方面的問題。

有時候我真的會突然不想出門,我的case manager因為擔心我會找到家裡來。這點真的超級感動吧。

會做mood therapy,每天給自己的心情打分,還有認識到腦子裡每日的負面思維。

這是這周的作業。

每日一小時談話內容主要是詢問作息規律啊飲食啊心情啊這些。會一直強調打破惡性循環。

再說說在國內,去的是上海某三甲心理科,只負責十分鐘開藥,醫生態度也很惡劣。上次有一個患者不記得葯開了幾盒,也不記得怎麼吃,問了好幾遍,醫生和她說話很粗魯無禮。


過去中國人的忍耐力超強,而且經濟條件不允許,所以心理諮詢發展不起來。現在人壓力越來越大,心理卻越來越脆弱,才開始萌芽發展起來,可能還需要幾代人的發展。這與教育水平呈正相關。2020年高等教育普及率達到40%左右,諮詢的人也會隨之增加。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