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西方的發展不同,資本主義的興起首先發生在歐洲?


參考資料:《近代科學為什麼誕生在西方 》北京大學出版社

《繼承與叛逆--現代科學為何出現於西方》三聯出版社


經濟發展模式,分為前資本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資本主義特徵是信貸的使用,原因是對未來的信心。構成信心的幾個因素:利潤,產權制度。有利潤才有投資的願望,有產權制度才能保障利潤取得回。

前資本主義時代,人們對未來沒有信心,不敢投資。資本主義時代,全民信仰資本的力量,都敢投資。可以說,對未來有信心,是資產變成資本的關鍵。

這其實類似於農業的革命:農民把糧食撒在地里,在不事耕種的人看來,簡直是沒有比這更蠢的事了。農民之所以把糧食撒在地里,是因為他對未來有信心:一季以後,他撒下的種子會有更多的收穫。同樣的,資本主義能夠興起,根本前提是人們對未來有信心:今天把錢貸給別人,日後將得到更多的錢。今天的錢在明天能變成更多的錢,這叫做有利潤;更多的錢能夠回到借款人的手裡,這叫產權保護制度。這兩項,構成了對未來的信心,也是資本主義得以實行的基本因素。

為何資本主義會誕生於歐洲?

這其中有偶然也有必然。偶然因素,是大航海時代的開啟,冒險的利潤非常高。歐洲因為發現新大陸,嘗到了投資豐厚利潤的甜頭,漸漸開始信奉投資的魔力;必然因素是,歐洲不是鐵板一塊的一個國家,而是四分五裂,有若干大小不同的獨立國家。他們實施了不同的制度,有的是王室獨裁,有的是保護私有產權,這正好可以用來對比各種制度的好壞。

《人類簡史》書中打了個比方,非常生動:一個老財主有兩個兒子,他分別給他們一筆錢,讓他們分別在西班牙和荷蘭開銀行。西班牙王室獨裁,國王權力巨大,不保護私有產權;而荷蘭航運業發達,政府堅定地保護私有產權。大兒子在西班牙,小兒子在荷蘭。西班牙國王來找大兒子借錢,用以維持對外戰爭;而等戰爭結束,國王想賴賬,大兒子即使把王室告上法庭,但法庭都是王室開的,一定偏袒國王一方,大兒子最終無可奈何,只能看著自己的財富被掠奪;荷蘭的航運業者來找小兒子借錢,用以維持出海的開支。等約定的期限到了以後,小兒子來討債,如果對方有錢,自然能夠得到錢;如果對方沒錢也想賴賬,小兒子就能把對方告上法庭,法庭出於保護私有產權的原則會讓對方以私有財富來抵償小兒子的貸款,從而保障小兒子的錢能夠收回。這樣若干年對比下來,自然是大兒子在西班牙屢屢被王室掠奪財富,而小兒子在荷蘭則投資順利,資本越來越多。最後,老財主一定會把財富都投資在荷蘭。荷蘭聚集了大量財富以後,更加能夠從事高利潤的行業,從而帶來更為豐厚的回報,形成資本——利潤——資本的良性循環;反觀西班牙,不保護私有產權,國王借錢不還,最終願意待在西班牙的有錢人越來越少,從而資金越來越少;資金越少,越是只顧眼前地掠奪財富。如此惡性循環。

如此這般,西班牙政府越來越窮,荷蘭越來越富,資本主義的效果逐漸深入人心。資本主義制度也就必然被所有的國家漸漸學到,整個歐洲就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

反觀中國。中國沒有大航海時代高利潤回報這種現象級的事件,資本主義信仰不能進入人們內心。歷來的重農抑商,政府對商人巧取豪奪,扼殺了投資的興起。整個中國東、南是汪洋大海,西、北是大漠戈壁,根本沒有可以對照借鑒的國家,也就更無從談起去觀察資本主義制度的效果。因而中國自己發展,走不上資本主義的道路。

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來自於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發展的前提是產權保護。中國曆來沒有完善的產權制度,那為何古代經濟停滯,改革開放四十年經濟發展?

根本的原因,是新中國有強大有效的行政體系。各級政府受中央指揮,如臂使手。古代則不然,中央對地方基本指揮不動,政權只到縣。各級官員擁有大小權力,隨意掠奪商人是常態。新中國脫胎於紀律嚴明的共產黨和解放軍,權力集中於中央。中央如果不走資本主義道路,經濟不發展。當中央傾向於資本主義制度之後,凡不利於資本主義的制度和行為全部禁止,凡有利於資本主義的制度和行為全部支持。在普遍缺乏產權制度的情況下,中國的行政體系代行了產權保護制度的作用,為商人擔保:投資必然能帶回利潤。這就給投資者以信心,從而使中國資本主義大行其道,經濟蓬勃發展。可以說,中國的強大的行政體系,是解釋中國經濟奇蹟的關鍵。在發達行政體系的基礎上,中國要做的就是保證選出一個贊成資本主義的領導。

題外話:維持產權制度,法治比行政體系保障成本更低。因此中國現在在搞全面依法治國。在法治觀念深入人心以前,行政體系對利潤收回的承諾是資本主義得以發展的前提,無可替代。反之,法治建立後,政府才可能變成服務型的小政府。


謝邀。這個話題是我一直感興趣的,我覺得是由於歐洲國家大多是小國,顯著區別於中國這種中央集權的封建大一統王朝,所以,生產力在歐洲小國當中比較容易觸到天花板,然後溢出,然後資本主義蓬勃發展。至於中國,太大了,資本主義從萌芽到生長再到撐破「容器」,要經歷比歐洲更長更曲折的歷程,這樣就顯得「趕不及」了


產權保護。制度經濟學認為,西方文明重視產權保護,這利於自由公平交易的發展,減少交易成本交易更順暢,促進了市場經濟的發展。自由交易的發展必然促進資本市場的興起:-D。

科學知識。亞當斯密為代表的重商主義思潮的興起,引起了人們對於財富的嚮往。但是在中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中國的知識分子還在研究各種國學,特別是後來的八股文嚴重限制了科學知識的發展。

地緣文化。地緣這一點其實是這樣,歐洲人是海洋文明,海洋文明都有這樣的特徵,敢冒險。從事商業則是風險度高,但風險收益高的事業,這符合他們的文化。小農經濟是一種保守的文化,注重安全感,缺乏冒險精神。

金融業。先不說中國古代投資渠道狹窄,而是總量就小。人們有了錢就買地守地做地主,把本可以投入資本市場的資金給固定了,人們沒有投資需求和理財文化,他們喜歡把財產儲蓄起來或者購買固定資產。種種因素,限制了金融業的發展。

社會認同。西方是尊重商業,而東方歧視商業,社會的認同感驅使人們務農做官,從商是遭到歧視的。當一個社會都不認同商業的時候,就不會有商業文明,更不會有資本主義。


首先明確2點:

1) 農業文明是低級文明,因其自給自足,不需交換和分工(基本上),所以不會產生市場,資本主義的產生自然也無從談起。

2) 資本主義的興起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即交換和分工的出現與繁榮,至工業文明時期交換和分工的範圍(即市場範圍)被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所以,資本主義的本質即交換與分工。

其次,交換與分工的程度要受交換能力的制約。交換能力的大小又要看市場的大小。而對市場大小影響最大的就是交通,從歷史上來看即水運(水運可以為各種行業開闢陸運無法完成的廣大市場)。

由此,資本主義萌芽首先出現於地中海沿岸理所當然。作為最大的內陸海,地中海沒有潮汐,離岸近,對水運的發展極為便利。而明清資本主義萌芽於江南也要得益於交錯的河道網提供的便利水運。

再者,除地理條件外,交換與分工還要受到政策的影響。重農主義不鼓勵貿易,更不要談對外貿易。無論古中國、古埃及還是古印度,都有極優越的地理條件(南方河道網、尼羅河、恆河),卻因政策對市場範圍的限制致商業文明胎死腹中。


推薦讀《大分流》。


關於為什麼資本主義會首先在歐洲,準確地說是西歐,首先興起,可以參考歷以寧的名著《資本主義的起源》。


研究歐洲共濟會以及猶太金融集團的歷史,可以解決中國歷史中的一個著名斯芬克斯之謎——為什麼中國古代社會早有市場經濟而未能發育出資本主義制度。

  早在先秦,中國已經形成規模可觀的市場體系和制度。(參看《管子》及《史記·貨殖列傳》)在漢、唐、宋、元、明時代,中國的商業市場曾經是全世界最龐大的市場經濟,但是中國沒有發育出近代的資本主義制度。原因何在?這是因為:近代資本主義制度是貨幣金融經濟的產物,而不是商業市場經濟的產物。

  中國自秦漢以下直到晚清,貨幣發行權(金屬貨幣的鑄造權)都牢牢掌控於國家手中;商人無鑄幣權,無法控制貨幣流通,也不能利用貨幣流通高息取利,因此無法積累形成巨大規模的流動性貨幣資產。這就使資本主義無法從貿易商業的原生資本形態,躍升到貨幣金融的純粹資本形態。

  在中國,即使商人積累了巨大的貨幣資產,這種貨幣資產也無法用於貨幣資本增殖的產業中,而主要轉入消費形態,往往只能用於實物商品的積累(購買寶貨及奢侈品),或投資於地產。

  漢代以下一直有「限民名田」的土地制度及抑商政策,主要就是限制商人對土地資源的兼并。因此,中國古代雖有大規模的商業及市場經濟,卻不能發育出金融資本所主導的近代資本主義制度,原因在此。

  而歐洲則不同。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一文中曾指出:「猶太精神,就是貨幣資本的精神。」這是極為深刻的論點。

  [有人認為馬克思也是猶太人。這是重大的誤解。猶太人的識別標誌不是種族(猶太人與死敵阿拉伯人同出閃族),而是宗教即猶太教。馬克思父系祖上雖是猶太人,但他父親亨利希·馬克思已改信基督教,並娶了基督教女子。所以馬克思家族作為基督徒,並非猶太人。]  

  實際上,自羅馬帝國後期,歐洲即形成了控制著社會金融資產的猶太人金融勢力(包括猶太放貸人、銀行家以及控制貴族財政的宮廷猶太人)。猶太思想家馬克斯·韋伯寫有一部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韋伯是猶太裔學者),他所說的「新教」倫理,實際暗喻的就是猶太教的「塔木德」精神,而不是傳統基督教的精神。(新教中的加爾文教派是吸收猶太教義的改宗基督教,所以被認為是基督教的異端。)

  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以後,猶太人由於宗教原因作為異教徒而被天主教社會所排斥,被邊緣化。但天主教限制教民不許放貸取息——不允許基督教民從事金融活動。而在宗教迫害下不得不四處流動的猶太人,卻成為國際性流動金融資產的主人。中世紀猶太人主要靠放高利貸取息過活。

  公元10世紀以後,猶太金融家為主體,而包括某些「改宗猶太人」(即皈依基督教的猶太人)在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早的商業性銀行。著名的美地奇銀行是其代表,文藝復興就是這個銀行所資助和推動起來的。

  猶太金融家與法國的聖殿騎士團(十字軍)結盟。猶太金融集團很早以來即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歐洲地區金幣及代金幣(期票、支票、債券)的流通。從此猶太金融集團逐步成為世界貨幣資本的主導者,近代資本主義制度正是在猶太金融集團下的主導下逐漸形成的。莎士比亞的名作《威尼斯商人》中所描寫的猶太高利貸者夏洛克,正是這一時代猶太精神的文學典型。

  古代歐洲與中國在社會制度上存在三個具有重大意義的差異:

  (1)在宏觀層面上,歐洲宗教制度是社會制度的主幹,教權制約王權。

  (2)在微觀制度層面上,武士貴族的割據性莊園農奴制度是社會的基礎單位。

  (3)猶太金融勢力通過高利貸經濟控制全歐洲的商業、運輸業和各國王室財政。

  18世紀以後出現的共濟會、聖殿騎士團以及光照會等秘密組織,正是猶太金融資本與王室貴族聯手操作控制權力的結盟平台。

  從文藝復興以後的歷史看,當時的歐洲,猶太金融資本流向哪裡,哪裡的資本主義就蓬勃發展起來。而當其撤出的時候,那裡的資本主義就衰退下去。從義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到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其興起與衰落都與猶太金融勢力的進入與退出直接相關。

  在17世紀後期(1688年),猶太金融資本隨著荷蘭親王威廉(曾任荷蘭執政)的「光榮革命」,由荷蘭進入英國,於是英國崛起而成為「日不落」帝國。當荷蘭和英國的猶太金融勢力來到美洲大陸,美國資本主義也就神奇地在二百年內突然崛起了。

  近代猶太金融勢力的遷移和流動,是近代世界史上大國興衰及資本主義產業革命的真正原因!

  所以,並不是19世紀的產業革命造就了近代資本主義制度,而是先有貨幣資本主義制度才有資本主義的產業革命。

  要從這一新的觀察角度,我們才能深刻理解歐美資本主義制度的興起以及猶太金融勢力以及共濟會的歷史作用問題。同時也才可以理解為什麼中國古代早就存在商業市場,卻不能轉型為真正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


中國長期大一統,政治力量和鹵家思想壓制工商業的力量。屢次夭折。亂世又太猛烈…


那為何日本 大清在19世紀本來差不多 後來日本卻脫亞入歐了呢?


中國在明代時期也有資本主義萌芽(機器代替手工的紡織業), 在時間上基本上和歐洲是同步的!

明代政府壓迫商人("重農抑商", 例子就不舉了)再加上文化壓制(明清文字獄, 保守的思想)也就沒發展起來.

歐洲發展起來的原因上面都說了, 那時候都是最窮的國家發展資本主義的, 例如西班牙, 葡萄牙都是歐洲邊緣的國家啊! 不知道有沒有歐洲不適合種田這一條?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推薦閱讀:

美中兩國的家庭文化方面,尤其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有哪些差別?

TAG:歷史 | 文化 | 地理 | 地理學 | 歐洲 | 地緣政治 | 資本主義 | 中國 | 中西方文化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