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鴨式教育最大的弊端在哪?


填鴨式教育這個說法在教育學中並不存在,而是可以看做幾種現象的集中體現:

1、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法,學生被動學習

2、以簡單記憶和技能反覆訓練為主,弱化學生自身的思考和理解,更不強調質疑和創新

3、學生的注意力是被紀律強迫到這個課堂中的,而不是因為興趣

這樣的教學法既有缺點,也有優點,是否使用,應該分場景和教學目標。

缺點:

1、由於學生是被動學習,所以學習意願減少,情緒也難以被調動起來,學習效率會比較低,甚至可能會導致學生抵觸(學習效率是和情緒有極大相關性的)

2、由於老師對於學生學習情況並不掌握,所以有部分學生跟不上,有部分學生吃不飽

3、由於強調記憶,忽視獨立思考,創新和質疑,學生面對未知問題和挑戰無所適從

4、學生缺乏自律和主動學習的能力

優點:

1、快,成本低

不適用的科目:

1、數學,理科,社會學科(需要學生自己消化理解,形成自己內在的知識體系)

2、語言學習和藝術/體育的後期(在熟練掌握基礎之後的更高級表達和創新)

適用的科目:

1、簡單紀律性的要求(不要把手指放到插銷里,遮擋車牌扣12分)

2、語言和藝術/體育類的初期(bpmf,abcd,12345,這樣畫透視圖,這樣的動作投籃100遍...)

其他各位答主痛恨填鴨式教學,不是因為填鴨式教學不好,而是用在不對的學科上了……倒過來,如果在有些場景使用啟發/探究式教學法,也一樣很不合理,比如:

導遊:我們來看看為什麼要這個懸崖上設置欄杆呢?現在我們拆除一個欄杆,然後請一個志願者過來做一個實驗(不要!啊…………嘭)大家快看,這位志願者已經掉落懸崖底了,所以我們明白一個很重要的道理,一定不要翻過欄杆是不是啊!(大家鼓掌……)


脫離教學對象談教學方法不妥當。

這個問題就好比在問,一口氣喝完一瓶1.2升的冰鎮可樂的弊端是什麼?

我是完全受不了這個刺激的,可是我的朋友喜歡?怎麼說弊端?

填鴨有弊端,但是鴨子的確是變肥了不是么。

填鴨的一個潛台詞是說學生無法消化吸收所學的知識,或者說學生學習體驗不佳,效率低,弊端應該是足夠明顯了。

哪有完美的教學法呢?


最近在看約翰.杜威的《兒童與課程》,裡面闡述了機械照搬教材式教育的種種弊端,特摘來分享一下,不過翻譯的有點生硬。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出版於1902年。

------------------------分割線-----------------------------

一、教材與兒童已經看到的、感覺到的和愛好的東西缺乏任何有機的聯繫,致使教材成為單純的形式和符號。從某種意義上說,過高地估計形式的符號的東西是不可能的。真正的形式、實在的符號,乃是掌握和發現真理的方法。它們是人們用來最可靠地和廣泛地延伸到未被探索的領域中去的工具。它們是工具,是用來使過去的研究中已經成功獲得的東西在現實中發生作用。但是,只有當這種符號真正的有所代表時,這種情況才會發生。如果一種符號是從外界引進的,而不是被引導到原始的活動中去,便是一種空洞的或純粹的符號;它是僵死的和貧乏的東西。那麼,任何事實,無論算術、地理或語法,如果不是從兒童生活中由於本身的緣故佔有兒童重要地位的東西逐漸被引導進去,就被迫處於這個境地。把別人所知道的那些事實出其不意的提供出來,一味要求兒童學習和強記,就等於宣告使事實成為象形文字。它可以指出標準答案,但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卻很缺乏,它始終是折磨心靈的無用的古董,是加給心靈的可怕的重擔。

二、動機的缺乏。不僅沒那種過去曾經有所感受的事實和真理,以吸收新的東西。而且沒有熱情,沒有需求。學習需要動機,一個屬於兒童自身的目的且推動獲得達到目的的方法。但是,當教材以課文的形式直接提供出來,作為課文來學習時,需求和目的之間聯繫的環節就顯然不存在了。我們所說的機械的和死板的教學,就是缺乏這種動機的後果。所謂有機的和生動的意思就是它們的相互作用——就是指精神的需要和材料的提供之間的相互作用。

三、即使用最邏輯的形式整理好的最科學的教材,如果以外加和現成的形式提供出來,當它呈現到兒童面前時,也失去了這種優點。為了排除難以領會的地方以及減少隨之而來的困難之點,教材必須受到一些改變。那麼會出現什麼情況呢?那些對於科學家最重要的以及在實際探究和分來的邏輯性中最有價值的東西唄閹割掉了。那些真正激發思想的特點被遮掩起來了,而且那種組織的功能也不見了。或者,正像我們通常說的,兒童的推理能力、抽象的和歸納的才能沒有充分的發展。因此,教材的邏輯的價值被捨棄了。雖然它是從邏輯的觀點構成的東西,但只是作為「記憶」用的素材而提供出來。這是一種矛盾:兒童既得不到成人的邏輯的系統闡述的好處,也得不到他自己固有的領悟和反應能力的好處。因此,兒童的邏輯被阻礙和抑制了。如果兒童所得的不是非科學的東西,那就是一兩個世紀以前具有科學生命的東西最平凡的和最普通的殘餘——一些別的人在前人早已經歷過的經驗的基礎上加以公式化的變了質的回憶。

我們習慣於所佩戴的項鏈,一旦解下來,感到若有所失。這是一個古老的故事,即通過習慣作用,我們最後就能接受最初呈現的外貌醜陋的東西。因為無意義而不愉快的活動如果堅持下去,也許會產生好感。假如環境連續提供所需要的工作方式而排除另一種方式,人們也可能對一種例行的和機械的程序發生興趣。我常聽說,有人捍衛和讚揚愚笨的手段和無謂的練習,因為「兒童對這類東西是有『興趣』的」。是的,這正是最糟糕的,人的心理不讓它用於有價值的事情,對適當的行為沒有要求,就降低到讓它隨便做什麼的水平,那必然會對狹隘的和阻礙生長的經驗發生興趣。有許多以「訓練」為名被採用的東西,有許多打著努力和責任的旗號而引以自豪的東西,只不過是從興趣的相反方面——恐嚇、對身體的社會的和個人的各種痛苦的厭惡引起「興趣」。教材並不引起興趣,也不能引起興趣,它並不發生在生長的經驗中,也沒有產生什麼結果。教材就它本身的性質而論,只不過是從外部經過選擇加以系統化罷了。仍是那麼多的地理、算術和語法等科目,而沒有那麼多的關於語言、地球的事物的經驗。正確的解決辦法是改造這種材料,使它心理化,在兒童生活的範圍內吸收它,發展它。但讓它照舊不動是更為容易和更為簡單,於是用機巧的方法引起興趣,用糖衣把它裹起來,用起調和作用的和不相關的材料把枯燥無味的東西掩蓋起來,最後,似乎是讓兒童在他正興高采烈地嘗著某些東西的時候,吞下和消化一口不可口的食物。

那該怎麼辦呢?除了從外部把命令強加給他,難道就只能放任兒童按照他自己的無指導的自發性去發展?現在,構成科目的系統知識的價值,使得教育者可以決定兒童的學習環境,從而間接的去指導他。它的價值,主要表現為教師,而不是兒童的。它對教師說:這些東西是兒童在真、善、美和行為各方面可能有的才能和成就。現在就要注意,每天的情況應該如此,使他們自己的活動朝著這個方向前行,自動地朝著這樣的高峰前行。

讓兒童的本性實現自己的使命,或許這才是教育的本質。


「填鴨式」的發明者是普魯士(現在德國北部),而這種教育模式的發明是為工廠培養廉價勞工。它有三大罪

  1)割裂知識。比如學知識總有個目標吧,需要解決一個實際問題。例如學微積分是為了計算行星間距離、學概率論的目的是為了賭場獲勝、學幾何是為了測量田野的面積。但填鴨式教育不同,它是單存的為了學習而學習:把數學割裂開來,來我們先學加減乘除,再學微機分,那麼為什麼要學這個呢?不知道........單純為了分數而學習。不是以解決問題的態度,而是把枯燥無味的知識塞進人的腦海,不僅味同嚼蠟,難受萬分,而且會導致無法運用。

  2)禁錮思維。費希特是一名普魯士哲學家,他是填鴨式體系的關鍵人物,他向君王建議到「如果你想影響一個人,不僅僅是交談,而是要按照你的方式塑造他」。所以學校會有各種規範,各種框架,行為準則,上下課的定時打鈴等等,這些都在培養「規範」的勞動工人。

而且所有的知識都是經過精心篩選,比如你學的語文啦、思想XX呀,讓你能夠被填的飽飽的。而且一旦缺少了外界的灌輸,將無所適從,比如我們今天畢業的大學生,即使有些參加了工作十幾年的人,估計都不知道自己喜歡幹什麼,自己的目標是什麼。

  3)精英制。通過考試一層層選拔篩選出精英、中產階級,最後落榜者淪為貧苦大眾。社會並不需要那麼多懂知識,肯思考的人。這些其實都是為了方便統治階級的統治。

  引用一段《烏合之眾》的話:

   "向人灌輸大量膚淺的知識,不出差錯的背誦大量的教科書,是絕對不可能提高人的智力水平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能夠幫助我們走向成功的條件是判斷力、是經驗、開拓精神!而這些書本當中是無法習得的。

  觀念只有在自然而正常的環境中才能形成,而書本的知識本質上是反人類的 -與人類的思維習慣不同。

  因此,我們需要年輕人每天從工廠、礦山、法庭、書房、建築工地和醫院中獲得大量的感官印象;他得親眼看到各種工具、材料和操作;他得與顧客、工作者和勞動者在一起,不管他們是不是乾的好,不管他們是賺還是賠。

  只有這樣,才能了解那些從眼睛、耳朵、雙手甚至味覺中得到的各種細節,才能在心中逐漸形成觀念,並且會組合、簡化形成新的概念。

  而我們年輕人,卻恰恰在最能出成果的年紀,被剝奪了所有這些寶貴的接觸,七八年時間一直被關在學校里,切斷了一切親身體驗的機會,對世間的事物缺乏準確的認識。

而後成家立業,落入生活的俗套,把自己封閉在狹隘的職業中,這就是狹隘而平庸的生活。"


什麼叫填鴨式教育?在我們接受能力,思維能力......差的時候,填鴨式教育是必須的額!問題在於填鴨式教育是否採取了愚民教育的模式,是否是以孩子的成長為前提的教育。

填鴨式只是一個階段,只是一種教育方式。真正能決定教育決定一個國家的還是體制!任你啥教育,沒有一個完善的體制基礎,啥教育也是妄想.................體制決定教師,決定學校領導層,決定學校可用資源,決定社會可輔教育資源.........


總有一天老子再也不用學習了,天天玩!!!


感覺都像紅旗下的蛋!


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壓抑,過分的壓抑會導致過度的放縱。


現在的教育無非是適應填鴨式教育者填鴨式原來就是像填鴨那樣還沒來得及消化,就填了下一頓了。我明白的,點頭,根本不管你吸收怎麼樣,更何況發揮了。

虛胖,不是實壯。

我也覺得學習應該以學生為主,老師教會引導學生如何去學,全靠學生自己才對。怎麼能靠死的規章制度壓迫,靠老師(怎麼做是對的,怎麼做好,應該以學生為主,應該引導提示,為學生提供適合的環境,而不是命令強制,更何況是那種口氣,是摧殘學生身心健康的。)。

我覺得這種填鴨式教育之所以一直有人反對,但一直改不了經久不衰,是因為符合中國特色。半專制。

對學生來講,現在的教育無非是適應填鴨式教育者生存(學習好),不適者亡(學習差)。無非是壓迫自己被迫填入腦子裡。稍微有點自己的想法,有點情緒,不跟著老師,那就是死路一條。我好學生差學生都當過。學習完全不是以學生為主體。

而且就算填鴨式教育出來的人才,不代表能有創造力,甚至也不代表你不會忘,只不過完成了考試的教學任務。如果你消化快,填鴨式教育倒也不至於把你撐虛胖,但創造力絕對受限,也許無非就是像台大腦忙著儲存了數據罷了,但是不是活物。

其實這麼說也不錯,只要能成為好學生就萬事大吉,只要將來考上好大學就像開上了直通車,直達任何地方,這樣也不錯嘛。就是我覺得確實應該注意學生的消化能力,本來應該因材施教,做不到的話起碼教會學生自學,按自己的節奏(比如布置一些能夠自學的任務)。路是自己走的嘛,要讓他有走下去的能力。


好處是公平,對於每個學生來說相對公平一些,因為每個人都在一個標準線上。

壞處是壓抑了學生的創造力和對於知識的應用能力。


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缺失。

大部分學生認為高考考完了就再也不用學習了(本人身邊),從此永遠與自主地、獨立地學習無緣。

只是填充知識而不是教授如何獲取知識(授之以魚而非授之以漁)。


填鴨是無奈之舉,帶集體主義特徵的社會體制下的必然,此體制下,人不過是集體的零件,其用途基本上被固定了,根本不需要你有什麼創造性,所以只管記得不弄錯就行,這樣就好對上頭交差了,至於下面的你,根本不重要。

而個體主義的社會特徵下,這不但是你的自由,也是整個社會樂於見到的,因為保不准你就是個大發明家能為大家的生活水平帶來突飛猛進的提高,所以一個也不放過,希望每個人都有創造力,而創造力自然來自於深刻理解,所以先進的個人主義國家都是靠提倡啟發式教育才有人才輩出的。


忘記了,怎麼做一個人。


其實大量有B格的「知識」,比如意麵怎麼吃,紅酒怎麼端,衣服怎麼配之類,也是只know how不能舉一反三啊


學得慢,忘得快。


欲速則不達!


吃多了還拉不出來


偏離了教育的本質。學是為了做。學生們都毒害了。


空有一肚子學問,就是不會用。


肚子里的肉,也就是知識,很快就被吃(用光)了,記憶不長久,同時也不香。


思維的惰性


填鴨式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天到晚綁在教室被添,人的主動性和好奇心就這樣被消磨掉了。


只有我一個覺得中國教育一點兒也不填鴨么。。。題海戰術、應試教育是有,但這並不是填鴨。


推薦閱讀:

是否應該推行全科教師?
給四年級的學生上歷史課有什麼弊端?
喜歡上同班的一個女生,我可以追她嗎?

TAG:學習 | 教育 | 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