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貪嗔痴?


十二因緣是很概況的東西。

也有很多解釋,但都相同,比如十八塵界。

我個人偏向五蘊,我覺得只有把五蘊解釋通透了,就可以了解為什麼會出現貪嗔痴呢。

五蘊:色,受,想,行,識。

《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被很多人理解為色情的色,其實完全是字面意思,難道精神病是我們的精子出問題嗎?所以那些理解道教所說的精氣神,全是後天。完全就是字面的意思。

再回到我們以上的話題,色到底是指什麼?

佛說過佛有三身,法,化,報。而報身是由色身轉換過來的,色,顯然是形色的色。

《瑜伽師地論》記載:謂色。有見有對。此復多種。略說有三。謂顯色形色表色。顯色者。謂青黃赤白。光影明闇。雲煙塵霧。及空一顯色。形色者。謂長短方圓。粗細正不正高下色。表色者。謂取捨屈伸。行住坐卧。如是等色。又顯色者。謂若色顯了眼識所行。形色者。謂若色積集長短等分別相。表色者。謂即此積集色生滅相續。

所以知道了色是形色,一切有形物質。

那受呢?受是接受的意思。

想呢?就是想像,思考的意思。

行呢?就是行動的意思。

識呢?識就是識神的意思,就是我等一切的情緒。

那麼我們可以打個比喻了,狐狸想吃葡萄,狐狸與葡萄是形色的關係,狐狸因為見到了葡萄,這就是受的意思,想上去摘,這就是想。或者不想吃,這也是想。然後狐狸走開,這是行動,狐狸跳起來摘,這也是行動。這些總結為狐狸的識神,你看,狐狸是不是貪?

當然,識也可以作神識,手識來理解,但你別忘了,是你的心在控制你,斷手如何能做手識呢?

如果我們的心不動,那麼其餘的四種會出現嗎?

《阿含經》: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當正思惟。色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比丘。於色正思惟。觀色無常如實知者。於色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如是受.想.行.識當正思惟。觀識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於識正思惟。觀識無常者。則於識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如是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是正思惟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從十二因緣來講,無明是貪嗔痴的根源,而無明是由過去的貪嗔痴煩惱所遺留下的問題,所以這個其實就是一直在輪迴,跳不出輪迴這個圈子所導致的。

也可以說,是因為還有念頭,起心動念即乖,也就是容易被外境所引,被境所轉。山河大地甚至地球宇宙都是一念起,才有的......


因為是人。

和尚天天說什麼跳出紅塵。但和尚做到了嗎?大和尚欺負小和尚,寺院里私設戒律堂,私自刑罰僧人。僧人間處處存在人欺負人的現象。少林寺出來的的不僅可以光耀門楣,也可以馳騁殺場建功立業。少林的僧人更可以以僧兵的身份當皇帝的爪牙到處殺生害命。和尚中有籍籍無名,也有像方丈那位出名的高僧,少林方丈即使是在王公貴胃裡也是地位超然。

是殺是恕其實完全是大和尚的一句話而已。想殺人時就亂給人扣帽子說「斬妖除魔」,想寬恕人時就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經書讀得再多,也無法真正勘破紅塵,脫離紅塵。寺院本在紅塵中,畫地為牢難道就能脫離紅塵俗事????寺院興衰即取決於和尚們自己精心打理,亦取決於信佛的人數,更取決於朝廷的態度。佛理佛法教人看開一切,放下一切。人?誰能做到?和尚若能做到,又何苦執著於武林地位、社會地位呢?道家講究「無為」,即如此,道士們又何苦追求長生,追求紅塵名利呢?

貪嗔痴本是人性。

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色慾、暴食為七宗罪。

酒色才氣亦是不良品德。

人何苦要犯如此多的錯誤呢?因為是人。

拿「色」一字來說。說這是對還是錯?人若無色,人類豈不是要滅絕了。人過於貪戀美色,豈不落入「紅顏禍水」的局裡了。那人該不該好色?有人說「紅顏薄命」「紅顏禍水」,但也有人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做人何必執著,一切任其發展,隨遇而安豈不樂哉。

人都喜歡造化,討厭劫難。卻忽略了劫難、造化本身是一回事。渡過了則是一場造化,渡不過則是一場劫難。「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那又你怎知「塞翁失馬焉知非禍」,塞翁失馬這是一件事,至於事件的結果,就沒有人能提前預知了。也許馬跑了就是跑了,也放馬不僅回來了,還帶回了其他東西。但人不能預知未來。人能做的只有「盡人力聽天命」。大和尚一心叫人跳出凡塵,大和尚豈不是太執著了。剃頭不剃頭,出家不出家,有區別嗎?難道一個一心復仇的人會因為剃了光頭而心意有所改變,當然不會,就算要改變一個人的想法,也可能是發生了其他動搖他心志的事件,或被人的言語改變了想法。而不是外在的形式。

人貪可以叫一個人身敗名裂,但貪用對了也可以令一個人功成名就。對與錯不在是否「貪」,可以如何把握這份「貪」念。執著於勝利即可以取得超越想像的成就,也可以令人頭錯眼花,看不清局勢變化。

嗔,生氣則怒。傷心則哭,高興則笑,當然也可以高興時哭,傷心時笑。一切順其自然,總比什麼都憋在心中好。七情六慾會傷身,但凡是皆憋著傷心又傷身。

痴,痴者幸福。痴情付出的人,或許是最幸福的人。得不到無所謂,自己為了所愛付出了。得到了,更加幸福,痴心的回報是超越想像豐厚的。痴於事物,從來沒想到回報,默默的付出就是一種幸福。痴於花劍、痴於寫字畫畫彈琴作曲、本是幸福。但凡是皆在自己把握,如果事事皆想著回報,則不再是單純的痴,而是「私心」「貪慾」。度若掌握不好,則會引火自焚。

人痴於成就、亦貪於成功。本無可厚非。但若太執著,為此而苦,得到了雖欣喜卻不安,得不到則不甘。若是這樣,則是自尋苦腦。有時候稍微看開些,或許會更好。


(1)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 (2)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你不痴迷其他的話,最終還是得痴迷於釋迦魔尼。


心理學研究的內容有認知,需求與動力,情緒與意志,能力與性格.可以這麼理解:人就如同一台機器,而不同的器官行使不同的功能。為了維持這個機器的運行,必須有動力驅動,在精神動力分析理論中人有自我,本我和超我三個部分。自我中最主要的驅動因素是生理需求和性,以讓自我快樂為根本出發點。人是通過眼,耳,舌,鼻,身來認識這個世界,因此很容易沉迷於自我當中,形成"貪"。

當個人的需求和現狀產生矛盾的時候,形成個人的情緒。如果現狀一直無法滿足內心的需求,負面情緒自然而生。根據心理學的挫折攻擊理論,負面情緒易引發攻擊行為。此稱為"嗔"

當認知出現問題,是非不分,產生"痴"

上面僅是個人現階段看法。。


馬洛斯人類需求

人性而已,只是分的更細了。給人的每個特性都打上一個標籤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剖析,如一個人陷入貪嗔痴的狀態,是一種因貪得無厭而對人不滿引發氣惱使人變得愚笨的心理反映與行為表現。
貪,即貪婪、求多;嗔,即對人不滿、生氣;痴,即愚笨、痴呆。
並非佛法能解除,而是需要自我調理心態,明白「貪心是痛苦的源頭」這樣的哲理。
因為人是生活在現實中,很多事情並不能完全滿足個人慾望的,會受到許多客觀因素的制約,只有腳踏實地去打拚與博奕,與人和衷共濟地努力,並且理性的思維自已的慾望和目標。


是人都有貪嗔癡,沒有貪嗔癡的人還是人嗎?


業不重不生娑婆


佛說都是缺乏智慧的表現。


我不知道


謝邀 簡單的說是因為不了解自己


你們說的都對!!你們太厲害了!!謝謝你們的分享!!!!我想這個應該就是漢化佛系思維,特別是般若經思維想要傳達給我們的吧!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是我們身而為人的根本行動綱領。

為人向善,從你自己的內心出發,真誠的對自己、對別人、對國家、對世界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讓這四個維度都能保持積極樂觀正能量,這是一個結果,一個好的結果,是屬於一種「+」「*」的結果。

從結果來看,你要達到這個結果,就必須要「-」「/」掉自身一些心理、生理上的過度追求。「貪嗔痴」就是「對世間一切萬物和慾望過度追求」所表現出來的狀態描述。

把這些東西攤開以後,問主這個問題就非常好回答了!

人為什麼會貪嗔痴?很簡單啊!總的來說,就是因為「對世間一切萬物和慾望過度追求」啊!

貪:對一切形形色色、有形有相之色,也就是物質的過度追求嘛!比如日本政府行為的捕鯨,就是對口腹之慾的貪;中國官場內部的貪污腐敗,就是對金錢的貪;等等等等,不勝枚舉。

嗔:對身邊人的要求太高嘛!比如你對身邊人發脾氣,就是你希望他做的事情,他得出的結果達不到你的要求嘛!這就是最典型的嗔嘛

痴:因為自身生理或者精神上的空虛而產生的一切慾望的沉迷嘛!黃賭毒就是最典型的痴嘛!

不知道我的回答,您是否滿意呢?


推薦閱讀:

TAG:智慧 | 心理學 | 人性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