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克己復禮為仁」與朱熹「存天理滅人慾」差別在哪裡?

我是一名高一的學生,初三時做過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走近孔孟「,了解到學術界有」真儒「與」偽儒「之分,所以提了這個問題。希望有了解的人可以幫我解釋一下,謝謝!


先了解一下,克己復禮的出處:

工尹路請曰:「君王命剝圭以為金戚鉍,敢請命。」王入視之。析父謂子革:「吾子,楚國之望也!今與王言如響,國其若之何?」子革曰:「摩厲以須,王出,吾刃將斬矣。」王出,復語。左史倚相趨過。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對曰:「臣嘗問焉。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皆必有車轍馬跡焉。祭公謀父作《祈招》之詩,以止王心,王是以獲沒於祗宮。臣問其詩而不知也。若問遠焉,其焉能知之?」王曰:「子能乎?」對曰:「能。其詩曰:『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無醉飽之心。』」王揖而入,饋不食,寢不寐,數日,不能自克,以及於難。

  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信善哉!楚靈王若能如是,豈其辱於乾溪?」

出自《左傳-昭公十二年》

楚靈王自昭公元年奪取王位以來,連年四方征戰,在昭公十二年的時候達到了頂峰(因為明年就被王子棄疾給逼著自殺了)。在征戰過程中,有鄭國來的賢臣告訴他,你這樣使用民力,來實現你自己的抱負是不對的。楚靈王聽進去了,連續好幾天:饋不食,寢不寐!

他在糾結,糾結要不要繼續進攻下去(徐國)

so close,so close,so close,離他心中的那個目標,很近很近了,但是有人提出了反對意見,是繼續下去,還是班師回朝?To be or Not to be?

孔子讀到這裡,給出了短評,克己復禮,但是我理解,這裡一段主要在說:克己。

再來說下復禮

孔子看到的是各種禮崩樂壞,反覆推崇的是以禮治國

那麼這個以禮治國,到底是什麼?

還是來看《左傳》

《左傳-昭公五年》

公如晉,自郊勞至於贈賄,無失禮。晉侯謂女叔齊曰:「魯侯不亦善於禮乎?」對曰:「魯侯焉知禮?」公曰:「何為?自郊勞至於贈賄,禮無違者,何故不知?」對曰:「是儀也,不可謂禮。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有子家羈,弗能用也。奸大國之盟,陵虐小國。利人之難,不知其私。公室四分,民食於他。思莫在公,不圖其終。為國君,難將及身,不恤其所。禮這本末,將於此乎在,而屑屑焉習儀以亟。言善於禮,不亦遠乎?君子謂:「叔侯於是乎知禮。」

這裡說的在國君會見中的種種舉止,並不是禮,而是儀!

禮,是:

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

在個人的理解,復禮,是指希望楚靈王(在當前禮崩樂壞的情況下)恢復以禮治國。

克己復禮,連在一起就是,剋制自己的私人慾望,不要「奸大國之盟,陵虐小國。利人之難,不知其私」,並且恢復到以禮治國的狀態。

如果通讀楚靈王前後的事迹,會發現,楚靈王是個有抱負的人,是個不拘泥於小節的人,是一個有胸懷的人。他錯的在於生錯了一個時代,當時的國力、當時國人的思想觀念不能支撐他的想法。

克己復禮,是對君王說的,是對執政官說的。

還沒有讀到朱熹所說的「存天理滅人慾」。所以不好回答這裡面的差別。

希望上述回答,能有所幫助。


首先要澄清的是,孔子和朱子都是真儒,也不知道你們課本的偽儒實在含沙射影誰。關於朱子娶尼姑、扒灰之類的謠言,駁者甚多,毋庸多言,清者自清而已。

關於二者思想的差別,的確很大。原始儒家和理學家的最大區別在於研究方向。孔子更像一個倫理學者,所謂克己復禮是倫理道德的要求,是行動層面的。通過這樣,是為了得到一個和諧的社會。宋代的思想整體內向化,重視內心。朱子則更像一個哲學家,所謂存天理滅人慾是指要修心,也就是孟子說的求放心。通過這樣,是為了獲得一顆善心。


一個要求自己,一個要求別人。


克己復禮為仁

仁即忠恕,如何為仁,方法是推己及人

己欲立而立人,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由此可發現,需要做到克己復禮,首先應當知己所欲,放能推知別人。

克己,不是克制自己的所有慾望,而是克制自己不合禮的慾望。

—————————————————觀點來自中國哲學史丶馮友蘭,上篇第四章

但存天理滅人慾,要得是滅絕人慾。

舉個例子,發乎情,止乎禮

這做到了克己復禮,但是未滅人慾。滅人慾要的是連情都不能發,認為發乎情也是讓人不恥的不好的事情。


兩者完全不同的思想導向。這是由於對 「克」理解的錯誤。這裡克是能夠的意思,不是克制。


真儒家正視人性慾求,通過個人努力平衡個體欲求,偽儒學和尚的那一套,否定人性的正常欲求,用今天的網路俗語來說:真儒認可魯一下,不支持多魯,偽儒認為魯是邪惡的,否認有魯的必要,但可以搞自己的兒媳婦,你的懂了么


先搞明白什麼叫存天理滅人慾吧


李澤厚在《論語今讀》顏淵篇明確地解答了兩者區別。且看原文:整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克己復禮」為什麼是「仁」?理學直接歸結為道德克制私慾的心性問題,雖深入一層,未免狹隘。視聽言動,明明是有關行為舉止,即禮的「儀文」實踐,禮及理性正是通過這種種儀文」實踐活動而非通過思辨,語言,心性追求而建立。


克己大致對應滅人慾,但一為克,畢竟著實,一為滅,已涉虛妄;復禮大致對應存天理,但禮可征於外,仍是著實,而理唯索諸心,又涉虛妄。於此可見,孔子之說,多能切合實際,而朱子之說,一昧高自標置。


一個是克己,針對自我修行,強調節制適度;一個是喊口號,針對別人滅人性,自己背地裡做齷蹉的事,說一套做一套,道貌岸然,衣冠禽獸


《太極》

太極圖告訴我們:

一、

見仁見智永遠存在,

這是自然而然、勢所必然、理所當然。

二、

相對客觀有主觀,

相對唯心有唯物,

相對微觀有宏觀,

相對矛盾有統一,

高低、內外、正反、大小、長短、遠近、新舊等等。

三、

有所變有所不變,

有絕對的相對有絕對的絕對。

矛盾是絕對的相對,

統一是絕對的絕對。

變和不變、絕對和相對,

既矛盾又統一。

四、

相對有,相對的創造性;

絕對有,絕對的局限性。

相對有,相對不斷的創造;

絕對有,絕對不斷的局限。

相對有,相對的已知;

絕對有,絕對的未知。

相對有,相對問題會不斷化解;

絕對有,絕對問題會不斷產生。

五、

天下大勢: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合中有分、分中有合;

一而二、二而一。

六、

相對:

有相對的相對,有相對的絕對。

太極:

有相對的太極,有相對的無極。

自然宇宙:

矛盾統一、相對絕對、無極太極。

七、

身心:

矛盾統一身心無極太極:

吃喝拉撒、心跳呼吸、冷熱苦甜、悲恐怒喜、思想行為、生死病康、胖瘦美醜、男女老少、壽夭殘健、嘴巴開合、眼睛睜閉、新陳代謝、手心手背、前後內外、情緒起伏、得失成敗、坐立住行、吉凶禍福等。

《無極太極兩儀四象八卦易經》

一、無極太極能解釋宇宙自然

無極太極包含0123

0(易)為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1(一)為時間: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2(異)為陰陽:相互消長,此起彼伏;

3(移)為動靜:陰陽動靜,緩速顯隱。

二、道是宇宙也是自然

宇宙一體合和無極太極:

易: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一:時間——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異:陰陽——相互消長、此起彼伏;

移:動靜——善惡吉凶、緩速顯隱。

陰陽自然合和無極太極:

1.一化二——陰、陽,

2.二化三——陰、太中陰陽和合、陽;

3.陰化二——陰中陽、陰中陰,

4.陰化三——陰中陽、陰中陰陽和合、陰中陰;

5.陽化二——陽中陰、陽中陽,

6.陽化三——陽中陰、陽中陰陽和合、陽中陽;

7.和合為一。

身心一體合和無極太極:

陰中陰陽和合:合情合理;

太中陰陽和合:合理不變;

陽中陰陽和合:合法合理。

知行自然和合無極太極:

陰中陰陽和合:慈、靜、行、退、柔、舍、文、虛、曲等;

太中陰陽和合;

陽中陰陽和合:嚴、動、止、進、剛、取、武、實、直等。

萬事萬物合和無極太極:

公私、正邪、順逆、是非、明暗、親疏、信疑、利害、連斷等。

三、無極道太極

若有其他的一切世界,都必然符合無極太極;

無極和合道同通太極;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四、道

易:道包含無極太極;

一:儒釋道及一切文化、思想和宗教,為人體悟道而解說道;

異:無極零,無無有;太極一,有無有;

移:無極通同道合和太極。

五、太極和合道通同無極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局內常迷局外清,只因心在此局中;

化去所有及身心,一無所有身山明;

太極有無無極無,易行無有有無通。

六、0123能解釋宇宙自然

0(易)為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1(一)為時間: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2(異)為陰陽:類比物事,矛盾統一;

3(移)為動靜:吉凶善惡,緩速顯隱。

道包含0123,

自然宇宙就是道,道就是自然宇宙。

七、生生不息

相生是相生亦會相剋,

相剋是相剋亦會相生。

自然不會僵化,自有變化,

變化不會失序,自有規律。

無終無始,

生生不息。


推薦閱讀:

儒學核心思想是否已經和當今社會格格不入?
《大秦帝國》小說中曾有張儀兩罵孟子的場景,你怎麼看?
屌絲們所不知道的孔子——作於孔子2567歲華誕日
三教合一:「拿來主義」,是想拿就能拿的嗎?
韓國為什麼會拋棄中國文化,轉型為一個基督教國家?

TAG:中國歷史 | 孔子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