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基本型的結尾怎麼回事?

這些都是比較簡單的日語動詞 都是五段動詞 眾所周知肯定都是以う段結尾 但是請注意我在每個單詞下面畫了標註,漢字後面的う段結尾 有相同 也有不同 我的問題就是:漢字後面這個う段結尾的假名 有什麼講究?或者說有沒有可以考證為什麼以這些結尾假名?謝謝


五段動詞的詞尾假名可能是う、く、ぐ、す、つ、ぬ、ぶ、む、る,一共九種。

更進一步地分析,其實詞尾應該說只是這幾個假名中的母音u,而輔音仍然是詞幹的一部分。

比如,「書く」的詞幹其實是kak-,「読む」的詞幹其實是yom-。

五段動詞多為日語固有詞,詞幹是訓讀的,所以就不能通過漢字來推測詞尾假名的輔音。

五段動詞的九種詞尾假名,涵蓋了大多數的ウ段音,缺少的是ず、づ、ふ、ぷ、ゆ。

其中,ふ、ぷ跟う有比較深的歷史淵源,即所謂的「ハ行轉呼」現象:

最初的時候,ハ行假名的輔音是[p]。後來,這個輔音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發生了變化:

  • 位於詞首的輔音[p]轉變成[?],然後又轉變成[h](但ふ停留在[?]的階段);

  • 位於詞中的輔音[p]轉變成[?],然後又轉變成[w],最終脫落(ア段音除外)。這種情況的ハ行假名改用わ、い、う、え、お書寫。

只有在一些擬聲詞、擬態詞,以及漢字詞中的促音便及撥音後保留[p]的發音。這些保留[p]音的ハ行假名改用パ行假名書寫,即ぱ、ぴ、ぷ、ぺ、ぽ。外來語中也會出現[p]音,用パ行片假名書寫。

在歷史上,曾經有很多五段動詞是以ふ結尾的,但現在都變成了以う結尾。

「ハ行轉呼」的歷史解釋了為什麼現在沒有以ふ、ぷ結尾的五段動詞,也解釋了為什麼以う結尾的五段動詞,未然形作わ。

至於為什麼沒有以ず、づ、ゆ結尾的五段動詞,我就也解釋不了了。


日語基本型的結尾怎麼回事? - 王贇 Maigo 的回答

@王贇 Maigo 的思路不錯,我來補充下:

ず?づ?ふ?ぷ?ゆが有りますが、これらは使いません。使わないのには理由があります。まず、「」は「行かず」「食べず」のように否定の「」がありますから、「○」のように動詞の語尾にすると紛らわしいので存在しません。「づ」も「ず」と同じ発音になる(四つ仮名)のでこれも使われていません。また、昔は「」で終わる音がたくさんあったのですが「」(奈良時代)→「」(平安時代)→「」(江戸時代)と変化(ハ行點呼)してしまいました。ですから、昔は「言」だったものが「言」と変化してしまい、現在「」「」で終わる動詞がありません。また、「」はアイウエオの五段がそろわないので使えません。

「ú–{?ê?ì??

簡單翻譯下:

因為要四段活用,所以顯然是要至少湊齊四段的,因而【ゆ】不行

【ず】作為否定助動詞,存在感太強,易混淆


絕大多數一類動詞,大多數二類動詞,他們都是訓讀。

如果你聽說過訓讀,你應該知道訓讀就是用日本傳統的讀音讀漢字的讀法。但是其實這麼說是不合適的,因為對於日本人來說,先有的單詞(讀法,無文字)再有的漢字(寫法)。

所以說這些一類動詞都是根據其本身的意思和當時認知的漢字組合起來得到的。因為動詞需要經常變形 ,所以寫成了現在這樣最後一個或者幾個假名甩出來的表示方法(一類和二類動詞),比如 扱う、改める。

類似的還有一類形容詞比如 美しい、汚らわしい。

這樣你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合う、會う和遭う都念作あう。

因此,對於大多數一類動詞來說,實際上讀音(假名形式)和漢字(可以認為是當時人們對詞語含義的解讀)之間並沒什麼直接的關係。


突然覺得自己的答案理解錯了,題主問得是詞尾為什麼是那個假名而不是那個假名如何變化……這個可能是漢字剛被訓讀的時候就有的,沒有什麼規律吧

……分割線……

口語即現代日語,文語即歷史假名遣(1945前),可以簡單理解為口語由文語演變而來

文語的上一段動詞終止形與口語終止形(或標日中基本形?)一致

文語的上二段動詞 起く 過ぐ 落つ 閉づ 延ぶ 恨む 悔ゆ 下る等

口語詞尾分別變為き ぎ ち び み い り加る

下二段動詞同理變為同行え段假名如乘す 教ふ撫づ 消ゆ變為せる へ(え)る(歷史假名遣)でる える(歷史假名遣)

手機壞了圖沒了折騰了一個多小時我要炸了

圖片來自

日漢詞典 商務印書館 1959


五段動詞的詞幹是漢字吧,但是在漢字傳入日本之前,此時的日語中已經有很多詞語了。在漢字傳入日本後,日語很多詞語便改用漢字表示後,因此導致了五段動詞的詞尾不盡相同。

不過以上都是我個人觀點。


推薦閱讀:

それが案外に実用品だった事を、二十歳ちかくになってわかって、を+頓號是什麼用法?を不是應該接他動詞嗎?
日語好學嗎?難不難?
在櫻花日語學日語是怎樣的體驗?

TAG:日語 | 自學日語 | 日語語法 |