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中的「安」是怎樣的一種狀態?

有感於「樂」在儒家中的地位,那麼「安」又是怎樣的一種狀態呢?


謝邀。

去年時分,煩苦不能安,在自習室讀唐君毅先生論象山先生思想的文章,忽然覺雜念一起放下,持續二日。可惜只是偶爾得之。愚功夫不熟,造詣不深,姑妄言之,俟君子雅言。

正文:

竊以為安與不安,要看氣質,看習氣。要變化氣質,還需工夫熟。

安,有心安,有身安。一而二,二而一。《大學》:「富潤屋,德潤身,身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此是身安。身安也從心安來,然有未必然者(如文文山丞相)。心安從工夫來,工夫在集義,集義只是致良知,良知只是獨知時。說致良知,也未必知下手處(蓋古學者誰不讀四書,今人未必然。自然,良知不可說有虧欠,不可說有依賴。人氣質不佳,習氣又重,良知乍明也易放過,故說未必知下手處),說慎獨,尚有所警醒(開始也只是警醒)。學問之初,恐在於返本。「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是根本事,知此是知所先後。

自家習氣多少,也不難知。前日讀夏峰先生語錄:

「有物過眼必看,有聲入耳必聽,小小如意即喜,小小拂意即怒,小小利害即恐懼,其根源總以聲色貨利為著落,故抵擋習俗,豪傑之士」

可自驗。(思量高中有作業甚多時,煩躁至撕毀試卷。有幸接觸儒學,如今才稍有改正。)

安時雜念真是少,即使有,也可當下察覺,當下除去。

附:學者不刻意求安不安,只責是否下工夫。

ps.未從事學問,多少可恥事,卻不自知。乍知修身,便自知前時之非。要知:改過則為君子。不可怕了它,也不可太過羞愧,羞愧太過,乃至自棄,卻是自畫。

pss.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恐只是一事。

安康。


身心清明,遇事不亂。我有少許體驗,但工夫還很弱。比較贊成劉宗周的思想,就從誠意、慎獨下手,妄心弱了,道心力量大,不求安而自安。


沒有「樂」的地位重要


推薦閱讀:

《莊子》:仁義不過是繭,可以破繭成蝶,也可以作繭自縛
淺析孔子對管仲的評論
孔子的義與命——從子畏於匡談起
孔子竟然不姓「孔」,姓「子」?

TAG:傳統文化 | 孔子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