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在漆黑的環境下吃東西能夠準確的將食物送進嘴裡而不是其他地方?
不一定是漆黑的環境中,比如吃飯的時候沒注意食物而是看其他地方或者跟其他人交談,這個過程其實是沒有關注食物本身或者筷子等餐具的,那為何能夠準確的將食物送進嘴裡面?
這是因為人有本體感受。
本體感覺是指肌肉,肌腱,關節等運動器官在不同狀態下所產生的感覺。肌肉,肌腱和關節囊中分布有各種各樣的本體感受器——肌梭和腱梭,他們能感應肌肉被牽拉和收縮的程度。人體在運動的時候,肌肉被牽拉和收縮,此時肌梭和腱梭受到刺激產生興奮,興奮衝動傳到大腦皮層運動感覺區,經過分析,就能感知人體的空間位置關係,以及人體的姿勢和各身體部位的運動情況。因為我們平時在正常狀態下吃飯時,通過周圍環境作為參考系,可以控制肌肉做出適當的收縮,將食物正確的送入嘴中。在控制肌肉收縮的過程中,肌梭和腱梭感受到肌肉被牽拉和收縮的程度。所以,即便是在黑暗情況下,失去周圍環境參考,人體依然可以靠之前肌梭和腱梭所感受到的衝動,做出相應的肢體運動。
下面就普及一下肌梭和腱梭的解剖學知識
————————————分割線——————————————肌梭,是一種感受肌肉長度變化或牽拉刺激的特殊梭形感受裝置。典型的肌梭直徑約1毫米,長0.05-13毫米,其長軸與骨骼肌纖維的縱軸平行排列。肌梭的表面被結締組織的被囊所包裹,囊內有6-14條較細小特殊分化了的骨骼肌纖維,稱梭內纖維(intrafusal muscle fiber)。而肌梭外的骨骼肌纖維稱梭外纖維(extrafusal muscle fiber)。梭內纖維按其長短和核排列的方式分為兩種:一種稱核鏈纖維,細胞核在肌纖維中段縱行排列成鏈,肌纖維中段不膨大,肌纖維較短,一般不伸出囊外,對靜止持續的牽拉刺激較敏感。另一種稱核袋纖維,即細胞核堆積在肌纖維中段,肌纖維中段膨大似袋狀,使中段沒有橫紋,也不收縮,肌纖維也較長,以致有小部分伸出被囊外,對快速牽拉刺激較敏感。進入肌梭內的感覺神經纖維也有兩種:一種是較粗的有髓神經纖維,在進入肌梭前脫去髓鞘,進入後分支末端呈螺旋狀,包繞在梭內纖維的中段,稱螺旋末梢。另一種是較細的有髓神經纖維,也要脫去髓鞘,進入被囊後反覆分支,末梢終端略膨大呈花枝樣,分布在梭內纖維近兩端處,稱花枝末梢或花簇末梢。肌梭內還有運動神經末梢,它來自脊髓前角的γ運動神經元,末梢分布於梭內肌纖維的兩端。
腱梭,分布在腱纖維的紡錘形的腱束上,纏繞著感覺神經末梢,與肌梭的構造相似。腱梭是一種張力感受器。當肌肉收縮張力加強時,腱梭因為受到刺激而產生興奮,衝動沿著感覺神經傳入中樞,反射性的引起肌肉舒張。你在不黑的環境下吃東西也看不見自己的臉和嘴啊。
此乃抖機靈答案,歡迎摺疊。這個現象叫做Body Map
http://books.google.com/books?hl=enlr=id=mE7P6sB_LTQCoi=fndpg=PA183dq=Body+Mapots=BHESNQV3Qbsig=wUfc6wnGDz2kCPxljTRFvQlNH8Q心理學基礎課程裡面會講. 上面那本書是我隨便找的一本裡面相對詳細講了Body Map的書. 作為參考.
簡單地說: 大腦會自動的"映射" 身體的所有部位的相對位置,甚至包括人經常接觸的物體. 也即人們所說的"無他, 唯手熟爾"
比如老司機開車特別熟練, 開在窄道上也不怕磕碰, 而新手就總是怕擦車. 就是Body Map的體現. 人通過各種感覺(視覺, 觸覺為主, 聽覺等輔助) 會漸漸的"習得" 自己經常接觸的東西的形狀, 大小, 質感等. 即使不通過直接的接觸.
所以即便在黑暗的條件下, 成熟的人也可以通過Body Map大致的找到嘴的位置, 而不是把食物送到鼻孔.
相比之下, 還沒建立Body Map的嬰兒就算剛學會用勺子也會吃的一團糟.補充一下, body map和Muscle Memory不同. Body Map是人的"空間感覺". 比如說黑暗中吃飯 (視覺無效), 戴著厚厚的手套摸頭(觸覺無效)等; Muscle Memory則是強調肌肉的動作, 比如說武學高手打起架來不經思考直接出招(特別是連招), 就比正常人快很多, 或者是下意識的系鞋帶等動作.簡單的說,這個跟「本體覺」有關,是一個類似「味覺」「聽覺」的,抽象的感覺
————————以下是長(明明不長的)答案————————
題主提供的例子:
「為什麼人在漆黑的環境下吃東西能夠準確的將食物送進嘴裡而不是其他地方?」 -——(1)「不一定是漆黑的環境中,比如吃飯的時候沒注意食物而是看其他地方或者跟其他人交談,這個過程其實是沒有關注食物本身或者筷子等餐具的,那為何能夠準確的將食物送進嘴裡面?」——(2)
根據(1),對比五感,我們可以得知:
跟聽覺無關,因為我們沒辦法聽到食物的」聲音「跟視覺無關,因為我們沒辦法看到食物跟嗅覺可能有關,因為我們可以嗅到食物的味道跟味覺無關,因為我們還沒吃到食物跟觸覺可能有關,因為我們有觸碰到湯匙/筷子根據(2),對比五感,我們可以得知:
跟聽覺無關,因為我們聽著別人說話跟視覺無關,因為我們看著別人跟嗅覺可能有關,因為我們可以嗅到食物的味道
跟味覺無關,因為我們還沒吃到食物跟觸覺可能有關,因為我們有觸碰到湯匙/筷子對比(1)和(2),我們可以得知這感覺可能跟嗅覺和觸覺有關
舉例子之前,先做個試驗:
放下手機(用電腦的手離開滑鼠和電腦),閉起眼睛,5秒後手碰鼻子,耳垂,手機(滑鼠),然後睜開眼睛是不是覺得有點意外?自己竟然在看不到實際物體的情況下,摸到(或是接近,答主誤差&<1cm)上述物體本人再舉個例子:
例子1:半夜,從漆黑的房間中(假設是拉上窗帘,無小燈,陰天等形成的接近無光的環境)醒過來,覺得口渴,準確地拿起水壺喝水(假設是沒有香味和味道的白開水)——(3)根據(3),對比五感,我們可以得知:
跟聽覺無關,因為我們聽不到水壺的位置(蝙蝠俠慢走不送)
跟視覺無關,因為我們看不到跟嗅覺無關,因為我們水壺/白開水沒有味道跟味覺無關,因為白開水沒有味道跟觸覺無關,因為我們沒有摸索這個例子是來打(1)和(2)的臉的,因為這完全跟觸覺和嗅覺沒關係好不好
這是身體對附近物體的相對距離,和運動中所用力道的大小的感覺,與橫紋肌(也稱 骨骼肌)和關節的本體刺激接收器有關。這個跟外感受性(exteroception,與視聽嗅味觸,以及痛覺,磁性等外部刺激有關的感覺)和內感受性(interoception,跟內臟收到的感覺有關)分開。大腦收集來自本體接收器和前庭系統的刺激,並將之併入包含身體姿勢,運動和加速度的整體感覺。(渣翻自英文維基Proprioception)簡單來說,這個跟」空間「有關的感覺
稍後補充看到這個首先想到診斷里的指鼻試驗,就是讓患者先用食指接觸半米外的檢查者的食指,然後再接觸自己的鼻尖,先睜眼,後閉眼,由慢到快重複進行.這個是和共濟運動有關的,就是某組肌群協調一致來完成動作.需要靠小腦協調肌肉活動,運動系統的正常肌力,前庭神經系統的平衡功能,以及感覺系統對位置的感覺等等
不啊!
你在漆黑的環境試試就知道了 勺子很容易就戳鼻子上了~關燈性生活難度更大!!!
難道黑夜裡打哈欠手還能捂鼻子上嗎?
因為有一種感覺是什麼來著的。。能確定身體的位置
小腦(cerebellum)是後腦的最大部分,也是中樞神經系統中僅次於大腦的第二大器官。略呈卵圓形,位於腦橋和延髓背側,三者之間有一空腔即第四腦室。小腦中部狹窄,稱為小腦蚓部;兩側膨大,稱為小腦半球。小腦表面被一層灰質覆蓋,稱為小腦皮質(或小腦皮層)。皮質上具有多數橫行的淺溝和較深的溝和裂,把小腦分成許多小葉。小腦內部為由神經纖維構成的白質,稱為小腦髓質。髓質中心埋藏有數個灰質核團,稱為小腦中央核,其中最大的一個叫齒狀核。小腦與低位腦幹有雙向纖維聯繫,所以小腦可調節軀體運動,並與前庭核、紅核等共同調節肌緊張,調節軀體反射活動。小腦與大腦也有雙向纖維聯繫,因此小腦對隨意動作起著調節作用,使動作的力量、快慢與方向得到精確的控制。此外,小腦對植物性反射中樞也有調節作用。
推薦閱讀:
※所謂的負卡路里食物真的存在么?
※我們無肉不歡,卻不知道屠宰場里動物遭受的一切
※最終還是異想天開的食物造型挽救了 SUBWAY 的 VI 系統
※男默女淚我懂,但「白公杏母」是什麼鬼?
※火遍魔都的網紅青團,究竟哪個更值得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