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是人首蛇身,沒有手是怎麼捏泥人和鍊石補天的?
有點奇怪,沒手應該幹不了這個吧,
如果說有手,那就不是人首蛇身,而是人的上半身蛇的下半身。典籍記載不對啊。 話說上半身人下半身蛇還可以,光蛇身上長個人腦袋確實很滲人啊!
伏羲女媧圖
我要說,女媧有很多神靈都有的專長,變身。
而且,你看,其實不用上半身都能有手的。清初 蕭雲從《女媧》(選自《離騷圖》,刊印於順治二年傳言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楚辭》
你這個問題實在讓人無從回答,下面已經有人給出了圖,湊合看看吧。問題是,人家上帝是按照自己的形象捏的泥人,女媧娘娘人首蛇身,為啥把人捏出兩隻腳?這個問題才值得討論的吧?
我猜想,在科技不是非常發達的情況下,星際長途遷徙中,冬眠保存自我意識的極限就是保留頭部、脊柱,和脊柱上所有神經,也方便更換各種人造生物軀體。
頭和脊柱,懸浮在含氧營養液里,就是人頭蛇身了。當然也有設備可以用腦波聯通電腦,操縱機器。(或許需要離開營養液到空氣中活動時,脊柱也有個臨時的保護套,所以看起來像蛇?)
假設幾個擁有這種科技水平的人流亡到地球(逃竄中正巧地球某處發洪水,被猜測有生命?/需要水?),沒有精子卵子儲備,只能憑僅存自身的基因,摻入土著生物(^_^包括猿人)的基因,用『土』捏人,不斷試驗製造不排異的適合環境的軀體。(或者是繁衍後代?)
所以神話里那時出現很多怪物吞噬人類(人類當時可能是馴化的助手,就像日本人之於美國人)。然後女媧出來善後。
據說還有個神話伏羲女媧的孩子也是人首蛇身,男的叫白麗,女的叫騰蛇,我竊以為如果真有這神話,會不會是拜瑞、塔莎之類的音譯訛傳?
然後他們說不定是根據自身科技,逐漸改進並大量馴化人類為工作獸(十二生肖里的辰戌丑未,龍狗牛羊,除了辰都是真實的被大量馴養的重要動物,說不定辰最早是人類的代稱?),說不定還真的找到了有缺陷的繁殖方法或者軀體材料(也可能兩者都有),創造了一個短暫的偽文明,既神文明。
他們住在山上就是因為飛船只能飛在那個高度放wifi信號,而山頂信號不會被屏蔽?
等操控人類挖礦並提煉後,他們造出了足夠的機器人,於是不再需要大量人類,活著的人類就和以前逃掉野化的人類後裔交配繁衍,靠點似懂非懂畫皮不畫骨的知識皮毛,當神棍維生。
反正外星人繁衍了一陣後,人數越來越少,有些技術比如製造智能機器人失傳了,內部也分裂了,大家各奔東西,帶著自己分到或搶到的家當,去各地當神。女媧人首蛇身傳說與女媧氏造人傳說源於不同版本。你可以理解為人首蛇身時的女媧是一個神,而造人的女媧氏是天神的轉世,是一個正宗的人類。至於造人的目的嘛,也許只是神仙為了積累功德,完成任務。
所以一系列的傳說都可以歸結於女媧大嬸不停地升級刷分漲經驗。
女媧在先秦時期是沒有固定形象的,兩漢時期開始有蛇身說和一日七十化變之說。
============================================================「登立為帝,孰道尚之;女媧有體,孰制匠之」,語出戰國中後期楚國詩人屈原《天問》之篇。關於《天問》對「女媧」的發問,東漢時人王逸注曰:「傳言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其體,如此,誰所制匠而圖之乎。」而《天問》創作宗旨,王逸認為:「仰見圖畫,因書其壁何而問之,以渫憤懣舒瀉愁思」。從屈原對女媧形象的發問及王逸的釋義看,表明在戰國中後期的楚地,女媧似乎沒有形成一個較為固定的外在形象;更準確的說,在是時人們的心目中,尚沒有出現一個被社會普遍認同的女媧形象。故屈原在「仰見」圖畫於楚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之中的「女媧」形象後,發出了「孰制匠之」的疑問。
而王逸對「女媧人頭蛇身」形象的解釋,儘管有所謂「傳言」之依據,可能更多反映的是漢人之看法。「人頭蛇身」的女媧形象,多與「人頭蛇身」伏羲的形象並存於漢代畫像石之中。顯然,這種畫像的出現,與兩漢時人將女媧與伏羲並列的觀念密切相關。山東嘉祥武梁祠畫像石屬於東漢時期。迄今為止,最早出現可能是女媧形象的是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帛畫,上有一「人首蛇身」神像,郭沫若等學者認為是女媧像,但也有學者持不同意見。
屈原的《天問》,以「多奇怪之事」而見稱,射日的「后羿」,無夫而有九子的女神「女岐」等傳說中的人物事迹,均成為屈原質問的對象。與女媧傳說相關的另一重要人物——共工,《天問》中亦有「康回(共工名)馮怒,何故以東南傾」之語;但在古史傳說中與「女媧」關係最為密切的伏羲,在《天問》中卻未置一辭;於此,王逸似乎有所察覺,故在釋屈原「登立為帝,孰道尚之」的疑問時注曰:「言伏羲始畫八卦,修行道德,萬民登以為帝,誰開導而尊尚之也。」由於女媧、伏羲並列的觀念在漢代已經深入人心,且「登立為帝,孰道尚之」的疑問,又置於「女媧有體,孰制匠之」句前,王逸作如是解亦在情理之中。
對王逸這一解釋,補註者宋人洪興祖不以為然,曰:「登立為帝,謂匹夫而有天下者,舜、禹是也。史記,夏商之君皆稱帝。《天對》云:「惟德登帝,帥以首之」。(王)逸以為伏羲,未知何據。」洪興祖引唐人柳宗元專為《天問》所作的《天對》「惟德登帝,帥以首之」,來反駁王逸的「伏羲」說,以為是指「匹夫而有天下」的舜、禹。洪氏是說,較之王逸「伏羲」說可能更為合理,但亦有牽強附會之處。
現代姜亮夫先生認為,依據《天問》中的「文法組織」:「登立為帝,孰道尚之;女媧有體,孰制匠之」當作「女媧有體,孰制匠之;登立為帝,孰道尚之」,「則辭義皆順遂矣」。此四句皆指女媧而言,「王逸不解此義,分「登立」二句屬之伏羲」。屈原如此發問,是因「自古皆以男子帝天下,女媧獨以女體,故疑而為問也」;而「女媧有體,孰制匠之」二語,姜先生則以為「文辭極奇僻生澀,疑有訛誤……則疑文中」有「字為」育「字之訛…」制匠「亦即上句『育體』之義……蓋南楚有女媧化生萬物之傳說,故屈子以女媧之又為孰所生為問也」。姜氏之說,將伏羲等排除此四句解釋之外,顯較王逸等注家解釋為勝;但改字釋文,雖然使「奇僻生澀」的文辭立顯通暢,但無其它版本之支持,恐為不妥。屈原畢竟是對可以直觀的女媧圖像發問,儘管後人不清楚是否如王逸所說的「人頭蛇身」像,但「一日七十化」的說法,至少可以表明,在戰國中後期,女媧「人頭蛇身」的外在形象,在楚地並沒有得到如同西漢以降的普遍認同。如是觀之,王氏之解恐更符合屈原之意。
至於伏羲,《楚辭·大招》中有「伏戲駕辯」之語,王逸註:「伏戲,古王者也,始作瑟。駕辯……曲名也,言伏戲氏作瑟,造駕辯之曲。」《大招》的作者,歷有屈原與景差的之說,並無定論。但無論作者是誰,僅可證明的是在戰國中後期的楚地,雖然伏羲的傳說可能已經流傳,但與女媧是否已形成關係密切的「二皇」形象,現有的文獻資料尚不足以說明。
在戰國中後期,女媧尚未形成如漢代較為固定的「人頭蛇身」的形象,從成書於戰國中後期《山海經·大荒西經》中關於「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粟廣之野,橫道而處」的記載中也可以反映出來。其中及涉及到女媧造化萬物(當然也包括人)的神話,但並沒有關於女媧外在形象的具體闡釋。特別是在《山海經》的記述中,也沒有關於伏羲的直接記載。也就是說,「在絕大多數先秦典籍中,言伏羲者不同時言女媧,言女媧不同時言伏羲」。
呂微先生認為這只是「針對文獻所作的形式分析得出的上述結論,近年來卻由於出土文獻研究的新進展遭到嚴厲的質疑。特別是長沙子彈庫楚墓帛書乙篇的成功釋讀,向人們展示了戰國中後期在楚地民間的一則可能是講述伏羲、女媧創世的神話文本,從而將伏羲、女媧對偶神話最早記錄本的上限提到了先秦時代」。關於長沙子彈庫楚墓帛書乙篇的釋讀,李零先生認為,據台灣學者嚴一萍和金祥恆考證「帛書所述傳說人物的頭兩位就是古書常見的伏犧和女媧,「女媧」之釋雖不能肯定,但「伏羲」之釋已獲普遍承認」。看來,楚帛書是否可以證明伏羲和女媧在戰國中後期就已並列出現於楚地,還是值得進一步討論的問題。
女媧與伏羲在大多數先秦典籍中分言的事實,不僅表明女媧與伏羲分屬兩個不同的神話傳說系統,而且就女媧形象而言,基本還是一個造物女神的形象,而女媧從「未知」到「蛇身」形象的完成,則與兩漢時期的改塑密切相關。======================================別說我抄百度百科,這段資料還是我補充進百科哈~女媧像
易中天在《中華史-祖先》里說,女媧,原本是女蛙 。是一隻青蛙,青蛙和魚,都是繁殖能力強的代表,也象徵著女權社會。很多早起出土文物都是以蛙和魚為飾物。
是到了伏羲時代,男權社會將女蛙變成女媧的,而且還將其變成了一條蛇(塗抹歷史的手段)。蛇和鳥是男權社會的象徵。所以,後期的飾物才變成蛇和鳥。
而且蛇吃蛙,鳥吃魚。還剛好對上了。
看這本書,感覺在滿口跑火車,但仔細想想似乎又有些道理。題主可有聽說過四腳蛇?
這個問題問得好啊,我覺得她應該是上為人身,下為蛇尾吧
其實還有一種說法是媧皇有著蛇一樣苗條的身材。
請參考葫蘆娃里蛇精的造型
認真你就輸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