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閱讀史,哪些作家或作品被多人推薦閱讀後覺得完全是廢品與浪費時間?
01-24
包括原著經典翻譯毀掉的,擴展電影、音、 繪畫其他文藝作品亦可。
提出作品後適當說明理由。
于丹的所有書。
初中時語文老師向全班推薦安意如,於是我在地壇書市買了一本回家,然後……囧……實在是沒有多少內涵和想法啊。
劉若愚譯的韋勒克的《文學理論》。
這本書對中文系的人而言,名氣極大。大學教授們還有一些所謂的中文系高材生們都很喜歡推薦。
但是這本書實際上根本不適合給啥都不懂的本科生們讀,至少不是當下我國本科生入門型讀物。- 翻譯佶屈聱牙。
- 提到的外國作品、作家和文化現象太多,閱讀時沒有代入的語境。原本是幫助理解的事例現在反而變成了障礙。
- 書中提到的很多東西其實可以通過文論史和新批評學派的其他作品獲取,大致知道這本書講什麼就足夠了,閱讀原典真的付出很多、收穫很少。
李欣頻除了《創意的十四堂課》之外的所有書,基本都可以在2個小時內讀完,2個小時內忘記。
看到一條回答說《尤利西斯》是不值得的書,那想必《芬尼根的守靈夜》就更不值得讀了
這都不是「讀」就能「懂」的書,極為吃力,淺讀不如不讀,讀深了或許半輩子就搭進去了余秋雨。真是流幹了中華五千年的眼淚。
不太清楚樓主想問的是啥。只說說自己對讀書的看法,首先根據作家進行區分,對於作家的作品一概而論就不太合理。這方面的典型是余秋雨,文化苦旅寫得還是多好,到後來的霜冷長河,千年一嘆難免就掉書袋了。其次,每個人不同的年齡段理解力都不同。比如之前較流行的郭敬明,張小嫻就適合16歲之前少男少女發發春,18歲的青年讀讀韓寒大多數會覺得相逢恨晚,但是到了二三十歲大概就只會呵呵一笑了。我看過拿破崙希爾,也看過卡耐基,當時年輕,一陣熱血沸騰,現在會想起來著實可笑。但卻也不能算浪費時間,畢竟書不是工具,不是拿來用的,也不是非得學到什麼才算讀書。個人覺得人讀書總用那麼幾個過程,先是不挑,什麼都看,後來開始選擇,只看某幾類或某幾人,最後是不挑而挑,那個時候什麼都看,但不會被看到的書所劫持,思想綁架。第二個階段是最危險的,這個時候其實不是去看書,而是去書里找共鳴,跟我想的一樣的都是好書,牛逼,不一樣的,都是爛書,垃圾。人在這時特別容易被自大所束縛,找不到單純的讀書快樂,也學不到太多東西。呃,可能跑題了,說這麼多。
《大秦帝國》,這書就是個奇葩,夾雜著武俠言情的偽歷史小說。好多情節都把我雷到了。毫無史詩感。
菊花與刀 很多人都人云亦云地說這本書多麼深刻地揭示了日本人的本性。瞎扯淡。按我親身對日本的所看所聞,他們根本就不了解
是的,穆斯林的葬禮!披著宗教外衣的知音體!
余秋雨 安意如周國平《夢裡花落知多少》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大概很多由於語言障礙只能讀譯著的作品都有這個感覺吧 類似於上面提到的唐吉坷德 說到這個突然想到很小的時候最先知道的 是楊絳先生的翻譯是怎樣怎樣傑出 後來上了高中才又聽說 其實刪減非常多之類的 後來自己因為專業開始接觸本小語種 以及鄰居西語的文學作品 發現為數不多的中譯本里 實在是...
語言本身的魅力實在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特別是浪漫主義時期的小說 那麼大段大段的...(廢話)描寫 實在是不好翻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卡耐基全集》,見誰都得裝孫子
非常多的譯著我都這麼覺得。。。包括大名鼎鼎的堂吉訶德硬看完之後除了記得那還有點意思的瘋子之外就記得那詩翻譯的真是慘絕人寰
讀書也要 follow your heart 呀 只要讀過的,就不後悔。最怕的是讀到超出自己閱讀水平太多的作品,下了大功夫,卻沒有收穫,比如這幾本
黑格爾和黑格爾主義
西方名詩三百首伊利亞特現在看正好,但高一時看就完全浪費時間。我從此不再逼自己看書,而是順著自己的口味,不斷變化。比如余秋雨 ,三毛,韓寒,李敖,易中天,之流,高中也可以一看。甚至通讀一下玄幻網文,武俠作品,也會有另類感受。讀書無高下,關鍵要有所得,至少對的起自己付出的時間。有的書有上千頁,實際上只值得看半天。床頭放點好書,紅樓啊,史記啊,莎士比亞啊,有時間翻翻就很好。最怕是不讀,讀多了其實是自己賺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