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知道國企效率低下,不如私企。為什麼不引入私企的競爭機制,為什麼不把國企拉到和私企相同的平台上競爭?
很多國企不僅僅是一個追求經濟效益的企業,而是要考慮多方面的東西。
你讓國企完全追究經濟效益了,依靠歷史形成的壟斷地位,電費立馬20元一度,你用不?
不用依靠市場競爭?行啊,有資本去拉電網,去建發電廠得有周期不是?你能堅持幾年?建了電網,就能進你的小區嗎?太天真了。
中國因為是泥腿子打下來的天下,一開始就對企業的社會責任是有考慮的。
轉帖一段50年代的事情
我當時對群眾來信反映的失業、生活疾苦等問題感觸最深,因為我的父親當時在上海的報關行工作,他的老闆逃跑了,報關行關閉了,他也失業了,我家裡陷入了水深火熱,三天只吃兩頓飯,妹妹餓得哇哇叫。那時,組織規定我們的任何來信,包括家書,都要先經田家英看。他看了我父母給我的來信,知道我家的困難後,就從他自己的工資里拿出五十塊錢(相當於現在的三百元,大約是我那時三個月的津貼。當時我們是供給制) ,讓我寄回家去。我不要,他堅持要給。他怕我忘了,還要我把寄出的時間都要告訴他。家裡收到錢非常高興,我也一直都對田家英心存感念(文革初批鬥田家英,我不積極,我心裡同情他,結果被指責犯了「小資產階級溫情主義」錯誤。這是後話) 。
那時大家都相信毛主席、共產黨有辦法,什麼問題都能解決。所以我們越是加班加點,處理的信件越多,解決的問題越多,群眾來信就越多,我們處理的速度總是趕不上來信增加的速度。那信就像小山一樣堆起來了。這不是壞事,說明群眾對毛主席、對共產黨越來越信任了——對你失望了,人家就不給你寫信了。我琢磨,這樣一件件送不行,一件件解決也不行,應該給主席一個報告,講清楚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各地來了多少信?都反映什麼問題?最主要的問題是什麼?反映某一個問題的信不是一件,而是很多件,而且各地都沒解決的辦法!這些都要讓主席知道。於是,我就把失業工人的信拿來、把農民的信拿來、把其他什麼人的信都拿來,綜合在一起,把主要問題擺出,把統計數字搞准,寫了一個關於市民和工人失業的專題報告。田家英看了說,寫得不錯,我們送上去,這一封信頂幾百封信,主席就不用看幾百封信了。田家英沒改幾個字就送上去了,用的是「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室報告」的名目。用這個名目給主席寫報告,一般是年終報告,不是專題報告。我起草的這份關於失業問題的專題報告,恐怕是建國以來中辦開先河的一次。
報告送上去以後,我就分分秒秒期望著主席能看到這個報告,晚上做夢都在期待。果不其然,第二天主席就批下來了。送上去是下午,我估計主席是晚上看了批的。報告是用大字寫的,主席把批語寫在報告上,密密麻麻,大意是:
周總理,失業問題如此嚴重,要認真解決,不是個別解決,馬上把這個信印發給所有的中央政治局委員,立即開會討論解決這個問題,目前失業工人沒飯吃的要當即給予救濟。我們勝利了,不能讓人民群眾遭受痛苦。
其實,總理當時掌握的情況比誰都多,比主席也多,可是,不知出於什麼原因,他一直沒給主席彙報。主席批了以後,總理馬上就通知全國,起草文件,找人調查,全國開會。各地一看中央要重視了,都實話實說反映情況了。由於給主席的報告是我起草的,總理要我去參加會議,到各個小組去旁聽。在小組裡,我聽到的會上反映的情況,比群眾來信上寫的還嚴重。但那時國家沒多少錢,救濟金也不多,工廠好多也不生產,解決起來很難。會議提出幾個辦法來,其中一個辦法是說,不論怎樣,我們要把這些工人安排到工廠去,不論私營工廠、公家企業,安插進去,不讓他們在外面,確保安定,哪怕一個人的工作兩個人來做。這個討論方案周總理彙報給主席後,主席很贊成、很欣賞。主席說出來的話是:
兩個人的飯三個人吃,讓每一個工人都有一份工資。工人還是要按時上班,沒有工作就學習,今天你工作我學習,明天我工作你學習;或者上午工作,或者下午學習,輪流。在工廠,沒文化的學文化,沒技術的學技術,讓老工人教技術,讓有文化的職員教工人識字。
有人對這個辦法提出疑問,說兩個人的飯三個人吃,工資怎麼開?毛主席說,工人該拿多少工資就給多少,做半天工作也給他工資,不能把現有工人的工資拿出來分給失業工人,而是減少國家開支,厲行節約,把國家的辦公用費減一半,有的工程沒辦法先停下來,有些要做的事情慢慢做,想盡一切辦法,把能節省的節省下來。軍費也得節省,軍費開支很大,大量裁減軍費,例行節約。
主席號令,全國照做。節約到什麼程度呢?我們秘書室能走路去辦的事就走路去,本來有個吉普車,也不常開了,節省油費,田家英有時候都得坐公共汽車去辦事,我們更沒有車子坐了;辦公,一張紙要用好幾遍,先用鉛筆寫,再用毛筆寫,正面用了用反面,用得不能再用了才作廢。中共中央辦公廳用的信封是用報紙疊的,報紙看完以後,兩層摺疊成一個信封,把作廢的辦公用紙,半邊還能用的,撕下來,貼在信封上,下面蓋一個圖章。別看信封、辦公用紙不起眼,全國一起行動,也節省不少錢,其他大額開銷一緊縮,節省下來的數字就不得了。軍隊也一樣,節約了多少錢,軍委報告給主席,主席還表揚他們呢。全國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機關到解放軍,都來支援失業工人。會議開過兩個月後,方案都落實了,問題也迎刃而解,許多失業的人重新有了工作。我父親也在一家藥廠找到工作了(當然,後來經濟形勢好轉後,再「兩個人的飯三個人吃」 ,就造成一定程度的人浮於事。這是另一個問題,要根據新的形勢用新的辦法去解決) 。
TG手下的東西,不管引入什麼機制都會變味,真的,不吹不黑。
90年代初,國企引入合同機制,取代之前的正式工試圖打破所謂的鐵飯碗,試圖刺激混日子的懶人提高效率,實際上無非是整體上走個形式,國企的合同工制度和之前的正式工體制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私企所謂的能力至上(翻譯過來就是能創造剩餘價值至上),在國企裡面依舊是血緣至上、關係至上。混吃等死的鹹魚只要關係夠硬,就是可以把著待遇享受。尤其是老國企大國企,人事上長期近親繁殖,導致規章制度很多變成了形式主義的東西。比如你身為一個管紀律的小領導,試圖用制度懲罰一個偷懶貪玩的人,說不定這個人的什麼親戚就是個本單位地位比你還高,或者你很熟悉的人,過來求求情,你都不好不放過。而如果你是個學校畢業後沒有什麼關係的進去了,就是不小心犯下了過錯,正趕上管紀律的部門發愁沒有抓住違規行為的成績, 那下場就呵呵了,通報、罰款、績效扣分等結局,沒有人給你求情的話你就認了吧。有時候就是這麼無奈,看著別人敢偷懶,而你就不行,沒辦法,國企裡面,你攀比不了,因為你實在不知道對方到底有什麼親戚處於這個單位的什麼位置。
有些國企裡面還有「民主評議」,所謂的互相評分,打分標準是工作表現和成績等等,為了防止舞弊還很貼心的給出了指標:優秀佔多少名額,差評佔多少名額,並規定連續差評者將會扣獎金、末尾淘汰。可是呢,這是個相當打壓積極性的制度:這個制度在國企中最大的弊病還是關係網。理論上是個獨處大家努力工作的競爭制度,實際上,這是個對非關係戶、年輕人很艹蛋的制度,所謂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老職工們常年相處,其關係比後來者深很多,外加國企內錯綜複雜的關係網,打分自然是和誰關係好就給誰高分,關係不是很親近或者工作崗位和自己聯繫不大的,自然低分,哪怕這個人拚命工作任勞任怨,關係網不行(而這個關係網往往是先天決定的)也往往導致自己的評分降低而競爭力底下,那些成天混日子的人反而評分很高。久而久之原本好好乾活的人也泄了氣。所以一般有良心的領導,都不會放任手下自由評分而是主張輪換,這個月你優秀他差評,下個月他優秀你差評,這樣來維持手下心理的平衡,免得打擊士氣。如果僅僅是明哲保身不負責任的領導,就放任手下發揮「民主權利」,這樣往往會導致勾心鬥角反而耽誤工作積極性。這種競爭制度在國企裡面的效果只會適得其反。其實在私企,往往是部門領導判斷,誰的工作量大,誰的付出小,回頭評待遇的時候讓領導一言堂,這樣,實際上反而更加能避免矛盾的發生和刺激下屬的積極性。
其實,還有很多因素,自由競爭體制無法順利展開:一個人能力低下,好吃懶做,品行不端,在一個部門內被評價為差等,可是,他只要有關係,每個月只給開最低的工資,旁人也只能厭之而不能去。我知道一個真實的例子。一個年輕人,他爸爸是某國企的一個小領導,憑藉關係給辦進了爸爸所在的國企工廠(國企招人機制上的封閉性,和國企人事上的近親繁殖,到底誰是雞誰是蛋我一直想不通)。而這個年輕人並不想在這個工廠好好工作,天天就混日子,往宿舍一趟,經常請假,後來甚至不去上工而就算干混。每個月只能拿少的可憐的基本工資(畢竟企業裡面主要是靠績效工資生存),也不在乎。同班組工友和領導只好當不存在他這麼個人(反正他拿的是廠子的工資,不管他也沒有損失)因為管人事的領導和他爸爸是好朋友,只好睜隻眼閉一隻眼。儘管他爸爸氣的不行總是打罵他,也毫無辦法。直到和他爸爸關係好的人事領導下了台,他才被工廠除名。 講這個故事,是想說,同時期內,別的正常工作的工人,只要沒有什麼特殊關係,那麼對不起一切請照章辦事,請假走正規程序。 可是啊,國企這JB地方,誰不知道不上班的吃空餉的人一大票?不公平,也沒有辦法。但是在私企,除非你是資本家的情婦人家心甘情願的白養你,否則想吃空餉是不太現實的事情。
好了,扯了一堆,回到正題上。國企為什麼不引入私企的競爭機制?不是不引入,是引入什麼都變味。制度是人定的,也是人執行的,你遵守,制度就有,你不拿制度當回事,那制度就是擺設。無論國企私企都是一樣的。所不同的是,私企存在的目的就是生產剩餘價值,資本家為了剩餘價值,必然雷厲風行的執行競爭機制隨時淘汰不能更好的生產剩餘價值的人,而國企的目的則不僅僅是這樣,國企的財產是國家的,不是個人的。如果領導層不是東西,那麼下面人自然也是上行下效。國企的效率再慢,虧損再嚴重,與個人何干?要知道國企裡面,有些生產人員為了自身利益甚至故意壓低生產效率、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為了自己的小九九故意拚命踢皮球扯皮、一個生產上的問題,大家誰也不想背責任於是誰也不管,就天長日久的擺放在那裡,直到客戶催貨了才著急去解決等等等等的情景和故事,那在國企裡面根本就是司空見慣的場景!
國企的問題是整個體制的問題,並非是僅僅引入了私企的管理體制就完事了。在私企,因工作能力不行導致被淘汰,那是正常現象。在國企,如果你有關係,因工作能力不行,可以給你換個崗,再不行再換、實在不行給你換個工資低但基本不幹什麼正事的閑位置,生產部門不行去流通部門,流通部門不行去後勤部門,後勤部門不行去管倉庫,管倉庫還不行。。。隨便給你找個地方,您天天閑呆著喝茶玩手機消磨時間就好。企裡面這種人不少,能力完全不在企業內,而是拿著最低的工資不上班,去干自己的私活,賺的錢要多得多,根本就不靠國企這邊的收入過生活的。為什麼國企裡面會容下這種人呢?因為,有關係啊!所以誰也不想得罪人去清理(大領導都不想去清理呢,搞不好這些人的關係就在大領導那裡)反正也不是國企裡面的誰誰誰給那些閑人開工資,是企業在開啊。
要不國企怎麼老虧損呢。一些競爭機制,在國企里非但起不到優勝劣汰甚至可能還起到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一些混子整日不能去,而活還總落到勤干苦幹的人身上。而國企幹活一個特徵:活乾的越多,犯錯誤的幾率就越大。活干對了沒人誇你,是應該的,活干錯了,那是你的責任,要罰你。要不怎麼很多人才,搞的幹些年就在國企干夠了出去發展吧,。。。
國企源於社會主義時期的的體制設計到了今天就不是那麼太科學了,更何況國企外部的環境已經不再是社會主義時期的土壤。國企的出路,並不是僅僅引入私企的一些機制便能得到私企的管理方面的一些優勢,而是需要有識之士能設計出符合當今時代的國企體制。
這種問題真是 ,8、90年代的大腦?先看看過往發生的事: 早在西漢《鹽鐵論》就開始爭論公私問題,私一家獨大的後果最壞就是七王之亂,鎮壓叛亂除了胞弟就沒有援軍,天天送公主;公一家獨大的後果最壞就是劣幣驅除良幣,盜賊蜂起,不得已罪己詔。
很多國企、盈利性事業單位目前都引進了內部競爭機制,當然,由於諸多原因,不細說,有實施的好的,也有裝樣子的。實施的好的,現在你都可以在日常生活看見他們的影響力(不要扯什麼資源壟斷,哪裡資源都是被壟斷,區別就是私人大財團還是郭嘉,反正沒屌絲什麼事就是了,你有能力,都有肉吃,你為啥喝個礦泉水還要錢,水不應該是大家的共有資源么)。實施不好的,效益又差得不行的,其實就是各種殭屍企業,因為各種經濟、就業、產業鏈等問題的原因,尤其是地方區域的考慮,好死不如賴活著。每次經濟的危機,就是清理殭屍企業的時刻,也是保安、快遞、保潔、外賣大量收人的時刻,現在多了個主播。
你說不在一個平台競爭,前幾年互聯網金融不就是把銀行地位拉低了,抬高了民間資本地位嗎?老兄這夠意思了吧。結果呢,各種P2P詐騙,北上深拿不回錢的一大堆;各種巨型槓桿,一斷死的就是小老百姓、小老闆;各種私人小額高利貸取代公家中間商平台,直接衝進學校,騙了多少懵懵懂懂的學生;E租寶、股災、樂視、裸貸還記得么?私人是什麼德行你要心裡有數。
不要傻乎乎的做資本的槍,也不要無腦抵制競爭。
你如果個人能力足夠,強於大多數人,建議去完全競爭性的地區,譬如眾多美分的宗主米帝,那裡你可以生活的很好;恰巧能力不夠,卻整天想著完全自由競爭主義,應該慶幸你還生活在這裡和這個年代,不用去睡橋洞、擠救濟站,也不用體會圈地運動後莫名發配荒野殖民地的痛苦。
並不是所有國企都是以利潤為目的的啊。。。。
水電費為啥便宜自己心裡沒逼數嗎。。。
國家曾經在三個大型領域中引入了私有資本:房地產,醫療,教育。然後,現在所有的成年人仔細想一想:你現在生活在壓力最大的三件事來源於哪些方面?
提一組數據,四川電網投入藏區300億建設電力通道,一年20-30億的成本支出,但是每年的售電量不到十億。
國企某種程度上是一桿維穩的槍
利息相關:父母一代80%在國企,我這一代目前我自己在國企。
1、國企機構臃腫、效率低下也是分行業的。
我父母在石油系統的輸油單位。沒有產值、沒有KPI,一切的核心就是不出事。
這樣的機構當然臃腫,養著很多閑人,每個人每天實際上班時間6小時,實際 利潤基本和工資平齊。但這種單位依然很多,而且還在擴展招人。為什麼?因為這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地的就業問題甚至拉動了當地的地方發展。
舉個栗子
中石油管道三公司,大概90年代的時候因國家政策總公司搬到了河南鄭州中牟縣,對沒錯,就是曹操殺呂伯奢那地方。雖然現在依然在那,但當時是打算臨時落腳在那。為什麼沒走成?因為三公司的人均收入高啊。那個年代河南人都快吃不上飯了,政府沒錢啊。。。三公司的繳稅、一萬多員工的購買力都遠遠高於當地農民。所以在那個時候,地方政府一定程度上是求著三公司的,三公司也是半個政府。。。有的時候你出車禍了找三公司的比找警察還好使...這些不能說太細
換個行業,比如石油開採類的生產建設單位呢?一樣是加班加點趕工期。
我現在的單位是建築單位。其實和私企是有一定程度上的競爭的。
我們單位主要是承接政府的市政工程,比如地鐵、馬路、政府大樓、高鐵、高速、、、
這種項目用國企的好處是質量有保證。地鐵一出事故這個責任是私企承擔不了的。
什麼你說私企一樣能保證質量?
你敢說這個私企在接這個活之前沒有外債?你敢保證他這個月的工程款發完以後還能發工人工資?就算錢有富餘你敢保證他們不少用幾根鋼筋?一根25的鋼筋就是幾百塊錢這不是開玩笑的。
國企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原因有兩個
1)錢和物資不是自己的。
就算是項目經理也只是在保證這個項目正常運轉的前提下完成月度產值計劃並且合理控制成本就可以了。你讓他省那幾根鋼筋幾袋水泥?盈利不是國企領導首先考慮的問題。就算省下來那點錢也進不到他的荷包里。
2)工程項目終身追責。
少幾根鋼筋幾袋水泥三四年內不會產生什麼問題,但五年後可能會出現結構性損壞。這個時候,你去找國企,他依然在那。項目經理甚至施工員都一般會在。私企呢?人家撈一票關掉或者轉讓公司移民了你咋整?
2.黨員比例大
我們項目部的等級是普通員工-小工區主管/部門領導-工區領導/副總-項目經理/項目書記。
普通員工中是黨員或者想要入黨繼續向上走的比例大概是60%,部門領導想走這條路的是85%,副總級別的接近100%,項目部一二把手。。。
在這種情況下,人人向黨就是政治正確了。我們普通員工考慮問題都會從黨和政府的角度考慮(別問我為什麼是不是賤的,因為這樣好辦事),跟別說領導了。
一旦地區/國家出現什麼騷亂,國企員工必然用屁股投票給黨和政府。就算你不想,但你家屬總有那麼幾個在國企的吧?所以吸收內部子弟也是國企一個用人傾向。
PS.存在即合理。題主估計是個中二少年,你的這些問題我以前也冥思苦想沒有答案過,但後來接觸社會就逐漸明白了。勸你考慮問題要從了解問題真相開始,不帶假設不帶傾向去了解事實,然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案。而不是發現問題、憑經驗提出解決方案、尋找認可自己解決方案的人。按照我這個思維方式你會受益的。
我們單位是賣電的,世界五百強第二,很多時候效率確實沒有私企高,又如何?國網每年投入的資金,設備,不是一般企業可以承受的,固定資產數萬億人民幣,你說跟誰拉到一個水平啊?居民用電一度5毛多,要是私企不給你翻倍就算你佔便宜了。好多偏僻的地方或者農村孤寡老人幾年收的電費還不夠材料錢呢,哪個私企干這種買賣。
已經引入了市場機制。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不是這樣競爭的嗎?國企效率低,有一部分是「大公司病」,許多大私企一樣受困,比如微軟+諾基亞,好大兩個龍頭公司啊,兩強合作連個手機操作系統都等了一年出不來啊!最後丟失所有市場份額,被安卓蘋果按死在地。
你放心把電網放到賈躍亭手裡嗎
現在大家有個誤區,覺得國企效率一定差,一定競爭不過私企。現在很多國企也在參與全球化的競爭,也有不錯成績,建議看一下 @寧南山 寫的一些分析。
國企通常先要維穩,然後才是盈利。
做私企不願做的低收益行業,同時用低價格把私企部分高收益的業務搶了。
畢竟國企銀行貸款利率低,還不了又有大頭買單。
國企,這個範圍太廣了
軍工,航天,鐵路,通信,能源,這些行業能私有化么?私有化之後國家安全和我們老百姓的生活就沒保證了
沒有私有化,很大程度上是這個行業不能交給私人控制,不然你就等著那些財團寡頭控制你的一切吧
國企並不都是效率低利潤差,國企賺了錢是要交給國庫的,然後國家再拿這些錢去發展科研,教育,醫療,基礎設施,國防等等等等,可以說國企賺的利潤最後是花在老百姓身上,你指望私企賺了錢去干這些?因為我們是有共產主義理想的一dang專zhen社會。
你這個問題太難了。國企改制一直都是我們國家研究的重點難點。這不單單是個經濟問題,還是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政治問題。有興趣可以回顧一下幾次國企私有化的歷史,裡面亂像,政治敏感問題層出不窮,並不是一個好解決的問題。
說白了,就是堅信經濟基礎覺得上層建築,所以不能讓人挖了牆角,要始終保持國有經濟掌握國民經濟生活的命脈
路線錯了,越有知識越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